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2025全球VR线下大空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20亿美元,中国市场为核心增长极

原创 今天

Sandbox VR累计销售额已超过2亿美元的消息让人不禁反观中国VR线下大空间市场。据IDC预测,2025年全球VR大空间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突破12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58%,而中国市场作为核心增长极,头部企业营收已显现出强劲势头。


01市场规模:政策红利与技术突破共振


政策破冰:国家电影局2025年3月发布《关于促进虚拟现实电影有序发展的通知》,首次将 VR电影纳入电影管理体系。河南广电《唐宫夜宴》等作品获“龙标”认证,为线下大空间注入政策红利。

技术普惠:硬件轻量化与AI技术推动内容生产效率提升。大朋VR E4 Arc头显仅重300克,支持多人协同;元象科技MoE大模型实现3D场景自动生成,将内容开发周期从6个月缩短至1个月。

头部效应:风语筑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368%,其《梦回圆明园》VR大空间项目日均客流破万;徐州拓普互动通过“星际空间”品牌发展3500家加盟店,设备覆盖20余国,年产值过亿元。


02竞争格局:三大阵营差异化突围


当前市场呈现“内容创新型、硬件驱动型、模式整合型”三足鼎立的格局:

内容创新型:文化IP的数字化重构

风语筑:以“文化+科技”为核心,打造《梦回圆明园》、《三体》线下展览,整合空间叙事与IP孵化,形成“设计-内容-运营”闭环。其2025年新签订单同比增长51.91%,在手订单余额达48.40亿元。

中国动漫集团:开发《隐秘的秦陵》等虚拟电影,结合文物活化与沉浸式交互,入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项目客单价达 100-150元,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硬件驱动型:技术普惠与场景深耕

大朋VR:占据国内线下VR游艺市场80%份额,E3一体机支持多人协同,P1 Ultra 4K主打教育、医疗领域定制化解决方案。其设备轻量化策略(E4 Arc头显仅重300克)降低用户门槛。

元象科技:研发“元宇宙空间计算平台”,通过AI+3D技术实现3D场景自动生成,将内容开发周期从6个月缩短至1个月。其“登月奇旅”项目落地 33 个城市,成为行业标杆。

模式整合型:规模化与生态化并进

徐州拓普互动:通过“星际空间”品牌发展3500家加盟店,设备覆盖20余国,年产值过亿元,主打低成本、高周转的VR游乐设备。其设备成本仅为Sandbox VR的1/5。

游幕:与保利影业合作,在影城落地100平方米大空间体验区,探索“影院 + VR”复合业态。项目客单价80元,衍生品收入占比达30%。


03核心差距:与Sandbox VR的对标分析


中国厂商在内容工业化、社交体验设计、全球化布局三大维度存在显著短板:

内容生产能力断层:Sandbox VR单项目开发成本超百万美元,叙事由好莱坞团队操刀,而国内厂商多采用“走量”策略,内容断层感明显。导致用户体验撕裂。

社交传播机制缺失:Sandbox“复盘环节”和实景录像功能增强用户社交传播,而国内项目多聚焦单人体验。据统计,国内VR项目用户二次传播率不足15%,远低于Sandbox的40%。

全球化布局滞后:Sandbox在43个城市布局场馆,通过特许经营快速扩张,而中国厂商主要深耕国内市场。大朋VR虽进入40余国,但以设备销售为主,缺乏本地化内容运营。


04破局路径:政策借力与技术融合


中国厂商需在内容创新、技术整合、模式升级三个层面实现突破:

内容创新:深耕本土文化IP

案例:风语筑的《梦回圆明园》、中国动漫集团的《隐秘的秦陵》,将传统文化与VR结合,客单价可达100-150元,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建议:与故宫、敦煌等IP合作,开发“虚拟考古”、“文物修复”等教育类内容,拓展B端市场。

技术整合:降低沉浸门槛

硬件轻量化:参考大朋VR E4 Arc头显(重量300 克),结合Apple Vision Pro空间计算技术,开发“无手柄 交互体验。

AI 赋能内容生产:借鉴元象科技MoE大模型,实现3D场景自动生成,将内容开发周期从6个月缩短至1个月。

商业模式:拓展复合业态

“VR+文旅”:龙程VR“星际旅客”剧场在景区落地,通过门票+IP衍生品实现二次消费,衍生品收入占比达30%。

订阅制与会员体系:参考Sandbox“会员日”模式,推出399元/年的“无限畅玩卡”,提升用户复购率。


05未来趋势:技术融合与场景裂变


政策红利释放:国家电影局推动虚拟电影审核,预计2025年相关市场规模超50亿元,线下大空间将成为重要放映渠道。

技术融合加速:AI大模型与空间计算技术(如Apple Vision Pro)将重构内容生产流程,降低开发成本。预计2027年AI辅助内容占比将达40%。

场景拓展深化:从娱乐向教育(如元象科技的虚拟教室)、医疗(大朋VR手术模拟)等领域渗透,B端市场占比有望从20%提升至40%。


06结论:从“设备供应商”到“体验运营商”


中国VR线下大空间市场已具备硬件制造和政策支持的双重优势,若能在内容工业化、社交体验设计、全球化布局上突破,有望诞生比肩Sandbox VR的世界级企业。未来竞争的关键在于构建“技术-内容-生态”闭环,通过文化IP的数字化重构、硬件技术的普惠化落地、商业模式的复合化创新,实现从“设备供应商”到“沉浸式体验运营商”的转型。这不仅是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更是中国文化科技走向全球的战略机遇。


END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93913虚拟现实网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热门话题 新闻 VR大空间

2654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