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展览 | 问题演绎 | 探索在时空纵横、虚实两界的坐标体系中

2023-07-26


这个夏天,注定是一场科技与艺术的较量

AI、机器人、艺术,三者相互结合

将为所有到场观众

带来前所未有的观展体验




自如穿梭在展览的展柜,会趁你不注意偷偷来到你身边。


沉睡的“小狗”不知何时会睁眼


光影“交叠”魔法

如“多啦A梦”里通向任意地方梦幻的“任意门”

(门后参展作品由城市光艺术中心提供)


所有的奇妙聚集在此,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和科学+艺术联合实验室共同打造的展览——“问题演绎”


接下来

让城市光美术馆带你“考古未来”

穿越时空,探索科技的未来

与机器人共舞

沉浸于虚拟现实之中

感受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主办: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

出品: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 科学+艺术联合实验室

学术支持: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

总策划:丁宁、沈少民


科学家团队:蔡雁欢、陈辉、陈勇全、陈鑫杰、丁宁、冯芷琳、冯伟明、付雪奇、高源、黄曦、林天麟、李南、刘众、刘俊辉、刘权、萨山、涂宇啸、万洪兵、王一凡、王淇、王超、王一斌、王健霖、元小强、俞江帆、赵达、张建国、朱洪武、张海翔、周鸿钧、张琳

参展艺术家:费俊、黄佳胜、朱迪思 · 道尔、姜苏轩、刘明泽、刘鑫、沈少民、汪雪晗、吴振、许锦龙、夏明洋、新媒体视觉工作室Digital FUN


执行策划:刘紫茵

装置设计:许锦龙、李乐

艺术影像:姜苏轩、许锦龙、刘紫茵、声光行V-Studio科技艺术工作室、城市光美术馆

展陈执行:乐造展务


7月23日下午15:00,以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主办的展览《问题演绎》在龙华区雅宝路1号星河WORLD顺利开幕;本次展览分为三个展区「虚实接驳」、「地空堆栈」、「考古未来」,探索在时空纵横、虚实两界的坐标体系中,构建“人工智能AI+ 机器人Robotics”的议题。


实验室参观

本次开幕式也同样的分为了三个部分,分别是:展览讲解、实验室参观以及开幕论坛。展览不仅探索了AI技术和机器人的交集,更将现实与未来相结合,呈现出充满想象力和科技风采的画面,让每位观众沉漫在未来的视觉盛宴中!



虚实接驳/virtual reality connection



创建一个虚实双向重叠的镜像空间,反思游走在现实物理世界与虚拟数据世界中的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是否共享着同一片宇宙层级中的时空领土?虚实之间是否存在一个兼适的接驳界面与端口?能够跨越心灵与机器的通用智能是否存在?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是否虚实同源,本质一体?

姿态云_姿态墙

艺术家:费俊、朱迪思·道尔 2013


2008-2013,来自北京的费俊与多伦多的朱迪恩·道尔共同发起了「姿态云」研究项目,一方面他们展开了对于人类姿态的采集和收藏的技术研发;同时也利用艺术作品来探讨姿态的剩余价值、能量转换和虚拟劳务等涉及经济及社会学范畴的话题。

作为这项研究输出的成果之一「姿态云_姿态墙」探讨了利用参与者姿态生成动态影像以及生产艺术作品的可能性。正如“雁过留声,的意境一般,现场观众或者过客在有意或者无意中参与了与 “姿态墙”的互动,他们的姿态被体感装置实时地捕捉下来并绘制出了一幅幅动态的姿态画像,可谓“人过留痕”。


流动的切片

科学家: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

艺术家:科学 + 艺术联合实验室

2023


16台老式电视机无声播放着科研实验进程中产生的影像记录,形成历史与当下的交错并置,如:92年的空间机器人,以及目前已研发并投入使用的大型基础设施检修机器人等。

16 台电视犹如 16 个培养皿中科学的流动切片,呈现放大一个个样本,被用以观测、研究、实验、测试,最终发酵、生长出截然不同的形态与成果。


时间回旋

科学家:赵达、林天麟

艺术家:沈少民

2023


「时间回旋」中仿生蜗牛机器人沉默有序、周而复始地推动着时钟转盘指针,“时间,把一条直线走成一个圆”,隐含着对时间本体的追问。

蜗牛机器人掌控着自身的快慢节律,在其快慢概念的矛盾聚合体中,其循环往复的运动,是对科学发展线形时间观的重新审视,也是将时间视作一种人工构建,是科学与社会文化发展时间观内部的平衡与协商。


阳光情绪

科学家:王一凡、李南、王淇、丁宁

艺术家:科学+艺术联合实验室

2022


阳光在流逝的时间中被反复无限地拉长压缩,释放出情绪与氛围的起伏变化。[阳光的情绪]收集了深圳阳光的多维度数据,包括色调、饱和度亮度等,并通过数据可视化与 AI生成,复现转化为阳光移动的轨迹与痕迹。


意识场域

科学家:元小强、张建国、李南、王超、朱洪武、丁宁

艺术家:科学 + 艺术联合实验室 

2023


未被激活的机械狗、硅胶狗、以及主缆检修机器人,它们安静地躺在孕育生命的泥土之上,投影却复现了机械狗的内在记忆与幻想,外化成了一片意识的场域。

[意识场域]在机器物理载体与意识生命容器的对置下,在身体与躯壳之外,构设了一片意识外化赋形的场域。在短暂脱离算法程序指令操控时,一丝薄弱的生命迹象与自由意识浮现,呈现出物与意识、生死与虚实间的张力。


机械计算机


机械计算机是最早的现代电子计算机的雏形,成为人们进入虚拟世界的物质接口。“机械机构是物理世界里的算法程序,算法程序是信息世界里的机械机构。解构下的机械与算法,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它们底层结构相通,内在本质一体,并互为虚实世界的载体,齿轮咬合一般推动着彼此的运转。


共 振

艺术家:王雪晗、刘明泽

2023


「共振」为手摇互动声音装置,兼具了科技向善与技术批判视角。一方面,人手操控着机械之手,机械之手操纵着如算法般被设定好程序的八音盒,如同扯线木偶传递着“刺激-反应”的机械因果关系,每层操纵都在各自模型逻辑的束缚框架内,另一方面,机械手弹奏着音乐,纯善、透明、精密、无害,指向未来的双重可能。作品映射着人-机器人-人工智能,以及科学-艺术-生命的共振。



镜 界

科学家:刘众

艺术家:沈少民

2023


[镜界] 中六只机械臂如同开圆桌会议一般围坐一圈,相互举着镜子彼此探照。

镜子是自我身份认知的象征与意识,以及是否拥有自我意识的判定标准。镜子照镜子,将照镜子的主体和对象都抽象成镜子本身,消除了人类中心视角,还原观看、凝视、审视、认知的本体。

镜像的映射是否能够还原真实,抑或只是真实的虚构幻影? 镜像内外是真实世界不同角度与侧面的碎片式拼凑,还是完整的整体全貌?镜像的镜像隐喻着多重的现实,也是来自内部的观测,是对机器学习的哲学性反思。



地空堆栈/Ground Air Stack


堆栈本是计算机领域中数据处理的术语,在此语境挪用为地海空天之间的土地、水域、云端、大气层的垂直结构,以及物质、信息、能量三大圈层。「地空堆栈」探索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如何打通这些层级系统,并构筑“生命、城市、自然”三大系统的生态自洽与共生机制。


身体城市

艺术家:科学+ 艺术联合实验室

2023


[身体城市] 塑造了不存在的身体城市景观。

日常尺度下的身体由几十万亿个细胞构筑而成但常被忽略的是,细胞本身也是微小的智能体,有着各自的生命节律与感知意识。城市同样由千万个体组成,每个个体都是智能的有机生命体。

[身体城市] 打通了这两组对照关系,消弭了单一尺度下个体群体、有机无机的界限。


代谢介质

艺术家:科学 + 艺术联合实验室

2023


[代谢介质]是一个气囊空间互动体验作品,气囊内充斥着二氧化碳气体,气囊空间随着观众的进入起伏变化,此消彼长。随着人类足迹的介入,气囊逐渐膨胀挤压着通道。

碳,是有机生物的物质基础,因而有机生命也有碳基生命之称。二氧化碳,也可视为生命与环境交互中,呼吸代谢、光合作用的关键介质。气囊的动态呼吸,隐喻着地球生态的生命代谢也是对碳中和的思考与映射。


虚梦森林

科学家:高源、张海翔、王健霖、陈勇全

艺术家:科学+艺术联合实验室

2023


原本直立的木头躺下了,枕在绵软的枕头上梦见了一片森林。木头,撰写着森林的记忆与历史,也象征着自然超凡的力量与宁静;枕头,是梦开始的地方、也是内在的回归。当沉重的木头在绵软的枕头上压出皱折痕迹,那是来自木头深处梦境般的虚幻图像。


眼下,沉睡的木头上布满了白色标识扫描点那是科技进入自然的接口。[虚梦森林]这片数据点构成的森林,自然与科技在此交织。



意义的意义


艺术家:许锦龙

2023


这批机械性重复的锤子,就像我们人类不断前行的步伐。疯狂地锤动但又无能为力,存在的荒谬,就像带弹簧的钉永远无法被完全钉入木头。人类行为目的与意义未曾固定。但还是容易将自己困于这场徒劳的奋斗中。

这种偏执不是出于理性,而是源自人类本能地渴求意义。就像我们被设定了进行这场无休止追求的程序,无法自拔。然而真正的智慧,可能就在于放弃这种执着。正如卡缪在《局外人》一书中所说:“在世界上仅存的一片岛屿上,唯一的庆祝仪式就是投入大海。”


硅基细胞

学家:涂宇啸、高源、林天麟

艺术家:科学 + 艺术联合实验室 

2023


多个机器人自由模块如同[硅基细胞]般开放连通,构成一个复杂的智能系统。这也许就是技术造物最接近自然造物的类比。它们在剧场舞台上开放接口、自主组合、动态连接,实现复杂的群体协作,创造出超越个体的群体智能。


[硅基细胞]是受粘菌和蚂蚁等生物集群行为启发,所研发的能够自由构型、无限拓展的模块化自重构机器人 FreeSN,在个体智能交织的网络中,群体智能涌现。


透明光谱


艺术家:刘鑫

2022


[透明光谱]是一件手摇互动装置,透明材质在光线下衍射出流动变幻的灰度,规律的手摇动作收集到有序的灰度变化。


透明之中亦蕴藏着无穷丰富的光谱,这有悖于常识经验中对透明物体的认知。当观众体验到无到有的灰阶时,认知和想象重新被打开释放,进而反思人有限的视域。


如杉本博司在《艺术的起源》中所传达的世界万事万物被命名定义,划分出黑白的分明对立,但艺术存在于事物的缝隙之间,此间才能真正体会到世界的存在。



未来考古/Future Archaeology



将当下无法实现、超出时代边界的构想以考古“勘探记录、分析”的方式,从人脑中 “发掘”出未来文物储存在虚拟博物馆中;同时另一个不断流变的开放空间,犹如一个大型未来世界考古现场,试图捕捉追踪潜在的未来景观,在当下的痕迹。


睡神的遐思


艺术家:黄佳胜

2021


是 VR 虚拟现实探索体验作品长达20分钟。在VR 空间内,以抽象和极简的方式构筑个人过去记忆成长的精神迷宫。方、角、圆个具有强烈戏剧寓意的符号指向过往与未来。


作品获得了 2021年砂之盒沉浸影像节最佳华语奖,以及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VR 单元官方评选。目前版本支持“立式”和“坐式”两体验模式。


三维·3

艺术家:科学+ 艺术联合实验室

与城市光美术馆合作

2023


[三维·3]是一个有着三扇门的空房间,

空无一物,却有着一切可能。

问题,是打开未来世界之门;

问题背后,是无法定义、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世界。


门后作品与城市光美术馆合作,将持续更新青年艺术家的新媒体作品,通向不断变化的未来愿景。


未来之城

艺术家:新媒体视觉工作室 Digital FUN


须弥万象

艺术家:夏明洋

光明之城二

艺术家:吴振

放生扫地机器人

艺术家:许锦龙



谁是我的观看者







科学家:付雪奇、周鸿钧、陈鑫杰、王超、刘权、张琳、萨山、冯伟明、万洪兵

艺术家:科学 + 艺术联合实验室

技术支持:捷和电机

2023

没有规划好的位置与路线,三个移动展台形同观众,在展厅中行走游览,和观众相互观看谁是谁的观看者?

这三个移动展台承载着知识与思索,其中有;一副眼镜深陷在书页里面;一套被上锁的书籍钥匙被锁在锁环上;还有一株植物在书籍内生长,最终穿透书页破芽而出。

这组移动展台呈现艺术与科技的共生关系,隐喻着视角开阔、知识自由、人文延续的观念。唯有如此,科技的进步才能兼顾人性与社会价。



开幕合影
开幕论坛

展览已经开幕,有趣又免费的展览、学习科技的同时不忘观赏艺术,还在等什么,快来观参观体验吧!



展览总策划


丁宁
AIRS 常务副院长
特种机器人中心主任

丁宁,博士、研究员、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系、研究方向为特种机器人与计算机视觉。现任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及特种机器人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副院长、广东省教育厅粤港澳高校城市运维特种机器人联合实验室主任。

曾主持或参与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以及广东省和深圳市的多个重点科技项目。发表国际会议与期刊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及国际专利2项,参与编制并发布特种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5项。获得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认定,获得IROS2021最佳应用论文奖及最佳机构与设计奖提名。




沈少民 
当代艺术家、纪录片导演、诗人
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公共艺术研究所主任
科学+ 艺术联合实验室艺术总监

现工作生活于深圳、北京、悉尼。擅长多领域跨媒介创作,作品涵盖装置、影像、纪录片、观念绘画、诗歌、公共艺术等。曾担任深圳市民中心国际艺术家版灯光秀总导演。作品被国内外众多美术馆、机构、大学、基金会及藏家收藏。
主要大型个展:“沈少民的科学简史”、“中国鲤鱼”、“这里没有问题”、“算了吧,风”、“一号工程”、“磕头机”、“盆景”、“歼-X”等;重要国际展览:悉尼双年展、利物浦双年展、釜山双年展、基辅双年展、上海双年展、广州三年展、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等。2017 年作品《峰会》被评为港巴塞尔最受瞩目的十件作品之一;主持设计的“云美术馆”荣获2022 AMP 美国建筑大师奖展览空间类别最高奖“Best of Best”、2022 年法国巴黎DNA 设计大奖“市民空间类别大奖”、2022 台湾金点设计奖;纪录片:《我是中国人》、《消失的村落》、《色达日记》、《一个人的寺庙》;诗集:《我是我自己的结果》、《我扶起自己的影子》;作品被国内外众多美术馆、机构、大学、基金会及藏家收藏。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城市光艺术中心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16533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