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从 "霸总娇妻" 到文化轻骑兵,小屏幕如何扛起文化大旗?

原创 前天

“你晓不晓得,我是歪婆娘?”

“我晓得,但我就喜欢歪的。”

简单直白的对话后,泼辣的川妹子蔡晓艳和“耙耳朵”男人陈海清就这样“闪婚”了。

这部全程四川方言演绎的年代剧《家里家外》,以300万成本撬动超11亿播放量,创下今年短剧领域现象级热度。

这部以社区烟火气为底色的微短剧,不仅创下单集播放量破亿的纪录,更以方言叙事、市井哲学和时代观照,完成了短剧从娱乐快消品到文化轻骑兵的蜕变。

政策东风下的创作转向

近日在成都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发布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微短剧的用户规模达6.62亿人,使用率为59.7%,微短剧独立应用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101分钟,已经追平即时通讯。

在2025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微短剧陪你过大年”的推荐片单中,"霸总娇妻" 的悬浮叙事已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春风不改旧时波》的黄酒文化溯源、《以和为贵》的醒狮非遗传承、《大力村超人》的乡村振兴实践。

向上滑动查看推荐片单

这些作品涵盖农村、都市、文旅等八大题材,融合悬疑、科幻等六种类型,形成 "小切口反映大时代" 的创作矩阵。

政策的引导力不仅体现在题材选择上,更通过 "微短剧 +" 行动计划赋能产业融合。

"跟着微短剧去旅行" 创作计划实行期间,已催生了《今生簪花,世世漂亮》等文旅融合作品,将泉州簪花技艺与蟳埔民俗文化村场景化呈现,带动当地旅游消费增长;通过AI技术复原《旧时代之死》等历史场景,让红色文化传播更具沉浸感。

创作主题从家长里短到时代命题的进阶

《家里家外》的成功,印证了短剧行业“以家为镜照见社会"的创作自觉。

剧中"少管所所长"老周调解邻里纠纷的桥段,将"和为贵"的传统哲学转化为社区治理的现代实践;麻将桌上的家长里短,暗藏着普通人对公平正义的朴素追求。这种"泥土里开出的智慧之花",让短剧在笑声中传递着价值共识。

类似的创作实践在2025年春节档集中涌现。

《春风不改旧时波》以绍兴黄酒世家的传承故事,折射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产业转型;

《以和为贵》通过醒狮队的内部矛盾,探讨传统技艺在当代社会的价值重构;

《大力村超人》讲述了返乡创业青年用直播带货改变乡村面貌的故事,既保留了"勤劳致富"的传统美德,又融入数字经济的创新理念……

这些作品共同构建起"家庭-社区-社会"的叙事坐标系,让短剧成为解码中国社会的微型文化装置。

“AI+短剧”正在颠覆创制全流程

如今,无论是剧本规划、制片流程管理、拍摄技术与设备应用,还是后期制作环节,AI都已深度介入。

前不久,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参演的首部AI微短剧《红衣大叔用AI带我穿越》在多个平台同步上线。该短剧的剧本提纲、修正台词以及部分特效镜头等均由360的纳米AI完成。

不仅是360,昆仑万维、完美世界影视、华策影视、欢娱影视等公司也在积极探索AI技术的应用边界,力求在保持艺术创作本质的同时,充分利用科技力量推动产业升级。

昆仑万维近期开源了中国首个专注于AI短剧创作的视频生成模型——SkyReels-V1,以及中国首个达到业界顶尖水平(SOTA)的基于视频基座模型的表情动作可控算法SkyReels-A1。

SkyReels-A1尤为引人注目,它支持33种细腻入微的人物表情与超过400种自然流畅的动作组合,能够高度精确地还原人物在各类情境下的表情变化。

完美世界影视打造的影视制作全流程平台——弧光智作系统(A.R.C.),在拍摄阶段展现出了强大的AI统筹能力。该系统能够根据场次体量、场景设置等复杂因素,迅速而精准地为演员分配档期,大大地提升了拍摄效率与计划执行的灵活性。

华策集团自研的“国色”与“有风”两大模型,分别针对中国影视内容出海与IP评估及剧本创作两大领域。

“国色”模型擅长快速提取、翻译并生成适应目标语言的中国影视作品内容,助力影视作品跨越语言障碍,走向世界。

“有风”模型能在短时间内完成IP作品的初筛与精确评估,并辅助编剧进行早期剧本创作,为影视项目的立项与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南京炫佳自主研发的Kino AIGC视听制作平台,实现了从剧本到成品的全链条AI自动生成。不仅降低制作成本,也为受众带来了更加沉浸和丰富的体验。

多措并举助力品质提升

随着微短剧市场的蓬勃发展,众多企业纷纷推出各自的短剧计划,为这一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创意。

生数科技与国内头部小说平台达成合作,用AI强势赋能国内动漫短剧市场,旗下AI视频生成平台Vidu重磅官宣已获得7部千万级网文IP概念短片改编授权,并同步发起热文IP短剧改编计划。

澎湃新闻携手华策影视、七猫文化传媒等七家行业头部企业,共同推出了“百剧共创”品牌项目。该项目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汇聚行业智慧,致力于创作出更多具有创新性、艺术性和市场潜力的短剧作品,进一步推动短剧市场的繁荣发展。

快手的“星芒短剧”计划、阅文集团的短剧星河孵化计划、抖音的“辰星计划”、咪咕数媒与青橙时光合作推出的“青山计划”等等,都在扶持优秀创作者,通过提供流量和资源支持等方式,鼓励更多有创意、有才华的人才投身于短剧创作,为观众带来更多精彩纷呈的短剧作品。

在短剧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政府也在积极发挥作用,进一步规范短剧制作,提升短剧品质。

"分类分层审核" 制度,从剧本立项阶段即引入专家评审,确保红色题材、历史题材的创作严谨性;"繁星指数" 评价体系则通过社会效益、艺术价值、传播效果三维度,引导行业跳出 "唯流量论"。这些制度创新,使得《家里家外》等兼具文化厚度与商业价值的作品得以涌现。

从"霸总文学"到"文化轻骑兵",如今的微短剧不仅是政策导向的成果展示,更是行业觉醒的里程碑。在技术赋能与价值承载之间,在商业回报与文化责任之间,中国创作者正在努力探索一条破圈之路。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由 文化科技融合汇 授权 数艺网 发表,并经数艺网编辑。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或删除。

观点洞察

2468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