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1
分享
- 孙若风:中国文化科技的爆发
-
原创 02-24
春节前后,我们迎来了文化科技的滚滚春雷。一个时期以来,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如天雷勾地火,掀起了这波狂飙。
《哪吒2》一鸣惊人。这部影片巧妙地将传统神话故事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堪称典范。在动画制作过程中,AI技术发挥了关键作用,从动作捕捉与生成,到实时渲染及算力支持,再到特效制作,AI无处不在。全片1900个特效镜头里,AI技术的覆盖率超过60%,不仅在艺术呈现上达到了理想效果,还显著提升了制作效率,降低了成本。

在人工智能领域,尽管我们早已预知大模型终将走向开源,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但DeepSeek的出现,依然如平地惊雷。在DeepSeek宣布开源其R1推理模型系列后,众多企业和研究机构纷纷响应,相继公布了各自的开源计划或发布了新的开源模型。在开源社区中,“开源更像是一种文化行为,而非单纯的商业行为”,已成为共识。其实,互联网精神的核心在于开放、平等、协作与共享,而且,这与中国文化中“以民为本”的主张以及中国科技重实用、重民用的传统高度契合。从本质上讲,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更是文化层面的革新。因为,人工智能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全新的符号体系和表达方式,宛如一种独特的“语言”。它借助算法和模型,对文化符号进行重新编码与创造。在文旅领域,生成式AI技术正悄然重构内容生产的范式,能够快速生成文本、图像、语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例如,带有非遗元素的沉浸式演艺、美轮美奂的数字光影灯光秀等,这些创新应用不仅大幅提升了内容创作的效率,更为文旅产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让文旅产业成为了这个时代文化表达的崭新窗口。
春晚,一直以来都是文化与科技融合展示的重要舞台。近年来,文化科技在春晚舞台上的比重日益增加,表现也愈发精彩。仅从机器人表演这一角度来看,变化就十分显著。2005年,索尼机器人仅为刘德华伴舞,而到了2025年,宇树科技推出的机器人群舞表演惊艳全场。这不仅体现在机器人数量的增加上,更重要的是技术实现了质的飞跃。这些机器人能够精准地完成扭秧歌、转手绢等复杂的舞蹈动作,展现出了极高的灵活性与稳定性。即便观众对机器人退场时的表现不太满意,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通过算法升级,这些机器人便具备了“任意舞蹈任意学”的能力。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极大地刷新了人们对机器人“舞蹈”能力的认知,更为消费级和行业级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开辟了新的可能性。事实上,早在春节之前,宇树科技推出的泰山狗机器搬运工就已经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吸引了众多关注。
近日参加中央民营企业座谈会的企业中,除了宇树科技,还有许多企业在文化科技融合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现。阿里大文娱集团,作为阿里巴巴的六大业务板块之一,业务范围涵盖在线视频、电影、戏剧、音乐演出等多个领域;腾讯的两大主打业务,游戏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网络也具有浓厚的文化属性;美团的文旅产业已发展成为文旅行业的一支重要力量;科大讯飞从语音产业起步,是典型的文化科技类企业。这些科技企业深度涉足文化产业,成为了文化科技融合进程中的重要支柱。
这些塔尖上的文化科技企业,下面有着稳固的底座——各地的文化科技融合,正在蓬勃展开。
比如,2012年获批的“中关村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是由科技部、中宣部、原文化部等部委联合命名的首批示范基地。在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融合成为文化产业新的发展高地之际,海淀区敏锐地抓住机遇,于2024年启动了“人工智能创新街区”、“AI原点社区”项目,并相继实施了《中关村科学城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引领实施方案(2023 - 2025)》、《中关村科学城人工智能全景赋能行动计划(2024 - 2026)》、《关于打造全国具身智能创新高地的三年行动方案(2024 - 2026)》。
从推动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角度出发,我在今年北大召开的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上表示,期待海淀区能与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进一步加强合作,充分发挥“科创”与“文创”相结合的优势,其一,在实现艺术与技术深度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相关专业和行业之间的跨界合作,充分发挥艺术与技术融合后产生的“跨界联名款”效应;其二,坚持扶大与扶小相结合、政产学研相结合、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原则,促进文化科技产业的均衡发展;其三,强化海淀区在地发展与向外拓展的有机结合,像“中关村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已在北京多个区县实现了延伸,未来应继续发挥这一优势,扩大影响力。
中国文化科技能够实现如此迅猛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文化自信与科技自信的增强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与日俱增。在文化科技融合的实践中,创作者们满怀信心地深入挖掘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宝藏。就像《哪吒2》对传统神话故事进行大胆创新演绎,这种自信让他们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手段巧妙融合,以全新的、极具吸引力的形式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过去对西方文化表现形式的模仿追随,到如今坚定地立足本土文化,以文化为核心、科技为手段,打造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文化自信为文化科技的创新发展筑牢了坚实的精神根基。
近年来,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如5G通信技术、运算能力超强的超级计算机、发展迅猛的人工智能等。这些成就不仅大幅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地位,也极大地增强了国内科技企业和科研人员的自信心。在文化科技融合的过程中,科技人员凭借这份科技自信,尝试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实现文化内容的高质量呈现。
二、对文化科技融合规律的把握
一方面认识到技术对文化的赋能规律。深刻认识到技术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它为文化产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在当今数字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彻底改变了文化内容的创作、传播和消费模式。以生成式AI技术为例,它能够快速生成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充分满足市场对海量文化产品的需求。同时,也为创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作工具和创新思路。技术不仅仅是提升文化生产效率的工具,更是拓展文化表达边界、丰富文化内涵的关键因素。通过合理运用技术,能够创造出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产品。
另一方面把握文化对技术的引领规律。文化内涵是科技在文化领域应用的灵魂和核心方向。文化能够为科技注入了丰富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和独特的审美元素,使科技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充满温度和生命力的文化载体。准确把握文化对技术的引领作用,能够使科技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更加精准、有效,实现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文化科技融合生态的营造
“为什么是杭州?”“为什么是成都?”在DeepSeek、《那咤》横空出世后,探及背后的原因,“营造生态”是共识。其实,越来越多地方正在形成这样的生态,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政府的有效推动。政府高度重视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涵盖资金扶持、税收优惠、产业规划等多方面的鼓励政策措施。这些政策为文化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最重要的是,政府带头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二是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众多科技企业和文化企业踊跃投身于文化科技融合的大潮中。在大型企业发挥优势的同时,中小微文化科技企业也在各自的细分领域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丰富多元、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企业之间通过合作与竞争,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和文化产品的多样化。
三是各类人才能脱颖而出。饺子导演是学医出身,无论是团队主要成员,还是参与的一百八十多家企业,基本是本土人才,没有名家大腕和顶流名星。DeepSeek的主要队伍,主要由国内高校毕业生和没毕业的博士生构成,是一支年轻的“纯国产”队伍,梁文锋本人大学的专业是电子信息工程,毕业后做的金融投资,跨界进入AI的时间很短。中国的高校和职业院校,正在造就大批专业和“非专业”后备军。
四是需求拉动。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对文化产品的品质和体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感”,成为推动文化科技在文旅、娱乐等领域应用和创新的重要动力。

孙若风,文学博士,高级记者,博导。全国旅标委主任,全国文体康旅装备联盟理事长,中央美院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顾问,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文化元宇宙专委会首席专家、沉浸式文旅产业专委会艺术顾问,工信部工业文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兰州大学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散文学会校园文学专委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海大学兼职教授、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教授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孙若风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