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何为艺术机构的“年轻感”

2023-05-25

去地摊UFO:文鹏 《独角戏联播》现场



受访:王玉婷

采访及编辑:陈雪莲



两位二十多岁的年轻女性,如何在短短四年间带领十余人的“95后”团队,主理两个艺术空间,完成两届艺术季,并主办十余档大展?


在与成都AC艺文立方主理人之一王玉婷展开对话前,以上是我们所读取到的外界对于这支年轻队伍的最大疑问。


而这一疑问背后,指向的也许是,作为被艺术行业普遍视为新生代的90后从业者们,在代际标签带来的光环与误解背后,他们的具体故事却鲜少被真正看见和讲述,例如何以在看似成熟的业态中突围,何以在旧的秩序中书写新的叙事,何以自我造血,又何以在一片混沌之海中寻找自我的、主体的阵营……以及,当年轻人在掌握了资源之后,他们是否能做到不因父辈之名,不遭遇既往经验的末路,不在未来中走向暮气沉沉?这些看上去充满了诱惑乃至歧途的选项,都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着对年轻一代的剿杀与围猎。


但与王玉婷的两次聊天,似乎为我们提供了某种程度上的修正性体验,或者说,与她的对话,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何为新的“年轻感”。在对话中,她向我们毫无保留地分享了通过艺文立方这个年轻艺术机构所接触、观察以及推动着的年轻群体们,从观众到艺术家,从成都气质到城市生活,从艺术如何走向年轻人,到如何进入生活同时不消弭于具体的生活……这些话题,都在王玉婷的述说中得到解答,并变得立体。


与此同时,我们的谈话也从那些最基本的细节切入,例如艺文立方及其主导下两个艺术空间的工作模式,两位主理人的角色分配,以及策划、实施展览的理念与态度。正如目前已开馆的两个空间都大胆隐蔽选址在公园内部,也正如过去三年当许多艺术机构纷纷匍匐之时选择逆势连开两馆,艺文立方的路线和决策无疑在关键时刻展露出“大胆”与“勇气”,但与此同时,能在喑哑大背景中联合起青年艺术家力量、以一连串动作造出热闹声势,也显露出机构主导者的沉静与智慧——年轻是这家艺术机构的标签之一,但并非全部。


作为四川最早一批当代艺术藏家的后代,王玉婷和刘蓉雪自小受到家族影响,参加拍卖会,看艺术展,收藏艺术品,对当代艺术喜欢和了解。因而她们对艺术项目考量的指标之一就是自己喜欢与否,金融专业毕业的王玉婷说,机构运营项目的另一个指标是“投入和产出比”。


以下是王玉婷与打边炉的对话整理,文章发表前经过受访人审校。





王玉婷(左)和刘蓉雪



如何主动走进美术馆


ARTDBL:艺文立方如何思考自己和社会需求的关系?


王玉婷:运营一个艺术空间时,你不只是一个藏家的身份,还需要有公共性,要思考如何引导公众艺术品位的进化和演变,同时,我们希望通过展览艺术作品潜移默化地对公众的思想意识产生影响,这也是大众美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成都,艺术生态看起来非常好,但其实大众与艺术还有距离,很多人不会主动走进美术馆。我们想通过多样的呈现方式来促进艺术和大众之间的联系,让公众对艺术产生兴趣,参与美术馆的活动,得到公众支持,也能保证艺术机构长期存在的可能性。 


我们想要大众走近艺术,这无非要求艺术有趣、好看,好奇点打到大众心理点上。“去地摊”公共艺术项目跟时下发生的文化社会现象——成都人摆地摊相呼应。展览中,我们给40多个摊位都准备了几把椅子和一个桌子,让观众坐下来跟艺术家交流。有一个非常火的摊位叫《摆烂》,艺术家躺在地上的气垫上,盖上被子,被子上放满生菜,“现在摆烂,然后躺赢”——这是反思如今年轻人的“躺平”状态。考虑到“去地摊”作为公共艺术项目要面向公众以及审查因素,我们没有做很先锋前卫的行为艺术,而是注重观众的参与体验性。


王孟楠《摆烂》



ARTDBL:作为一个致力于与年轻人发生互动的艺术机构主理人,你所观察到的年轻艺术家和观众有什么特点?


王玉婷:年轻艺术家通过更实验的方式,通过沉浸式的观赏环境等不同呈现方式,更快速抓住自己想要的东西。


成都的年轻人追求生活品质,喜欢时尚、潮流、户外等等,每一个人背后的生活方式塑造了他的独特气质。不像以前的父母喜欢完全投入到自己孩子身上,年轻父母注重自我,对时尚和潮流的敏锐度和消费力很高,或者更能够贴近自己身份气质的东西。艺术家从自身经历出发去创作的艺术,往往更容易跟他们产生共鸣或引发思考。


例如,热爱潮流的年轻藏家或者客户喜欢IP艺术家或设计师。一些从事金融行业的年轻人,可能会偏爱在传统中找寻创新的艺术家, 像艺术家叶紫,借助于现代仪器才可以看到的医学影像进入工笔画的视域,绢本的轻盈透明和艺术家的细笔渲染对表现X光照射下的身体结构和明暗过渡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还有人喜欢实验性艺术,他们走进这个场域,更看重作品背后的力量,更在意感受作品想要表达的冲击力。正如当我在四川美术学院看到马俊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创伤的展览,他把作品放在了一个木头建造的黑盒子里,即便我走出来,一个小时后,还能感受到作品带给我的压抑感,后来我们选择展出他的这件作品。



ARTDBL:从自身经历出发,你如何描述和理解成都的文化气质和青年特质?


王玉婷:成都一直都比较包容和开放,大家能接受不同的文化和声音,不同的生活方式相互碰撞,产生参差百态,比较独特的文化沃土,在这种比较多元的环境之下,成都在艺术、文化、时尚方面的活力越来越强。


成都有一点“小上海”的感觉,这都是年轻人带动起来的,年轻人现在工作节奏很快,面临的竞争也非常大,并没有游客感受到的悠闲平淡,搓麻将,下茶馆。但跟北上广不同的是,人们比较向往新鲜事物,美和生活方式,在很忙的情况下,也不会沦为工作的机器,这对于文化艺术行业是一个很好的出口。我们在成都做艺术空间时,有那么一大部分观众非常有粘性,敏锐度蛮高,愿意参与其中。


夜晚的AC CUBE



尝试不同维度和线索


ARTDBL:成都的地理与文化特点,是否给你们做在地艺术项目带来机遇和危机? 


王玉婷:机遇的话,在不够成熟的大环境里,在没有太多经验和雄厚资金的情况下,给了我们机构一个缓冲和适应的过渡期,让我们可以慢慢找到自己的定位,慢慢去实现良性循环发展。同时由于距离近,我们会经常去拜访一些艺术村,跟周边的艺术家朋友聊天,做展览,我们也能第一时间辐射到云贵川渝的艺术家,累积相应的艺术资源,让我们从本土出发,更了解艺术家的在地性,方便推进这片土地上的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与动机。例如,我们合作的设计师是藏族人。藏族设计师做事情更加纯粹,人情世故更为单纯,更脚踏实地去做项目,我们也更喜欢跟他们合作。


危机就是相比老牌一线城市,这边的艺术家资源,美术馆和国际画廊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足,我们面临着如何去吸引全国一线和国际化展览和艺术机构进来,或者与更大品牌合作等问题。



ARTDBL:目前艺文立方所呈现的项目,面向看上去比较多元,通过这些工作希望构建出怎样的线索?


王玉婷:我们长短期发展的线索,都是从摸索开始的。或许你看我们现在尝试的艺术项目,像是从ABCD几个单点去发展,比如推出“去地摊”、“地方次元”、“AC艺术季”和“AC青年艺术推广计划”,我们尽可能给到艺术家更大的发挥空间,坚持学术专业内容,也可以尝试更多实验性的东西。而我们的项目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的场景下,在尊重内容本身的情况下,它可以放在任何地方跟大众产生关联。


我们试图尝试不同维度和线索,未来这些线索都可以合并起来,形成一个闭环,也就是说,我们在打不同的样板,最后它们会变成一条线上的东西。


其实也是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推着我们走。刚开始运营AC CUBE这个小空间时,做过两三期展览,也在尝试找方向,最后我们选择了用AC青年艺术推广计划,去筛选有潜力的青年艺术家,最后也得到市场和商业的认可。后来因为老馆确实空间比较小,有点支撑不了我们去做一些事情,就有了新馆,我们在想到底走哪条线,最后选了“地方次元”,走学术展的路线。


未来,我们计划做一个实验空间5A LABO,这是在跟有经验的策展人聊完后有的想法,我们两个馆都在公园里,比较偏僻,周围没有太完善的商业服务,观众到了这个地方,可能看完展览离开了。怎样让这群人留下来?怎样让他们更深刻了解艺术?我们为更多对艺术感兴趣的人,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也是打造一个圈层文化。


去地摊UFO



不是迎合,而是培育


ARTDBL:做艺文立方这个机构,遇到的困境是什么?


王玉婷:跟所有的民营艺术机构一样,作为机构的创始人,面临着房租,员工开销等投入,先不说盈利,如何做到收支平衡,形成良性循环,对我们来说是最大的挑战。我们是因为喜欢才做艺术机构的,而想要坚持做喜欢的内容,做学术的展览,同时实现艺术和商业的平衡,是一个漫长也蛮难的过程。


为保证展览的品质,我们不会盲目地去接商业客户。我们会选择和筛选商业项目的甲方,如果甲方尊重和理解艺术,面对艺术家以及机构足够开放和宽容,我们会去做这些项目。



ARTDBL:你们如何思考艺术跟大众的连接,又怎么理解大众和商业的关系?


王玉婷:大众和艺术的关系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希望通过展览活动,加深大众对艺术的了解,触动他们。我们不是迎合大众,而是培育他们,进行美育,只有这样,艺术跟大众才可能找到平衡,跟我们合作的品牌企业进行持续的艺术赋能,艺术和商业才可能得到良性的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我们采用更易于被大众喜欢的呈现方式,其次是寻求跟观众产生共鸣。


“地方次元”首期展览《还好吗?》是刘广云对自己的回望和对底层人士的关注,其实也是探讨人的自信问题。刘广云的《本来》中,他漂白了各种象征物,包括棉被,衣物和旗帜,织物的色彩象征思想和意识,漂白的部分则是象征本真状态。他的作品强调地方性对城市化进程中同质化现象的反思和反抗。而《丢脸》探讨的是物质丰富,金钱至上和讯息爆炸的年代里,每个人每天面临的身份认同问题。很多观众来到刘广云的展览,在现场哭了,作品引发了他们对往事的回忆,感受到艺术品的力量,产生共鸣。


刘广元个展《还好吗?》现场



我们追求的其实不是国际化


ARTDBL:在你看来,艺文立方的特色是什么?


王玉婷:采取项目制的运作方式,是我们的特色。大部分机构可能在卖画,或跟个人打交道,但我们都是采用项目制,以展览项目、艺术项目的方式呈现。AC青年艺术计划本来是一场展览,但我们会持续性做五到十年,把它变成一个扶持青年艺术家的完整项目。同样,“地方次元”系列展览项目和“去地摊”公共艺术项目,我们也会长期坚持下去。



ARTDBL:对于疫情后的中国艺术市场和艺术界,你们有着怎样的观察和行动?


王玉婷: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追求的其实不是国际化,而是建立具有自己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年轻艺术家对未来的艺术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推动力量,他们看过国外的东西,也回归了文化自信,未来针对“地方次元”项目,我们也会邀请国外艺术家做他们理解的在地艺术,而非同质化地去做。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打边炉ARTDBL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10153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