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科技赋能:低成本打造沉浸的文旅体验

原创 昨天

在预算有限但创意无限的矛盾中,如何通过技术重塑体验,通过巧妙运用现有技术,将科技与在地文化深度融合,既能降低投入成本,又能创造超越成本的震撼体验,成为一种大家都在探索的新路径。

本文以两个典型案例为切口,剖析低成本科技赋能的底层逻辑与实践方向。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的物理保护与开放展示长期面临矛盾。2023年,腾讯联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推出“云游长城”小程序,用户无需亲临现场即可体验喜峰口长城的毫米级细节。项目团队使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仅用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2000万+三角面片的建模,文件体积压缩至普通电脑可流畅加载的2GB以内。

科技赋能:低成本打造沉浸的文旅体验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个“数字长城”并非静态模型。它嵌入了实时气象数据接口,游客可以同步感受北京山区的晨雾、暮雪与四季变换。滑动屏幕模拟攀爬动作,点击砖块查看历史故事,濮存昕、张若昀录制的方言语音导览让文化讲解更接地气。

上线首月访问量突破2000万,用户自发创作的短视频在社交平台掀起“云游热”。

开源工具和模块化设计的方式,用300万预算实现了极为强大的传播效果,数字副本不仅保护了长城本体,更创造了线上的“第二现场”,通过在QQ飞车、王者荣耀等游戏中植入长城场景和元素,让更多人一起“守护长城”。

杭州德寿宫遗址仅有建筑的土遗址,德寿宫存在的四十余年间前后经历了三期改建,遗址之间存在着相互叠压打破的关系,这就使原本就不好看的遗址更加地晦涩难懂,传统复原、文物、展柜与展板的方式,也难以传递800年前的宫廷生活。

2024年开放的数字化展厅,大家能看到的遗址共有两处,分别是900余平方米的中区重华殿遗址展示区和3500余平方米的西区遗址展示区。

在中区遗址的设计动线上,三块巨型幕布将遗址北、东、西三面包围住,打造成一个沉浸式CAVE影像播放空间,将宫殿复原影像投射至遗址表面,既保护文物又营造出穿越时空的氛围。

◯沉浸式CAVE影像播放效果图

◯水池水渠数字化复原展陈效果图

◯小西湖数字复原展陈效果图

在西区遗址展示区内共设置了10处数字化“打卡点”。比如遗址南部,一池碧水从西边的中河蜿蜒而来。眼前的流水潺潺,是采用了投影灯和水纹灯结合方式,将影像直接投射在水池水渠遗址之上。而在水池遗址西侧,透过一面AR透明屏 ,观展者能看到复原的池边茶阁游园画面。

用“减法”做技术

不必追求最新硬件,但要强化线上资产的多次利用,使用微信小程序、手机AR等轻量化的流载体,降低观众和游客的使用门槛,技术应用的核心是解决具体问题,而非堆砌参数。

让文化成为技术的灵魂

福建土楼将南岛语族图腾转化为游戏皮肤,游客完成任务可兑换文创;西安大唐不夜城的AR游,用户拍摄短视频自带“盛唐幻境”特效。从炫技转向共情,让科技成为传递温暖的媒介,体验便有了情感共鸣。

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共创“

曲阜夜游项目征集本地居民的童年记忆,转化为光影故事,公众参与不仅降低了故事创作的成本,更让文化传承扎根民间,充满了在地的特色和风情。

真正的沉浸体验,是让游客带着故事离开,而非带着吐槽离场。

使用“科技杠杆”撬动文化价值,用“科技微创新”来突破空间限制,便能开辟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赛道——这里不需要大量的投资,只需要对土地的热爱、对文化的敬畏,以及对人性需求的深刻洞察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研展所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新闻 文旅体验

1258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