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从藏在深闺到千万流量,传统戏曲如何用黑科技逆袭成“顶流”?
-
原创 03-27


在今年b站跨年晚会上,由虚拟歌手洛天依和青年越剧演员陈丽君合作演唱的《戏游九州》上线就引发大量关注。
节目上线46小时,播放量即突破300万,在哔哩哔哩跨年晚会所有节目中稳居第一,弹幕评论超过3万条,获得全网热搜16个。
当百年戏曲撞上数字科技,沉睡的国粹正在上演一场惊天逆袭:抖音戏曲直播观看人次破25亿,王者荣耀越剧皮肤下载量超3000万,00后票友把“戏曲仿妆”捧上小红书热搜……
古老艺术正用数字科技打破次元壁,戏曲界的变革已悄然展开。
AI修复让濒危影像“开口说话”
当AI学会修复的不只是画质,还有失传的唱腔,那些模糊的老胶片正在上演数字奇迹。
去年12月,“中国戏曲文化数字焕新行动”的最新成果“戏曲数字资源库”专区正式上线。
利用腾讯"AI影像修复、沉浸式6DoF、AI人脸融合、虚实融合互动"等数字技术,资源库探索解决戏曲保护、共享和利用中的难点问题,助力中国戏曲的传承、教学与科普。

腾讯SSV探元平台“戏曲数字资源库”专区
目前,“戏曲数字资源库”已上线了72个6DoF经典戏曲程式(6DoF是指6自由度视频技术,可以对戏曲程式进行360度的解构)和30余部AI修复的经典戏曲作品片段,通过平台的共享,能够吸引更多用户研究经典戏曲及程式,欣赏戏曲的细节及韵味。

此外,探元平台还结合了CPSP版权保护、区块链等前沿技术,能够为戏曲资源版权保护、版权确认、市场化运作提供高效助力。
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联合麒麟合盛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APUS)在《文明中国说》之《“戏”中家国》中制作的豫剧大师常香玉数字人,其与当代豫剧演员间的交流,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

通过该项目APUS成功验证并提出AI数字人技术新范式,利用和Sora相同的DiT视频生成技术,使得生成高质量视频内容变得更加容易和高效。同时,通过算法上的优化,视频生成可在低算力芯片上完成,大大降低了落地成本。
无独有偶。
北京邮电大学开设了“当京剧老电影遇上AI”前沿微课,结课时学生们分组上台展示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对这部诞生于1956年的作品进行修复,让原本52岁出演作品的程砚秋以青年时期的模样出现在电影中。

同学们采用了不同方法进行修复,有的利用AI直接为大师换脸,通过大模型读取20、30岁大师的面部特征,利用人工智能替换到了电影作品中,有的则利用美颜技术和AI相结合为大师“换新颜”。
如今,大家不仅能观看AI修复的戏曲,还能亲自上阵演绎一段,尽情过足戏瘾。
在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现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展示了由校级研究基地“传统工艺元宇宙技术应用研究院”研发的“无穿戴式虚拟戏曲数字人”项目。

该项目通过数字人虚拟创建技术、结合服饰全方位物理解算、无触点动作捕捉和语音合成等新技术,将体验者的形象、动作和声音细腻转化为数字信号,塑造出逼真生动的虚拟数字人。
目前,研究院已完成《百年巨匠·教育体育篇》的数字虚拟人设计任务,共设计蔡元培、马约翰、张伯苓、蒋南翔、陶行知、叶圣陶、俞振飞7个数字人。
科技让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不仅能助力戏曲保护和传承,也为戏曲的传播插上了创新之翼,让戏曲传播形式更多元、让受众参与体验更沉浸,从而让更多人了解戏曲、爱上戏曲。
打破次元壁的沉浸式舞台
当观众从“看戏人”变成“戏中人”,戏曲就有了新生命。
沉浸式戏曲《黛玉葬花》以上海越剧院的舞台演出版本为参考,围绕“情之起源”“宝黛初识”“西厢订情”等八个主要故事情节,设计制作了“三生石畔”“荣国府”“沁芳桥”等舞台表演三维场景模型。这些场景模型有序地分布在展演空间中,支撑起一个颇具艺术想象风格的“大观园”沉浸式实体空间。

同时,创作团队将一些舞台道具、布景以及越剧演员的表演设计成虚拟的元素,合成在一个虚拟空间中。开发沉浸式戏曲《黛玉葬花》软件,通过扩展现实设备的图像识别跟踪定位等技术,获取“大观园”实体空间中场景模型的空间特征及定位信息,并将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进行叠加与融合,向观众推送相应的表演内容,让观众获得自主探索欣赏越剧表演的交互体验。

苏州沧浪亭版《浮生六记》将沈复与芸娘的爱情故事复现于真实园林,观众持灯夜游、移步换景,使园林建筑成为戏剧文本的注释者;
南京越剧博物馆“戏花间”的《李清照·如梦令》,观众仿若置身于古韵悠悠的中式老宅,与李清照一同回溯那如诗的往昔……
在这样的文化盛宴中,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共同感受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鸣。
AI+戏曲在破圈与守正之间寻找平衡
传统戏曲正站在历史的路口:一边是老龄化观众与失传技艺的困境,一边是数字技术带来的新生机。无论是“中国戏曲文化数字焕新行动”,还是上海越剧院的沉浸式戏曲,这种这种“技术造梦”的能力,正在改写传统戏曲的传播规则。
抖音《2024抖音演艺直播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共有213名国家一级演员走入直播间,带来3.2万场殿堂级演出。三年间,这一数字增长了16倍。演员甚至用弹幕点戏功能让网友决定下一折唱段,单场打赏金额远超剧场月收入。
然而,技术的狂飙突进也暗藏隐忧。当人们将京剧脸谱随意改为“二次元萌化”造型,引发“毁传统”争议时,人们意识到:缺乏文化敬畏的技术赋能,可能让戏曲沦为流量游戏的碎片化素材。
戏曲艺术,深谙“以情带声”之精髓,重视先挂技巧,相比之下AI仅仅依赖于算法的逻辑推导,缺乏真实生命的感悟以及即兴应变的能力。
梅兰芳的雍容华贵、荀慧生的俏丽缠绵,这些独特的流派风格,是演员们生理特质与文化修养的融合与体现。而AI“学习”本质上是对已有风格的机械拼贴与组合,难以真正突破创新。
在笔者看来,AI与戏曲之间是一种协作关系。技术的迭代升级不仅让传统戏曲艺术得以突破舞台限制,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实现更远、更快的传播,也在倒逼创作者坚守专业精神和技能,深思如何守护艺术本体、传承艺术精髓。
正如陈凯歌在《霸王别姬》中借台词点破的:“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戏曲的数字化重生,终究要靠对艺术本真的坚守,在技术浪潮中守住那抹穿越千年的魂灵。
封面图来源:即梦
-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由 文化科技融合汇 授权 数艺网 发表,并经数艺网编辑。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