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2
分享
- 街道的引力 | 如果我们从未经历过过去,为什么过去不是一个未来?
-
2023-08-08
一条街道是否可能存在多重宇宙?当《上海百货》试图与 VAVE Studio、科幻作家吟光开启关于“未来街道”的思辨设计(speculative design)时,并不意图指向一种架空式的幻想,换句话说,不单纯用技术乐观主义的发明提供一则足够激动人心的指南。毕竟,元宇宙、各种“云”等早已以出人意料的速度渗进当下的词典里。
“你们知道 speakeasy 吗?”在线上会议头脑风暴的那端,VAVE Studio 联合创始人胡海杰问。19世纪末,在禁酒令下的美国,许多酒吧不得不寻找一种隐身的方式以持续,于是,书架、地下室、热狗店、自动售卖机,任何一处你想得到或想不到的空间后面,都可能隐藏着另一种空间,且需要以特定形式的暗号进入。“嘘,轻声默语。”——这便是“speakeasy”的由来。
哆啦A梦的任意门、《哈利·波特》中的9又¾车站……谁不爱故事的隐藏玩法呢?作为一种空间策略和隐喻,“speakeasy”仍在如今的城市中萌发。那么,是否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这种弹性、多元的可能?电影《信条》中双重时空线的概念为 VAVE 提供了灵感。他们将拓扑学思想应用于时间中,创建了一条拥有多重时间线的上海街道。在这种叠加式的更新策略下,空间不再是隔阂的介质、被争夺的对象,过去、现在、未来不同族群的居民在此相遇。
如果我们从未经历过过去,为什么过去不是一个未来?在 VAVE Studio 团队眼中,对城市发展的认知不应该局限于解决三维的空间关系,更有趣的是其中错综的时间关系。对此,科幻作家吟光有相通的探索欲,以“时间拓扑”为线索,她特别用小说编织了关于街道的另一重宇宙。尽管此刻你我的肉身无法抵达那些被命名为“时空转换点”的晷市、插件广场,但仍有机会随这段故事进入一段未知的“speakeasy”之旅。
出发!祝您旅途愉快。
By JiroS. licensed under CC BY-SA 3.0
自开埠以来,上海逐渐发展为高度集成的现代城市。士绅化的城市更新路径,既是上海得以迅速崛起的原因,也使得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和需求冲突日益加剧:原住民与新移民之间的空间干扰,广场舞阿姨与篮球少年之间的空间争夺,老一辈上海人与后辈的生活隔阂。
在存量发展的当下,是否有一种“叠加”的更新策略,让不同的群体拥有既能独处又能共存的空间可能?
“拓扑学”在建筑领域中常用以研究空间的形状和连续性,城市的空间拓扑使其在有限的空间内能承载更多的功能。但城市不只是物质属性,也是人的集合,人的真实生活状态成为我们思考的切入点。
我们将“拓扑学”运用到“时间”中,通过“时间拓扑学”将城市看作多种人群的生活轨迹与使用时间的线性集合,延展出个体需求下对城市街道模式的重构。拓展城市的时间属性,使其在有限的空间内拓展出更大密度的功能容积率。
在《信条》中,正向的时间线与逆向的时间线并存。我们从中得到启发,赋予城市在时间上的三重视角:在当下的节点中,看到历史的前进与未来的回溯。
我们在项目中截取老城厢的边缘片段作为原型样本,为这个上海的“根”创建了一条拥有多重时间线的上海街道:1990的原住民和来自2050年的未来移民,在2023年的现实中相遇,两类差异化的文化族群互相叠加与融合。他们各自拥有独处的街道模块可以“speaking easy”,同时也可在两条时间线交织的“转换点”中共享交流。
1990街道层:城市现代化的过程实际是交通对于社区的侵占,让街道尺度逐渐紧缩,最后形成一个步履匆匆的“无缘街道”。“低线公园”的构想让1990的街道仅限步行,将公园交还居民。让这条时间线的街道回归以往的“生活性空间”,形成一个邻里家常的小社区,私密与公共的模糊地带。
2050街道层:不同于集群式的超大都市,这条时间线中的未来是分布式的社区组团,回到《怪奇物语》的小杂货店,人与人在此有着交流与链接。我们设想这个时间线中的上海不是拆毁、重建,而是保留和重组。将石库门建筑升降与未来社区模块组合,形成一个“新上海未来城”。
交通的意义是为了让人们从功能点A移动到功能点B。2050街道上分层的交通路网(高速公路、中速干道)集合了城市所需的移动功能,而分布式的社区模块,让人们通过建筑体本身承载的功能模块运动组合,抵达自己的需求目的地。
新的街道模式使上海的在地文化得以延续保留,未来的街道在老弄堂的集体记忆中自由生长,而“时空转换点”则将成为两个族群的熔炉。三者交织出新的上海故事与可能的现实。
我们从两个文化族群的生活轨迹出发,绘制一张自下而上的反向城市的需求地图。生活事件被整合进24小时的线性序列中,将城市所需提供的“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活动在地图中具像化。
共同的需求被连线,形成交织的转换点场景,延展出时间拓扑下平行又交织的城市空间可能。
两个文化观念、技术背景、生活方式差异化的族群生活在此相遇,形成4个共享交流的空间,分别是:1990年与2050年的菜市场;1990年与2050年的百货商店;1990年与2050年的广场;1990年与2050年的餐厅。
1990年和2050年的菜市场左右切分,形成上下升降的城市食物循环系统。从低到高,分别是:1990(蔬果)-2050(智能农业)、1990(水产、生鲜)-2050(微缩生物圈、区块链和溯源技术)、1990(熟食)-2050(3D打印食品、人造肉和植物性蛋白)、1990(柴米油盐)-2050(家庭式食品生产设备)。
跟随时间推移,左右两条时间线的菜市场进行上下升降移动,形成“1+1”的跨时空菜市场,让人们能同时购买到两条时间线中的产品和服务。
《易·系辞》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日常1990年的石库门百货和2050年的未来百货互不相通。在特定的时刻,两个百货分解成成立方体的单元空间模块,在魔方式的纵横立体框架上呈三维方向的平行移动,自由镶嵌组合,形成聚合两个族群的瞬时集市百货。
广场在2050是一个集社交、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漂浮移动城市插件。你可以定制需要的体验模块功能(XXL、XL、L、M、S):酒会、晚宴、发布会、剧场、秀场…,然后让它随心所欲地降落到指定的地点。
在1990年的街道上空,插件广场连接两侧建筑体,形成交通枢纽;广场下方降落场景模块,形成共享的慢闪街区。
扭弄堂,作为“时空转换大厅”,像球体一样360度旋转,把某一个面转动成空间的地面,形成新的场景。四个面分别是1990年的“红房子餐馆”“家庭厨房共享餐厅”,以及2050年的“人工智能餐厅”和“虚拟现实餐厅”。每当一个面转动为地面时,转换一个时期特性的上海餐饮空间,让两个族群感受时间与空间的重组、科技和社会文化的交织。
同时,每一次的空间转换都会露出通往不同时间线的未来街区出入口。24小时被切分成四个时间段,每6小时限时通行及切换餐厅的时间线。
对于城市更新来说,如何寻找到一种有机的模式,将自上而下的规划视角与自下而上的生活视角能够融合到一起,是问题的本质,也是长久以来城市更新面临的痛点。而“时间”的利用让这一切成为可能,时间线的梳理和重组让城市脱离单一的功能属性,变成一个可变、叠加的事件集合。
人文与科幻是未来的两个侧面。“人”的视角始终是我们的基因,真实社会的问题是我们设计的核心。而透过技术的痕迹则让我们看到未来的进程,在幻想与思辨中生产现实。
此次项目作为一个思辨设计(speculative design)是虚构的,在改变时间这一参数下提出的未来街道可能。但它同时又是真实的,存在在某一个平行的时间分叉当中,某个原真性与技术、城市发展高度叠加并存的时空。
Q:在你眼中,是哪些特质让一条街道宜人或充满吸引力?
A:站在个人视角,那些生长在在河道边、经历了运输方式改变与工业现代化之后而遗留下来的 warehouse、公共马路以及其他改造过后的文艺街区,无疑是最具备吸引力的,这种抗拒时代审美但又和时代结合的特征让这些街区充满可能性。
最近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条街区叫 Song Wat Road,它是一条位于曼谷湄南河边、离唐人街不远的街道,不是很热闹,又正在慢慢被改造成文艺街区。然而,恰恰处在这个进程(progressing)中,才是最有意思的地方。你可以看到100年前船只停泊上岸的栈道,运输粮食的马路,铁门紧锁的粮仓……仿佛时间在这个地方被卡住了。与此同时,另有一部分的店面已经变成了充满本地情调与当代设计感的fusion餐厅,精致的画廊,以及以奇特方式存在的咖啡店,非常有未来感。时间在这条街道上以双重线程的形式存在,从游客视角来看,这具有一种双重体验的快乐;而从居民视角来看,这包含了经受了历史艰辛的老一代华人移民正在将产业让渡给到受过海外教育的第三代的进程。
都说“唯一不变的是改变”,但有魔力的地方是“渐变”,这意味着,你既能看到过去的影子,但又看到了未来的方向。时间线,才是街道的主线。
Q:当我们在谈论一条街道的“未来感”时,您认为它指向着什么?
A:是时间。未来指的是时间的一个方向:“尚未来到的”。但是这并不代表只有关于未来的画面才是唯一的选择。特别是对某些物理学家而言,如果我们从未经历过过去,为什么过去不是一个未来?
Q:在本期《街道的引力》特别策划中,你们与科幻作家吟光的小说形成关于未来街道想象的有趣互文,在此次合作中,你们最核心或底层的问题意识与价值理念在于什么?
A:其实我们和吟光老师的合作磨合了很长一段时间。毕竟大家的专业知识不在一个领域,吟光老师很难理解城市的拓扑结构,而我们的方案很难符合时间穿越的逻辑和悖论。我们的共识在于,对城市发展的认知不应该只是解决三维的空间关系,更有趣的是时间关系。而吟光老师的分布式叙事也是我非常着迷的工具。
Q:配合本期特别策划,为我们的读者推荐一曲音乐/一张专辑吧!
A:David Bowie 的《Space Oddity》, 这首歌曲被认为是英国先锋摇滚运动的代表之一,它的音乐和歌词也强烈地体现了未来主义和科幻电影等主题。
其实我根本不喜欢工业主义代表的生活方式,但是这不妨碍我对未来主义探索精神无比着迷。这首歌的曲风、内容、MV的画面,放在现在来看,会有点说不上来的味道。每个时代的人、事、物,对另外一个时代而言,都是奇怪和可笑的,但是探索精神,才具有永恒的美丽。
策展人 Curator
胡海杰
创意总监 Creative Directior
陈文博
插画师 Illustrator
邵敏梓
科幻顾问 Sci-Fi Consultant
吟光
策划 Planning
Simone Chen
采访 Interview
书韵, Simone Chen
开篇撰文,编辑 Foreword and Editor
书韵
首发于《上海百货》
First Published in Shanghai Articles
Copyright © 2015–2023 VAVE Studio 翡梧(上海,深圳)创意设计有限公司。保留所有权利。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VAVE STUDIO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