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从 "霸总娇妻" 到文化轻骑兵,小屏幕如何扛起文化大旗?
-
原创 前天


“你晓不晓得,我是歪婆娘?”
“我晓得,但我就喜欢歪的。”
简单直白的对话后,泼辣的川妹子蔡晓艳和“耙耳朵”男人陈海清就这样“闪婚”了。

这部全程四川方言演绎的年代剧《家里家外》,以300万成本撬动超11亿播放量,创下今年短剧领域现象级热度。
这部以社区烟火气为底色的微短剧,不仅创下单集播放量破亿的纪录,更以方言叙事、市井哲学和时代观照,完成了短剧从娱乐快消品到文化轻骑兵的蜕变。
政策东风下的创作转向
近日在成都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发布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微短剧的用户规模达6.62亿人,使用率为59.7%,微短剧独立应用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101分钟,已经追平即时通讯。
在2025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微短剧陪你过大年”的推荐片单中,"霸总娇妻" 的悬浮叙事已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春风不改旧时波》的黄酒文化溯源、《以和为贵》的醒狮非遗传承、《大力村超人》的乡村振兴实践。
向上滑动查看推荐片单


这些作品涵盖农村、都市、文旅等八大题材,融合悬疑、科幻等六种类型,形成 "小切口反映大时代" 的创作矩阵。
政策的引导力不仅体现在题材选择上,更通过 "微短剧 +" 行动计划赋能产业融合。
"跟着微短剧去旅行" 创作计划实行期间,已催生了《今生簪花,世世漂亮》等文旅融合作品,将泉州簪花技艺与蟳埔民俗文化村场景化呈现,带动当地旅游消费增长;通过AI技术复原《旧时代之死》等历史场景,让红色文化传播更具沉浸感。
创作主题从家长里短到时代命题的进阶
《家里家外》的成功,印证了短剧行业“以家为镜照见社会"的创作自觉。
剧中"少管所所长"老周调解邻里纠纷的桥段,将"和为贵"的传统哲学转化为社区治理的现代实践;麻将桌上的家长里短,暗藏着普通人对公平正义的朴素追求。这种"泥土里开出的智慧之花",让短剧在笑声中传递着价值共识。
类似的创作实践在2025年春节档集中涌现。

《春风不改旧时波》以绍兴黄酒世家的传承故事,折射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产业转型;
《以和为贵》通过醒狮队的内部矛盾,探讨传统技艺在当代社会的价值重构;
《大力村超人》讲述了返乡创业青年用直播带货改变乡村面貌的故事,既保留了"勤劳致富"的传统美德,又融入数字经济的创新理念……
这些作品共同构建起"家庭-社区-社会"的叙事坐标系,让短剧成为解码中国社会的微型文化装置。
“AI+短剧”正在颠覆创制全流程
如今,无论是剧本规划、制片流程管理、拍摄技术与设备应用,还是后期制作环节,AI都已深度介入。
前不久,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参演的首部AI微短剧《红衣大叔用AI带我穿越》在多个平台同步上线。该短剧的剧本提纲、修正台词以及部分特效镜头等均由360的纳米AI完成。
不仅是360,昆仑万维、完美世界影视、华策影视、欢娱影视等公司也在积极探索AI技术的应用边界,力求在保持艺术创作本质的同时,充分利用科技力量推动产业升级。
昆仑万维近期开源了中国首个专注于AI短剧创作的视频生成模型——SkyReels-V1,以及中国首个达到业界顶尖水平(SOTA)的基于视频基座模型的表情动作可控算法SkyReels-A1。

SkyReels-A1尤为引人注目,它支持33种细腻入微的人物表情与超过400种自然流畅的动作组合,能够高度精确地还原人物在各类情境下的表情变化。
完美世界影视打造的影视制作全流程平台——弧光智作系统(A.R.C.),在拍摄阶段展现出了强大的AI统筹能力。该系统能够根据场次体量、场景设置等复杂因素,迅速而精准地为演员分配档期,大大地提升了拍摄效率与计划执行的灵活性。
华策集团自研的“国色”与“有风”两大模型,分别针对中国影视内容出海与IP评估及剧本创作两大领域。
“国色”模型擅长快速提取、翻译并生成适应目标语言的中国影视作品内容,助力影视作品跨越语言障碍,走向世界。
“有风”模型能在短时间内完成IP作品的初筛与精确评估,并辅助编剧进行早期剧本创作,为影视项目的立项与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南京炫佳自主研发的Kino AIGC视听制作平台,实现了从剧本到成品的全链条AI自动生成。不仅降低制作成本,也为受众带来了更加沉浸和丰富的体验。

多措并举助力品质提升
随着微短剧市场的蓬勃发展,众多企业纷纷推出各自的短剧计划,为这一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创意。
生数科技与国内头部小说平台达成合作,用AI强势赋能国内动漫短剧市场,旗下AI视频生成平台Vidu重磅官宣已获得7部千万级网文IP概念短片改编授权,并同步发起热文IP短剧改编计划。
澎湃新闻携手华策影视、七猫文化传媒等七家行业头部企业,共同推出了“百剧共创”品牌项目。该项目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汇聚行业智慧,致力于创作出更多具有创新性、艺术性和市场潜力的短剧作品,进一步推动短剧市场的繁荣发展。
快手的“星芒短剧”计划、阅文集团的短剧星河孵化计划、抖音的“辰星计划”、咪咕数媒与青橙时光合作推出的“青山计划”等等,都在扶持优秀创作者,通过提供流量和资源支持等方式,鼓励更多有创意、有才华的人才投身于短剧创作,为观众带来更多精彩纷呈的短剧作品。
在短剧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政府也在积极发挥作用,进一步规范短剧制作,提升短剧品质。
"分类分层审核" 制度,从剧本立项阶段即引入专家评审,确保红色题材、历史题材的创作严谨性;"繁星指数" 评价体系则通过社会效益、艺术价值、传播效果三维度,引导行业跳出 "唯流量论"。这些制度创新,使得《家里家外》等兼具文化厚度与商业价值的作品得以涌现。
从"霸总文学"到"文化轻骑兵",如今的微短剧不仅是政策导向的成果展示,更是行业觉醒的里程碑。在技术赋能与价值承载之间,在商业回报与文化责任之间,中国创作者正在努力探索一条破圈之路。
-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由 文化科技融合汇 授权 数艺网 发表,并经数艺网编辑。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