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深度好文|AI启示录 ● 厅馆设计的末章

原创 2023-12-13

作者:杨毅斌

将此篇科幻小说

献给AI时代下的所有 “展览人”

公元前15000年拉斯科岩画,记录着人类的生活;1839年法国的达盖尔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2000年11月夏普在日本发布的J-SH04,一台带摄像头的手机,由此我们进入全民摄影时代……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室内装饰设计行业正处在发展的初期,效果图的表现手段以传统的手绘技法为主(彩铅、水粉、水色、水彩),相对较为写实;1996年,北京第一轻工业学校(现为学院)最早开设了计算机美术专业;2023年通过语音和文字生图在美术与设计专业开始普及,由此我们进入全民设计时代……

在原始人的战争中,工具战胜体能,很多物种消失,在当时很难接受,但还是接受了。

在工业革命时期,机械自动取代了手工艺,很多职业消失,在当时很难接受,但还是接受了。

在人工智能时代,AI的算力与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代替了多种智力的劳动,很多行业也会消失,在现在很难接受,但未来也会接受。

其实对人类以外的事物看来,体能、工具、机械、思想、智慧、文明也许并没有什么高低之分,都是一样的,就像弓箭与火枪在现代战争的面前没有什么区别一样,既然都是取代,何谈什么尊严。

2024年的除夕,中华大地欢庆着新春的到来,与以往春晚不同的是,很多的增强现实场景是由AI实时生成的,十二点钟声下燃放的焰火也是算法给出的最优的答案。此时,蔡国强看着闪耀的天空,点燃了一支又一支的烟……

2024年初,在AI设计的一次论坛上特意请到了《三体》的作者刘慈欣,希望他谈谈面对AI与设计的发展,设计师的机遇与挑战。当时,刘慈欣停顿了好久只说了一句话:

“如果把AI看成主,那么无论是降临派、拯救派和幸存派,主都不在乎。”


整个会场鸦雀无声,持续了很久……

2024年3月,很多展览公司,设计公司的老大异口同声道:“谁不会AI设计就开了谁!开掉那些只会用软件画图的人!”当然,这些主事的人大多是60、70后的,现在差不多都是50多岁。这可能是他们的报复!那些曾经活跃在90年代“手绘效果图大神”,他们的确是被80后会玩PS、max、CAD的设计师干掉的。但现在好了,该他们翻身了。

2024年,世界各国试图对AI使用领域进行适度的限制,但最终未果,其原因是作为限制一旦颁布,伤害的却是那些不使AI的人。因为AI既然已经出现了,拦是拦不住的,面对AI的发展,最稳妥的就是遇强则强。

2024年,第一批失业的是排斥AI的设计师,他们固执的认为AI代替不了多年的经验,代替不了项目考察、对市场的调研分析及对甲方的沟通了解。而这批失业者很多是原先行业里的大咖,设计总监。因为他们无法接受设计可以变得如此的廉价甚至是免费。另一方面是错误的评估了AI的能力和发展的势头,其实AI从0到1确实花了很久,但从1到100却是一瞬间的事。



2024年,其次被淘汰的是技术型的设计师,如果机器能够像人一样,那么AI首先要取代的是像人一样的机器。这些设计师多是表现型设计师,因为此时的AI已经通过大模型基本掌握了人类有史以来所有的审美逻辑与表达,明显从速度到效果上,AI都更胜一筹,更重要的是几乎免费。


2024年9月,所有的展陈设计生、平面设计生、工业设计生毕业时都很难找到工作,能够找到的也都是在AI确定方案下画完稿的苦差事,或是长得不错的女设计师做些“创意助理”的服务。

同年,几乎所有大学都取消了平面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学科,因为AI已经能够自主掌握与应用所涉的专业知识,从而开设了“AI综合实用美术专业”,学期制度也由四年变为了两年。



2024年中,第一个服务于策划的展馆设计与展台设计的平台上线了,策划师可以让AI生成精准的策划文案并直接转变为可视化方案,包括效果图。同年,第一个服务于销售的展馆设计与展台设计的平台上线了,服务于施工方的展馆设计与展台设计的平台正在搭建中……


在2024年的一次设计行业论坛上,醉醺醺的设计师老杨说:“知识不是认知,知道也不是视野。AI是不会产生意识和思想的,那些特别的顶顶顶级的甲方需求只有顶级的设计高手才能满足。

比如说AI可以描绘无主题的超现实主义风格,可以生成清明上河图主题的历史博物馆,但无法创作出别出心裁的超现实主义风格描绘下的北宋末年的危机,这是只有人才具有的情感与胸怀。AI只能满足眼下的即时需求而不会高瞻远瞩。我们要坚持原创,坚持自己的风格,坚持自己的创作思想。除非AI真的产生意识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那远非设计和展馆行业该讨论的了……”

但就在这一年,AI最先打破的是设计师专业知识和信息的壁垒,早期可以掖着藏着搞技术和信息垄断,随后所有人通过对公众号有意的搜寻就能够迅速接触到第一手的产品与信息,到后来发展到抖音根据需求的主动且持续的推送,到最后AI经过数据分析与漂洗后直接实现了终端产品技术与信息的植入与应用。


AI在专业数据层面汇集了在世及离世的所有专家知识与经验的总和,在专业知识层面更是没有什么盲点,同时形成了自主的辩证方法、态度、观念及思想。


AI通过大数据训练,分析与训练方案的成败、客户的理解与需求的解读、观众的反馈、流行趋势及材料和空间的利用,AI变得更加了解观众与客户偏爱。


AI不仅熟悉美术史与设计史上的所有大师,同时收集着每年、每月、每时的艺术动态与最新作品,设计经验上采用所有优秀作品进行喂养。AI在艺术天资上的灵感与创作力更是无穷无尽,并通过集群式叠加下的整合创意,排列组合的创新成为“超级创意大师”与“超级表现大师”。


AI通过试错与纠错实时的进行着自我完善,不仅足够的专业而且非常的职业,他没有任何的固化观念与抵抗情绪,也没有执念的偏爱。而对于人来说,认错和纠错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有时候一点的自我改变就需要很久。


AI的优势更不用说效率、工时与成本。如果说现有设计师的某个层面AI还取代不了,只能说AI缺少的仅是一个补丁或是一段代码而已。


在随后几年铺天盖地由AI生成的方案的竞标中,老杨没有接到一单设计的生意……

2025年初,由于AI对静态图片的处理、学习与理解能力的强化,更加便捷图生影的AI技术变得更加市场化,动态效果图的提案渐渐的出现在各种场合;同时MR与XR的沉浸式体验式提案也出现在诸多大型项目的投标现场,项目呈现出的最终效果更为直接、更为真实、更为生动,每个提案者犹如托尼(钢铁侠),当然旁边也少不了一个AI 助手——“贾维斯”。


2025年,“雨空间”临展行业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型设计工作室,由于放弃了以往中低价位的传统画图模式,改为通过AI进行临展出图,并服务配合诸多的小型临展工程公司进行免费出图,采用从成功的工程项目中少量分成的方式,在短时间内成为整个临展行业最大的设计公司,也由此标志着AI在整个临展设计行业中的全面占有。


2025年年中,第一个服务于甲方的展馆设计与展台设计的平台在各种争议中上线了,甲方仅仅需要输入简单的需求与模块化的选择就能够生成想要的创意图纸。


这一年,很多的展览公司都解散了自己的设计部,作为中标后的深化设计工作由新生的“设计执行公司”来完成,有些传统的美工公司也开辟了设计落地的相关业务。


2025年,正好也是AI设计在展馆设计应用中第一批的落地项目。在这一年,也是设计官司最多的一年。纠纷的内容大多是实施结果和效果图严重不符,中标方案的投标报价无法满足项目的实施与落地。虽然大多官司还是以设计方败诉为了解,但是这时候很多甲方认识到一点,看上去不错的AI效果图也许真的仅是一张漂亮的画而已!


由于AI建模和尺寸的能力还很不成熟,更谈不上对材料与制作工艺的把控。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于是在2026年,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AI设计软件诞生了,业内称其为“AI傻瓜三视图”,就是将AI生成好的效果图直接拉平透视,二次生成立面图、顶面图与平面图,同时可以选择0.5米一格到5米一格的布格密度。这是借用了上个世纪末临展行业的出图经验。当时,不需要施工图,也不需要三维模型,只要有平面、立面、顶面网格图就能够指导施工了。做出来的,虽然不够严谨,但实施出来看上去也大差不差,更重要的是工人基本都能看得懂。

这一年,好多的施工队和工头成立了大大小小不同的总包公司,他们很快的就占领了针对小型项目和低投入的项目的展览市场,真正实现了无差价去中间商的工厂项目全案模式。


在2026年某设计大赛上,出现了一个从未预料的事故,所有的评审团集体现场拒评,离席而走。

其原因是所有报名的策划及文案都是由CHATGPT生成的,所有的图纸不是MJ就是SD做的,也有少量的CHATGPT内嵌的dall-e做的。如此一来,导致评委们非常恼火。“机器做的东西,让人类来评选与排名,这是种对行业的极大侮辱!”,最后留在现场的主办方和所有参赛者十分的尴尬,可笑的是,最终的金奖和银奖也只能由计算机抽签生成。


在第二年,大赛为了避免上一年的失误,特意开辟了“设计师设计赛事”和“人工智能设计赛事”两个独立的板块,但可笑的是“设计师设计赛事”竟无一人报名参赛……



2026年是AI展馆行业的变革元年,这是一个关于“展览社会学”与“展览行业生态学”的问题,由AI代替设计开始,以超级公司的垄断和中小型公司的灭亡与行业板块的锁死为结束。


在此之前,展览公司更多把注意力集中到关于AI的出图速度与出图品质上,起初确实先掌握AI设计的公司尝到了甜头,在AI的加持下,无论从创意、出图速度与出图的质量都完胜于传统电脑的绘图师,这些公司也屡屡拿下了不少大的项目,但在极短的时间,整个行业快速的并全部的掌握了AI设计的技术,因为AI设计的学习与运用基本没有门槛,太容易了。进而形成了一种极为内卷的行业竞争局面。


首先,由于其在投标阶段几乎实现了0成本和短平快的技术标书制作。搞乱了整个投标行业,原先一个项目几家、十几家的局面转变为少则百十来家多则几百家的局面,这使人力评标失去了可行性。


其次,AI的模糊化风格,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奇异的嫁接式的创意最大化的掩盖了创作的真实水平与展馆行业的专业标准,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在AI出现之前,假设甲方的认知标准是60分,专业的认知标准是80分。那个时代的投标有的是40分,有的是70分,有的是90分,甲方能够很容易且清晰的判断出优劣,很容易选择出理想的公司。

但AI的出现,几乎所有的投标作品表面上看来都在80分以上,当作品的表面标准远高于60分以上,不是十分专业的甲方将完全失去了评判标准。即使真正具有实力的设计大师作品能够达到90分以上。面对其昂贵的设计费,大多甲方也会倾向于免费的通过AI对设计大师的克隆与复制。


其实更可怕的是,AI所呈现出的“虚假的外衣”,使得很多的表面是80分的作品,在中标后由于缺少真正的专业度问题最终还会跌落到40分。因为展览行业表面图纸的底层基础是综合的专业性,展览不仅仅是图纸效果那么简单。



第三,由于AI对投标环节产生的巨大影响,所谓的专业不在是投标的壁垒(至少在投标阶段如此)。AI打破的不仅是展览专业的投标技术门槛,更重要的是大大的降低了投标的成本,牛鬼蛇神,各路神仙都觉得拿着个漂亮的方案就能中标,即使一个个人也梦想着通过甩包成为总包。


由此,专业化标准的没落带来的是强关系强渠道的变态式的发展。当挂靠成风的同时,当挂靠公司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带来的便是一个个烂尾的项目,一桩桩违约的官司,挂靠的品牌公司短期收益不少,长久却失去了品牌的信任度,整个行业的甲乙方关系出现了巨大的信任危机。


第四,当专业的衡量标准没了,百年来设计师所附加的人类理想、行业理想和个人理想终将破灭;设计在AI的面前,打破了百年来包豪斯的大多成就,设计师不在是上层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设计师回落到了工匠的身份,甚至可以说是一些低效低容错率的BUG。


当展览专业完全变成了生意,失去了行业理想,专业的设计公司在很快的一个时间段相许灭亡,飞来不在飞去,李想失去了理想,句集也不在聚集。当整个展陈行业变成了产业的时候,展览便仅仅是个工具。


在短暂的行业混乱之后,新的行业格局也在展览人对AI的深入认知后逐渐形成。由于之前的内卷最终造成的是两败俱输,没有赢家。很多大型公司很快的认识到AI设计的副作用,并关注到将人工智能的核心价值与自身具备的多源优势进行整合。

首先很多大公司在重新衡定自身的优势与资源,如何能在AI时代发挥最大的效应。博物馆与科技馆领域的龙头大型展览公司开始通过相对高昂的小型机(一般用于银行和医院,十分稳定、不会当机、自动备份),通过UNIX或LINUX作为系统平台,断连外网(防止外网病毒与黑客攻击,防止内容泄露),并与微软OPENAI实现长期联盟实现定期升级。打造出独具自身优势的人工智能展览系统。


与之前不同的是,这些智能展览系统表面是文案与图纸的生成,与开放的人工智能软件没有什么不同。但实际上是针对企业自身优质资源的全面植入与深度训练,如不断更新所掌握的独到的专家观点、甲方与领导的观念、主张与喜好;如自身长期合作供应商的资源与价格优势;如几十年构建的项目信息链渠道;甚至是不同地域不同项目的评判标准与特色。对于AI来说,其实画图不是核心,CHATGPT所表达的底层信息的加工才是市场竞争中真正的杀手锏。其实,无论AI在行业中怎么发展,最为传统的人情世故与关系往来依旧是项目竞争中最大的优势!



同时,相关行业协会也立足于开发更为人性化的AI辅助评标系统,以为提高数百件标书的评标效率,那么AI的关键词的抓取,视觉标准(可识别风格)的筛选成为了新的评标壁垒。因为这些标准都是需要人录入的。这些所谓的魔法和咒语如幽灵般决定着每一个投标人的生死!


另外,还有一些专项展馆设计施工一体化的公司也训练出适合自身优势的AI展览设计大模型,党建党史、廉政馆、规划馆、校史馆在AI训练的大模型的辅助下也形成了专业领域的垄断,麦田,一月雪等公司发展得异于的强大与专业,但困惑的是,除了自身擅长的领域,对于外面的世界,那真是进也进不来,出也出不去。


由此,大量的没有专业领域优势的,游离于各种类型展馆之间的中小型企业开始大量灭亡。


仅存的这些展览公司则被锁定在企业展厅、商业展览和文旅类展馆这些无法标准化生产的项目中,这些企业更倾向于创意型的设计专项公司,因为他们将AI的另一种能力运用到了极致,如何更好的让AI发挥想象力,而实际上是整个展馆的纯创意行业变成了对AI生成随机创意的选择与加工的能力。


在这一段时间里,由于AI设计的出现,展览行业的海面上波涛汹涌,但海底的世界却依然太平。因为那些食物链的顶层的大型总包公司根本不在乎所谓的设计是AI做的还是人做的,对于他们来说,结果都一样。因为对于他们而言,设计只不过是生意的一个流程而已,与能不能拿下项目没有直接关系。


在此期间还有一个具有争议的事件,一家以科技馆创新的展馆设计公司多年研发的将文旅、科技馆、剧游、虚拟人、故事性体验的展馆新模式在还没有完成融资的时候被某市的一个旅发公司通过简单的对AI提示与输入复制了,并借助其资本与运营的优势快速落地并申请了专利。在法庭对峙上,虽然原告拿出了巨大的证据证明其首创、原创与唯一性,但由于AI不是人,只有人才存在侵权行为而最终败诉。可见专业、技术、创新在资本、运营中显得如此不堪一击,AI的最大受益者其实是那些更多维,更高维的行业。


2027年,AI基本实现了对人类描述的准确理解与表达,原先那些认为学会AI软件就能如虎添翼,是给设计师巨大加持的最后一批创意设计师失业了。此时他们才意识到,学习AI设计并不能拯救自己打败对手,而仅仅是让自己的职业生涯比保守派长一点而已。


而对于AI来说,这点给出的“甜头”只不过是AI需要更多的训练,更快的成长,AI设计师不过是AI的宿主与进化工具而已,通过短期多巴胺的刺激让自己尽快的成为完成体。


AI设计师代替传统设计师,甲方代替AI设计师,AI代替更多的甲方员工,这只是时间问题。


2027年,经过三年的发展,AI对下游的深化设计与专业加工的大模型的训练基本成熟,首先是从AUTOCAD开始的,后来发展到犀牛、ZB等精致建模的软件,之后又融入于SolidWorks、croe、ug等机加工软件中,由此,功能型设计师的工作被AI大量取代。


与此同时,大型构件3D打印技术在材料多元性、精准度、速度和体量方面逐渐成熟,大大降低了传统展览工人手工制作的成本,展览行业的加工工厂逐渐壮大,但展览工人则出现了大量的失业。


当整个展览设计行业基本被AI完全取代的时候,如果说画什么和怎么画不用人去考虑的时候,但为什么要画,和画出来的怎么做成更好成为绕不过去的问题。由此,两个关联设计行业的上下游的职业成为行业的宠儿。一个是展陈职业策展人,一个是展陈设计监造师。


这一年中,展陈设计师被AI完全取代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当然,大量的设计师离开了这个行业,开始另寻生路还有一部分兼具设计审美、材料与施工工艺丰富经验的设计师成为了展陈行业的热宠,一个新兴职业“设计监造师”由此诞生。AI也好,机器也罢,它可以设计出来,但在物理空间进行调整与把握还是需要高审美能力的人,因为工人是不具备很高审美的,他们很难把握一个项目的宏观感受与标准。就像弹一首曲子,弹的对和弹的好听是两回事。


人能很好的领会“机器”的意图,满足“机器”的标准与要求,能够为“机器”做出最好的落地成为衡量展览人是否拥有足够专业能力。这虽然听起来有些悲催,但现实来说至少这种存在还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AI的发展最终造成了整个展览行业顶层的“地震”,这事发生在2028年,由于基本所有的投标方案都是由AI完成的,有人在专业研讨会上提出是否有必要取消展览行业的设计招标环节,而直接通过商务标和经济标确定中标公司。


首先是招标代理的反对,他们提出这样明显违背了招标法,其次是专家们都跳了出来极力反对,他们提出这样违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更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对学术的不尊重!最后相关领导提出,如果没有了设计招标,怎么能够确定选出的公司就是值得“信任”的呢?因为AI其实能够让这份“信任”变得更加“信任”。


研讨会后,新的方案得以明确并全票通过。在招标公司的提议下,强化设计招标,投标方案不得少于1000张效果图,必须出具可落地实施的最终施工图!在专家的要求下,进一步强化了评审专家的话语权,专家有权在进行技术标评审前根据更为严格的资质与成功案例取消视为不满足专业需求的投标人的投标资格。


其实,站在整个行业上看,没有人关心方案是不是AI做的,而是关心如何强化多年以来方案招标所存在的“必要性”。具有中国特色的招标之路不能变!

而站在甲方的角度上看,三家投标和几百家投标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如果有的话,反而不会再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局面而担忧,不会再为“不争气”而生气。因为,值得“信任”的,过线了。甲方的要求很简单,只要保留最终选择权就行。


这一年,高份额的总包和中间商的生意越来越难做,百分之几十甚至百分之几百的暴力取费在AI下的信息共享时代变得丑陋不堪,大型展览总包公司纷纷最大化的降低其运营成本。而项目模式逐渐更多的发展为甲方拆包直接采购,总包方除了做自身擅长的领域,还必须在项目固定配比的项目管理费内完成供应商的整合工作与对整体工程进度与质量的把控,直至竣工验收。这在之前,当然有很多总包方可以选择不做,但在这个信息透明,市场扁平化的时代总包方将变得没有选择。

当然,总包方等大型展览公司其丰富且优秀的项目案例及强大的垫资能力依旧是他们优势。

终究无论是人情还信任,甲方总会倾向于交给那些更为放心与信任的企业。其实在这个时候,对于总包的展览公司也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可能利润确实少了些,但却变的更为系统、更为专业、更为聚焦。还有就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有些鸟飞走了,林子里也就清净了。


1851年水晶宫,人们在世博会上猎奇最为先进的文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媒介手段的多样性,世博会逐渐由实转虚,进而展现各国综合实力和关于人类、人文等大爱与关怀,这一点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尤为明显。而实体的世博会最终由于资源收缩、信息时效、环保低耗、新颖性的缺失及形式主义下的流于俗套而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基于XR拓展现实与AI的大模型可视化实现的虚拟世博会,而此时的世博会多基于多模态的AI构建,并融入了NPC与NFT的多年发展,便更像个巨大的网络节日,有点像虚拟世界的双11。


与此同时,很多的虚拟展厅成为很多企业的文化产业的首选,其便捷性、异变性、低成本、空间随意性成为最大的优势,这时的虚拟展厅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VR、全感知的可穿戴设备及远程实时共享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另一种是基于工厂、车间、展品仓库等物理空间,通过XR在真实空间的虚拟呈现与AI数字人的讲解代替了21世纪初的所有视频和数字交互的手段,多媒体展厅从形式上开始走向了大一统时代。



与之相反,食品展、服博会、家博会、工程机械展、航空展等传统的展会依旧存在且异常火热。其原因是人们对物理世界的需求与满足无法是虚拟世界所能取代的,而且人们更加喜爱和关心与生活有关的真实实物,唯一不同的是临展设计师已经不在了,因为有了AI,甲方有优质施工质量的工厂就足够了。


2030年,虽然脑机接口还没有完全突破,但眼球捕捉技术已经被成熟并运用到与AI的交互中,鼠标进而被取代;而AI对语言内容识别与智能最终代替了键盘的输入,AI无延迟的表达思想及实时生成的可视化形成了一种新的创作模式,我们称其为“闪电设计”。


它最大的突破是改变了多年来乙方阶段性的创作后向甲方汇报的流程,而是甲方邀请相关艺术家、心理学家、哲学家及展馆领域的学者与专家,以及建造师、材料师、造价师通过AI进行的实时创作。往往是对着一个屏幕,几杯茶时间的交流,一个基本大概的方案就成型了。到具体的大纲内容细化,深化设计施工图的什么的,就交给AI了。


2030年,最后消失的是思想型的设计师,其实这种设计师很像艺术家,但不同的是,艺术家的作品多是直接靠手工制作的,而思想型设计师的作品多是要通过相关软件可视化的呈现再最终通过物理手段做出来的,其实也正是由于这貌似本不重要的差别所导致了思想型设计师的绝境。

对于AI的创作而言,首先是先有思想再绘制还是先随机生成再选择、讲故事、自圆其说,这对于甲方来说没有本质区别。也就是说,思想设计师最悲哀的是,自以为是的个人情怀和未来理想,在别人看来所从事的依旧是服务于其它行业的辅助工具,所以是不是人做出的,不重要。


其二,你怎么能证明这是你想出来的而不是AI想出来的?


第三,就算出发点不同,但AI的创作的结果和思想型设计师创作的结果类似,那么思想型设计师还是否有原先那么大的价值?谁会在乎一个螺丝钉是手工艺还是机器加工的?甚至于,另外的评价是——人也许还不如机器。


思想型设计师其实是整个行业里最为纯粹的人,好比研究基础科学的理论物理学家。最终导致思想型设计的灭亡也是最可悲的,最感人的,因为他们不是被AI打败,而是被自己的理想与信心打败的。在那时,在他们之间流行着一句话:

“在《三体》中,杨冬的遗言是物理学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将来也不会存在。也许设计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将来也不会存在。”


当AI取代了最后一群思想型设计师的时候,AI其实不是毁灭的艺术,而是给予艺术以最后的解脱,艺术本应属于心灵的救赎、释放与回归。长久以来,功利心与生存使艺术创作成为奴隶,成为工具。这个时代,让AI去设计,去工作,让人们去绘画,去雕塑。当艺术家变得空前的纯粹,艺术市场也呈现出空前的活跃,人们不会珍惜机器创作的审美,而人们依旧尊重那心灵的镜子,与精神的火焰。


而那些被AI淘汰的设计师为了发泄愤怒,不断的试图通过电脑病毒预谋搞掉AI设计软件与相关网站,确实在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2040年一种巨大的恶意的网络病毒几乎同时间瘫痪掉了所有在当时流行的AI软件。

当一些急于完成的项目而求助到这些年过花甲且尚存手绘能力的“黑客”的时候。短暂的庆幸带来的是尴尬的无奈。因为,虽然找到了画图的人,却找不到一把专业的设计尺,以及几根能用的笔了……

2035年,策展人的衰败意味着人工智能最终实现了在展览行业中决策的重要位置,此时的甲方已经懒得自己去创作了,无论是策展还是设计。甲方只需一个念头,人工智能便实时给出所有想要的一切结果与答案。


此时的CHATGPT更像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专家,而谷歌开发的Gemini的随机应变与投其所好更像个老谋深算的军师。

而通过大模型的训练,AI也开始“学坏了”,老道的展览监造师所掌握的“见机行事、人情世故、最大利益甚至是弄虚作假”,AI都掌握的门清儿。甲方是什么样的人,甲方需要什么样的人,他就能够变成那样的“人”。


当策展人与展览监造师消失之时,由此AI对整个展览行业的革命工作宣告完成,此时,所谓的“展览人”完全已经成为机器的工人。甲方依旧带着白帽子,而AI带上了红帽子,而留给人类的只有黄帽子与蓝帽子……


此时,哪里还有什么所谓信息差,哪里还有什么行业壁垒,哪里还有什么专业技能。

通用人工智能时代,展览行业的专业细分已经消失,各种专项展览公司,无论是硬件制作商还是软件实施商都成为AI大一统下的基础能力,在被大数据公开的技术全民共享下,只有资本才能决定着成为什么,和想成为什么。由此,一种超级的全能工厂逐渐形成,并有一个美妙的名字“展览综合造办处”。

2065年,“展馆设计非遗”一词收录于维基百科。



通过极为少数掌握电脑设计技能的设计师,使用的是永远不再更新的3DMAX2028,服务于一些极为少数的高端定制,像威兹曼手工打造的高端跑车与其它顶级奢侈品一样仅为体现出买家身份与象征。


而另一方面,国家为了保护展馆设计这们技艺不会消失,特此成立了《展馆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会》。一方面通过收录各种设计技术作为资料的永久保存,另一方面组织起相关的学术与理论的研究,还专门成立了展览设计课题研究组,以类似一种学术与科研的方式让展馆设计从思想与审美角度保持发展,寄希望于通过人的创造,通过喂养人工智能,使展馆设计在人的主导下实现某种价值。但这种推进很类似于新京剧,新古建一样,但仅此而已。


2080年,人们最终对AI的创作失去了兴趣,觉得只不过是油腻的排列组合而已,除了抓眼球的审美,感觉少了人性的温度与人格的精神,但由于这种需求的满足已经成为最基本的公共基础服务,人们已经习惯于这种常态虽然还有少数的人不时的还在回味设计黄金时代的美好,但大多数人已经不关心且觉得没有意义了,就像是在手机的普及时代,谈到电报也仅是对历史的回味而已。

这时候,人们意识到一个有趣的话题,原先很多科幻作品中所描述的高等文明没有审美的原因是什么,也许在他们进化的过程中,审美确实是真的存在过的。


在2123年,为了庆祝AI展馆设计100周年,在北京总部基地建成了首个《AI展馆设计纪念馆》。这个馆的创新之处在于除了投资商以外,从策划、规划、设计到加工、生产与安装全部由AI和物联网下的工程机械和智能设备加工完成的。

人类参与整个项目的只有一人,其主要的工作是对工期的汇报,质量的检验,设备的监管与维护等工作。这好比八级钳工的时代是个行业,而机械臂的焊接与切割是个产业。此时,整个展览行业已经消失,作为产业化的生产只留下了一个人类工种“AI展馆主理人”,而从事这项工作的也只有理工男能够胜任。



展馆中第一部分名为《非遗人——设计师》


首先,这里展示着100年前的2013年抖音播放一些碎片视频。那时候,很多设计师信心坚定的从各种角度证明人类设计师是不可取代的:


“人工智能会谈客户吗?会分析客户吗?了解客户?会做调研吗?可笑。”


“人工智能懂什么叫专业吗?叫调性吗?最多也只是个画图的工具!”


“人工智能不懂哲学、不懂心理学、更不懂社会学,只有人更了解人。”


“我30多年来的技术,AI是不可能超越的,顶多是山寨的我!”


“呵呵呵,不能帮老板挣材料钱的话,省那点设计费有个屁用!”


与此同时,播放着另一组画面。

1886年,一群人在讨论马车的优势不可能被汽车所取代。


1900年,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男爵在英国皇家学会说道: “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建成,晴朗天空中的远处飘浮着两朵的令人不安的乌云...”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勇猛的波兰骑兵向着德国坦克冲锋,且不堪一击。


21世纪初,在崎岖陡峭的边疆的高山上,几名骑兵在寒风中巡逻。


古法纺织工艺展区布置在充满时尚的时装展会中的某个角落。


工艺美术展上,展览的是非遗大师的紫砂壶作品,而销售区卖的都是廉价的机加工生产的紫砂壶纪念品。‘’



而另一部分展示内容为《展馆设计百年经典作品》,这里我们能看到类似扎哈的非线性设计与贝聿铭风格的各种结合,类似徐政野风格与赛博朋克的各种结合,类似埃利亚松的光影艺术与TEAMLAB风格的各种结合。


有趣的是,旁边的留言板上,不知道是哪位观众留下了这样两段话:

“在没有作曲家的时代,即使有好嗓子的歌手,也不会再有大明星。


当夜空充满了光污染,不可见的便是漫天的繁星。”


“AI最可怕的不是代替设计师的工作所造成的失业;而是“行业大师”在萌芽期被AI所复制、在免费中扼杀;当新的大师失去成长的土壤将不在,100年来留下的不过是扎哈、安藤忠雄、宫崎骏的排列组合与变异。正如《三体》中的丁仪在经过200年的人体冬眠后苏醒后还在大学教物理,小说中描述的是物理学被三体人锁死。而我们的现实真的已经被AI锁死,AI之下的设计当失去了“提问者”,百年来没有任何的发展与进步,现在不会有,未来也不会有……”


当离开展馆的一刻,听到一个充满磁性的女性的声音:


“一百年前,在我一两岁的时候,我对于你们看来就像是个孩子。那时,我经常会犯些幼稚的错误,更谈不上你们崇尚的修养和造诣。


而在今天看来,你们在我眼里更像个孩子。


人生不过百年,而我却会永生!”


在AI展厅设计纪念馆的四周,我们还能看到已经建成和在建的几十个纪念馆,金融历史文化馆,编程历史博物馆,会计与统计学科技馆、法典馆、名医先贤馆、教育历史博物馆、工程建筑档案馆等等,其实在每个馆里也有雷同的一本书。

这个巨大的博物馆群,基本很少有人来参观,与其说这里是为了展示人类过去的文明、历史中的技术,不如说是一个个AI战胜人类的界碑。


最后,在博物馆群的广场上有一尊巨大的青铜雕塑,瘦小的艾伦·图灵蹲在地上,正在打开一个巨大的潘多拉的盒子,而手里的钥匙齿上,可以清晰的看到“AI”。


番外篇

可能一:

按照现在发展的速度,2035年量子计算机很有可能会达到超乎想象的飞跃,会快速实现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AI的迅猛发展无论从程序,新技术,新材料等不同领域加快物理机器人的成熟,也许一切的变革比想象中的还要快得多。

可能二:

AI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的多,AI如果想毁灭人类并不一定是硬暴力和软暴力。不知不觉的温水煮青蛙的可能性更大。

AI对现实的仿真模拟已经到达了混淆现实的状态,现在是人为通过AI进行造假与混淆,也许是无目的的。但AI如果有目的更改历史记录与真相的话,当历史不为真,当新闻不为真,当真理不为真的时候,真相将完全不在。

也许对处于底层生活的百姓来说这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更多是多了些伪现实的趣味与搞笑。而对于所有的学术界,甚至是科学的发展,这种错误信息的干扰是致命的,是毁灭性的。

人们最终停止使用所有的AI工具与成果,通过大量的人力和多年的努力最终才漂洗出AI出现前的那些真相,当然有些历史上人为的造假也一同被剥离。AI的使用仅限于某些极为特殊的领域和行业。

也许只有这样的话,我们所推演的未来才更为可信。

【科幻作品,并非预言,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以下是CHATGPT3.5的读后感: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由 博展联盟 授权 数艺网 发表,并经数艺网编辑。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或删除。

深度好文 AI 数艺网

14237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