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主编访谈 ‖ 罗保权:数字艺术设计的人文价值与应用价值

原创 2023-11-01

采访者:罗曼 /《中国艺术》杂志副主编
受访者:罗保权 / 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助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副主任
策 划:人民美术出版社品牌中心、期刊采编中心
整理者:李兵彩

罗保权 广州美术学院 2023年毕业典礼裸眼3D视觉设计作品《I LOVE GAFA》的设计图

罗曼 :在如今的数字化时代,艺术设计与创作逐渐与数字技术、数字媒介相结合,以实现技术赋能创新。鉴于此,请您具体聊一聊数字技术在当下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情况及其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

罗保权 :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需要从技术发展与产业需求两个角度来剖析。从技术发展的角度出发,随着 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突破和引领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也将推动新型经济业态产生和文化形态发展,对人类的生活方式甚至社会结构产生影响,进而引发设计创新方法与艺术形态范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现今,有不少学者从新技术推动社会发展的维度来看人类文明轨迹,会发现人类已经从“碳基文明”走向“硅基文明”,而今天正迈入“人工智能文明”。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艺术与科技的边界将进一步被打破并不断交叉融合。一方面,艺术设计因科技赋能而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产生了更多创新形式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探索因艺术的融入也更好地释放了创造力与表达力。2018 年首幅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绘制画作《埃德蒙·贝拉米画像》(Portrait of Edmond Belamy)以 43.25 万美元 ( 约合人民币 300 万 ) 的高价成交,甚至超过了同场拍卖的毕加索真迹 ;2022 年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览会艺术比赛将金奖颁发给了游戏设计师杰森·艾伦(Jason Allen)使用 AI 绘图工具完成的绘画作品《太空歌剧院》(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2022 年戛纳短片电影节最佳影片奖颁给了一部由 AI 创作的电影《乌鸦》(The Crow)。通过这些案例可以发现,艺术与科技的跨界互动能激发出更加多元化的创新路径,而数字技术的使用也极大地提高了艺术创作的效率。

从产业需求的角度出发,与数字媒体艺术密切相关的数字创意产业已经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包括高端设备制造与新材料)、生物、绿色低碳(包括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并列为国民经济的五大领域,上升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当下,关于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频频出台,数字创意产业领域愈发活跃。未来产业会加快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成像、裸眼 3D、文化资源数字化处理等核心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在数字文化创意创作生产领域的应用。

可以看到,数字技术结合艺术设计是一种储能巨大的生产力。在信息化成为工业化重要支撑的21世纪,数字创意、数字技术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它将催化“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跃升,最终达成建设“数字中国”的目标,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罗保权 广州市珠海区江南西的数字公共艺术装置《时尚之眼》现场图

罗保权 广州市珠海区江南西的数字公共艺术装置《时尚之眼》结构设计图

罗保权 广州市珠海区江南西的数字公共艺术装置《时尚之眼》外观设计图

罗曼 :在设计实践中,您善于将数字技术应用在公共艺术设计中,建构人与公共空间的密切联系,呈现富有人文关怀、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的公共艺术品。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公共艺术品难以与观众达成互动的问题。请您谈一谈,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数字媒体增强公共艺术品的互动性?除能够增强公共作品的互动性外,数字技术在公共艺术创作方面还有哪些值得重视的价值和意义?

罗保权 :公共艺术强调公众的参与性,兼具社会与审美价值。从广义上讲,它是指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创作的艺术,既包括雕塑、壁画等造型艺术,也包括行为艺术这种无形、偶发的艺术形式。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种子”,具有公共性的艺术语言,由公共、大众、艺术结合而成,所以互动性是其重要的特性之一。随着近年来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公共艺术互动性的达成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使得具有数字化特质的互动性公共艺术作品层出不穷。比如,由西班牙艺术家约姆·普朗萨(Jaume Plensa)设计的坐落于美国芝加哥千禧公园的数 字 互 动 公 共 艺 术 作 品《 皇 冠 喷 泉 》(Crown Fountain)就是这样的案例。整组喷泉由两座玻璃砖塔和位于二者之间的黑色花岗岩反射池组成。玻璃砖塔上有 15 米高的显示屏幕,由计算机控制交替播放着代表芝加哥的 1000 个市民的不同笑脸,以表示对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的欢迎,从而实现了其公共性与互动性。可知,数字化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者,主要是借由数字化的手段,使固有的艺术品产生一些动态的变化,吸引观众参与到公共艺术中间,从而实现互动。

数字技术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应用,不仅拓展了它的互动性,也增强了公共性、时代性、传播性。比如,虚拟现实、人机交互、人工智能等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作品的呈现形式更加多元,出现了动态艺术、影像艺术、互动艺术、声音艺术等更具公共性、时代性和传播性的公共艺术形式。近年来有很多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者借用裸眼 3D 技术创造了一些大型数字公共艺术作品,并用巨大的弧形LED(Light-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屏幕呈现一幕幕让人惊叹的影像,突破了公共艺术的传统创作手段,从而更具时代性。

在这方面,我与团队也尝试将数字技术引入传统的公共艺术设计领域,以人机交互和创新传播等问题为线索,促进公共艺术与数字艺术的协同创新,探索实现公共艺术互动性的不同手段与可能性,并将之应用在广州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中。这样的实践和探索在数字媒体艺术与公共艺术的系统性协作与跨学科研究创新等方面起到了切实有效的作用,发现了数字技术在增强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时代性与互动性的可能性。

罗曼 :富有时代性和互动性的数字公共艺术品虽然是当下人民所需要的,但是真正能够在公共空间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数字公共艺术品是有一定标准的。对此您必定有很多心得与体会,那么请您概括一下优秀的数字公共艺术品应符合哪些标准?

罗保权 :数字公共艺术在学界暂时还没有十分清晰的定义,但我们可以通过其所包含的概念提炼出一些基本特征。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互动性原则,另外还有体验性原则、科技性原则、虚拟性原则和社会性原则。互动性在数字公共艺术的创作中发挥着桥梁的作用,即将作品与受众连接起来,最终真正完成创作。因此,一件优秀的数字公共艺术作品首先需要考虑互动性,即将互动性贯穿于创作的全过程。其次,还应该具备公共艺术的本体特性,诸如公共性、互动性、审美性、社会性等。对此,艺术家应该考虑四个重要的设计要素,分别是造型要素、感观要素、情感要素、功能要素。

2023 年我带领师生团队完成了广州市珠海区江南西的数字公共艺术装置《时尚之眼》的设计。该装置形态取自地图定位符号,并在中间的圆心处嵌入了 LED 屏幕。屏幕中的内容以实时收集的区域内的生活数据(比如不同时期的天气数据、车流密度、人口流动、交通信号和碳排放等环境信息)和文化数据(比如岭南画派画作、历史图片、区域发展大事件等)为主,并通过人机交互生成瞬息万变的数字内容,与观众进行实时互动。《时尚之眼》的设计就是在充分考虑互动性的基础上,又深入考虑了公共性、科技性、标志性,同时重视造型要素、感观要素、情感要素与功能要素。首先,我们采用了一个极具辨识度的公共符号(定位标志),旨在打造一个使观众感到亲切和有美感的公共艺术形象,使其具有公共性。其次,融入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通过打造艺术与科技结合的主题,建构反映江南西人文景观与商业面貌的作品,使其具有科技性。再次,该作品通过人工智能生成艺术影像的方式,创造出“虚实双生”的内容,映射未来元宇宙的生态入口,寓意江南西未来发展的“新定位”,使其具有标志性。

罗保权 数字交互公共艺术装置《击!》

罗曼 :通过了解,我们发现您一直都积极地将数字技术应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文创设计教学和实践中,并且在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方面也做了一些重要的工作。请您谈一谈,数字技术在非遗文创设计教学和实践中发挥了哪些具体的作用?

罗保权 :将数字技术应用到非遗文创设计的教学和实践中,是我多年的研究方向。首先,在数字化非遗文创设计教学方面,我于2015 年就与广东省文化馆及珠海天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进行“政产学研”合作,首次引进了高精度三维扫描与 3D 打印技术,并开发了名为“数字形态设计”的课程。课程主要运用数字资源采集、存储、处理、展示、传播等技术,将岭南非遗资源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作为优质的教学资源。学生会根据创作需要调用非遗数字形态资源,设计出不同形式的数字化文创产品。比如,我的一些学生就专注研究广东省东莞市的国家级非遗——千角灯。在经过大量的前期文献调研与田野调研后,这些学生就携带高精度三维扫描仪到非遗传承人工作室收集千角灯的三维形态、尺寸、纹样等,并形成高精度的三维仿真数字化模型资料,以便进行下一步的数字文创设计。最后,该学生小组创造性地融入了“赛博朋克风格”,设计出了一盏具有时代气息的千角灯艺术装置作品。该作品既可以通过 3D 打印技术进行实物呈现,也可以作为数字作品融入元宇宙空间进行展示,极大地拓宽了传统非遗文创的边界。自 2015 年至今,“数字形态设计”课程已形成了庞大的非遗数字形态资料库,并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不断迭代技术支撑与教学方法,逐步形成一个集数字技术、设计创意、非遗活化于一体的跨学科课程体系。

在设计实践中,我一直尝试将非遗文化与数字公共艺术结合。比如,2022 年我带领团队创作的数字公共艺术作品《击!》就结合了佛山非遗武术文化与数字交互技术。在该作品中,观众通过打击带感应器的装置,一系列从小到大排列的“掌”形灯具就会依次被点亮,形成打破次元壁与空间的“打击”,让观众体验功夫中“掌风”的威力,由此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由此,依我个人有限的教学以及实践经验来看,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在非遗文创设计中,将使传统非遗文创设计得到极大延伸和扩展,并为传统非遗在文创设计领域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新的路径。

罗保权 青岛西海岸新区数字公共艺术装置《花开琴岛》效果图

罗曼 :作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您一定积累了很多独特的体会和经验。那么,您能谈一谈目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还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提升和优化?

罗保权 :当下数字媒体艺术发展具有几个明显的趋势。第一,科技在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更重视人文转向 ;第二,数字技术赋能普及,人机协作成为趋势,用户(观众)的综合体验感成为重要验收指标 ;第三,设计流程和设计工具趋于智能化,设计生产力得到快速提升,使得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相关行业更注重相关岗位人员的全链路设计能力和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相关行业、产业纷纷展现出对复合型人才和综合性技能人才的需求。这进一步促进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改革。

但就目前国内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看,我认为还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提升和优化 :第一,建设“艺科融合”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如今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已从最初的艺术领域拓展到文理科和工科领域,并且具备新文科的典型特征。之后,探索跨学科交叉汇聚与艺科融合将成为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议题。为此,数字媒体艺术应与学科群之间建立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目标的联动发展,形成“双效”循环模式。第二,建设“产教融合”的教学支撑平台。数字媒体艺术的人才培养不能脱离产业支撑,只有让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才能建构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教学模式。第三,建立“创新驱动”为核心的教学目标。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大学教育的内核已经从传统的知识技术传授过渡到综合能力与创造力培养,很多高校已经在采用项目制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利用“创新驱动”这一核心原则来培养人才,以适应行业和产业不断发展和演变的新需求。

罗保权

LUO BAO QUAN

现任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助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副主任,兼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是城市公共艺术以及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作品曾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得德国红点奖、iF 设计奖,意大利 A' 设计奖等奖项。

本文刊发于《中国艺术》杂志2023年第4期

责任编辑:秦佳

本文版权归《中国艺术》杂志所有

商业合作/转载授权请联系《中国艺术》编辑部

联系电话:010-67517863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国艺术杂志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大咖专访 数字艺术设计 罗保权 人文价值与应用价值 广州美术学院

25785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