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如果AI成为主语,将“生成”怎样的艺术世界?

原创 08-16

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合。——居斯塔夫·福楼拜

随着科技的发展,AI作为一种创新力量,正在引领艺术领域的变革。从自然语言处理到图像识别,从机器学习到增强现实,AI不仅拓展了艺术创作的边界,也改变了观众与作品互动的方式。一个个文化作品在科技赋能、创意加持之下也变得“生动”起来。

当AI说起了方言

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座名为故乡的城,而方言,就是通往这座城的钥匙。

2023年8月苏州博物馆与科大讯飞、广州美术学院等单位合作推出了“回响·AI方言艺术展”。展览利用科大讯飞的AI合成技术,以“吴方言的保护”为主题,从数字艺术、装置艺术、游戏互动等多种角度,通过昆曲传唱、方言叫卖、吴语读诗等多种形式,与观众一同探索方言保护的新形式。

其中,数字艺术家张琛创作的《非梦》融合了传统昆曲与数字艺术,通过数字化扫描真实园林与原作叙事,重新诠释杜丽娘的“梦境”。利用AI语音技术生成游园惊梦经典选段,形成人与AI的昆曲对唱,展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王志鹏创作的《矩山图》融合了苏州市的“经济”和“天气”数据,将其作为“山形”起伏的基础,并融入“苏州方言”作为作品的听觉内容。以“数据”为“元素”,通过自定义的“算法”编织组合,实现“美感”与“信息”的平衡。

当AI觉醒了情绪

《情绪剧场》是艺术家费俊与心理学家刘正奎合作的系列艺术实验项目之一,主要研究以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方式来介入心理疗愈。

作品通过AI及情感计算技术,检测并呈现观众的情绪,还会针对每一位观众独特的情绪生成因人而异的,且具有疗愈性的音画剧场体验,为体验者形成从情绪的认知、转化到接纳的积极心理效应。

CT.LAB数字艺术团队设计的“MPU·驯感者”也是收集和分析人类情绪的互动装置,不仅能识别情绪,还能通过AI自主学习,不断迭代和升级功能。它能定义了观众的情绪,将无形的情绪可视化。

CT.LAB在大量的数据和心理学模型支撑下,聚焦于情绪沙漏模型与色彩理论。通过模型衡量用户对交互方式的乐趣(Pleasantness),用户对交互内容的兴趣(Attention),用户对交互动态的舒适度(Sensitivity),用户对交互好处的信心(Aptitude)。“MPU·驯感者”基于理论模型,通过读取用户的面部表情,多维度地分析个人的心理情绪,最终生成对应的情绪形象。

当AI再“造”美景

《AI利玛窦的记忆宫殿》互动装置以澳门为主题、“利玛窦”为原型,通过网络收集大量的关于澳门和“利玛窦”的文字、图片、影像,运用AI技术在数据世界中再造一个视觉景观澳门。

创作团队运用ChatGPT、Auto GPT等AI软件来处理文字信息,形成一套能基于数据编织的问答神经网络系统,即“AI利玛窦”。根据AI语言问答系统来重写“AI利玛窦”游历数据澳门的文字剧本,再将网络和现实上收集到的图片和视频数据资料通过AI3D软件来重新构建视觉图像剧本。

人工智能交互影像装置《江南四时》以作者出生的1984年12月为原点,以AI回溯那一年的四季关键数据,测算光照对虚拟画面的渲染,将江南四季融入其中,再现江南水乡之美。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由 文化科技融合汇 授权 数艺网 发表,并经数艺网编辑。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或删除。

观点洞察

6100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