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1
分享
- VR大空间项目可能并不赚钱
-
原创 2024-10-17
今天去体验了一个VR大空间项目,行业内口碑还算好,但实际体验效果比我预期中要差很多,及时将体验写下来,以便能有客观的判断。
项目本质:减配版轨道车特种电影项目!
体验后的感觉:
1)不会主动推荐给朋友;
2)虽有兴奋点但远不足以让人想玩第二遍;
3)三维制作太假。
体验流程:
1)进入预演厅,演员表演(和游客互动);
2)演员消失,通过投影进行剧情预热,并加入声光电特效;
3)在工作人员引导下佩戴并调试VR头盔;
4)VR体验(含带动感装置的实体载具),加吹风、喷水、热浪等特效;
5)结束剧情,VR状态下走向管理员,取头盔。
项目缺点:
1)成本估计不低,但客流较差
整个项目包含实景(场景和载具)、表演、投影、声光电特效、动感装置、VR体验和人工引导。装修很简单,最大的成本是房租、人工(至少3名工作人员)、VR资源及其附属硬件和特效,从VR资源来看,制作成本应该有点高。我特意挑了非节假日的上午第一场,经观察截至上午十二点就只排了一场,接待了我和我朋友两人,共计156元。
2)预演厅设计相当失败,场面很尴尬
和特种电影剧场一样,这个项目也做了预演厅,预演厅分为两部分,是穿插关系。一部分是演员对着游客表演,另一部分是声光电特效和投影。演员表演部分设计的相当失败,不仅演员自己尴尬,连我这个游客也尬的无地自容。
3)完全没有剧情概念
该项目缺少导演和编剧的专业能力,仅有美术和硬、软件功能实现。总体验时长宣传为20分钟,预演厅少于5分钟,除去快速佩戴头盔的时间,VR资源的体验时长约为15分钟,而对于专业的编剧或导演来讲,15分钟足以把故事交待清楚,但这个项目既不像叙事又不像纯视觉体验,与宣传不符且无法留给人完整的印象。
4)容纳观众少,票价贵
这个项目的总占地面积估计不会超过200平米(不计公摊),VR体验区的面积最多100平米。我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在从事科技文旅工作,所以体验过程中我多次微抬头盔观察场景及重要道具设计,并及时分析其工作原理。根据现场最小载具的容积来看,最大容纳观众应该不超过10人,所以饱和情况下一天的接待量相当有限。除早鸟票之外,正常单人票价为108元,坦白说体验感对不起票价。
5)完全没有主动交互
这个项目的本质就是用“VR+实景”部分模拟了主题公园轨道车项目,也就相当于是一个VR版的轨道车项目。很遗憾的是,本可以设计一些主动交互点来增加游客的亲身体验感,但该项目却没有做。
项目优点:
1)大场景的应用显得场面震撼
该项目有三段类似飞行的移动体验,我们可以称之为“长镜头”。这三个长镜头分别贯穿于三个大场景中,或滑行,或上升,或下降。但无论哪种运动方式,都需要很大的动态场面来支撑,否则就失去了震撼的感觉,所以大场景的应用是该项目的最大亮点。设计者巧妙地运行了天空、云层、夜景等方式来规避超大场景的制作难度,也大幅降低超大场景对VR头盔的性能消耗。值得一提的是,第一个长镜头是一个漂流镜头,连我这种前庭发育完全的专业选手都明显觉得晕,相信大多数游客也一定会觉得晕,这是个失败的镜头运用。
2)动感装置和依靠自由行走切换场景
第二个亮点是动感装置及自由行走的应用。动感装置跟镜头配合的不错,戴上头盔明显能感觉到自己的重心受到“威胁”,这一点增强了真实感。另外,游客戴上头盔后,要在三种载具之间靠行走(按虚拟场景中的路线)切换,这里虚实场景的精准度做的还可以。为了体验更加高效,该项目使用了人工引导,这一点比较好。
以上关于产品使用效果的评述,纯属笔者个人使用后的真实感受与观点,旨在提供信息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法律意义上的建议或保证,笔者对此不负直接或间接的法律责任。
由于笔者有多年科技文旅从业经历,对各种玩法的设计及电影语言都相当了解,所以评价标准或许会更苛刻一些。其次,VR大空间项目水平参差不齐,期待有高水准的项目陆续落地。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知小创意科技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