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刘科栋、王琦:把舞台当作灵魂的锻造场
-
03-07
舞美设计刘科栋和灯光设计王琦都是鼓楼西戏剧的老朋友,他们上一次与鼓楼西合作,是《我不是潘金莲》,如今大家因为《一日三秋》重逢,依然是根据刘震云的小说改编,依然是鼓楼西出品制作,也依然是丁一滕导演。
在工作过程中,刘科栋和王琦提到最多的词,是剧场性,是舞台的魅力,他们认为舞台有着巨大的形式和能量,也可以充满象征与隐喻。科栋说舞台就像是一个灵魂的锻造场,演员进入之后就激活了这种表达,他们希望给观众看的是一部充满剧场性的《一日三秋》。
虽然二人都很喜欢原著,原著也带给他们强烈的创作冲动,但他们并不希望“臣服”于原著,而是能够用舞台的语言讲故事,充分展现舞台的想象力和剧场的诗意,甚至颠覆性地挑战观众约定俗成的解读,让观众观看的过程破除幻觉,走出剧场后又能反思自己的人生。这样的创作注定是一场冒险,也恰恰是乐趣所在。
01舞台的魅力
王琦表示:“舞台是没有局限的,它具有假定性,可以多时空组合,人物可以不断地转化,可以有视觉空间、心理空间,很多层面的意象表达,所以舞台给了我们一个极大的空间去释放我们的想象力。文本所提供的时间线和空间线,自身就会形成无数种组合,就像“盗梦空间”一样,空间的复杂性其实也是它的丰富性,是多层的。比如说关于延津的同一组布景,我们在不同的情节中使用会有不同的构造,比如不同人物的家、天蓬元帅饭店、延津的某一个角落等。再比如书中写到的武汉、西安,呈现出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我们舞台所拥有的丰富性。”
刘科栋则一再强调对现实生活的超越:“我理解的剧场性,更多的是远离生活的部分。我可能受到北欧戏剧的影响比较大,他们的戏剧里所呈现的东西通常还是比较远离生活的。不要去模拟、描红生活,要让观众在剧场里展开剧场性的思考、剧场性的观感以及剧场性的想象力。所以在这部戏里,我们更想突破它具象的部分、现实的部分,我们不能被这样一个有着非常完整的文学性表达和很逻辑自洽的小说所框柱。这部戏就是要从中跳脱出来,让观众不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只有走到剧场里面,进入这部作品,然后通过这两个小时的观演后,产生惊叹或是惊讶,心想原来这些人会用这样的手段来呈现这个作品呀。”
02人生启示录
提到《一日三秋》的故事,刘科栋觉得像人生的启示录,或是人生的浮世绘,看似寻常,却能让人产生巨大的共情。小说构建了现实时空、心理时空等多重时空,不同的时空相互穿插,相互映射,内含着巨大的隐喻与象征,作者用思辨和幽默表达了一个非常宏大的主题,二度创作中能遇到这样有趣的文本,既幸福,又兴奋。
“它有一股向上的力量,就是在不断地抗争,甚至会用幽默来化解这种苦难,这让故事产生了一种史诗感。为什么会产生史诗感?是因为你看小说,甚至是走进剧场看这部戏,会从中看到你自己,会映照自己的生命经历,这是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我们的戏剧也要体现这样的空间,能够把原著中的思辨精神来融入到舞台空间里,非常活泼,有非常多的可能性,好像在不经意间形成的所有轻松,在突然的某一刻就变得非常深沉,充满了宿命感和冲击力,然后又迅速地融入到寻常的、琐碎的生活中。在这种不断发生的变化里,大家都在追寻自己的人生之路,产生了命运的交错与碰撞,所以《一日三秋》是在讲延津的故事,又不仅仅限于延津的故事。”
王琦认为:“《一日三秋》实际上是一个人物群像,里面每个人都很丰富,每个人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故事线。每个人的生活、面对的现实都是很丰富的,一直拽着我们往前走,也就有了我们对每个人物现实空间和心理空间的认识和理解,这可能就是《一日三秋》给我带来的创作冲动。”
然而多重时空的转换既有其有趣的地方,对创作者和观众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因为空间变化太大会显得很乱。他选择借助一些平面化的方式处理,比如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演员情绪的变化和导演的手法来实现现实空间和心理空间的并置,也会通过冷暖灯光的区分,来表达戏中人物的温暖体验与冷峻现实。
03对照
每当聊《一日三秋》的时候,我们总免不了提及和《我不是潘金莲》的对照。王琦表示《我不是潘金莲》有一种表现主义的诙谐,但《一日三秋》却是用冷峻的态度在看待故事中的人,他们的人性和人生,所以《一日三秋》更加严肃。
刘科栋认为《一日三秋》和《我不是潘金莲》相同的地方在于都试图破除幻觉,不拘泥于具象和现实层面,但《一日三秋》比《我不是潘金莲》走得更远。
“《我不是潘金莲》还是一个相对比较严肃的表达,整个空间充满了极强的宿命感——冰冷的牛的眼睛、铁架支撑的漩涡。所有一切的起点是一个子宫,一个精子进入子宫里生出了一个孩子,造成了后面一系列的悲剧。这是命运的起点,把所有人的命运裹挟在里面,像一个巨大的绞肉机一样裹挟了十几年。《一日三秋》表达的东西更加宏大,它不仅仅是一个人命运的搅动,而是一群人的命运,相互影响了几代人。我觉得它更加需要一种鲜活、活泼的气质,最好不要让观众一上来就感受到那样的沉重,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演员的调度、灯光的介入、音乐的铺垫和节奏感的调控渐渐地释放出这样一种沉重感。”
04真假虚实
小说中有一个有意思视角,是对真与假、虚与实的思辨,比如主人公明亮通过一块写着“一日三秋”的假匾完成了对奶奶的纪念,又通过婚礼演出中一个白娘子的身影悟到了母亲樱桃的去处,就像书中所写,虽说梦是假,但梦里的眼泪与笑声又那么真。这种思辨与舞台这种媒介和现实的关系互相映照。所以刘科栋一再强调破除舞台幻觉:“我希望能够让观众走进剧场之后,完全进入到纯粹的剧场性表达之中,他们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正在剧场里看戏。其实很多戏是希望观众忘掉自己进入一个虚假的现实中去的,但这部戏从虚实上来说更多的是破除幻觉,甚至有点儿像舞台版的周星驰喜剧美学,在大喜大悲中快速地把你拉进到一种轻松诙谐的玩闹中,但在突然的某个瞬间,会形成一种极大的悲凉感。”
在灯光设计层面,特别是面对一些非写实场景时,王琦选择通过光与影的对照来表现虚与实的辩证,进而放大观众的想象空间。
“剧中关于梦境的部分,其实我们有使用一些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看上去好像是在梦里,但梦又那么现实。那天联排的时候,前面的桌子上正好摆了一个长轴的画卷,我看一会儿戏,一会儿又低头看看这幅画,我就想这幅画展开了就应该是这部戏,戏里面每个人就是虚与实本身,在创作过程中虚与实没有过多界线。甚至有时候我还会反过来想,会不会梦里的是实的,现实的才是虚的?所以在整个灯光的创作上,我对情感、造型的表达会更多一些,至于说这是梦里还是现实,可能不会有特别精准的表达,更多的是对剧本、人物、情绪的理解,以及灯光的色彩对人物造型的塑造,那是一种相对来说更加直接的情感表达。”
对于刘科栋和王琦来说,剧场就是戏剧从业者的节日,自己参与的作品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与认可,是一种巨大的幸福。在新年伊始,能够通过这样一部有着昂扬生命力的作品与大家相见,本身就有着美好的象征意义。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古奇文旅演艺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