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1

分享

押题006:沉浸式旅游演艺、文旅融合

原创 12-19

01

沉浸式旅游演艺概念辨析

一、沉浸式

沉浸式最初来源于戏剧和影视领域,强调观众深度参与的同时最大程度模拟真实场景,让观众忘记“虚构”的性质,完全融入故事情境。以“沉浸式戏剧”为例,如《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观众可以自由行走在多个场景中,直接与演员互动,并参与情节发展。这种形式激发了游客的探索欲望和主观能动性。


在沉浸式旅游演艺中,这种沉浸不仅限于视觉,还包括听觉、嗅觉、触觉,甚至味觉,使游客的体验更加多维。

二、旅游演艺


旅游演艺是将表演艺术嵌入旅游场景的一种形式。它通常以景区、文化古镇等旅游目的地为舞台,融合历史文化、民俗传说等元素,打造专属于目的地的文化符号。例如,《印象刘三姐》以漓江为背景,通过大型实景表演展示广西民俗文化,让游客感受到自然与文化的交融。

三、两者结合的意义


“沉浸式+旅游演艺”不再满足于让游客被动欣赏表演,而是将游客置于“角色”的位置。

游客既是故事中的“演员”,也是场景中的“居民”,深度参与情节发展。通过这种方式,游客不再仅是旁观者,而是文化和故事的体验者和传播者,这种互动增强了旅游的记忆点和价值感。

02

沉浸式旅游演艺的特点

一、交互性强

传统旅游演艺以舞台表演为主,观众的角色是固定的。而在沉浸式旅游演艺中,观众成为故事的一部分。例如,在西安的大唐不夜城,游客可以参与角色扮演,与唐代装扮的演员互动,甚至在任务驱动的体验中成为“编年史”的书写者

二、多感官体验

沉浸式不仅限于“看”,还包括“听、触摸、品尝”。例如,杭州宋城的体验项目中,游客可以穿上宋代服装、品尝宋代特色点心,同时参与古代街巷中的情节表演。这种综合性的感官刺激更能触发游客的情感共鸣。

三、强文化属性

沉浸式旅游演艺通常与目的地文化紧密结合。例如,云南丽江的《丽江千古情》以纳西族的历史传说为主线,将民族舞蹈、歌唱与观众互动结合,展现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文化属性不仅增加了旅游目的地的深度体验,还为文化传承与传播创造了新的平台。

03

中国沉浸式旅游演艺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阶段(2000年以前)

特点:这一时期的沉浸式旅游演艺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主要以传统舞台演艺为主,表演形式相对单一,观众的参与感较弱。演出以展示地方文化和民俗艺术为主,演出内容较为传统,缺乏创新和互动。


代表案例:早期的民俗表演,如少数民族歌舞表演、地方戏剧演出(如昆曲、黄梅戏),这些表演主要依赖演员的技艺和传统道具,场景设置较为简单。


局限性:观众的角色被限制为“旁观者”,无法深度参与表演。传统舞台剧的形式虽然历史悠久,但缺乏与现代技术或多元文化的结合,无法提供深层次的沉浸体验,代入感和参与感较低,难以吸引更广泛的游客群体。

二、发展阶段(2000-2010年)

特点:此阶段开始向实景演艺模式发展,演艺内容逐渐与地方文化深度结合,注重视觉效果的提升,并尝试通过大型的户外舞台和景区场景来吸引观众。表演不仅仅局限于舞台,而是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融入到演出中,开始寻求视觉震撼和场景互动的结合。


标志事件:张艺谋主导的《印象刘三姐》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品,它开创了实景演艺的新模式。通过将表演与山水景观、自然环境结合,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震撼感受。该作品突破了传统舞台演出的局限,创造了以景区为背景的大型实景演出形式。


趋势:旅游景区意识到演艺对于吸引游客的重要性,开始将演艺与旅游结合,打造独特的旅游文化体验,但整体的互动性和参与感仍然较弱。尽管演出场景变得更加壮观,但观众的体验仍停留在观看层面,更多的是“观光式”体验。

三、转型阶段(2010-2020年)

特点:这一时期,中国沉浸式旅游演艺逐渐进入转型阶段,技术与互动逐步融合,观众的体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演出不再仅仅是单一的观看,而开始注重观众的情感投入与参与感。此时,高科技的引入使得演艺项目更加丰富多彩,极大提升了观众的沉浸感。


关键变化

001技术创新 引入了先进的灯光秀、全息投影等技术,演出内容和效果得到了极大提升。科技手段的融入使得演出不再局限于传统舞台的表演,而是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空间和时间的无限延展,为观众带来更为身临其境的体验。

002多元化文化主题 演出内容逐渐多元化,不仅涉及传统历史,还涵盖了民俗、现代文化等多个领域,展示了中国丰富的文化内涵。

代表事件:西安的大唐不夜城成为这一阶段的标志性项目。通过结合高科技手段,如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技术,打造了一个沉浸式的文化街区。游客可以在其中参与到历史和文化的再现中,体验到更具互动性的文化活动。

趋势:尽管技术与内容方面有所突破,但观众的角色仍然主要是参与者,互动体验的深度和多样性还需进一步提升。旅游景区将演艺作为主要的吸引手段,但互动性依然相对较弱,演出内容和形式仍有待进一步创新。

四、成熟阶段(2020年至今)

特点:进入成熟阶段后,中国沉浸式旅游演艺的技术、内容和互动性全面升级,观众的角色从单纯的“观众”转变为“参与者”,观众能够直接影响演出内容和进程,形成更具代入感和互动感的全方位体验。沉浸式旅游演艺不再是单纯的视觉享受,更是一种情感和思想的交融,观众在参与过程中能够真正感受到文化与故事的内涵。


发展特点

001主题多元化 沉浸式演艺的主题开始从传统的历史故事拓展到现代流行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甚至国际IP(如迪士尼、漫威等),展示了更广泛的文化内容。

002技术主导 AR、VR、AI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沉浸式演艺更加高度数字化,区块链门票系统等新技术开始成为行业的标准配置,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演出效果更加生动、真实,增强了观众的沉浸体验。

003商业模式创新 沉浸式演艺逐渐与短视频平台、电商以及品牌营销等深度结合,延伸了文化体验的产业链。例如,通过与网红经济、直播平台的结合,演艺项目获得了更多的曝光度和影响力。

趋势: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文化内容的丰富,沉浸式演艺在中国已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产业形态。未来,沉浸式旅游演艺将更多地融合智慧旅游、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进一步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和文化深度,成为全球旅游文化的新亮点。

04

为什么沉浸式+旅游演艺备受追捧?

一、文化需求的崛起

随着中国中产阶层的壮大,人们的旅游需求逐渐从“观光式”向“体验式”转变。

01个性化需求 游客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走马观花,而是希望通过深度互动来体验文化和历史的温度。例如,北京故宫推出的“夜游故宫”活动,不仅点亮了紫禁城,还通过讲解和情景再现让游客感受明清历史的魅力。

02文化消费的提升 文化和娱乐正成为中国旅游产业的重要驱动力。沉浸式旅游演艺通过创新的方式,让文化以更“贴近人”的形式展示出来。

二、短视频经济的助推

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流行,沉浸式旅游演艺正成为新的“流量密码”。

01传播效果 许多沉浸式体验,如重庆洪崖洞的夜景、长沙茶颜悦色的古风互动,都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热点。

02经济效益 沉浸式项目通常具备视觉震撼的特点,更容易被拍摄和传播,形成强大的二次营销能力。例如,《长恨歌》的灯光秀经常出现在短视频平台,使其成为游客心中的必去之地。

三、技术进步的推动

现代科技的进步,为沉浸式体验注入了更多创新元素。

01AR/VR技术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游客可以“穿越”到古代世界。例如,在西安大唐芙蓉园,AR眼镜可以让游客看到盛唐街市的繁荣景象。

02全息投影与灯光秀 例如,张家界《天门狐仙》利用山水实景与全息投影技术,营造出既现实又梦幻的表演效果。

四、社会心理的改变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让许多人渴望“逃离现实”,沉浸式旅游演艺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01 “沉浸”带来的治愈感 通过角色扮演,游客可以暂时放下现实中的烦恼,沉浸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中,获得心理的放松和情感的满足。

02家庭与社交的互动需求 沉浸式旅游演艺适合家庭出游或社交群体体验,这种“共同完成任务”的方式能增强情感连接。

05

成功案例分析:西安大唐不夜城

一、背景介绍

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核心内容:大唐不夜城是以唐代文化为主题的沉浸式旅游文化街区。通过灯光秀、街头演艺、互动体验等多形式,游客能够体验“盛唐长安”的繁华和文化底蕴。

地理优势:地处西安核心地段,毗邻大雁塔和大唐芙蓉园,形成整体文化旅游景观。

二、设计与策划

文化主题定位:围绕“盛唐文化”,再现唐代长安的繁华市井、文化盛景和市民生活。

主题设计:

001历史性 以唐代诗人、仕女、市井百态等文化符号为核心,游客可以“穿越”至唐代街市。

002娱乐性 加入现代化灯光技术与互动演艺,打造“现代唐潮”。

空间布局

001街区结构 一条主街贯穿,分为若干主题区域,如文艺街区、餐饮区域、表演广场等。

002文化元素 仿唐建筑与现代设施融合,例如青砖、雕刻石柱搭配数字显示屏。

003互动点位 设置多处网红打卡点,如唐仕女雕塑、沉浸式光影装置、动态水幕。

表演策划

001固定演艺 如大型灯光秀《大唐夜未央》,通过灯光、音乐与舞蹈展现盛唐辉煌。

002移动演艺 演员以仕女、书生等唐代装扮,在街区内移动,与游客互动,如吟诗、对话等。

003季节性活动 中秋唐潮市集、春节花灯巡游等,营造不同节庆氛围。

三、成功的关键因素

文化与科技的结合

001灯光技术 利用现代灯光投影技术,打造震撼的光影效果,夜晚整条街区流光溢彩。以大雁塔为背景,灯光投影展示唐代壁画故事,让游客仿佛“走进”壁画。

002互动科技 采用全息投影展示唐代生活场景(如市集交易);利用AR技术,游客通过手机可与虚拟唐代人物“对话”。

社交媒体传播

001网红经济 通过精心设计的打卡点,如“盛唐仕女雕塑”或灯光互动装置,吸引游客拍照并分享至社交媒体(如抖音、小红书)。

002UGC内容 游客生成内容(短视频、图片)成为免费的高效宣传工具。数据显示,仅抖音上#大唐不夜城 话题累计播放量超50亿次。

游客互动性强

001沉浸式表演 游客不仅是观众,还能参与演出,例如与“唐代诗人”对诗、参与节庆巡游。

002传统与现代融合 街区内既有传统工艺(如书法体验、瓷器制作),又有现代艺术装置,满足多年龄层次游客需求。

商业模式创新

001消费带动效应 街区内美食、文创商店的营业额占总收入的50%以上;夜间经济的高效利用,大幅提升曲江新区整体收益。

002合作品牌推广 与国潮品牌联名推出限定文创产品,如唐代风服饰、灯笼周边,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

四、挑战与解决方案

挑战1:游客体验的同质化

问题:部分游客反馈部分表演项目存在重复内容,长时间停留后新鲜感下降。

解决方案:定期更新演艺内容,每季度推出新主题表演或光影秀;加入唐代冷门文化主题,如唐代科技成就的科普演出。

挑战2:旺季人流量过高

问题:游客过多时,街区拥挤,体验质量下降。

解决方案:推出分时段入园策略,采用线上预约与实时客流监控技术分流游客;开设更多演艺场次,均匀分布游客。

挑战3:维持文化真实性

问题:部分内容偏娱乐化,文化内涵不足。

解决方案:引入历史学家与文化学者作为顾问,深挖唐文化细节;加强与博物馆合作,将唐代文物与虚拟场景相结合,提升文化教育价值。

06

成功案例分析:《寻梦牡丹亭》

一、背景分析

文化背景:汤显祖是明代著名戏曲家,其代表作《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巅峰之作,以“情”贯穿全剧,展现了唯美浪漫的爱情故事。抚州作为汤显祖的故乡,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寻梦牡丹亭》的创作提供了天然优势。

经济背景:抚州市是江西省的文化名城,但在文旅产业上较为薄弱,亟需通过大型文化项目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

市场需求: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游客对“沉浸式”“互动式”体验的需求不断提升,而传统戏曲面临年轻观众不足的挑战。通过现代化包装与高科技助力,《寻梦牡丹亭》满足了观众对传统文化体验与新颖表演形式的双重需求。

二、项目定位

核心理念:项目以“寻梦”为主题,将传统戏曲的经典《牡丹亭》改编为适合大众的沉浸式实景演出,通过情感共鸣吸引不同层次的观众。

受众细分:国内外文化旅游爱好者;关注传统文化的中老年观众;热衷沉浸式体验的年轻游客。

独特卖点:集文化、科技与旅游于一体,首创“日游夜演”模式,为游客提供全时段文化体验。

三、核心创新

形式创新:

001游园式沉浸演出 采用“行进式”观演形式,将游客分批次引入多个场景,观众不仅是欣赏者,更成为故事的参与者。

002双线叙事结构 主线围绕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辅线结合“汤显祖寻梦人”的穿越视角,打造出过去与现代交织的叙事风格。

科技融合:

001全息投影技术 通过数字影像与3D投影技术再现如梦似幻的园林场景。

002大型机械舞台装置 使用156米长的山水文化墙、巨型圆环投影装置,使传统戏曲表演更具视觉冲击力。

空间利用:项目利用抚州文昌里的历史建筑和自然景观,通过改造老宅、修缮古建筑、植入现代艺术元素,完美融合历史与现代风貌。

内容创新剧本保留了经典的《游园惊梦》核心情节,同时加入现代化对白和多媒体互动表演,使传统戏曲更易于被现代观众接受。

四、运营模式

全产业链开发:

001文化创意与策划:整体策划由阳光媒体集团主导,结合顶尖团队设计方案。

002园区建设与运营:包括演出区、历史文化区、游客服务区的全面规划与建设。

日游夜演模式:

001日间:游客参与游园活动,体验互动式小型戏曲演出。

002夜间:核心沉浸式演出,以声光电技术营造震撼的观演效果。

市场推广:

001精准营销:以汤显祖故里为品牌核心,吸引戏剧爱好者与文化旅游客群。

002跨平台宣传:借助杨澜等名人效应,通过社交媒体、电视、短视频平台全方位宣传。

收入模式:

001门票收入:演出门票分多个档次,每晚接待数千人。

002衍生产品:文创产品、主题餐饮、纪念品销售。

003政府支持:项目初期得到当地财政与旅游产业基金的大力支持。

五、商业成果

经济效益:项目总投资约7.96亿元,2019年开演以来,年均游客量达数百万,直接带动抚州旅游收入增长30%以上。

社会效益:

001文化传承:通过现代化手段传播汤显祖文化,使更多年轻人了解并喜爱传统戏曲。

002城市品牌塑造:抚州因《寻梦牡丹亭》成为文旅热点城市,提高了国际知名度。

003就业与经济发展:项目直接创造数千个就业岗位,间接带动餐饮、住宿等产业链发展。

行业影响:成为国内文旅融合的典范,启发了更多文化演艺项目的开发;引领沉浸式实景演出的潮流,为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

07

沉浸式+旅游演艺的设计逻辑

以中国方式表达中国人的情感与世界观

一、基于情感共鸣的叙事核心

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在于对情感的细腻表达,以及对“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深刻理解。因此,沉浸式旅游演艺在设计中需以情感为核心,让观众在情感投射中与作品形成共鸣。

例如:

选取中国经典文学或历史故事作为蓝本,如《牡丹亭》的爱情、唐诗中的乡愁、或者《长恨歌》的悲喜交织,这些题材都带有强烈的情感主题。

通过角色设计与叙事方式,将中国人特有的情感表达具象化,比如通过角色的眼神、台词、以及舞台动作传递出“痴”“怨”“愁”等细腻情绪,让观众产生情感代入。

在叙事结构上,可以运用中国传统戏曲中“起承转合”的逻辑,同时借助“情感递进”技巧,使观众从浅层的感官体验逐渐进入深层的情感世界。例如,从园林中的一处昆曲唱段,引导观众进入杜丽娘初遇柳梦梅的场景,最后通过一个虚实结合的梦境画面,将爱情的生离死别推向高潮。

二、注重世界观传递的文化基调

中国人的世界观以“和谐”为核心,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及对时空的辩证理解。因此,沉浸式演艺需要通过设计将这些哲学内涵融入体验之中,展现中国文化的深度与普世价值。

时间表达的循环性与层次感 中国人对时间的理解并非线性,而是循环和延续。例如在《寻梦牡丹亭》中,杜丽娘在梦中与柳梦梅相逢,梦醒后以“游园惊梦”展开自我追寻,最终实现梦境与现实的交汇。这种叙事设计打破了单线性的逻辑,通过“梦—醒—再梦”的循环结构,表现中国人对生死轮回、缘分永续的哲学思考。

空间表达的包容性与隐喻性 中国文化中的空间并非单纯的物理存在,而是情感与思想的延伸。例如,在沉浸式体验中,园林不仅是背景,更是“情感容器”。水榭、假山、回廊等设计元素,不仅提供视觉美感,还通过遮挡与显露的切换,寓意人生中的离合悲欢。

通过这样的时空设计,游客既能感受到中国哲学的独特韵味,又能在深刻的文化意象中寻找自己的情感连接。

三、体验路径的设计:从观众到“参与者”

传统演出将观众置于被动的“观察者”角色,而沉浸式演艺则赋予他们“参与者”的身份,让他们成为叙事的一部分。这种身份转变尤其适合表达中国文化中“家国情怀”和“自我觉悟”的内涵。

情境化角色引导:在体验开始时,为每位游客设置一个情感引导点。例如,《寻梦牡丹亭》中,游客可能会收到一封“杜丽娘的信”,信中诉说她的梦境与迷茫,引导观众代入角色的情感视角。游客在不同场景中,通过特定的任务或选择(如递送一支花、引导某位角色寻找出口),逐渐融入剧情,与角色形成互动。这种设计体现了中国人讲求“缘分”与“互动”的文化心理。

多维度沉浸体验:中国人的感官审美注重综合性,因此,沉浸式体验应整合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元素。例如,庭院场景中可以加入花香与风铃声,配合水波灯光效果,营造出“诗画江南”的氛围,使观众的每一步都仿佛行走在梦境之中。

四、通过科技实现情感与哲学的表达

科技在沉浸式演艺中的作用不仅是吸引眼球,更是让中国文化的哲学思考与情感表达以直观方式呈现。

全息技术再现东方美学: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可以动态呈现中国水墨画的意境。杜丽娘的形象在水墨般的背景中若隐若现,表达她对自由与爱情的追求。投影的渐变效果结合现场演员的表演,让“梦境”具有真实的触感,展现了中国人对梦与现实模糊边界的思考。

虚拟与实景结合的情感叙事:演出过程中,可以设置虚拟角色与真人互动。例如,柳梦梅的影像初以虚拟形式出现,直到杜丽娘找到他时,影像才与真人结合,体现了中国人对“求而得之”的情感张力。

五、用中国方式传递普世价值

沉浸式演艺不仅是对中国情感与文化的表达,也是向世界传递中国价值观的窗口。中国文化讲求包容与普世,这一点在叙事与设计中应有所体现。

柔性叙事,传递情感:中国式叙事强调“意在言外”。在设计逻辑中,可通过留白与含蓄的方式,让观众自行解读情感。例如杜丽娘在圆窗旁远望湖景的一幕,没有台词,却通过光影变化与背景音效传达出她的惆怅。这种处理方式符合中国“以情动人”的审美传统,也能引发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共鸣。

普世情感,拉近距离:爱情、亲情、友情是全人类共有的情感,《寻梦牡丹亭》通过这些情感主题,既保留中国人的细腻表达,又让外国观众能轻松理解。例如杜丽娘“游园”的场景,通过花开花落的隐喻,表现人生短暂与珍惜眼前,这种哲理性主题在全球文化中都能找到共鸣。

Ending

沉浸式+旅游演艺以其独特的体验设计,承载了中国人的情感与世界观。通过细腻的情感叙事、哲学化的空间设计、科技助力的文化呈现,以及观众身份的转变,它将“东方美学”转化为生动的体验,让观众不仅看到中国的文化之美,更深刻体会中国人的情感共鸣与哲学思考。这种模式,不仅仅是文化传承的创新形式,更是向世界传递中国之美与中国之思的桥梁。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堂吉科德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沉浸式 旅游演艺

2246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