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设计周前瞻】未来图景:#01_何为智能化时代的产品创新?
-
原创 2023-09-21
主题展览:未来图景
2023北京国际设计周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清华大学设计未来课题组
FUTURESCAPING 2023
Part 01:
///01:
DEVELOP
人机协作社会的发展
人机交互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演进。它通过创造性方法来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个领域融合了技术、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心理学和艺术等多个学科,并不断更新理念和研究方法。当前,我们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主导着技术革命,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产品,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这一技术革命在工业生产和家庭日常生活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扫地机器人已经变得非常普及,它能够自动巡航、自动充电,不知疲倦地进行清扫工作,成为许多家庭的必备之物。
在这种技术发展的推动下,我们的社会正在逐渐走向人与机器共同生活的人机社会。人们逐渐被各种智能产品包围,这些产品可以执行机械化的任务(例如扫地机器人和物流运输机器人),提供娱乐陪伴(例如智能音箱和虚拟宠物),或成为人类的得力助手(例如智能车载导航系统)。
人与智能产品之间也出现了与人际协作互动类似的关系。人与智能产品的协作互动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可以互补,对于提高团队效率非常有益。在工作和生活中,人类和人工智能可以协同处理团队决策的各个方面。人工智能能够有效解决需要复杂数学计算和分析的问题,而人类则能够运用更具创造性和直观性的方法,关注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问题。实际上,人机交互领域的研究者不将人工智能仅视为工具,而是思考如何使它们与人类合作,以实现更好的结果。
在展览中我们呈现了十个未来机器与人类共同生活的场景:家居、饮食、物流、交通、医疗等……在这些场景中,人类与机器有着不一样的协作关系,因此产品也会有不同的设计考量。面对这样的未来,我们应该如何与智能产品共处?如何设计并制造他们?从技术、设计、伦理上如何用未来的眼光重塑当下?能否为这样的未来设计一条可一步步实现的路径?这将都是作为新时代的设计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Part 02:
///02:
EMPATHETIC
INTERACTION
产品与用户的共情互动
随着人工智能和产品逐渐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形成了人机社会的共协趋势,科研人员正快速发展人工智能的技术能力。这引发了许多问题,例如人与智能产品的社会关系如何建立、智能产品的设计原则是什么,如何在不同场景下平衡协作互动和情感互动等等。我们作为设计研究者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超越技术发展的步伐,以提出对人类用户具有社会价值的智能产品设计指南。
在人际社会中,共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人们通过不断评估彼此的情境、情感和行为,来调整自己的情感状态,并通过共情行为来回应。实际上,共情通常是利他行为的动机之一。研究已经证明,当人们经历共情时,他们更愿意帮助他人,更慷慨大方,从而形成社会中的良性循环。共情有效促进了人际社会中的情感交流,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发展,这在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除了促进积极的交流外,共情还可以提高团队合作中的推理和决策质量。在团队犯错误的情况下,共情有助于成员之间相互理解,促使他们交流信息,找出错误的原因,并解决潜在的矛盾和冲突,以便更顺利地做出共同决策。
Part 03:
///03:
DESIGN
PERSPECTIVE
重塑新的设计视角
机器如何产生共情?智能产品中的共情模拟源自情感计算(Affective Computing)技术。随着情感计算技术的日益成熟,计算系统的感知和处理能力不断提高,使得处理社交和情感线索并且自然地与人类互动成为可能。人工共情(Artificial Empathy)计算正是从这种环境中崭露头角的一种新范式。
然而,对于设计师而言,重要的不是技术的实现方式,而是如何进行设计。人工共情并不意味着机器真的具有情感,而是通过计算和设计所表达的语言和行为,让人们感觉它们具备情感。因此,最终的关键在于理解用户、理解场景,并设计出机器与人类互动的方式。
在本展览中,我们讲述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如何重构人与智能产品之间的关系。它由三个要素组成:场景、角色和人格。场景通常指的是特定情境或环境,可以是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于研究或观察特定行为、情感或反应。角色通常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互动中扮演的特定社会身份或角色,包括家庭成员、朋友、职业角色等。人格则是一个人的独特性格、特质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研究可以涵盖多个方面,包括个体的特质、态度、价值观、情感状态等,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们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将人际关系的要素迁移至人机关系,在设计未来的智能产品时,我们也可以考虑这三个要素。例如,在"角色"方面,人们根据角色的定义来对他人的性格、行为和特征进行下意识的评估。例如,"医生"角色可能会让人联想到穿白大褂、干净、可靠的形象。因此,理解人们对智能产品的角色期望可以帮助设计师选择产品的材质、外观、语音音调、行为模式等元素。而"性格"可以作为产品的行为、功能、表达方式等设计方面的参考依据。
展览中我们将通过互动版块,来探索大众对于不同未来产品的内在认知,了解其关联性规律。展览中呈现4类不同的未来产品,观众通过组合场景、角色、性格三个元素提供自己对产品的期待,也可以通过投票箱的方式提供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方式,设计团队可以了解用户对于不同类型产品的内在感性认知,从而以情感化的角度塑造产品。
FUTURE SCAPING 2023 关于 未来图景2023
未来图景(Futurescaping)是一把开启未来的钥匙,通过原型设计和空间叙事的方式推演未来并塑造集体想象力。它持续启发我们对未知前方的想象,基于设计未来工具,将未知与想象的未来变得触手可及。乌托邦式的完美未来早已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透过折射现实的想象棱镜,引导我们从未来学家、思想家、科学家的预见中推演可见的未来。
本次展览作为国内首个以“未来图景”为主题的学术性研究型展览,它将展示设计学与未来学交叉领域的工具和成果,帮助我们想象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本次展览将向观众展示设计未来学的多元视界图、能力体系图、方法工具图、演化脉络图,分别呈现未来光锥与替代性未来、超学科学科知识与能力建构、未来研究演进与设计转型趋势、设计预见流程方法与未来学工具集,通过可视化的形式想公众普及与展望设计未来学这一新兴的超学科领域。展览作品将围绕“共情化原型”、“数字化场域”、“新太空叙事”三个单元主题,带领观众探索人与AI的共情共生、智慧城市的演进以及安居太空的愿景,通过课题组的设计和开发,展示出多元化的未来场景。未来图景旨在激发观众对未来的思考,感受和体验“设计未来”的潜能。“设计未来”不仅是一个学术概念,更是一个行动号召,呼吁公众共同投身于未来图景的构建,以开放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共创更加美好的合意未来。
策展团队
清华大学设计未来课题组
总策展人:付志勇
策展人:陈娱
单元策展人:朱琳 赵季儒 张晋 李嘉薇
展览总监:李寅
展览统筹:钱沣盈
策展团队:师佳源 杨博琳 包毅涵 杨瀚辉 武鸿飞 王麒瑞 何思倩
活动统筹:白天琦 龚萍
媒体宣传:王麒瑞 熊芮琳
视觉设计:刘世豪(仙人)、周圆圆、薛媛、周芳同
空间设计:沈星逸、张源峰
拍摄团队:柏雯瑛
施工团队:睿彩图文
创意设计团队
未来图景展览:付志勇 陈娱 李寅
设计未来学板块:李嘉薇 林旭 钱沣盈
共情化原型板块:赵季儒 武鸿飞 杨博琳
数字化场域板块:张晋 何思倩 师佳源 包毅涵
新太空叙事板块:朱琳 王麒瑞 杨瀚辉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清华大学艺术与科技创新基地
承办单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清华大学设计未来课题组
支持单位:青年设计100、Needart艺术空间、望京街道
关于
清华大学设计未来课题组
设计未来(Design Futures)课题组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付志勇副教授主持,依托清华大学艺术与科技创新基地和清华大学中意设计创新基地,立足设计未来研究,聚焦前沿创新理论、工具与实践方法,不断推进未来素养(Futures Literacy)与未来福祉,以期与各领域涉众共同创造弹性、繁荣、包容与可持续的未来。
我们力图将未来思维(Futures Thinking)融入设计创新,为设计赋予未来变量,通过未来审视当下设计与技术发展路径,具备愿景预见的洞察力;我们力图将未来素养融入社会创新,在产品与服务创新实践中融入对世界观、价值观的社会人文视角宏观思考,成为塑造未来的行动派。
9月21日重磅来袭!
敬请期待......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 DesignFutures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展览资讯 智能化时代 2023北京国际设计 清华大学设计未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