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1
分享
- 中国城市更新的样本——以“设计之都”北京、深圳为例
-
原创 2024-07-31
在当下中国城市化蓬勃演进的征程中,城市更新已然成为提升城市品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方略。北京和深圳,这一北一南两座魅力独具的“设计之都”,于城市更新的舞台之上,绽放出非凡的智慧光芒与创新魅力。北京,作为千年古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圳,作为共和国最年轻的一线城市,充满着蓬勃的朝气与活力。两座城市的更新之旅,既有共通之处,更具各自特色。我们透过基础设施综合整治、历史人文资源活化、公共空间体系重构、社区便民服务优化等多元维度,解读北京、深圳城市更新的崭新模式、宝贵经验、创新思维与发展路径。
01
北京
传承与创新并行的城市更新
北京城市风貌 | ©网络
北京,这座拥有三千多年悠悠历史的古老都城,在岁月的长河中积淀了雄浑深厚的文化底蕴。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对龙须沟的改造,不仅造福于民,还登上首都的艺术殿堂,成为老北京市民心中的美好回忆。现今,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北京始终坚守对历史文化传承的庄重承诺,并持续探索城市更新的发展路径。
从规划层面起始,政府精心擘画了全面而详尽的蓝图,明晰了历史文化保护的精准范畴和严苛要求。对于北京胡同别具一格的生活方式及民俗文化,北京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不遗余力地予以传承与弘扬,使什刹海、法源寺、南锣鼓巷等区域犹如时光凝结的琥珀,完美留存了古都的韵味与风情。北京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亦极为注重社会参与以及生活品质的提升,城市文化和生活底色愈发鲜明。
1. 首钢老工业区:从工业辉煌到艺术新生
石景山区的首都钢铁公司,往昔曾是共和国钢铁工业的翘楚,机器轰鸣,钢花四溅。然而,伴随时代的迁变,其工业使命渐次落幕。但令人称奇的是,借冬奥会举办之机,经由精心策划与大规模改造,这片区域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华丽蜕变。
首钢园改造项目——西十筒仓冬奥广场 | ©网络三号高炉,曾经钢水奔腾、热浪滚滚,现今内部空间精心设计改造,成为宽敞开阔、充满艺术氛围的多功能场所。工业风格的梁柱与现代化装饰元素巧妙融合,无论是震撼人心的大型展览,还是精彩纷呈的文化演出,皆能在此完美呈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N32转运站改造办公楼及加建国际会议中心 | 筑境设计 ©陈鹤
锅炉房小水塔改造的特色奥运展厅咖啡吧和“首钢之眼”| 筑境设计 ©陈鹤
秀池,曾经作为工业用水的存储之地,在更新改造中绽放出全新的生机。历经精心雕琢与景观设计,如今已化作一片波光粼粼、景色宜人的休闲湖泊。湖水澄澈见底,周边环绕着蜿蜒曲折的步道,绿树成荫,花草繁茂。沿湖而立的餐厅和咖啡馆,环境优雅,为人们提供了品味美食、放松身心的绝佳去处。游客们于此可纵情欣赏湖光山色,享受咖啡的醇香,沉醉于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独特氛围之中。
北京2022首钢滑雪大跳台 |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布雷
首钢滑雪大跳台,其独特造型犹如一条飘逸灵动的彩带,傲然屹立于首钢园区。充满科技感与艺术感的设计,使之不仅成为运动员一展风采的梦幻舞台,更成为北京在国际上的标志性景观之一。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大跳台璀璨耀眼,宛如夜空中最为璀璨的星辰。
北京2022首钢滑雪大跳台 |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布雷
首钢老工业区的更新,绝非仅仅是物质空间的单纯重塑,更是对冬奥遗产和工业精神的深刻传承与创新发展。它成功地将工业记忆与当代生活完美融合,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创造力。
2. 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精心修缮,留住岁月
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始终坚定不移地秉持“只搞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原则。以文物保护为核心,对街区的每一处角落都进行了精雕细琢的修缮。譬如,78 号院的“古道斯存”,曾经不过是一家寻常的药店,而今已成功转型为历史文化民俗陈列馆。在此,游客能够领略丰富的历史文化展品,感受岁月的沉淀。同时,陈列馆还引入了精品网红咖啡业态,让游客在品味咖啡的同时,能够沉浸于历史的沧桑之中,尽情畅享现代服务带来的便捷与舒适。
3. 东城区与西城区:更新带来新活力
“会馆有戏”是北京东城区在城市更新背景下,推动会馆旧址传承保护与创新利用的重要项目。拥有 400 余年历史的颜料会馆修缮完成后迎来首场演出,成为前门地区首个“有戏”的会馆。正乙祠戏楼交由北方昆曲剧院修缮、运营及使用后,将成为汇聚优质演出的平台。东城区分类研究了 37 处会馆旧址修缮利用情况,对已腾退修缮和未开发利用的会馆旧址分别加强资源整合注入及制订修缮与利用方案。东城区“会馆有戏”项目不仅让百年会馆再现数百年前“听家乡戏”的生动场景,也为“大戏看北京”这一文化名片增添了新的内涵,同时在城市更新过程中,通过会馆的修缮和活化利用,带动了相关联的名人故居、文化场所及其周边文化街区的整体发展,为市民提供了更多高品质的文化体验,促进了文化消费,推动了历史文化街区的转型升级。东城区的城市更新还围绕古都历史文脉赓续绵延,锚定中轴线申遗成功目标,实施中轴线文化传播工程,“龙尾之要”宏恩观变身“观中”博物馆,钟鼓楼打造数字洪钟,燕墩实现数字化修复展示。推动大慈延福宫、清陆军部海军部旧址、孚王府等央产文物腾退,石埭会馆、黄冈会馆等 5 处会馆修缮工作基本完成。推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加强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传播利用等一揽子文化创新政策,打出文化发展“组合拳”。实施“非遗焕新”计划,助力老字号企业和非遗项目在新时代利用城市更新契机焕发新生机、散发新魅力。
西城区菜市口西片老城保护和城市更新项目,则开创了全市先河,采用了申请式退租、申请式改善的创新模式。在培育胡同 16 号院的改造中,通过银企合作的“促整院”模式,原住户得以搬迁至条件更为优越的新居,而腾退出来的院落则被精心打造为古朴典雅的二进院。城市不仅变得更加美丽,而且也更加宁静祥和。对法源寺片区在更新改造过程中,既完整保留了胡同、会馆、寺庙原有的传统格局和独特风貌,又通过现代化的设施更新和设计,极大地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和城市的文化环境,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4. 学院路与五道口:整合与蜕变
海淀区的学院路地区在城市更新中,巧妙地破解了长期存在的大院壁垒等难题,对辖区进行了科学合理的重新划分,实现了空间资源的高效整合与优化配置。石油共生大院通过精心规划和建设,为居民提供了涵盖生活服务、文化交流、休闲娱乐等多个方面的丰富服务内容,极大地增进了邻里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营造了温馨和谐的社区氛围。
五道口,因聚集了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而被誉为“宇宙的中心”,原五道口服装市场腾退后,经过精心的策划和打造,摇身一变成为了充满创意和互动体验的 bom 嘻番里沉浸式互动商场。这里融合了前沿的 商业理念和创新的消费模式,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时尚感的消费娱乐胜地,满足了他们对于个性化、多元化消费体验的追求。
5. 张家湾设计小镇:崛起的创新高地
通州区的张家湾设计小镇,曾经是一片老旧的工业区域,厂房破旧,街区衰败,发展陷入停滞的困境。然而,在城市更新的时代浪潮中,随着北京副中心战略的实施,它迎来了脱胎换骨的变革。政府、设计师和相关企业齐心协力,深入开展调研,认真筹划,充分挖掘了这片区域潜在的优势和独特的魅力。
在改造过程中,设计小镇保留了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工业建筑,并对其进行了细致的加固和精心的修缮,使其成为了设计工作室和创意企业理想的办公场所。那些曾经斑驳陈旧的墙壁,如今被赋予了鲜艳的色彩和富有创意的装饰,仿佛变成了一幅幅巨大的艺术画布;古老的厂房结构与现代化的设计元素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独特而迷人的创意氛围。狭窄拥挤的道路被大幅拓宽,重新铺上了平整坚固的砖石;街边杂乱无章的电线被规整入地,街道两旁种上了郁郁葱葱的树木和鲜艳夺目的花卉,整个街区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迷人的活力。
为了吸引更多的设计产业入驻,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和完善齐全的配套设施。设计小镇管理部门积极主动地与国内外众多知名的设计企业和机构展开沟通与洽谈。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独特创新的改造风格,越来越多的设计企业纷纷入驻。从建筑设计到工业设计,从服装设计到数字设计,各种设计领域的精英汇聚于此,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
张家湾设计小镇还高度注重与周边区域的协同发展。它与周边的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促进了人才的交流和技术的创新。同时,与周边的商业区、居民区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功能完备、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态系统。
如今的张家湾设计小镇,已经成为了北京城市更新的一张亮丽名片。它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发展,为区域经济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还为城市增添了一道独特而迷人的风景线。
02
深圳
创造奇迹的城市更新之路
让我们将视线转向深圳。这座从 1980 年的边陲农业县迅速崛起为如今国际化大都市的奇迹之城,在缔造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的同时,在城市更新的道路上同样踏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路径。
1980 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伊始,还是一个人口仅有 30 万人的边陲农业县,GDP 仅为 2.7 亿元。在随后的 40 余年间,深圳以“十年一台阶”的发展态势,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目前深圳常住人口已超 1700 万,2023 年 GDP 达 3.46 万亿元,在这仅 1997.8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
深圳如何适应新时期城市发展需求,深圳又是如何在极为有限的土地空间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许从城中村的更新中可略见一斑。据不完全统计,城中村容纳了约六成深圳居民,是一代又一代来深建设者落脚的“首站”“首选地”。这些浸润着深厚岭南历史和古朴民俗文化的村落,不仅是深圳城市发展的见证者,更是深圳高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承载地。推行城中村综合整治、改造提升与人文传承活化,对这座超大型城市探索城市治理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城中村改造提升并非一蹴而就之事。事实上,作为我国最早推行城市更新的城市之一,多年来深圳不断探索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新模式,因时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推行城中村综合整治和改造提升,从消除安全隐患到路网综合改造,从空间结构优化到居住环境改善,从深挖村史文化到整村设计提升,充分发挥“设计之都”资源优势,借助“设计之手”,以有机更新、韧性改造的方式全面推动城中村旧貌换新颜,实现城村宜居共存。
1. 宝安:“双宜小村”的创建
宝安正式启动的“双宜小村”创建工作,深入贯彻“一村一特色、一村一景、一村一策”的先进理念,对全区 465 个城中村全面实施了涵盖党建、安全、文明、美丽、市政、全民等多个领域的六大工程共 58 项具体工作任务。通过这些全方位的努力,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城区人口的住房需求,为居民提供了更加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还显著提升了城市的治理水平和市容环境,让每一个村庄都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和活力。
2. 龙岗:活力城村的示范建设
龙岗区着手的活力城村示范项目建设,以“城村共生、永续发展”的宏伟目标为引领,积极采取工作坊、设计集群等充满创意的设计方式,与当地社区、村民携手并肩,共同建设、共商发展大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龙岗区精心选取了山厦新村、桔子坑等 10 个具有代表性的村庄,依据产业配套、特色文旅、生态宜居等三种不同类型,分别展开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建设工作。并且通过建立严格的美学审查机制,对项目的品质进行了精细把控,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能达到高品质的标准。
3. 坪山区:“戏剧”文化引领提升
坪山区选取“戏剧”文化作为带动城中村综合治理提升的重要手段,在长守村成功引入相关专业机构,积极探索“文物保护+文化服务+文创空间”的全新发展模式。通过精心打造,成功构建出“戏剧艺术+文化服务”的多元文化体验空间,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艺术享受。这一创新模式不仅成功构建起文化消费的新链条,有力地推动了片区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还为城中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灵魂。
4. 沙二新村:基础设施升级与文化融合
在沙二新村的改造中,将重点聚焦于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换代。通过新建先进的城中村缆线型综合管廊,对供水、供电、排水等关键设施进行了全面的优化和完善,并积极引入智能化设备与便民服务。这一系列的举措,不仅大幅提升了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安全性,为居民创造了更加便捷、高效的生活条件,更增强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让沙二新村成为了人们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改造中,沙二新村还注重实用功能与人文传承的有机结合。该村深入挖掘村文化元素,以“礼学回归”为主题精心营造宜居社区。在建筑设计和景观规划中,避免了千村一面的同质化现象,巧妙地将独特的文化元素融入建筑形体和景观细节之中,重点打造了社区体育公园和静思湖等标志性的公共空间。通过这些努力,成功实现了古今文化的融通,既保留了村庄的历史记忆,又满足了现代居民对于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5. 桔子坑村:围绕美好愿景的规划
桔子坑村在改造过程中,紧紧围绕“徜徉桔子坑·艺趣新乐园”的美好愿景,精心提出了“一廊一轴两片区”的科学规划框架。通过巧妙的设计和改造,将原本不利的地形边坡成功转化为核心景观空间,并精心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主街。同时,对主街景观进行了全面提升,与周边公园实现联动,形成了美丽的绿色环线。此外,全力打造山顶绿色生活社区与山下美学创意社区,为居民提供了多样化的生活选择。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还充分运用通用设计策略和独特的色彩语言,营造出浓郁的艺术人文气息,为集市经营预留了充足的空间,为村庄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
6. 凉帽新村:空间的“再生产”
凉帽新村从凉帽编织工艺这一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出发,以“建筑+景观+艺术”的跨界合作实现空间的“再生产”。通过现代化的竹编形态,巧妙地演绎了村口顶棚及岗亭的独特设计,墙绘作品则延续了竹编记忆,将荒废的房屋及原村址精心改造成充满魅力的村址公园。通过这一系列的努力,全力打造出社区公园,为居民创造出优质的公共空间,提升了村庄的整体环境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7. 马蹄山村:功能组团的精准植入
马蹄山村根据自身独特的片区空间及肌理特征,精准地植入商业、休闲、文化、居住四大功能组团,为街区赋予了“最深港”“最公共”“最城中村”“最生活”四大鲜明特色。在改造过程中,注重整合提升公共活动空间,创新商业场景,精心打造潮流消费空间,同时悉心保留历史遗迹,营造出多元的休憩空间。通过这些努力,马蹄山村不仅实现了功能的优化和升级,还保留了独特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特色,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社区。
8. 山厦新村:合理规划打造温馨家园
山厦新村以“幸福山厦村,乐活新故乡”为美好愿景,提出了“一环两轴一网一芯”的合理空间规划框架。通过统筹串联历史人文资源,精心构建社区共享街道轴和滨河生态轴,全力打造绿色乐活网和公共活力芯。在景观设计和建筑改造中,以精妙的设计手法讲述山厦故事,将丰富的历史人文元素巧妙融入其中,重塑了社交活动场域,激活了邻里共享空间,特别贴心地关注儿童友好,为居民创造了一个温馨、和谐、充满活力的生活环境。
9.长守村的存真守拙
长守村在改造中坚定地秉持“存真守拙”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遗存,采用柔性改造的方式,精心还原老围屋的原有风貌。以小剧场为核心建筑,巧妙实现新旧建筑材料的精彩碰撞与呼应,配套多种现代化的设施,成功形成了文化、艺术与生活的和谐共生。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为居民提供了高品质的生活服务和丰富的文化体验。
03
城市更新的全面成效
与未来展望
城市更新与旧城改造在概念范围、目标重点、方法策略、参与主体、文化保护、社区发展和长期规划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可以说,比较旧城改造,城市更新是一种更适合中国国情、更为全面、可持续、注重多方参与和长远发展的城市发展模式。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通过巧妙的设计和功能转换,许多历史建筑得以重获新生,比如将旧工厂改造成创意产业园、将老仓库改造成艺术展览馆等,实现了历史价值与现代功能的完美结合。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增加公共空间和引入社区服务,老旧小区的改造项目提升了社区的活力和凝聚力,为居民创造了更加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利用城市更新的契机,引入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比如将传统工业区改造为科技园区或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推动了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既是都市人工作、学习就、居住的物理空间,也是人们放松休闲、栖居心灵的乐土。北京和深圳的城市更新实践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它们的成功经验将为我国和世界其他城市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借鉴。未来,城市更新将在改善城市功能、提升居住品质、促进经济发展、保护历史文化、增强城市韧性、促进社会融合、实现生态可,塑造城市形象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出不可或缺的力量!
(本文为作者艺术与设计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钱竹在“张家湾设计小镇产业发展和城市更新大会”上所作的发言,艺术与设计杂志社记者文阳洋、邹羽涵、李小芳也为本文作出贡献)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艺术与设计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