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2025全球VR线下大空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20亿美元,中国市场为核心增长极
-
原创 今天


Sandbox VR累计销售额已超过2亿美元的消息让人不禁反观中国VR线下大空间市场。据IDC预测,2025年全球VR大空间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突破12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58%,而中国市场作为核心增长极,头部企业营收已显现出强劲势头。
01市场规模:政策红利与技术突破共振
政策破冰:国家电影局2025年3月发布《关于促进虚拟现实电影有序发展的通知》,首次将 VR电影纳入电影管理体系。河南广电《唐宫夜宴》等作品获“龙标”认证,为线下大空间注入政策红利。
技术普惠:硬件轻量化与AI技术推动内容生产效率提升。大朋VR E4 Arc头显仅重300克,支持多人协同;元象科技MoE大模型实现3D场景自动生成,将内容开发周期从6个月缩短至1个月。
头部效应:风语筑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368%,其《梦回圆明园》VR大空间项目日均客流破万;徐州拓普互动通过“星际空间”品牌发展3500家加盟店,设备覆盖20余国,年产值过亿元。
02竞争格局:三大阵营差异化突围
当前市场呈现“内容创新型、硬件驱动型、模式整合型”三足鼎立的格局:
内容创新型:文化IP的数字化重构
风语筑:以“文化+科技”为核心,打造《梦回圆明园》、《三体》线下展览,整合空间叙事与IP孵化,形成“设计-内容-运营”闭环。其2025年新签订单同比增长51.91%,在手订单余额达48.40亿元。
中国动漫集团:开发《隐秘的秦陵》等虚拟电影,结合文物活化与沉浸式交互,入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项目客单价达 100-150元,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硬件驱动型:技术普惠与场景深耕
大朋VR:占据国内线下VR游艺市场80%份额,E3一体机支持多人协同,P1 Ultra 4K主打教育、医疗领域定制化解决方案。其设备轻量化策略(E4 Arc头显仅重300克)降低用户门槛。
元象科技:研发“元宇宙空间计算平台”,通过AI+3D技术实现3D场景自动生成,将内容开发周期从6个月缩短至1个月。其“登月奇旅”项目落地 33 个城市,成为行业标杆。
模式整合型:规模化与生态化并进
徐州拓普互动:通过“星际空间”品牌发展3500家加盟店,设备覆盖20余国,年产值过亿元,主打低成本、高周转的VR游乐设备。其设备成本仅为Sandbox VR的1/5。
游幕:与保利影业合作,在影城落地100平方米大空间体验区,探索“影院 + VR”复合业态。项目客单价80元,衍生品收入占比达30%。
03核心差距:与Sandbox VR的对标分析
中国厂商在内容工业化、社交体验设计、全球化布局三大维度存在显著短板:
内容生产能力断层:Sandbox VR单项目开发成本超百万美元,叙事由好莱坞团队操刀,而国内厂商多采用“走量”策略,内容断层感明显。导致用户体验撕裂。
社交传播机制缺失:Sandbox“复盘环节”和实景录像功能增强用户社交传播,而国内项目多聚焦单人体验。据统计,国内VR项目用户二次传播率不足15%,远低于Sandbox的40%。
全球化布局滞后:Sandbox在43个城市布局场馆,通过特许经营快速扩张,而中国厂商主要深耕国内市场。大朋VR虽进入40余国,但以设备销售为主,缺乏本地化内容运营。
04破局路径:政策借力与技术融合
中国厂商需在内容创新、技术整合、模式升级三个层面实现突破:
内容创新:深耕本土文化IP
案例:风语筑的《梦回圆明园》、中国动漫集团的《隐秘的秦陵》,将传统文化与VR结合,客单价可达100-150元,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建议:与故宫、敦煌等IP合作,开发“虚拟考古”、“文物修复”等教育类内容,拓展B端市场。
技术整合:降低沉浸门槛
硬件轻量化:参考大朋VR E4 Arc头显(重量300 克),结合Apple Vision Pro空间计算技术,开发“无手柄 交互体验。
AI 赋能内容生产:借鉴元象科技MoE大模型,实现3D场景自动生成,将内容开发周期从6个月缩短至1个月。
商业模式:拓展复合业态
“VR+文旅”:龙程VR“星际旅客”剧场在景区落地,通过门票+IP衍生品实现二次消费,衍生品收入占比达30%。
订阅制与会员体系:参考Sandbox“会员日”模式,推出399元/年的“无限畅玩卡”,提升用户复购率。
05未来趋势:技术融合与场景裂变
政策红利释放:国家电影局推动虚拟电影审核,预计2025年相关市场规模超50亿元,线下大空间将成为重要放映渠道。
技术融合加速:AI大模型与空间计算技术(如Apple Vision Pro)将重构内容生产流程,降低开发成本。预计2027年AI辅助内容占比将达40%。
场景拓展深化:从娱乐向教育(如元象科技的虚拟教室)、医疗(大朋VR手术模拟)等领域渗透,B端市场占比有望从20%提升至40%。
06结论:从“设备供应商”到“体验运营商”
中国VR线下大空间市场已具备硬件制造和政策支持的双重优势,若能在内容工业化、社交体验设计、全球化布局上突破,有望诞生比肩Sandbox VR的世界级企业。未来竞争的关键在于构建“技术-内容-生态”闭环,通过文化IP的数字化重构、硬件技术的普惠化落地、商业模式的复合化创新,实现从“设备供应商”到“沉浸式体验运营商”的转型。这不仅是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更是中国文化科技走向全球的战略机遇。
END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93913虚拟现实网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