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CAFA设计学院课程|生命伦理与疗愈实践:形塑死亡

2023-09-18


生命伦理与疗愈实践

From Life Ethics to Care Practice

「形塑死亡」

Reshaping Death



课程召集人:石韵媛

设计学院教师,艺术治疗方向召集人


任课教师:

张欣荣 

设计学院副院长,艺术治疗硕士研究方向负责人

石韵媛

设计学院教师,艺术治疗方向召集人


特邀授课:

安孟竹

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博士,医学人类学者

尹琳

中日友好医院,叙事医学专家

苏珊

生物艺术研究者,科技艺术在读博士


课程时间:

2023年2月20日至3月17日

共4周48课时


学生名单:

杨雯卿、薛   瞳、杜晓明、刘沁阳、张嘉琪

林静宜、崔瑞熙、赵子萱、李鑫祥、薛子璇

刘一霖、雷瑛杰、唐赫阳、罗文轩、郝梓男

徐一菲、西禹宁、李晨雪、高心甜、侯艺融


特别感谢:

泰康之家·燕园(北京)及安宁疗护团队








 ✦ 


 课程介绍 

Introduction

 ✦ 

疾病和治病从来不只是科学的问题,还与社会系统和人的境况密切相关。一直以来,艺术家和创作者们试图通过绘画、诗歌、音乐、小说、影像来揭示这种充满悲剧性和超越性的经历。透过这些作品,我们不仅可以了解疾病和医学,还可以领悟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


课程以艺术医学人类学的交叉视角,引领学生探索影响和改变我们对生命、健康、疾病理解的广泛实践(包括中西医学、宗教、哲学、生命科技、文学与艺术),分析医疗实践与人的日常生活经验的关联,并由此构想更为多元的关怀实践。


课程鼓励具有颠覆性、创新性的思想和实践。



研究主题:形塑死亡

Reshaping Death


死亡,对于个体而言,具有必然性;

对于社会而言,具有永续性。


死亡问题是医学研究中十分典型且充满悖论的话题,也是文学、哲学和无数艺术作品的母题。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却很少谈论死亡,死亡问题通常被我们排斥在生命视野之外,在表面上的坦荡乐观背后,隐藏着大多数人对死亡深深的抗拒、悲哀和恐惧。课程中,师生围绕这一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学生运用创造性的表达方式,诠释了对死亡问题的新的理解和对生命真谛的感悟。

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和创作





 ✦ 


 课程目标 

Goals & Objectives

 ✦ 

通过课程,学生将能够:

(1)理解病痛与现代社会和人的关系;

(2)反思医疗的本质及其局限性;

(3)关注治愈(healing)和照料(care)中的人文要素及其价值,理解艺术与医学内外有意义的联系和共通经验;

(4)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掌握基本的分析、描述和叙事表达能力;

(5)提升跨学科思维和人文关怀意识,为未来开展艺术治疗实践奠定基础。





 ✦ 


 教学方法 

Teaching Method

 ✦ 

集体研究、个人研究相结合

第一周展开集体调研和头脑风暴,学生充分探索选题,为个人研究创作提供资源和素材。


思辨→行动→反思

跳出思维惯性,从提问开启研究;在具体的实践中将抽象问题情景化、结构化、具体化,避免泛泛和想当然;注重反思,思考自己的创作如何、还可以如何参与到可持续的意义创造,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回应了哪些具体的社会问题。


跨领域交流

邀请来自人类学、医学、生物艺术领域的专家分享交流,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增进学生理解不同领域的观点和工作方法。


同伴支持

鼓励学生互相学习,积极给予同伴反馈,在相互交流中促进知识的吸收内化。





 ✦ 


 书单 

Book List

 ✦ 

课前阅读:

在线文章《人类学、医学与中国社会的发展:访凯博文教授》

* 阿瑟·克莱曼(Arthur Kleinman),又名凯博文,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亚洲中心主任,也是横跨医学人类学、文化精神病学、全球健康、社会医学和医学人文领域世界级的领军人物。


荐读:

反对完美:科技与人性的正义之战,迈克尔·桑德尔

人类简史,尤瓦尔·赫拉利

倦怠社会,韩炳哲

叙事医学:尊重疾病的故事,丽塔·卡伦

A Companion to Medical Anthropology (2nd Ed.),2022

如何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马修·恩格尔克


在线资源:

剑桥人类学词典“Health”专栏

开放获取医学人类学资源网站Somatoshphere






 ✦ 


课程板块

Course Highlights

 ✦ 

01

认识疾病:

疾病的范畴、成因和话语

“了解一个人生了什么病,不如了解什么样的人会生病”

疾病已经给个体生命和人类社会带来各种无序的状态,有史以来,人类从未摆脱过这种状态。如同消除战争一样,消灭疾病目前仍然是人类力所不及的乌托邦式的幻想。


自20世纪初期以来,人类疾病谱系发生了几次大的转变,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催生的次生健康危机,让我们更加注意到这样一种趋势:人类疾病正在从以慢性的、生理性为基础的疾病转变为以慢性的、情感性为基础的疾病。这种转变使得疾病所导致的社会“失序”变得更为内在、深刻和复杂。在现代社会中,疾病的身份、疾病的隐喻、疾病的符号意义有时会比疾病本身更为可怕,所带来的个体和社会的失序状态也更为严重。


从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到达尔文主义的生物学观点,从中世纪宗教和医学的共同目的——缔造生命的完美,到现代和后现代背景下疾病话语的冲突——理性和组织是否足以能够对付疾病,关于疾病的种种讨论在课程伊始便呈现给了学生,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并通过搜集、分享感兴趣的案例,对课程话题展开思考。

学生分组讨论所选议题





02

安宁疗护 &

艺术疗愈社区工作坊

考察泰康之家燕园社区,了解CCRC养老模式

为社区20余位居民策划艺术疗愈活动

学习“安宁疗护”的理念与实践

安宁疗护(Palliative and Hospice Care)源于英国护士桑德斯在上世纪60年代发起的临终关怀运动,目的是更好地关怀生命垂危的病人。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安宁疗护的定义是:

“一种照护方法,通过早期识别、严格评估,以及对于疼痛以及身体、心理与灵性问题的治疗与解决,提高罹患威胁生命疾病的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2023年3月3日下午,课程师生到泰康之家·燕园参观调研,并为社区居民开展了艺术疗愈工作坊。安宁疗护部门宋安副主任医师为师生讲解了“安宁疗护”的历史和实践。他强调,安宁疗护承认死亡是个自然的过程,几乎不延长也不缩短患者的生命,患者发病不再治疗,但是要通过一切医疗手段抑制他不舒服的症状。很多人以为安宁疗养就是放弃治疗等死,甚至有些人认为安宁疗护等于安乐死。实际上安宁疗护和安乐死有本质区别——安乐死是因为患病过程的痛苦而选择解决人,缩短了人的生命,安宁疗护则为人解决痛苦。





03

形塑死亡:

藉艺术之名

死亡与哲学 · 死亡与暴力 · 死亡与政治

伍迪艾伦的“倒序人生”

Woody Allen’s Living Life Backwards quote


《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Damien Hirst,1992


 《第9小时》、《母亲》,Maurizio Cattelan,1999


《心之档案》,Christian Boltanski,2008

西方艺术史中,死亡一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主题。从古至今,艺术都在帮助人们认识死亡,探究它本质的迷雾,更好地接受它,并发现死亡对生命的重要性。死亡在文学、绘画、雕塑等各个艺术形式中都有自己独特的影响,它引起人们对于人生的反思,是艺术一个重要的话题。从早期的洞穴壁画和岩画上描绘的动物之死,到美术作品开始表现人的死亡,再到中世纪广泛描绘的基督之死;从浪漫主义大师德拉克罗瓦的《希阿岛的屠杀》到库尔贝的《奥南的葬礼》,再到现实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象征主义等不同艺术流派,艺术家们从不同的视角解析死亡主题,他们潜心追求生死轮回的真谛,把那份无法抗拒的入口和无穷无尽的气魄融入自然,在艺术品中展示精神上的觉悟,为艺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演变与历史进程紧密相连,死亡作品成为现代艺术家警示和引导人们思考的有力工具。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死亡主题在艺术史演进中的发展脉络,人们对死亡的态度经历了变化,从最初表现生命的不屈与坚强,到直面死亡的恐惧,再到通过描绘死亡来引导公众的思考。死亡所拥有的独特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能够表达人类深厚的情怀,更是因为它的出现让人们更多元地看待艺术,探究艺术的价值,归于艺术进程中的美好重量。彰显生命的尊严和权利,塑造一种希望死亡会带来永恒的安宁,沉淀出肉体和灵魂的关联,从而表达出对弥留生命的尊重。





04

人类学与CARE

体(body)会(to learn/understand)

通过对大量案例的精彩分析,安孟竹老师为学生提供了理解“Care”的多元视角。例如,因纽特人的肺结核与自杀问题:生命的拯救究竟是为了让人“活着”还是让人“生活下去”?在红毛猩猩的收缴与保育案例中,带领学生思考:谁有资格照护?怎样的照护才是恰当的方式?谁来做出这种“正义”的认定?


安孟竹老师还与学生探讨了如下议题:

“选择的逻辑”与“照护的逻辑”

全球照护链(Global Care Chain)

市场化时代的Care:商品还是礼物?

作为身体/肮脏工作的Care

 “管”:一种家长主义式的关怀/照料(Paternalist care)

扰动主流秩序的Care作为一种公共教育、道德实验

作为联结工作的Care


此外,课程还探讨了多物种关怀、生命政治和社会关系的重建等主题,以及如何通过关怀伦理学和相互照顾的社会建构实现更好的人类生活。






05

关于动物、基因、医疗的

哲思与艺术

“......你的死亡是独一无二、不可代替的,你的‘生’、你的每时每刻也是。以‘本真本己’,来建立这个独一无二。”

“14天胚胎原则”  人猴合体胚胎 2021


阿尔巴 爱德华多·卡茨



         神经拟态芯片 Loihi

         英特尔 

         2017

彼得·辛格在《动物解放》一书中指出,动物如果能感知痛苦,就有利益可言…我们应该平等地看待不同个体的利益。在迈克尔·桑德尔看来,人类利用高科技手段追求完美正在成为一种愈演愈烈的趋势,这是一场无边的冒险,而这究竟会带来个体的彻底解放,还是社会的无限混乱?苏珊老师从动物、基因、医疗和生物艺术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了生命相关的种种争议性讨论。


医疗的局限性在于,它能够控制致死因素,但疾病并不会因此治愈,而是以慢性形态长期伴随我们,比如心血管疾病、癌症。今天,医疗在我们的生活里越来越无处不在,我们习惯花大价钱吃很贵的药、用精密的仪器治疗小毛病,甚至把许多生命的、社会层面的问题当成疾病来对待,这样的“医疗万能”制造出了越来越多新的病。我们开始反思:为什么病总是治不好?因为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制造出新的疾病,这其中包括药厂的研究经费、科研成果对政府决策的影响等等,“肥胖病”就是很好的例子。





06

叙事医学及

生命叙事共同体建构

医艺同舟:建构意义、传递力量、疗愈心灵 

尹琳老师向学生介绍了什么是“叙事医学”。广义的叙事医学是指,由各类学科(医学、文学、语言学、心理学、美术、音乐、影视等)从业人员,以及公众,在各自的领域或者交叉领域,对医患相遇过程、患病体验等的体验、描述和研究。其载体可以是文学、摄影、影视、绘画、音乐等多种形式。

疫情期间医护人员以绘画的方式记录工作的难忘时刻

*图片截自课程PPT


在谈到叙事医学与叙事心理治疗的联系时,尹琳提到了有关生命素材库与故事框架的解构理论,向学生介绍了如何通过“叙事”的方法帮助当事人留意到生命故事中不被注意的事件和时刻,从而唤起信心与力量。


医学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获取了巨大的霸权, 医疗中日渐凸显的技术主义与非人格化倾向,使得病人的声音在现代医学中逐渐消失。仅仅关注疾病(disease)而对病痛(illness)视之漠然,并不能真正消弭人类的苦痛。运用叙事医学,我们可以纠正医疗实践中技术至上的思维,能够关注到患病的人,倾听他/她的故事,回归到医学的初心。 






 ✦ 


学生作业

Student Projects

 ✦ 


下拉查看完整作品目录


刘沁阳 | 关于异种移植与混合生命的未来提案

罗文轩 | 生 · Shēng

李鑫祥 | 集体性谋杀——语言的染发剂

李晨雪 | “白色足迹”三亚盐工的生命独白

西禹宁 | H.L.P.RIP 人类遗产计划

薛瞳 | 告别碑

雷瑛杰 | 非24小时

徐一菲 | 关于青年独居生活的探究

林静宜 | “禁止死亡”

杨雯卿 | 浴花重生:轮回

杜晓明 | 幢幢

高心甜 | 圆桌

赵子萱 | 生命伦理与游戏体验 

郝梓楠 | 浸入海洋-灵魂的疗愈 

薛子璇 |

唐赫阳 | 回顾之间:生命日志的交错

张嘉琪 | 寻光










✦ 

                     部分学生作业


- 刘沁阳 -

未来提案:异种移植与混合生命

#异种移植 #生命伦理 #心理治疗 #提案 #网站设计



在未来,你能接受成为真正的猪猪女孩吗?


2022年初,一位美国心脏病晚期患者接受猪心脏移植手术并成功,我们可以推测,在未来人与动物混合的生命形态将成为极大可能。面对关于异种移植的伦理争论,我们需要一份未来关于异种移植的公开提案。尽管研究发现异种移植存在伦理困境,但并不存在反对异种移植的绝对理由,这些问题恰恰要求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基础研究。


针对混合生命自我同一性认知障碍问题,艺术治疗将作为其预后的辅助手段。在对谈过程中采集反思活跃度数值生成该交互影像,辅助心理动力疗法完成问题外化、正向引导、自我叙事的治疗方案,并作为一份独特的疗愈日志与纪念影像。 


在线网站:https://1795346502.wixsite.com/yako



- 罗文轩 -

生 · Shēng

#时间与重复 #摩尔斯密码 #书籍设计



随着科学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77岁增长到了2021年的78.2岁,四十年间增长了10.43岁。人们在追求生命长度越长的同时人们慢慢开始注意到生命的广度和深度,一部分人开始思考人生价值意义何在。死亡是一种建设性力量,正如海德格所说“人是向死的存在”,人的价值意义总体现在两点之间,一为“生”,二为“死”。在谈论“死亡”时,我们更多的是对生的感悟。


本作品以“永生”话题作为契机,将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借摩尔斯电码作为切入点,以不同符号建构重复的映像,加之电波的音律,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的方式激发观者的主动感知力,试图让观者被处在一段重复 - 无限 - 无意义的时空之中,从而尝试让观者在一种“无意义”的行为体验中感知“生”的力量。 




- 李鑫祥 -

集体性谋杀——语言的染发剂

#网络社会性死亡 #集体叙事 #他者之脸 #软数据


针对网络暴力致使的社会性死亡而进行的“Care”,是一种对苦痛的回应与共情。作品尝试以一种数据人文主义的视角捕捉和获取郑灵华(粉发女孩)在社交媒体上的社交活动信息,以及被网暴过程的信息(生命最后的轨迹)。作品对生命素材信息进行整理,梳理出三条叙事线:维权叙事线、日常生活叙事线、抗抑叙事线。Care的行动虽无法挽救受害者的生命和对其施暴者的制裁,但叙事依然是一种哀悼和见证,它意味着在网络暴力面前拒绝沉默,邀请人们思考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下面对网络暴力结构性力量的冲击时如何牵动起群体对于脆弱生命的集体性责任? 





- 李晨雪 -

“白色足迹”:三亚盐工的生命独白

#社会公平 #盐田文化 #劳工 #纪实影片


中华三千年的“盐田文化”不仅是一部曲折的国家史,更是一本盐工身份消亡的“生命日记”。我们很难想象“盐工”这一个已经被边缘化的身份主体,却与抗战时期的中国有着生死共存亡的历史使命。这样一个有着“历史地位”的时代性角色,却一直在饱受着社会公平问题的折磨,他们扛得起时代生死革命的大旗,却掌握不了自己的身份和命运。在“身份的死亡”中,盐工只是劳工阶级的代表,甚至只是芸芸众生的代表;他们的兴起是源于国家的需要,而他们的衰亡是源于社会的进步...


“白色足迹”通过洞悉最能代表盐工的生活物品“鞋”,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方法,将一名盐工从精神挣扎到放弃挣扎的“死亡”全过程,用日记独白的方式拍摄成纪实影片,反思人类社会活动中不平等现象导致的身份死亡的事实。 




- 西禹宁 -

H.L.P.RIP 人类遗产计划

#数字遗产 #时代/个人肖像 #文化认同 #共创网站


根据中华遗产库和联合国人权报告等多个文件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倾向于在年轻时规划自己的遗产问题,其中被讨论最多的是“数字遗产”与“遗愿”。


无论古今中西人类对遗产与遗愿多数都会看作是一种“生命与精神的延续”个人遗产遗愿既包括个性也包含一定共性,个人遗产在精神上可以看作意志的延续;而人类的遗产在历史角度上则可以看作是全体人类的缩影 , 即从个人与时代肖像,人类的遗产可以作为记录人类历史的载体 , 作为人类共同延续的遗产。


在此背景下思考人类遗产作为记录人类历史的载体延长价值的可能性。策划建立一个基于数字平台的未来人类遗产计划库实时共创网站。用户注册可获得编辑权限并建立个人遗产遗愿档案,访问他人区域 , 留言、实现他人“遗愿”作档案接力,用户没有实现的“遗愿”将由他人实现与传承,作为精神延续;主站可以看到实时生成的人类总遗产档案拼贴时间轴和更新动态显示,个人的“遗产遗愿”将成为组成浩瀚人类史的一点星光。 




- 刘一霖 -

Light16最后一场艺术表演

#濒死体验 #光信息媒介 #设计思辨 #艺术装置


Light16是一块由160面镜子组成的交互光显示屏,160是人类男性女性的平均身高数字,“16”数字也是来源于镜子数量,体量约2.4*0.9米,利用光反射形成投射式的光色块,在投射面(墙体、屏幕...)构成一段段文字图像,并利用人身处于濒死状态下瞳孔扩散从而吸收更多的光信号的原理,为濒死途中的人进行最后一场神圣又严肃的光艺术表演。同时这件作品关注的是在临终关怀环节中未被重视的的一部分,即病人走向死亡的途中。 




- 薛瞳 -

告别碑

#家庭 #照护者 #死亡缄默


现代社会的死亡成为更便捷的快速的私人的仪式,也导致了现代人对死亡的手足无措与缄默。“告别”标志着一个节点,是另生者能真正认知离去的“仪式”。


本作品以“告别”为主要线索,以家中长辈留下的回忆录为素材,提取出家中长辈对每一个亲人的告别,并将文字呈现在镜子之上。观众可以体验任一家庭成员的角色,感受与认知告别的力量。




- 徐一菲 -

关于青年独居生活的探究

#独居 #情感状态 #身份认同 #书籍设计


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中,全国共有家庭户近5亿户,其中“一人户”家庭超过1.25亿,占比超过25%。其中20 岁至29岁的空巢青年总数已经突破半亿。


本次创作想针对“独居青年”这一社会群体,呈现他们的生活和情感状态,用艺术表达的形式触及他们的内心世界。对于“空巢青年”来说,希望能让他们在艺术化呈现形式中得到身份认同。本次创作先以数据可视化的形式整合来自类种资源、渠道的相关信息,后通过调查问卷的面向更广阔、具体的人群进行调查,最后从“独居青年物件”这一小切入点入手进行书籍设计,视觉化的呈现比文字的感受性更强烈,同时也有无限的可延展性。这本书籍本身就代表着一位“空巢青年”,是整合、是呈现、是想象的联结······ 




- 林静宜 -

“禁止死亡”

#艺术史 #图像 #死亡教育 #禁忌 #马赛克


死亡在中国社会的语境下是一种禁忌,我们常常用委婉的话语去修饰死亡,让这个动作变得不那么恐怖。可在回避死亡话题的同时,死亡的形态在我们的意识里逐渐变得越来越模糊。


作品试图表达人们因为恐惧而将死亡看作禁忌,而恐惧源于未知。逃避往往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死亡的形态模糊从而引发人们对死亡的思考也许是消除恐惧的直接方法。也许思考本身就是一种的疗愈。 




- 雷瑛杰 -

非24小时

#时间银行 #感知 #游戏 #虚拟世界 #沉浸式体验


设计灵感来源于韩炳哲《时间的味道》中关于“时间危机”的概念。这种时间占比很容易让人降级为劳动动物。这种时间给人一种不适感,因为它关系到你在这个社会当中的绝对地位。


我假设了一个未来发生的虚拟世界,这个虚拟世界以新时间系统为基点,以不同时间扩展单位作为新时间系统,在这里人们可以体验生活演变的可能性。依据产业类型、生产速度、劳动时间等因素,将虚拟世界划分为三大时区:游牧区、产业区、数字区。在这里,时间是流通货币。




- 杜晓明 -

幢幢

#死亡认知 #历史 #影像短片


像当代死亡与我们之间的关系,带着点暧昧的避之不及与轻视玩笑,而交由人类社会附着再这客观事实本身之上的诸多猜测,只是人类存在于事实之上的片面臆想,左右想法的从不是定义而是所谓经验而已,人类面对诸多死亡,或壮烈或凄惨,也许看上去和个体无关,但这些阴影总是摇晃着,它们留下的讯息于我们的生命之上幢幢不息。


可那无数的幢幢阴影,摇晃浮动,本该轻飘而无关紧要。


我想要摘掉这些阴影,用灯火烧尽,而后平静地看待死亡之事。即它是所有事物的终点,就像灯火吹灭,当面对真正的死亡,我们的理解、思想、情感都像是生命烧灼后留下的灰烬,故而在无数附属意义之下,死亡从未变化。 


 





艺术治疗方向


作为极具跨学科属性的专业领域,艺术治疗融合了艺术学、设计学、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社会学、人类学及创造力研究和康复等领域的研究方法与行动策略,兼具学术性与应用性。作为一种理念,艺术治疗与人类的生存境况和本土文化紧密相连,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艺术疗愈的历史甚至贯穿于人类的整体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甚至更早。作为一门现代学科,艺术治疗已有50余年的专业发展历程,拥有相对丰富的科学研究与国际实践经验。一方面,艺术治疗为普遍性心理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阿尔兹海默症等)提供评估与干预策略;另一方面,艺术治疗具有增强社群凝聚力、提升社会福祉和深化教育的功能。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治疗方向秉持跨学科建设思路,结合国家“新文科”发展战略,依托央美深厚的“大艺术”传统和设计学院的现有特色课程资源,致力于在本土化语境中,形成对“艺术治疗”观念、理论和实践三层维度发展的立体性思考,稳步探索具有共识性的学科发展方向、方法与方案,以构建面向中国未来的艺术治疗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体系。与此同时,该方向将推进与国内外院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社会企业与组织的多向度、深层次对接与合作,填补艺术治疗在中国学术领域发展的空白,打造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学术研究及实践平台。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艺术设计学、工业设计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出行创新(交通工具)设计、社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系统设计、危机与生态设计、艺术治疗、服务设计及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面对新时代的形势变局、产业变革、危机与挑战,深刻研读新文科建设内核,设计学院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需求、新变化、新阶段、新特征为依据,将设计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等其他专业集群相融合,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提出的新命题、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中,创造新方向、新标准及新价值判断,并研判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政治、经济变化,以人类既有的社会组织结构、生产与消费方式为课题研究切入点,以学科专业划分为工具与方法,构建危机意识主导的全新学科教育架构与学科资源整合平台,全面聚焦应对人类未来生存模式的思考与行动。




更多资讯可关注CAFA设计学院官网 
http://design.cafa.edu.cn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15752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