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ChatGPT月活15亿遥遥领先!50家企业厮杀6个月,白手起家占8成

2023-09-25



  新智元报道  

编辑:拉燕
【新智元导读】生成式AI大PK!50家企业上台竞争,ChatGPT遥遥领先,月活高达15亿。

生成式AI爆火近一年,是时候来个年度大总结了!
最近,国外一网站盘点了差不多一年以来所有生成式AI的数据,最后发现,ChatGPT遥遥领先。
当然,这个结果也并不意外。
要知道,在这快一年的时间里,生成式AI爆发式的涌现,统计数据中将近8成网站都是之前压根没有的。
名单共统计了50家做生成式AI的公司,有意思的是,只有5家之前就是科技巨头公司。也就是说,剩下四十来个产品,差不多都算是科技初创企业搞出来的。
这其中就包括ChatGPT。创始公司OpenAI虽然在2015年就完成了注册,但直到最近几年才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
在2019年以前,OpenAI还是一家非盈利的研究所。
2020年GPT-3发布,2021年DALL-E发布,OpenAI才慢慢开始转型。
而最为我们熟知的ChatGPT,也是去年年底才发布了初具雏形的3.5版本。
下面,就让我们深入这份统计,看看生成式AI最火的50个产品。

融资情况


今年3月,GPT-4的发布彻底引爆了互联网。ChatGPT也成为了月活用户数最快达到1亿人次的应用。
可以说,直到GPT-4爆火出圈,生成式AI这个词才成为寻常百姓家的日常探讨话题。
从SimilarWeb上,我们可以看到截至今年6月的各类生成式AI的流量数据。不仅如此,国外业内人士根据流量数据,对排名前50的产品进行了大排名,甚至还分析了这些产品随着时间推移的线性增长情况,其中还包括流量增长的主要来源。
让我们把目光短暂的从ChatGPT上挪开一下下,关注一下生成式AI的整体行业样貌。
这里有一个小细节需要说明一下,目前大部分的产品都是依托网站才能使用,依托手机APP的并不多(还记得之前ChatGPT上线APP版有多火吧)。
所以为了公平起见,靠APP上榜的公司的流量数据也得给他们全包圆了,不能落下。
这部分的数据来自Sensor Tower,日期同样截止到今年6月。
当然,为了保持严谨性,排名网站表示,这份产品排名只提供一个大概的纵向趋势,以及横向类别的梳理,并没有什么更多的参考性。
开头提到了,这50个产品在生成式AI涌现之前,有80%都不存在。
而除了谷歌的Bard,Quora的Poe,Course Hero的QuillBot,123RF的Pixlr,以及微软的Clipchamp,其它的45个产品可以算得上从零开始,拔地而起。
而根据PitchBook的数据,剩下的四十来家公司中,有将近48%家企业都是真正意义上的「白手起家」,没有接受任何外部资金的支持。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AI行业的一个小秘密——没钱、少人的情况下,别的搞不起来,搞AI还是有说法的。
当然了,钱和人都没有,总得有技术,缺的东西肯定得拿别的来补。
和这48%的公司形成鲜明对比,15%的公司在创办之初就拿到了至少500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初始资金为0的企业数一柱擎天。
这里不得不往深再做进一步的分析。有钱和没钱的公司,主要差在哪?
关注行业的朋友都知道,AI产品研发,最费钱的环节就是模型的建立和训练。这个过程可能要花数百万美元。
排名前50的公司中,以下情况都有出现:
· 从头开始训练自己的专有模型
· 对已有的模型进行微调
· 在现有模型的基础上搭建前端消费者用户界面
但是比例有所不同。排名前10的产品中,有一半是开发自己的模型,4个是对已有模型进行微调,只有1个属于上面的第三种情况。
而拥有自己的模型的公司融资额平均是9800万美元,这个数字足以说明训练模型的成本有多大了。另外,9800万这个数据还是剔除掉ChatGPT算出来的。
OpenAI融了113亿,这要放进去一起做平均,数字就大的没边了。
而与之相对,微调已有模型的企业融资额平均是2000万美元。最后一种只搭建前端界面的平均融资额则只有900万美元。

产品流量


接下来就是各个产品的用户流量情况。
从下面的统计图中可以看到,ChatGPT一枝独秀,霸占前50所有产品流量的60%还要多,预估月访问量达16亿次,月用户达2亿人次。
而这也让ChatGPT成为了所有网站中(真的是所有网站,不只是AI相关的),访问量第24高的。
排名第二位的CharacterAI,它的流量差不多是ChatGPT的21%。虽然和ChatGPT比不了,但和后面的产品相比,这第二的位子还是很稳固的。
尤其是在移动端,CharacterAI的日活用户量甚至可以和ChatGPT相媲美,而且,CharacterAI的留存率还要更高(数据来源:Sensor Tower)。
当然了,这只是生成式AI产品的内部比较。ChatGPT现在的流量估摸着和Reddit、领英、Twitch差不多,但和别的社交媒体巨头相比,比如WhatsApp、YouTube、Facebook,还是差得远。
搭载通用大语言模型的聊天机器人占排名前50总流量的68%。除了ChatGPT外,类似的聊天机器人还包括谷歌的 Bard和Quora的Poe,排名都在前五。
但就最近几个月来看,AI伴侣(比如CharacterAI)和内容生成工具(比如Midjourney和ElevenLabs)这两大类也开始涌现。
除了文本生成以外,图片生成占了41%的流量。其次是一些专业的AI写作工具,占26%,再然后是视频生成类产品,占比8%。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Model Hubs这个类别最近也越来越火。虽然前50名只占了两席,但流量可不少。
比如Civitai和Hugging Face,他们还都挤进了前十。
用户一般访问这些网站是为了把模型下载下来,然后在本地运行。因此统计出来的网络流量可能还要比实际用量要低。

未来「商机」


别看现在生成式AI那么火,但其实这块蛋糕还远没有到被分完的地步。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有一些类别的AI模型,还没什么公司在搞。
比如下面这张图所展示的,就是各个领域之间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差距。
我们可以看到,除了最左侧的陪伴类AI,领域内老大哥的流量是二哥的四十多倍,其余的这些类比中,二哥和大哥之间的流量差距没有那么大。
柱状图中越往右越是如此。就好比最右侧的语音生成类产品,大家基本都是一个不分伯仲的状态,后来者还大有可为,目前的差距并非难以逾越。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产品开始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
换句话说,专注于某一细分用例的产品正在越来越普遍,相较于此前各大公司把目光放在通用类模型和产品的局面相比,专业化可能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拿图像生成这个细分领域来举例,虽然Midjourney目前在业内占据着比较领先的主导地位,但后来居上者不在少数。
下面这张统计图就站直了Midjourney和Leonardo之间的访客用户量对比。
虽然规模还是比不了,但是Leonardo的增长态势不能忽视,硬是在Midjourney稳步增长的情况下,挤出了几百万用户的增长量。

用户收费


过去的5年时间里,很多消费类APP都陷入了收购的大漩涡。由于没有平台转移的能力(比如从互联网转到移动端),就很难有搞一些新产品的动力。
同时,拉新客的难度和成本都在上升,大多数企业不得不想得长远一点。
而这一切都被生成式AI改变了。
榜单上的50家公司的大多数都没有付费营销过,他们通过自己的方式获取了大量免费客流量。
通常的方式是发发邮件,或者在Reddit、Discord这种APP里给用户私发信息,以此来获得口碑和曝光度。
这些公司里的后25%,可能也仅仅有不到2%的流量来自花钱打广告营销。
与之相对的是非生成式AI类产品,付费营销占比70%,不打广告真卖不出去啊。
而用户们也愿意为生成式AI付费。榜单上90%的公司都是盈利的,他们采取的基本都是用户订阅的模式。
对于按月付费的用户,就榜单上这些公司的产品,平均月收入21美元,每年252美元左右。
而实际上这是比非AI产品的订阅费要贵的,比如我们熟知的语言学习类APP多邻国(Duolingo),月付其实平均也就10刀。
可以说,生成式AI还是创造了不少新价值的,用户的付费意愿高涨。

互联网or移动端?

最后要聊的就是,未来的生成式AI会把主阵地放在互联网端还是手机、平板等移动端。
还记得之前ChatGPT开发一个线下APP用了多久不,6个月。
不过,在图像生成这一块,由于有第三方应用程序接口这东西,APP的推出门槛没那么高,甚至可以说相当低。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没有更多的AI公司在移动端开展他们的业务?
答案可能在于,互联网和浏览器才是最广泛接触用户的起点。许多AI初创企业可能团队规模很小,不希望把精力和资源过多分散到移动端上去。
所以,从榜单上看,50家公司里只有15家企业you属于自己的移动APP,而移动端带给他们的流量,可能还没互联网的10%多。
当然,有3个例外,我们特别介绍一下。
一个是搞专业设计的工作室APP,PhotoRoom,他们88%的流量来自移动端APP。AI伴侣老大哥CharacterAI也是,46%的流量来自移动端。
以及文本转语音的产品,Speechify,20%的流量来自应用程序。
88%,46%,以及20%,这和上面提到的不到10%相比,已经算是三枝独秀了。
不过,有网友预测,现在其实人们花更多的时间在手机或者平板上的,有关数据统计,用户平均在移动端比在互联网端每天多呆36分钟。
说不定,未来生成式AI会在移动端上大放异彩呢。
参考资料:
https://a16z.com/how-are-consumers-using-generative-ai/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新智元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11018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