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1
分享
- 13家博物馆携手进商圈|国际学术论坛在山西博物院举办|6000年前古人类DNA发布
-
2023-09-19
2023年9月19日
【综合】
■ 新一批央企工业文化遗产名录发布
■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博协领导参加2023北京文化论坛“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与活态传承”平行论坛
【博物馆】
■ 推动文旅商深度融合 13家博物馆进商圈
■ 石峁遗址博物馆即将开馆,该遗址为我国已知规模最大史前城址
■ 卢沟桥历史博物馆“焕新”开放
■ 黄河流域青铜文明国际学术论坛在山西博物院举办
■ 浙江省乐清市中雁艺术博物馆开馆
【考古】
■ 江苏无锡获得6000年前古人类DNA
新一批央企工业文化遗产名录发布
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
博协领导参加2023北京文化论坛“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与活态传承”平行论坛
推动文旅商深度融合 13家博物馆进商圈
日前,“在朝阳·遇见博物馆”之博物馆进商圈活动在SOLANA蓝色港湾启动。未来半个月,13家博物馆将携手在这里推出展览、展演、市集等文博活动,让市民和游客感受沉浸式、共享型、多元化的朝阳商圈文化,探索文旅商深度融合新模式。
在蓝色港湾G层中庭、通道、2层环廊等处,来自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的皇家屏风、座椅、漆画、捧盒等精美工艺品,为市民打造了精巧雅致的沉浸式文化景观,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非遗技艺的深厚文化底蕴。展览期间,这里还会不定期开展金漆镶嵌大师现场技法展演,让传统文化技法走进市民生活。
展区不远处的文创市集,则邀请了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观复博物馆、中国铁道博物馆、中国紫檀博物馆等朝阳区13家博物馆参与。各家博物馆纷纷亮出“镇馆之宝”:如于小菓点心模具博物馆的“中国京八件”糕点;观复博物馆的观复青瓷牡丹纹闻香卮杯、观复锦绣如意三狮对碗;遇见博物馆的三星堆面具陶瓷杯、梵高-毛绒地毯向日葵;中国铁道博物馆的3D模型-复兴号CR400BF……独具文化魅力和艺术感,让市民游客不用去博物馆就能与各类优质特色文创产品“亲密接触”。
“我们希望通过与商圈、博物馆三方牵手合作的模式,在商圈打造沉浸式文博体验空间,呈现出的博物馆文化和场景能够越来越年轻时尚,让消费者能够轻松有趣地与博物馆IP亲密接触,推动实现博物馆跨界破圈融合。”朝阳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博物馆进商圈是朝阳区博物馆之城建设的有益探索,截至目前,朝阳区博物馆总数累计达75座,每10万人拥有2.1座博物馆,率先形成备案博物馆—类博物馆—文博空间三级博物馆体系和“一核四区”,即1个国际文博核心区,时尚消费、传统民俗、工业遗存、多元行业等4个文博区的文博空间布局。(北京青年报)
石峁遗址博物馆即将开馆,该遗址为我国已知规模最大史前城址
日前,澎湃新闻从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管理处获悉,石峁遗址博物馆将于9月底开馆。该博物馆位于陕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镇,依托石峁遗址所建。该馆规划用地面积80亩,总建筑面积12890平方米,展览展示区面积约5000平方米。
博物馆展览展示区由“巍巍石峁”“王者之城”“都邑生活”“赫赫之名”四大单元组成。所展示文物包括大量出土自石峁遗址的牙璋、玉璧、玉斧、玉铲、玉人头像等玉制礼器、武器、装饰品,及骨簧、骨哨、陶铃、石磬等乐器。
石峁遗址地处黄土高原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初建于距今4300年前后,是一座超大型石砌城址。城内面积逾400万平方米,相当于6个故宫,其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重城垣组成,是我国乃至东亚地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形制完备、结构清晰、保存完好、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经考古发掘,城防设施、工事建筑、大型墓地、手工业作坊等遗迹一一面世,并出土了数以万计的文物。
石峁遗址以其巨大的规模、多重的结构、宏大的建筑和大量高等级遗物,显示其已经成为早期城市并具备国家形态。石峁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遗址,为理解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过程提供了全新的资料和独特的证据。
美国考古学会期刊《考古》在其2021年1月/2月期刊上评选了过去10年间(2011-2020)的世界十大考古发现,石峁遗址榜上有名。2022年12月,石峁遗址成功列入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宏大的石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正持续展开,目前已建成考古工作站、外城东门遗址现场展示棚、游客服务中心等。
公开资料显示,考古学者首次关注到石峁遗址是在1958年。时年,陕西省开展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石峁山遗址”(即今石峁遗址)首次被考古工作者记录。根据对调查信息及采集陶片等标本分析,调查队认为在石峁、雷家墕大队一带有一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遗址东西约四华里、南北约六华里,包括三套城,以位于石峁大队皇城台高地的“头套城”最为清晰。
1992年,石峁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神木县文体局等多家单位先后不下数十次对石峁遗址进行调查,征集了一些具有龙山时代特征的陶器、玉器及大量细石器等遗物。2006年,石峁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石峁考古调查工作全面启动。2012年,石峁考古发掘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石峁考古队领队孙周勇在《多学科、多角度视野下的石峁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一文中介绍,公元前第三千纪是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关键时期,以石峁遗址为代表的龙山时期规模宏大的城址、气势恢宏的宫室建筑、复杂的城防设施、精美的石雕与玉器等高等级遗存的发现,标志着晋陕高原已进入高度发达的文明阶段。
文章称,石峁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和多学科综合研究成果,展现了与中原地区面貌迥然有别的居住形态、丧葬习俗、精神信仰、社会形态等多样性特征,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学术界对文明的概念和判断标准,是探索早期国家形成、国家形态与社会结构、生业方式与生产技术、区域互动与文化交流、人群迁徙与族群融合等重大问题的重要实证。考古学研究表明,以石峁遗址为中心都邑的石峁集团,活跃于公元前2300至公元前1800年之间,其族群活动以陕西北部、山西中北部、内蒙古中南部为核心,势力范围在20万平方千米左右,代表了一支生活在我国北方地区势力强大的社会集团。
关于石峁城址的性质,在学界及公众中有许多观点,其中“石峁古城即黄帝部族居邑说”尤为令人瞩目。孙周勇在该文中写道:“作为石峁发掘的主持人,石峁城址的性质问题显然是不容回避的。由于考古学注重实物资料的积累与分析,在没有获得充分内证性材料支持的情况下,我们不倾向于过早地将考古学文化或某一遗址背后的族群与上古历史人物的对照匹配。截至目前,我们只是强调,种种迹象表明,石峁城址已经跨入王国都邑阶段。在没有获得更多证据之前,可将石峁遗址定义为‘公元前2000年前后中国北方区域政体的中心’,是距今4000年前后大河套地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宗教中心。”(澎湃新闻)
卢沟桥历史博物馆“焕新”开放
近日,经过9个月升级改造,全面展示卢沟桥历史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卢沟桥历史博物馆开馆。
博物馆位于卢沟桥东侧桥头,与宛平城西城门隔路相望,红墙灰瓦的仿古建筑,庄严厚重。走进博物馆,室内展厅由三个扩展到五个,分别是历史厅、技法厅、风云厅、艺术厅、文化厅,新增近50件展品。新增的艺术厅充分展示了卢沟桥的造桥艺术,可以通过触摸屏互动装置,与石狮子“零距离”接触,360度全方位了解石狮子的细节,还可以玩石狮子拼图游戏。风云厅重点介绍卢沟桥事变,展示“强敌面前挺起脊梁”的民族精神。技法厅展示了卢沟桥的造桥技法,“斩龙剑”“铁柱穿桥”“银锭锁桥”……各种技艺展示图文并茂,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为了更好传承文化,发挥文化润区作用,2022年11月,卢沟桥文化发展中心对博物馆进行外部修缮、安全技防和展陈完善三个方面改造提升,并于今年8月完成验收。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改造过程中新设了多项互动体验项目,以多媒体和虚拟现实相结合的方式,展示卢沟桥与北京城的血肉关系、广利天下的盛世景况、别具匠心的建造技法、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鬼斧神工的雕刻艺术以及融汇古今的优秀文化。
此外,在观众服务区,还提供大量卢沟桥研究书籍、文创产品,提升服务功能,丰富观众游览体验,更好地传承卢沟文化。
卢沟桥历史博物馆每天9时至16时30分开放,16时开始静馆,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照常开放。(金台资讯)
黄河流域青铜文明国际学术论坛在山西博物院举办
9月16日晚,山西博物院以一台公益晚会,拉开了市民夜游博物馆的序幕。市民在这里看表演、观文物展,尽情享受丰富的夜生活。张昊宇 摄
9月16日夜间,山西博物院星光闪耀,“黄河魂”博物馆之夜公益晚会暨“大河流金——黄河流域青铜文明特展”开幕仪式举行。同日,黄河流域青铜文明国际学术论坛在山西博物院会议中心举办。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单位保护、传承、弘扬、展示黄河文化的重要作用,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精神内涵,加强黄河流域青铜文明研究,9月16日,由山西省文物局指导,山西博物院、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主办的黄河流域青铜文明国际学术论坛在山西博物院举办。
论坛汇集了来自国内外各有关博物馆、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共同阐释黄河文明的精神内核,共同探讨黄河流域青铜文明的重要意义,共同实证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围绕论坛主旨,北京大学历史系与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朱凤瀚,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所长、教授梅建军,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谢尧亭,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教授苏荣誉,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亚洲部主任柳杨,山西青铜博物馆馆长梁育军等7位权威专家学者作主旨报告。
16日新开展的“大河流金——黄河流域青铜文明特展”,是山西博物院推出的年度重磅展览,展览汇集了国内11个省、市、自治区30余家文博单位的160余件(组)青铜文物珍品。
同时,为迎接中秋和国庆佳节,省博4台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展览亮相。“大河流金——黄河流域青铜文明特展”,集中展示黄河流域青铜文明的丰富内涵;“晋·见中国——百件山西文物中的华夏文明”展,循文明脉络,汇三晋珍粹,讲华夏故事;“大唐东都——唐代洛阳文物精品展”,汇聚百余件文物精品,还原东都洛阳“新唐都”的繁盛图景;“琴瑟有清声——古今伉俪书画展”,翰墨赋情,伉俪情深。(太原日报)
浙江省乐清市中雁艺术博物馆开馆
9月16日,作为2023年第二批浙江省级乡村博物馆之一,浙江省乐清市中雁艺术博物馆开馆。
乐清市中雁艺术博物馆展馆面积1200平方米,设有龙泉青瓷专题展厅、现代艺术瓷专题展厅、书法专题展厅、国画专题展厅等。其中大厅一楼还打造了五代至宋代的文化展厅,展厅内陈列了上百件五代至宋代旧窑遗址作品。(乐清市委宣传部)
江苏无锡获得6000年前古人类DNA
从无锡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无锡首次获得了6000年前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古人类基因组数据,填补了中国南方古DNA研究缺环,为理解长江下游史前考古文化人群的起源和迁徙提供了重要参考。据悉,马家浜文化是无锡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无锡地域文明之源。“我们发现无锡马鞍遗址马家浜文化古人与中国南方、东南亚的古代人群存在母系的遗传联系,与现代侗台语人群、中国南方汉族存在密切的遗传联系。”教育部国家发展与智能治理综合实验室副主任、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表示。(光明日报)
-END-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文博圈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