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1

分享

沉浸式演艺:面向未来的戏剧革新

2024-12-05

沉浸式演艺打破了固定观众席面向舞台的传统剧场规则,重新定义了观演关系:演员边表演边互动,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在打造出的近乎真实的戏剧世界中,观众可以较为自由地穿梭在剧情里,所到之处和所见之景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观剧体验。

反观当下的一些沉浸式创作,有些只是为形式而形式,一些创作者过度追求表现的出新和独特,却忽略了作品的内涵。这样的作品可能会带来一些视觉冲击,但缺乏感染力和思想深度,不会受到持久的欢迎。

面对社会节奏的加快,传统的艺术形式在满足观众文化体验需求方面,遭遇巨大挑战。沉浸式演艺正好提供了这样一种形式,回应人们对个性化、参与性和互动性的文化诉求。

晚上6点半,上海市江宁路与北京西路的交叉路口,一栋外表朴素的奶黄色建筑外,一群年轻人正有序地排起长队。这种情形,生活在附近的人们早已习以为常。8年前,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上海版(以下简称《不眠之夜》)在这里首演,直到今天,观众的热情还未减退,演出所在地麦金侬酒店已经成为旅游打卡地。

近年来,沉浸式演艺成为年轻人文化消费的热门选择,也成为当代演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沉浸式演艺打破了固定观众席面向舞台的传统剧场规则,重新定义了观演关系:演员边表演边互动,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在打造出的近乎真实的戏剧世界中,观众可以较为自由地穿梭在剧情里,所到之处和所见之景都成为独一无二的戏剧体验。

多感官介入,重塑艺术边界

沉浸式演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剧场的时空界限,通过改造或重新塑造某一空间,将其转变为互动式的演出场所,让观众更加沉浸其中并感同身受。这种沉浸感,源于对文本、表演、形象、声音和装置等多种元素的有机融合;也强调观众的全身心投入,包括大规模的场地互动、与演员一对一的交流,鼓励观众积极参与到故事叙事当中。可以发现,多感官介入,是沉浸式演艺区别于传统艺术表现的关键所在。

以《不眠之夜》为例,这部较早尝试沉浸式戏剧的引进作品,不仅在视觉、听觉上给予观众强烈的冲击,还通过场景的布局、演员的行为以及与观众的互动,营造出一种梦境般的氛围。演出开始时,被随机分配到不同楼层的观众,都被要求戴上面具扮演一名“幽灵”,去探索莎士比亚《麦克白》如何在整栋大楼的上百个房间里立体上演。观众可以触摸每个房间中的道具,并从中找到探索剧情的线索,或去三女巫的房间里观看神秘占卜,或在小酒馆里围观麦克白与班柯之间的激烈冲突……这些剧情同时进行、相互交织,共同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每位观众都能以自己的节奏和方式体验《麦克白》的故事,使得每一次观看都成为独一无二的“冒险”。

更好地与观众共鸣共情,是戏剧不断追求的目标。为此,早在20世纪初,打破镜框式舞台“第四堵墙”的戏剧观念开始萌芽,甚至发展为中心演出、观众围坐的环境式戏剧。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编排了很多街头剧,因地制宜地将四周环境与抗日救亡的剧情相结合。比如,剧作家陈鲤庭创作的《放下你的鞭子》,以一对卖艺父女的悲惨遭遇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近在咫尺的表演激发了观众的爱国热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小剧场戏剧、环境式戏剧风靡,对观演关系也进行了持续探索。随着现代舞台技术的提升、表现手法的丰富,戏剧家开始寻求更开放的演出形式,以增强观众与演员间的互动。这促进了环境式戏剧向沉浸式戏剧的转变。

环境式戏剧将舞台延伸至非传统空间,利用特定环境增强表现力,与表演配合营造氛围。环境式戏剧中的演员主要与环境互动,观众多为观察见证。而沉浸式演艺更强调观众的深度参与,体验也具有较强的自主性。这种深度参与,与科技和艺术的协同发展密不可分。数字影像技术的多变与灵活为这种表达增添了丰富的语汇,既可以写实又可以写意。智能灯光系统可以根据剧情和观众位置自动调整亮度和颜色,并跟随演员的行动而发生变化,使得表演呈现出较强的连贯性和较高的流动性。智能音效设备能够模拟出逼真的声音,并且根据观众的行动轨迹进行定向播放。此外,还有一些可穿戴设备可以为观众提供剧情线索或互动提示,进一步增强沉浸感,引发更深层次的共鸣。

是技术的支持,更是情感的触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类技术手段也成为创作的工具。创作者能够在虚拟空间中自由地构建和呈现作品,而观众也可以通过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与作品互动。比如,沉浸式戏剧《双重》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剧场,没有灯光、舞美,却和与现代人关系最密切的手机深层次结合。该剧展现一宗绑架案,观众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姐姐”,通过手机应用的引导寻觅线索,并在他人帮助下找回失踪的“妹妹”。观众穿梭在上海戏剧学院的校园里,手机会用新闻弹窗、短视频以及人物内心自白等形式推动剧情的发展,并不断转换场景。虽是悬疑题材,但作品结合直播、网红等社会热点话题,对人性以及自我进行深入探寻。沉浸式戏剧的形式不仅带来了观剧的新奇感,也更深入地引导观众去审视自己的行为和在社会中的角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沉浸式演艺的表现方式固然重要,但一个剧目的成功并非仅仅依赖炫目的呈现效果。技术只是手段,情感的有效传递才是其最终目的。在来自英国的沉浸式音乐剧《声·音》中,观众的眼睛会被蒙住,当视觉关闭,另外一些感觉会更加敏感和活跃。观众被带进剧场后,歌者在现场来回游弋吟唱,营造环绕立体声。这大概就是沉浸式的美妙之处,伴随着空灵的和声,演员们如同精灵一般在身旁穿梭。有时是耳畔的低吟,有时如同草原上的呼唤,有时声音潮水般从远方涌来。这时,有人渐渐靠近你,温柔地牵起你的手,慢慢贴近、拥抱,很多观众都情不自禁地感动落泪,“这部剧用声音和温度唤醒了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一位观众在留言处写道。

《声·音》看似简单,但所有的形式都为情感的迸发服务。反观当下的一些沉浸式创作,有些只是为形式而形式,一些创作者过度追求表现的出新和独特,却忽略了作品的内涵。这样的作品可能会带来一些视觉冲击,但缺乏感染力和思想深度,不会受到持久的欢迎。主打在非传统剧场空间进行沉浸式演出的蛇口戏剧节,今年就遭遇了这种情况。某些作品因观众中途退场导致参与人数不足,完成度受到影响。鉴于此,创作者应聚焦于演艺作品的文本内容与表演水平,在兼顾沉浸式背景设置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创作质量。

个性化、定制化、多元化文化体验

沉浸式演艺之所以能够迅速流行并非偶然,其背后不仅有着新型信息技术的推动,还伴随着文化消费心理的变化。面对社会节奏的加快,传统的艺术形式在满足观众文化体验需求方面,遭遇巨大挑战。沉浸式演艺正好提供了这样一种形式,回应人们对个性化、参与性和互动性的文化诉求。

未来,随着虚拟现实、动作捕捉、全息影像等技术的发展,沉浸式演艺的表现力将进一步增强。近期国外上演的戏剧《绿野仙踪》,制作公司采用增强现实技术,观众通过使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进行创作,可以将场景中如梦似幻的效果呈现出来,甚至拍出完全独创的戏剧作品。从艺术教育意义上来说,沉浸式演艺这种新形式更加吸引年轻观众,从而激发他们对舞台艺术的兴趣,为市场培育潜在的观众群。对于艺术创新人才而言,沉浸式演艺的创演需要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促使他们不断学习、自我升级。

沉浸式演艺也积极赋能文旅产业。2021年,《“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发布,将“沉浸式体验”置于推动文化旅游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位置。在一些历史文化名城,以当地故事为蓝本创作的沉浸式演出,如“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缘起湄洲”等大型沉浸式综合性文化体验空间,突破传统艺术的界限,打造虚拟和现实交织的艺术体验,扩大了城市旅游的外延,深化了文化体验的内涵,增强了城市吸引力和游客认同感。

沉浸式演艺赋予戏剧新的活力,为观众带来新鲜的艺术体验和深层次的情感满足,正在开辟一片艺术新天地。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古奇文旅演艺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沉浸式演艺

5357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