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当代戏剧空间审美融入生活哲学——话剧《烟火人间》
-
原创 2024-05-09
烟囱里冒出袅袅炊烟,晾衣绳结交织,各式各样的床单、衣服挂满了院子内;地上晾晒的海带鱼干,过新年办喜事儿,里院上上下下张贴囍福字,各户串门儿亲如一家、小孩摘柿子、吃糖球,街坊邻居打牌下棋;夫妻吵架、师父训徒弟、闹事抢婚房,但凡是发生在院内的琐屑事儿,院里的家家户户推开门便能围观这上演着的家长里短……这些久违的家常温情与人间烟火氤氲开来。
作为2022年度文旅部剧本扶持工程项目、2023年度山东省舞台艺术重点选题创作作品扶持计划资助剧目、2023年青岛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青岛市话剧院创排的大型话剧《烟火人间》以里院十几户人家的生活变迁和时代发展为主旋律,谱写街坊四邻温情图鉴。全剧在剧本内容、舞美视觉、音乐制作等方面打造了流变式里院空间。从85年代到千禧年代的往昔回忆,从暗伏着青岛时代变更的里院生活中,呈现当时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创作理念。
该剧是以青岛这座现代东方大港的文明城市为视角对过往的回溯,通过还原“里院”邻里之间的家庭故事,展示一代一代青岛文脉的更迭与发展。里院做为见证岛城跨越新世纪的旧时承载地,同时自身也在现代化进程中翻开崭新的篇章,迎来自己新一轮的辉煌。
编导思维共铸里院回忆主题
编剧廉海平没有采用以中心事件为线索的传统叙事结构,没有围绕单一主人公进行个人命运或是核心事件的展开,而是以事件编织人物,将里院大小故事碎片化串联,塑造各形各色生活在里院的人物。
秦爷爷收养小蛤蜊、孙进义在码头找工作、燕子吉祥的婚事、台风登陆等一系列事件,纷繁复杂的交织出各具特色的生活场景和主要意指的戏剧冲突。表面上看,这些都是独立的小故事。但万事万物都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共性存在于千差万别的个性之中,里院人物背后蕴含的是时代背景下各形各色人物命运的共性特征。秦爷爷漂泊异乡三十年,孤苦无依期盼后代;孙进义作为地主后代,因成分问题而遭遇就业难题;燕子吉祥新婚燕儿,为投身祖国建设事业无奈分离。这些人物的形象以及其所发生的故事线路,是他们的个人成长经历,更是时代洪流下人民的底色。几个主要人物在剧情的推进中展现个人成长的转变轨迹,呈现出彼时社会的广泛概括性。
总导演黄港将以淳朴的视角展示时代尘埃对普通群众生活的深远影响,将其时代发展的宏大主题巧妙地演绎于几户邻里之间。
在线性的戏剧叙事中,将时间流速具象性处理,借助舞台表现外化人物的内在风霜,将人物的经历史变迁的主观情感可视化。呈现出里院生活的历史变迁以及里院人户的多样的成长变化,表达青岛时代发展脉络下,国家强盛为百姓所带来的民生幸福。整部作品以里院的微缩景观为镜,投射出祖国三十年改革发展的壮阔画卷,深邃而厚重,是每位观众心中深刻的幼时的记忆,引发共鸣,回味无穷。
导演在编排处理上,在重要剧情节点的开头穿插使用青岛方言,以语言魅力细腻埋藏生活质感,使台词承载着一种地域文化和情感联系,同时增强了戏剧效果,形成了带有青岛记忆的独特“里院文化”。
剧中转场换场时的话外音作为本剧獨白,传达这朴素恒久的里院生活哲学,这些话语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们并非是华丽绚烂的词藻,却依旧以质朴白话包裹住无穷的韵味蕴含,带给人直通心底的精神冲击。
透过人物的口述,里院的故事仿佛又一次得以重现,时间的画卷在我们面前展开,将我们带回那个充满温情和回忆的岁月。每一个细节,每一处回忆,都是时光的缩影,记录着我们曾经的青涩与奋斗,记录着那段逝去的时光的痕迹。
舞台设计的视觉空间叙事
《烟火人间》核心是表达人间爱与真情的烟火气儿,是一个充满真实性、表现性的舞台话剧。所以舞台视觉是以当代审美意识、返璞归真为美学追求,以朴素的手段和贴合的舞台形式来诠释人间真情的温暖主题。
里院故事以八五年代到千禧时期的百姓生活故事为题材,近二十年的流动与跨越需要精确的年代划分,也要保持时间变化的顺畅。舞美设计金卅采用机械转台的呈现方式,满足了快速切换这一系列的刚需要求,为《烟火人间》打造了一个功能性颇强且十分好用的“大院家庭式”转台。每个场景一个切面,秦爷爷家、杨老十家、刘奶奶家、院外柿子树.....既写实又写意,在旋转中转出万花筒般的里院生活。配合人物角色身份、境遇、衣着的各方改变,串联了院里院外年复一年的琐碎生活,兼具戏剧假定性与空间性。
导演对于整个舞美调度诠释得很好,没有因写实场景的布局陷入写实描述,没有进行逐个场景的切换,而是随着物理时空的变换而把控整体空间的转换,让时空的流动非常自如,没有阻碍。以真实性编排还原故事的生活化,同时又将戏剧二度艺术化,强化剧本的原始立意,加重了其艺术表现的震撼力和时空层次感。剧中转台全周旋转一共三次,转台的运用并未停留在单一的功能性层面,而更着重于其背后的情感隐喻。
第一次为过年“喜事”,将挨家挨户的过年场景进行360度旋转,像是电影画面上的长镜头展现各家过年氛围,秦爷爷给小蛤蜊尝白酒、院外柿子树孩子追跑放烟花、燕子家与刘奶奶举杯庆祝,这些平凡又经典的年俗,诠释着岁月更替中不变的期盼和喜悦。
无论一年到头多少风雨和不易,新的希望总是如约而至的在除夕夜飘散在每一位中国人的家中。转台转至院外大场景后,围院之间又展现了邻里街巷之间的新年气氛,小孩与大人之间的红包抢夺、院内烟花绽放、邻里祝福的吉祥话。在雪花飞舞的舞台方寸将八十年代独特的吉祥年味和节日欢愉,喜气洋洋推至高潮。
第二次是意外的“白事”,当秦伯伯辞世,伴随着绵绵的话外音渐歇,转台在流动中呈现里院的变化。春去秋来,时间如水流逝,不受任何事物的阻碍而停顿,生活始终持续不断地向前推进。燕子独自在家计算项目,小蛤蜊课桌前学习,院子里的一切看似依旧,却在无声地诉说着时光的变迁。
第三次是剧终时的回忆录像一道闭幕的壮美圆舞,也是转台最后一次的全景转动。在这回望的镜头中,里院的每一处细微之处都被捕捉,仿佛时间停滞了一般。秦伯伯与小蛤蜊、胡主任、刘奶奶、燕子与吉祥、杨师傅与孙进义……所有这些画面都凝固在里院之中。日子并非一蹴而就的沉闷,而是随着风起风落,随着雨淋雨停。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幸福与遗憾都藏匿在日常的琐碎之中。
灯光语汇下的时空流动
该剧的叙事也以灯光语汇交代了时空的诗意流动和人物的情感。灯光设计周正平以符合各时间节点的光斑,影影绰绰的表现里院清晨、夕阳、傍晚的生活意境。用光的诗化意向渲染里院的时代旧色,昼夜变化间展现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无华质朴。对于错杂的建筑布景,灯光用写实纯净的光色渲染,伴随着人物情感而动,时而沉静时而绚烂。
大量的舞台调度如同水中行船,随着时间的转换的节奏缓慢悠然的切换,而不会突兀地切光或者通过演员上下来切换,这种渐近渐出的调度处理有一种含义隽永的诗化氛围。
开场时,底色温柔的逆光之下,里院的清晨如一幅热闹喧嚣的画卷,各家烟囱轻轻冒着袅袅炊烟,朦胧的晨光将里院生活的热闹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骑车的行人、锻炼的老者、肩扛煤气罐的工人穿行其中,光影交错,勾勒出生活的真实面貌——简朴、繁忙,日复一日,如潮起潮落。
在故事的结尾里院即将拆迁时,是笔者认为最难的情感处理之处,稍有偏差就很难把情绪处理的自然、舒服,演员要通过简单的动作展现出人物各自对里院的情意,凸显出每位人物对它的不同记忆和不同感触,交织出搬迁喜悦和对里院不舍的复杂情感。
有的人在杂院里生活了三十载,也有的人已经在里面生活了半辈子,还有些人从出生起就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在这里,毫无血缘关系的“亲人”共同见证着彼此的过往经历,以及相互的帮衬与理解。如同家人般见证了燕子与吉祥青年时代的奋斗与爱情,共同抚育了里院的孩子小蛤蜊。在告别里院之际,离开并非仅是对那片土地的眷恋与不舍,更是对逝去的青春岁月和流逝的时代发展的一种深刻思考与感慨。
而这些回忆,这些时光的碎片,如同一本精美的画册,被翻开,唤起我们对往日温情的深深回忆。即便时光易逝,岁月易逝,但那些曾经的温情和回忆,却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成为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永不褪色。
以建筑横纵分割空间
青岛里院是西方建筑元素结合中国传统合院式住宅面产生的具有青岛地域特征的建筑形式。里院的变化也体现着青岛的辉煌与式微、跌宕与更替。正因如此里院不仅是一种建筑样式,更是展现该剧时代情节的核心要素。上世纪三十年代,里院作为德国殖民时期的建筑,融合了西方近代风格,而后又经过青岛百姓的改建修补,呈现出西式与中式建筑融合的痕迹。
舞美设计将舞台有限的空间水平、垂直两向分割设计,垂直方向上划分几家重要人户,左右两侧都是两层结构,在水平空间上,前后错落,表现建筑透视结构,舞台前中后分别有台阶错落起伏,表现向阳院里院纵深,是孩童跑上跑下、人满拥挤的重要路线支点。
通过二层邻户楼层和舞台中区石阶的设计,展现出院内外空间的错落纵深。同时,精心设计的样式和材质,如红色西式栏杆和灰色水泥摹拟居住修补痕迹,制景以数遍层叠做旧,喷火烤烫机理,保留了里院自身的历史厚重质感。
在还原里院的建筑布局特点中,生动展示了青岛百姓在时代变迁中坚韧不拔的生活氛围。借助艺术化的形式,将戏剧内藏的情感放大。使观众仿佛置身于真实的里院环境中。这种真实还原不仅体现了里院在青岛人民心中的时代意义与价值,同时也满足了表演需求,与青岛里院的建筑结构相得益彰。
诉说时代痕迹的道具
道具的细致处理也是本剧的一大亮点,很多道具都经过了多层反复的做旧与雕琢,以呈现出与现实生活完美契合的真实感。导演在创排时对于道具细节的把控也十分严谨到位,考虑到各处道具要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流逝而进行变动与更改,以及各家各户人的生活习性也对于家里陈设摆放的影响。
例如,院外摆放的椅子,样式各异,新旧交替,好坏参半,巧妙地勾勒出了里院各家庭的独特氛围。杨老十崇尚劳模精神,家中整洁朴素,与其性格相得益彰。而秦爷爷则是个孤僻怪异的老人,家中堆满了废品和各种古怪的暖壶,生活百态尽显其中。煤炉、瓷盆、茶缸、宣传贴画等细节处处彰显着人物个性与时代特征的交融。
令笔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舞台前区的公共石阶水池,作为表现邻里关系、推进剧情的重要支点,石阶水池是里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烟火气与家常味。水池正反两排面向观众,水龙头的做旧机理也非常真实,内里设置了下方抽水装置,可以真实的出水排水。在水池台前还有零零星星小孩稚嫩的涂鸦,细节处点缀着生活的种种细微之美。
帷幕拉开,映入烟雾缭绕的里院街景,热闹的里院清晨展露在舞台之中,人物依次从下场口上台,门庭若市,邻里间的调侃,妈妈说教分少的孩子,举着煤气罐往家搬的壮年,大家交流用青岛本地方言。以地方语言丰富了剧情背景,也利于刻画角色人物性格,使人物丰满立体。
真实中动情,动情中感人
在创作描写凡人小事的作品时,必须细心遵循并尊重普通人的生活轨迹和情感记忆。只有这样,作品才能源源不断地涌出生活的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心。如果文笔朴实,人物朴实,细节朴实,灵魂也朴实,再加上温暖而真挚的情感交流以及深刻的心理共鸣,那么,这样的作品即使不是史诗般的伟大业绩,也具有人间真情的崇高价值。话剧《烟火人间》恰如其分地展现了这一点,既朴实又高尚,打造了一部有生命力的原创话剧经典。
里院承载着一个时代永恒的记忆,人情冷暖,烟火人间,是我们这个城市曾经的往昔。历经漫长岁月的沉淀,只有人间烟火才是最真实的、也是最可贵的。当剧幕落下,走出剧场,依旧会在心中激荡起层层涟漪,但愿平凡的你我,在人间寻常烟火中,找到生活的真正答案。
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做分享使用,不做商业用途,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留言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