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环境意识的自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环境设计与建筑

原创 08-14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各专业版块的作品遴选工作已经告一段落,各专业展在不同的地点纷纷开幕,以接受社会的评价。相对于传统的“国”“油”“版”“雕”“水彩”等造型领域,纷繁复杂的设计展区总是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话题。设计展和传统的艺术创作的区别是明显的,作品涉及国家建设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设计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设计师面对的问题不同,所采取的解决问题方法就千差万别,结果是当它们以展览的方式呈现的时候,在视觉感受上难免出现一些状况,即过度多元化、协调性不够等。

设计关乎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和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分类研究是一种必要的姿态,体现了客观、理性和相互尊重的态度。按照学科分类,语境就处于基本稳定的状态,于是辨析和批评就相对容易一些。环境设计和建筑设计被组委会规定在一个组别中,这种分类是科学的。因为此二者虽然着眼点不同,但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以创造和谐的人居环境为己任。此外,两个学科的工作方法也有相似之处,比如空间性思维和工程技术+“装饰性”的手段。而在评审过程中,也可以发现来自这两个不同学科的评委们对于评判工作所持的基本态度是一致的:注重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伦理关系,注重工程技术手段的恰当性选择,注重人文关怀的价值推广等。

在本届全国美展的作品征集中,环境设计的投稿数量为924件,通过复评数量98件;建筑设计的投稿数量为254件,通过复评数量31件。环境设计投稿数量在所有设计专业中依然处于第一梯队,考虑到环境设计和建筑设计所投作品稿件大多为建成项目,因此这个投稿数量令人感到欣慰。

在新的历史拐点上

我为什么会对此感到欣慰呢?这是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歌猛进的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轰轰烈烈的快速城市化也开始放缓脚步。我们突然发现建立在大规模基础建设上的环境设计实践的机会已经少之又少了。建筑设计行业断崖式的下跌所形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波及是广泛的,建材业、轻工产品、家具制造业等均受到较大的影响。但对于环境设计并未形成根本性的颠覆作用,因为环境设计不仅仅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关,更多服务于社会建设和日常生活,它具有服务与消费的双重属性,它总是随着与时俱进的社会需求和消费观念而存在着、发展着。

于是这一届设计展环境设计和建筑设计作品,在类型上较上一届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社会发展和在国家主流价值观倡导下,专业设计领域出现相应调整的证明。本次建筑设计案例中,那种显示度突出的大型基础设施几乎没有了,比如巨型的空港、火车站、体育中心、会展中心、商业综合体等,建设选址也出现由中心城市向乡村转移的趋势。这些中小型的、地处城乡边缘的作品虽然规模小,但注重美学思想的表达,手法细腻,完成度高。比如,何崴设计的“一滴水图书馆”位于广东惠州双月湾,项目不是一个传统意义的图书馆,它更像是一个小型的社区文化艺术空间。图书馆位于一个新建社区旁边的公园内,可远眺大海。设计将图书馆的文化功能和地标建筑的媒介属性合一,将身体体验和视觉传播统一,探讨一种创新性的图书馆模式。图书馆隐藏在山体端头,屋顶剖面呈碗形,碗内空间是水池,建筑主体位于水池的下方。室内空间呈现明暗交替的序列关系,并为周边居民提供了读书、聚会、休憩和展览的多种使用可能性;太行·新宇美术馆也是一个建于大山深处的后现代风格的小型建筑,一定程度上沿袭了乡土建筑的结构、材料,在造型上又进行了适度的变形,与外在环境的关系非常和谐。

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新建的项目少了,改造的项目多了。比如,吕品晶设计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德兴)实验培训基地,该基地位于江西德兴,前身是一所建于20世纪50年代半农半学模式的乡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在1958年前后教授兽医和农业等相关知识,后来成为一所职业学校,之后被废弃。对废弃校舍的改造希望赋予具有历史记忆的空间场域以新的生命,以中医药文化的弘扬和相关业态的植入带动乡村经济文化建设。

另一个特点是本届入选作品中商业类的项目占比明显下降,而公共文化设施类型的项目所占比例有了大幅提高。数量可观的博物馆、版本馆、美术馆、民艺馆、非遗馆、文史馆、展览馆、图书馆、文化体验中心出现在应征作品中,反映出当前社会文化需求和供给的良好态势;城市公共空间方面也有一个较大的变化,即广场热大幅降温,而公园比例急剧上升。这真实反映了大众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遗址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美术公园等内涵如此丰富的公园出现,足以说明大众对自然、人文、美学方面关注程度的均衡发展。

学科建设与环境意识

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学科建设和社会实践后,环境设计领域已经开始进入成熟期,表现为环境意识的自觉和跨学科融合的初步完成。所谓环境意识,就是一种具有超越性的,通过综合性手段追求和谐境界的理想和认知。在这个学科里涉及的知识和方法是多样的,往往是社会学、科学、工程学和艺术学共同发挥着作用,设计变成了一种将这些知识与方法有效应用于实践的务实方式。本届大多数入选的案例均反映出这一特点:“珠海桂山岛渔村环境设计综合实践”项目是一个典型案例。该项目从尊重当地的自然生态、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和生产需求出发,采取适度、多维、长效的设计策略,通过地方品牌形 象的设计擦亮渔村底色,同时采取适度设计的轻量化干预,以微观织补重塑 地方风貌,采取多种设计手段和形式激活地方的活力和潜能,以海岛新风貌 的提升助力渔村新生活的创生,探索以艺术驱动地方价值创新、服务美好生活为目标的乡村振兴实践新路径。

“千年酒脉”项目位于贵州仁怀茅台镇赤水河岸,沿河堤步道长为1899米,用地18800平方米,场地呈线形带状,与坡、壁、岸、水自然相融。该项目系统化溯源中国酒文明历史、造物思想及酿造精神,从天运(史)、天地(赋)、天道(礼)三个维度,阐释酒脉文化形成的三大基础,为场地注入本底文化内涵。设计通过“一脉、三地、五段、二十四点、一台”景观系统的构建,以可视化、可体验、可解读为目标,将千年酒脉的人文精神与“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造物观,转化为有形、可感的艺术场景,强化中国酒文化与当下人们生活的连接。这种类型的设计规模大,能够熟练地驾驭景观设计和公共艺术并使二者有机融合,其叙事脉络清晰,感染力强。

在现代主义建筑与环境设计的发展历史上,环境意识的启蒙和自觉是至关重要的,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现代主义建筑学的未来,同时在一个恰当的历史时期催生出“环境设计”专业。1947年,普林斯顿大学举办了“人类体形环境规划”(Planning Man's Physical Environment)研讨会。这次会议是一个关乎人类体形环境规划设计观念的,颇具代表性和前瞻性的论坛,一批现代主义建筑旗手和巨匠都参加了这个会议。这次研讨会议题包括设计的社会基础、社区-城市规划管理、民主建筑的责任、设计的视觉基础、设计的物理可能性和局限性、人类需求和科学技术、体形环境论技术之外的艺术、设计的扩展与局限、生产方式经济与人力多元统一、审美价值的来源、建筑高于实用性、自然环境的必要性、城市与郊区、规划师之间的协调、空间的意义、和谐的必要性,以及建筑教育等。由此可见,该论坛所触及的内容大大超越了传统建筑学涉及的美学和应用的技术范畴,更多地延伸到社会、政治、伦理、心理等领域。这次研讨会可以看作是关乎环境意识启蒙的里程碑,反映出现代主义建筑的自我批判。

至20世纪60、70年代,欧洲、北美、亚洲分别出现了贫穷艺术、支架与表面、大地艺术、物派等艺术运动,从反对工业化、反对消费、生态伦理、地域文化回归等不同的角度对现代主义进行了批判。并且这些艺术运动从形态上大都具备了环境的特征,艺术作品处于开放的环境之中,引发了更加广泛的话题。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这些思潮迅速进入中国,对风起云涌的“85新潮美术”和同样生机勃勃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潮流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并助推中国当代艺术和建筑设计实践汇流。这个汇流的结果是在实验艺术领域形成环境艺术观念,在设计领域形成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事实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出现,对于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国家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功不可没。它填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空白,解决了因学科僵化而导致的与社会发展脱节问题。

环境设计与国家形象塑造

通过入选作品,我们也感受到环境意识渐已深入人心,包括许多建筑设计入选的方案都展现出设计中所秉持的整体观。这种整体观包括了对自然的尊重,对社会的关爱和对人文的关怀。这些作品的审美过程是连续的,边界也是开放性的,超越了设计对象的本体。

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都是在为承载社会的空间进行有形的和无形的筹谋、规划、布局以及细节处理,它们在精心打造载体的同时也体现了社会的理想,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和美学趣味。在新的时代,国家叙事、社会建设、生态治理是建设活动的焦点,这是政治导向决定的主流实践方向,也是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设计版块的主体构成,数量可观的博物馆设计和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展览项目涌现说明了这一点。比如,中国考古博物馆空间总体艺术设计、广州国家版本馆室内展陈整体设计、陕西省考古博物院基本陈列设计、湖北省博物馆三期新馆展陈“楚国八百年”设计等,都是在做中华文明历史叙事,是为国人文化自信建构强有力的佐证体系。而北京世园会中国馆的室内设计、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陈设计则表现出新时代守正创新的责任与担当。

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是由中国政府主办、北京市承办的最高级别的A1级国际园艺博览会。作为此次盛会的重中之重—中国馆,其展览设计就运用了中国传统园林与戏剧以及环境设计的“互文”性理论,构建了“六和八幕”的中国式叙事结构语言,通过“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呈现了一场“行走观赏的戏剧”,创造出一种步移景异的全新沉浸式观展模式,充分体现了中国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环境设计与社会建设

在社会建设方面,城市复兴、社区共建、环境微改造、美丽乡村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势头。以社会学视角切入的环境设计,正在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在这种社会实践过程中,设计师深入社会进行观察、调研、策动和设计,环境设计的主体已经从设计师个体转变为社区群众的主体,环境设计工作终于演变成为热火朝天的社会运动。“北京社区微花园”项目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这个在设计师扶助下居民参与生活美学的环境营造活动持续了10年,共建成了156个微花园,并带动了超过500户自发营造微花园。

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的典型案例是江西篁岭古村景观改造。这个项目的评审过有一点戏剧性,由于投稿者只提交了几张打印的图板,没有模型和视频文件,因此在项目展示方面效果略显单调。所幸2023年秋天笔者去过现场,亲眼见证过它出众的风貌,感受到它的浪漫和理性。篁岭是一个文化遗产和旅游有机结合的项目,也是策划与营销、景观设计与社区共创衔接得非常顺畅的案例。

环境设计与生态治理


生态治理是国家战略,此举将为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也是建设美好人居环境的必要措施。在这方面,多年以来环境设计一直予以积极响应,涉及的项目类型包括荒漠治理、湿地公园、棕地修复等。同时为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环境设计在学科建设方面融入了更多的科学内容。

本届美展入选项目中“广州碳中和主题园低碳艺术设计实践”“砚泉庄恢复当地生态经济的山地矿坑改造”“天汉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澄怀悟道—矿山遗址纪念性景观设计”等项目都是这种类型,也均体现了上述的设计理念。

通过这次展览内容,我看到了建筑学科和环境设计再次融合的可能,而这一次融合首先在于价值观上的共识,那就是环境意识的自觉。其次在于天时、地利、人和的现实,在历史的拐点,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两个久经历练,已经“身怀绝技”的巨人必须走出困境,走出茫然。同时,环境设计应征和入选作品丰富多样的类型,也使我们看到了环境设计专业的巨大潜质,每每在面对危机的时候它所表现出的机动灵活性,能够不断地拓展出一些新的领域。这就是这个学科的强大之处,因为这个学科的核心就是环境意识和环境设计的方法。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隐形框架,它巨大无比,也强大无比。环境始终在给人类命题,而人类进化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则是在不断解答问题的状况下完成的。同时,环境设计方法的边界是开放的,从不轻易拒绝任何有效力的学科介入。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艺术与设计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环境设计 建筑

6932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