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工作坊、对话、影像艺术交流……UCCA展览系列公共项目

2023-06-08


UCCA展览系列公共项目

2023.6.10(周六)

工作坊

“他是谁?——耿建翌作品回顾展”系列

“月食”特别活动

18:00-21:00

UCCA大客厅



2023.6.11(周日)

工作坊

“心灵优化”系列

冥想工作坊:沉思障碍

13:00-14:30

UCCA沙丘美术馆1号厅



2023.6.11(周日)

工作坊

“他是谁?——耿建翌作品回顾展”系列

想象力学实验“课堂”特别项目:

今天下午四节课

14:00-16:00

UCCA大客厅


对话

“他是谁?——耿建翌作品回顾展”系列

不立文字

16:00-18:00

线上直播



2023.6.14(周三)

影像艺术交流

“他是谁?——耿建翌作品回顾展”系列

影像之外的影像,耿建翌的艺术家朋友

和艺术家学生的艺术影像

19:30-21:30

中央民族大学海淀校区文华楼1441



2023.6.17(周六)

工作坊

“幻/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光影图像”系列

幻灯片走马灯

14:00-16:10

UCCA大客厅


工作坊

“月食”特别活动

2023/6 /10


2013年9月,想象力学实验室推出第 1 期“月食”,之后每月20日邀请2组艺术家作为主厨为20位客人制作16道菜品。这些从未在公开场合出现过的作品在“月食”被酝酿、炮制和分享。它是在固定的时间、空间发生的一期一会的集体经验。艺术家们创作的食品和客人们在桌面留下的评论,都成为了宝贵的回忆。


往期“月食”活动现场。图片由想象力学实验室提供。


截止2018年1月20日,参与“月食”的艺术家已有105位(组),共创作菜品852道,参与的客人逾千人次。目前“月食”仍然是一个正在发生的艺术项目,2018年之后的“月食”尝试进行改版,推出了在不同的空间场景中进行,并以视频和图文形式呈现的“月食trip”。未来的“月食”将会尝试各种新形态继续发展下去。


往期“月食”活动现场。图片由想象力学实验室提供。


除了在想象力学实验室厨房里所发生的“月食”以外,还在池社、小美艺术空间、盒子美术馆、上海外滩美术馆额外举办过4期特别版“月食”。本次在UCCA举办的“月食”特别活动将是第5期特别版“月食”,邀请到两位主厨,蒋志与刘国强,为20位食客制作14道佳肴。




“月食”特别活动



 活动时间 


2023.6.10(周六)

18:00-21:00



活动安排


17:30-18:00

观众签到


18:00-20:00

用餐


20:00-21:00

评分、交流




活动地点


UCCA大客厅



因为活动性质特殊,

本活动的参与方式仅为定向邀请与定向招募




关于嘉宾



蒋志

艺术家


1971年生于湖南沅江,199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作为中国当今最多样性的艺术家之一,蒋志的创作包括摄影、绘画、录像及装置;小说和诗作亦是他开始艺术创作以来的重要媒介。他长期深入关注各类当代社会与文化的议题,自觉处在诗学与社会学这两个维度的交汇处上,并著力于如何使那些我们熟悉的日常社会和个人经验转换进作品文本中。


蒋志曾于深圳OCAT美术馆(2016)和广东时代美术馆(2012)举办个人回顾展。他曾参与多个国际机构展览和年展,包括美国古根汉姆美术馆的“1989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2017)、第九届上海双年展(2012)、第四届广州三年展(2012)、北京今日美术馆的 “首届今日文献展”(2007),美国国际摄影中心,和亚洲协会的“在过去与未来之间”(2004)、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的“紧急地带”(2003)和第四届光州双年展的“暂停”(2002)。蒋志曾获颁的奖项包括2000年的中国当代艺术提名奖(CCAA),2010年的改造历史(2000-2009年中国新艺术)学术大奖,以及2012年的瑞信‧今日艺术奖。




刘国强

艺术家


1988年生于山东省,201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居杭州。刘国强是一位综合的新媒体艺术家,作品涉及录像,装置,以及平面作品。常用简洁的视觉方式描述关于时间、运动,以及物理维度中的悖论关系,用最平常的手段与材料去组合这些日常元素,试图重新建立观者对作品的理解与认知。


其个展包括:“侧面”(1000PRESS,杭州,2021);“参照物”(盒子美术馆,深圳,2020);“List”(Riverside,杭州,2020);“图形”(单行道画廊,北京,2019);“打开的直线”(想象力学实验室,杭州,2018);“移动的图像”(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6)。参加的群展包括“第六颗子弹-局部天气”(拾万空间,北京,2022);“消失的展览”(知美术馆,成都,2022);“从无到有”(天目里美术馆,杭州,2021);“巴什拉的房间”(DADE画廊,深圳,2021)。



合作方


想象力学实验室


想象力学实验室成立于2008年,是一所由艺术家耿建翌先生和江南布衣创始人李琳女士共同发起的非营利艺术机构。“想象力学实验室”一直把想象力作为行动的起点,寻找和推动创新事物,捕捉其中的未知未⻅,全力守护每一个闪光的念头。



餐饮支持

At café


伴生798,at café 是北京当代艺术坐标的一杯咖啡。


At café与798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同体同命。迄今为止,at café已赞助过2004、2005大山子国际艺术节,参与多个艺术活动为艺术家及多家媒体提供场地,并将持续这种努力。在at café 的时间是独特的,可以说这里风景有致,岁月有痕。





工作坊

冥想工作坊:沉思障碍

2023/6/11


2023年6月11日,UCCA沙丘美术馆举办展览“心灵优化:大卫·杜阿尔、刘诗园双个展”系列公共项目的第三场活动——“冥想工作坊:沉思障碍”。UCCA邀请接触即兴舞者徐晓玲,基于艺术家刘诗园和柯瑞谦联合创作的场域特定装置作品《从无论何物到幸福》及其创作理念,带领观众开展一次与展览空间、作品相互呼应的沉思式舞蹈工作坊。


“心灵优化:大卫·杜阿尔、刘诗园双个展”展览现场,UCCA沙丘美术馆,2023。摄影:孙诗。


在展览中,刘诗园通过多种媒介的创作(图像素描、拼贴摄影、录像和装置)对现实进行转化,藉此揭示自我优化与理性泛滥的社会空间中情感与交流方式的异变,并提出对人类命运的真切关怀。美术馆将借此机会邀请观众来到作品《从无论何物到幸福》所位于的1号展厅进行工作坊体验:在这个毗邻海岸的柔软空间中,伴随着微微下陷的地面与来自天顶的低语,该作品通过创造出一片想象的林中栖息地,为观众带来独特视角下的冥思体验。在本次工作坊中,导师徐晓玲将基于作品引起的思考,延展其对情感交流异变的觉察与关切,从坐姿冥想到与他者联系,引导观众从沉静中窥见危机与不安,直至共同生命故事的缠绕与分享。沉思式舞蹈的体验既非纯粹的冥想,也并非全然的肢体沟通,而是希望通过内省障碍与扰动不安的形式,在与作品相呼应的同时,为观众提供另一种进入艺术家创作的可能,并由此反观我们自身与赖以生存的世界形态。


UCCA工作坊

“心灵优化”系列

冥想工作坊:沉思障碍


 活动时间 


2023.6.11(周日)

13:00-14:30



 活动地点 


UCCA沙丘美术馆

1号厅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

活动现场票:

100元/人

80元/UCCA会员 


 

活动须知:

*购买活动门票可作为阿那亚园区入场凭证。

*活动收入将悉数用于支持UCCA公共实践部的运营与发展;

*活动当天开场前半小时,请于UCCA沙丘前台领取活动门票;

*场地准入人数有限,建议提前规划出行时间,迟到请听从工作人员安排入场;

*活动期间请保持手机静音;

*活动门票不支持退换。


 工作坊流程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

1. 开始圈(5分钟)
自我介绍及活动结构介绍。


2. 带领式坐姿冥想(15分钟)
简单的语言带领,关注呼吸、身体、感受等等。也会有一段完全安静的时间。

3. 个人觉察练习(15分钟)
将冥想中的觉察延展到更大的动作里,可以从坐姿的拉伸开始一点点把身体带入空间。
在自然音乐的背景下,倾听身体和心智的声音,让一切的感知、呼吸、心念带着身体移动,让意识和觉知降落你的身体。

4. 开放空间(30分钟)
将意识和觉知扩展到他人和空间,从鞠躬开始进入空间,直到鞠躬离开空间。可以进入,可以离开,可以成为观察者和祝福者。

5. 生命故事分享 结束圈(25分钟)

在之前所有过程中激荡出的感受/想法将成为一个线头,描述和展开我们自己的生命故事。无论光明、无论黑暗,无论喜悦、无论忧伤,无论平静、无论焦虑,在描述和分享的过程中,团体将成为一个共振的转化和支持器。


关于嘉宾



徐晓玲

舞者


前建筑设计师,现接触即兴舞者/带领者,费登奎斯认证带领者,浙江大学建筑设计+心理学硕士。2016于杭州被接触即兴吸引,开启了在中国内地、台湾、加拿大、印度、泰国、日本等学习接触即兴、舞踏、现代舞、情绪按摩、女性能量、费登奎斯、身体轴线等身心课程的奇妙之旅。作为杭州接触即兴主理人,每周组织惯常身体训练和自由舞酱。同时她也是一位身心疗愈师。







工作坊

想象力学实验“课堂”特别项目:今天下午四节课

2023/6/11



展览“他是谁?——耿建翌作品回顾展”闭幕在即,我们想邀请你来体验一场有别于记忆里的“课堂”,它像是一次模拟,一场关于教育的戏剧时刻。“课堂”项目源自想象力学实验室,由艺术家王可于2014年3月29日发起。项目是为了回溯和讨论在特定历史语境下,施教与受教方法差异,借由艺术创造力拓展课本知识以外的感性尺度。当时的“课堂”项目曾以每月一次的频率开课,每次邀请一位艺术家或研究者,挑选一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科目或仅仅是一个段落,按照自己的观点和方式进行备课。学生需提前预定听课,并留下课堂笔记。


课程:《科学》九年纪上、下册,主讲人:石可,2014年9 月29日。


2008年,耿建翌创建了“阿嚏阿嚏”工作组,2010年更名为想象力学实验室。2003年,耿建翌参与到新媒体系教学之后,他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变化,针对艺术家的培养,侧重如何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他开始以“游戏”构建者的身份出现,并寻求玩家们的回馈与新内容的生成。在《耿建翌的艺术教育及其教学的艺术特色》文中,艺术家蒋竹韵回忆了耿老师在他本科毕业展前夕(2008)带着毕业班的同学在教室里做菜,要求是做的菜必须是前所末有的。这些教学中的即兴特质,总能让一些同学措手不及。类似方法延续到耿建翌在主持想象力学实验室时期所做的一系列活动,如“月食”和“课堂”。对于“课堂”项目的期待与动机,并不仅是扮演老师(嘉宾)的知识分享,他更在意扮演的学生(报名参与者)在课桌上所留下的笔记。耿建翌曾提出“百分之五十”的概念,即艺术家只做一半的工作,剩余部分留给观众或参与者完成。


课程:初中历史——中国历史纪年表,主讲人:曹澍,2014年8月29日。


如果教育是一种机制,那么想象力也是。怎么去理解这种机制?耿建翌曾经打过这样一个比方:一般来说想象力就是本能,人从黑暗中找东西,黑暗当中的参照少,一下子对周围没有把握的时候,就得启动想象力。可以理解成一种自然的生理反应。人在突然离开习惯的环境容易恐慌,身体会产生大量毒素,为了调节身体的自平衡机制,得依靠把注意力集中在怎么安顿自己,这时候想象力就开始填补这些空白。艺术史学者周诗岩所提及的马列维奇的艺术教育观很好地回应了耿建翌的观点:施教的过程仿佛是在传播一种“菌”,菌进入学生的身体后,所有外来的新技术、知识、事件,就像病毒一样,学生接受讯息就像是病菌入侵身体。需要自身建立一套免疫系统,抵御住它的扩张,尽快建立新的平衡。这是一种理性的过程,从而获得一种新的、健康的理解,一种如何获得健全的理解。


课程:初中历史——中国历史纪年表,主讲人:曹澍,2014年8月29日。


已故艺术家、教师黄小鹏曾说,如果一种教育体制只是教会年轻人怎样谋生,而不教他们怎样生活,那它就是毫无意义的。“不切实际”往往成了对年轻人的告诫,事实上,生活是非常“实际”的,这正是它的可怕之处。理想主义在中国的消失(或许中国文化压根就没有真正的理想主义成分),是我们这个社会、成年人、家庭、学校所造成的。年轻人具有与生俱来的自由的好奇心、自发性、仁慈与宽容,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打开、保障这种潜能,而不是毁灭它。


想象力学课堂第12讲,主讲人:吴珏辉,课程:初级中学生理卫生,2015年4月29日 。


一个人若只是将自己局限于纯粹的知识,即使他学识出众,他的灵魂也是不健全的。在德国著名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看来,真正的教育关注的是如何调动并实现人的潜能,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操练、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苏格拉底相信每个人都有神圣的潜能,因此,他总是把他人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教师和学生平等地追求自由的思考,学生对教师没有屈从和依赖,彼此之间是充满善意的切磋琢磨。而艺术在这里就是教和学之间的桥。



UCCA工作坊

今天下午四节课

想象力学实验“课堂”特别项目



活动时间


2023.6.11(周日)

14:00-16:00 


活动安排


14:00-14:30

石青:北京南城地理


14:30-15:00

何颖宜:洋葱酱、女性、劳动历史


15:00-15:30

辛云鹏:手工课


15:30-16:00

张慧:物理课



活动地点


UCCA大客厅



活动现场票:

80元/人

50元/UCCA会员


*活动收入将悉数用于支持UCCA公共实践部的运营与发展;

*活动当天开场前半小时,请于UCCA正门领取活动门票;

*场地准入人数有限,建议提前规划出行时间,迟到请听从工作人员安排入场;

*活动期间请保持手机静音;

*活动门票不支持退换。




关于嘉宾



石青

艺术家


石青生活和工作于上海,创作涉及装置,影像和表演等多种媒介及综合使用,强调在田野工作基础下,进行主体实践和媒介写作的跳跃式推进。工作涉及到身体与现场、游牧地理、空间生产、媒介考古及社会主义技术史等领域。“重庆工作研究所(CWI)”和“江南基栈(Jiangnan Stack)”等机构的联合创办人之一。





何颖宜

艺术家,箭厂空间、五金联合创始人


何颖宜是一位从事装置和表演艺术的多领域艺术家。她的作品通过幽默、出乎意料的方式处理日常物品和情况,以质疑更广泛的社会或文化问题。何颖宜本科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戏剧系,研究生毕业于纽约大学互动多媒体专业。她目前生活并工作于北京和旧金山。何颖宜参与过的个展及群展包括:雅加达双年展 (雅加达,2021年);  石米之窗(深圳,2021年);泰国双年展(泰国甲米,2018年);Luggage Store Gallery(旧金山,2018年);BANK画廊(上海,2014年);观察社(广州2013年); St Andrews Museum(英国快富,2013年);长征空间(北京,2008年)。何颖宜是箭厂空间的联合创始人,箭厂空间是北京市中心历史最悠久的另类橱窗式艺术空间(箭厂于二零一九年九月关闭)。她也是五金的联合创始人,五金是一个集合了迷你咖啡厅、独立出版物书店及创意平台的空间。





辛云鹏

艺术家


1982年生于北京,2016年获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学硕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其作品涉猎多种艺术形式,包括录像、表演及综合媒体的场域特定装置。通过创造某种熟悉既陌生的体验在一个受限的空间内,辛云鹏的作品针对社会不同的差异提出具有创造启发性的疑问。他的艺术创作涵盖了心理实践的隐喻,亦在特定环境中用逼真的手法将其融合聚变以看似虚构;无论是与空间维面积大小的调整,或有关互动型装置作品的创作或是对实体物件的利用,辛云鹏的艺术实践触发了观者依据环境所采取心理策略的一种思维。辛云鹏的个展包括:“同时”(德萨画廊,中国香港,2022);“友谊第一,比赛第二”(C5CNM,中国北京,2020);“希望”(掩体空间,中国北京,2018); 辛云鹏参与过的群展包括:“京Zhì”(愿景艺术中心,中国北京,2022);“游移—新媒体影像艺术展”(33 当代艺术中心,中国广州,2018)等。





张慧

艺术家


1967年生于黑龙江省,1991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并任教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在早期的探索中,张慧发展出以行为和装置为主的艺术创作,而后也在多媒体和现场戏剧等领域进行探索和实践;他是上世纪90年代末“后感性”系列展览的重要参与者,并于2004年组建异象聚小组。从2006年在长征空间举办的“局部地区”个展开始,张慧转向对绘画语言和图像逻辑的探索 ——考察现实与潜意识、正常与非正常之间的模糊地带,同时又反思人们认识现实的真实性和唯一性,力求拓展现实事件及其图像背后的结构。其作品的研究对象从植根于日常生活的习惯,到对其他维度的探求——这成为了艺术家能够唤起戏剧般共鸣的作品的两大主要组成部分。张慧绘画中反复出现与变化的图像,以一种超链接的方式将可持续性及其与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串联起来。在张慧看来,视觉经验不仅仅是美术的经验,而是被视觉“训练过” 的经验,它常常给人思考以暗示,进而左右着人们观看世界。

 

近期个展包括“中东铁路:张慧”(长征空间,北京,2020);“张慧 2018”(长征空间,北京,2018);“张慧”(长征空间,北京,2016);“广场”(长征空间,北京,2014)。重要群展包括“绵延:变动中的中国艺术”(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2020);“紧急中的沉思”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20);“在集结”(chi K11,沈阳,2018);“后感性:恐惧 与意志”(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2016);“触知区”(红专厂当代艺术馆,广州,2015); “第11届沙迦双年展:重现——新的文化制图”(沙迦,2013);“第8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上海美术馆,上海,2010);“第3届广州三年展:与后殖民说再见”(广东美术馆,广 州,2008)。



合作方

想象力学实验室





对话

不立文字

2023/6/11


有关观者与作品之间,以及艺术家与观众之间距离的问题,是耿建翌的作品所始终追寻求索的。从《第二状态》(1988),到《表格与证书》、《自来水厂》(1987),再到“交叉的受光部”系列(1993),主体间性——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也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的概念渗透于包含架上绘画、观念以及装置在内的各种形式的艺术创作中。如何在作品中消弭既定的理解和交流的屏障,打破固有的关系结构,成为耿建翌的关注焦点。赋予观众以双重身份,不仅在于让渡艺术家的创作权利,使得观众也成为创作者,还在于使得观众自觉或非自觉地将自身化为作品的一部分,在观看的同时也被观看,在体察“他性”中重思什么是“我们”。


“他是谁?——耿建翌作品回顾展”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3。


这种创作方向上的确立,依照耿建翌本人的话来说,是基于他个人的经验,同时也是源于寻求艺术异类表达的本能。耿建翌正是在这样的不断尝试中,践行“摘掉艺术家的帽子”的理念,为当代艺术探索艺术究竟为何,撰写着可能的回答。“不立文字”这句偈语作为整个耿建翌对话系列的结句,既恰当描述了他作为佛门弟子的宗教信仰,也暗中耦合了他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和艺术创作者的艺术信条,是其为人和作品的最终存在和传播方式。


本次对话邀请到侯瀚如作为学术主持,凯伦·史密斯、杨振中、徐震、翁子健作为对话嘉宾,共同探讨耿建翌作品中“百分之五十”的问题,洞察耿建翌如何将对观众与艺术之间关系的反思贯穿呈现于其创作之中。本次对话作为此次“他是谁?——耿建翌作品回顾展”公共项目系列的最后一场闭幕对话,希冀通过对其作品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展开探讨,品味耿建翌之为艺术家在其身后给我们留下的漫长、悠扬的回声。




UCCA对话

“他是谁?——耿建翌作品回顾展”系列

不立文字



活动时间


2023.6.11(周日)

16:00-18:00



参与方式


线上直播


UCCA微信视频号

UCCA哔哩哔哩官方账号





关于嘉宾



凯伦·史密斯

“他是谁?——耿建翌作品回顾展”策展人


独立策展人、艺术评论家、作家,专注于中国当代艺术。凯伦·史密斯在2012年被任命为OCAT西安馆的执行馆长。2015年担任上海摄影艺术中心的艺术总监,2021年加入德英基金会。凯伦在中国的策展项目包括“与材质的表情有关”(OCAT西安馆,西安,2022);“一光诸影:夏永康”(京都国际摄影节,京都,2020);“我与你:埃里克·索斯”(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上海,2020);“墨水之外:中国艺术家作品集”(佩拉博物馆,伊斯坦布尔,2019);“摄寻千里:十见天地”(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上海,2018);与杰弗里·戴奇共同策划“波普之上”(余德耀美术馆,上海,2016);“颗粒到像素:摄影在中国”(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上海/莫纳什美术馆,墨尔本,2015/2016);“醍醐:段建宇、胡晓媛双个展”(上海外滩美术馆,上海,2013)以及与西蒙·格鲁姆和徐震共同策划的“真实的东西: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泰特美术馆,利物浦,2007)。学术著作包括2008年出版的《九人传:新中国先锋艺术的诞生》(Nine Lives: The Birth of Avant-Garde Art in New China),以及自2011开始出版的《发光体:亲历中国当代艺术现场》系列著作等。





杨振中

“他是谁?——耿建翌作品回顾展”策展人


艺术家、策展人,1968年出生于浙江。通过录像、摄影、装置、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进行观念艺术的创作实践,并于2003和2007年两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曾作为策展人,在上海合作策划了“超市展”“快递展”“吞图”等十几场当代艺术项目。


杨振中的重要个展包括:“静物与风景”(唐人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8);“始终”(MANEGE美术馆及展览协会,莫斯科,2014);“不在此时”(上海OC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2013);“不要动”(香格纳,北京,2011);“杨振中”(IKON美术馆,伯明翰,2006);“轻而易举”(比翼艺术中心,上海,2002); 重要的群展包括:“1989年之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古根海姆美术馆,纽约,2017);“我们光明的未来:控制论幻想”(韩国白南准艺术中心,龙仁,2017);“前卫中国:中国当代艺术20年”(国立新美术馆,东京,2008);“全球化城市”(泰特美术馆,伦敦,2007)等。其作品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2003,2007)、上海双年展(2002,2016)、广州三年展(2002,2005,2012)、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2006)、里昂双年展(2013)等国际大展,亦被纽约MoMA、古根海姆美术馆、英国IKON美术馆、日本福冈亚洲美术馆、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瑞银集团等重要公私艺术机构所收藏。




徐震

艺术家


艺术家、策划人。1977年生于上海,现工作及生活于上海,1996年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以艺术家、策展人及没顶公司创办人的身份进行概念主导及具争议性的项目创作。「没顶」是徐震于2009年成立的公司,旨在与其他艺术家及技术人员合作。他的创作涵盖摄影、装置、录像和表演艺术等媒介,作品富戏剧幽默,批判社会成规,同时反映当代文化的无限可能性。





翁子健

亚洲艺术文献库资深研究员


亚洲艺术文献库的资深研究员,其研究针对华语地区现当代艺术的历史。此外,他也从事评论及策展工作。他是第四届《Yishu》当代中国艺术评论写作奖(2014年)的得主,曾策划展览包括“土尾世界——抵抗的转喻和中华国家想像”( Para Site艺术空间,香港,2015)及“别杀我,我还在爱!向黄小鹏致敬”(时代美术馆,广州,2021)等。他也是曾经存在于广州的独立艺术空间观察社的创办人之一。





侯瀚如

作家,策展人


侯瀚如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和策展人。常驻巴黎和罗马,前罗马意大利国立21世纪艺术博物馆(MAXXI)艺术总监(2013-2022)。


过去30年,侯瀚如在世界各地策划和联合策划了100多个展览,包括:“中国现代艺术展”(中国美术馆,1989);“运动中的城市”(1997–2000);“上海双年展”( 2000);“光州双年展”(2002);“威尼斯双年展”法国馆(1999);“威尼斯双年展”的“Z.O.U. – 紧急地带”(2003,中国馆,2007);“第二届广州三年展”(2005);“第十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2007);卢森堡“过渡城市”(2007);“第十届里昂双年展”(2009);“第五届奥克兰三年展”(2013);“开放博物馆,开放城市 ”(MAXXI博物馆,罗马,2014);“变形者”(Transformers)-崔正化,迪迪耶·弗萨·佛斯提诺,马蒂诺,佩德罗·雷耶斯(MAXXI博物馆,罗马,2015-2016);“请回来,世界作为监狱?”(MAXXI博物馆,罗马,2017);“贝鲁特家园”(MAXXI博物馆,罗马,2017-2018);“街道,世界由此制”(MAXXI博物馆,罗马,2018);“城市共生”,UABB“第七届深圳香港城市与建筑双年展“(2017-2018);“影像三角志,珠江三角洲的录像艺术”(柏林时代艺术中心,2018-2019);”为了未来的故事,MAXXI博物馆的第一个十年”(2021);“无用之用”(广州时代艺术博物馆,2021);曹斐“超新星”( MAXXI博物馆,罗马,2022);黄炳“耳屎”(柏林时代艺术中心,2022)等。


侯瀚如在众多文化机构担任顾问,包括广州时代美术馆、上海外滩美术馆、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他经常为各种当代艺术和文化杂志撰稿,并在许多国际机构演讲和任教。他出版的书籍包括《侯瀚如》(乌托邦@亚联和墨尔本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2014年出版)、文集《在中间地带》(英文版于2002年由香港东八时区出版,中文版于2013年由北京金城出版社出版)、《策展人的挑战》(侯瀚如和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的对话,2006年至2012年在日本《Art-It》杂志作为《策展人在行动》发表,中文版本于2013年在北京金城出版社出版)。





影像艺术交流

影像之外的影像,耿建翌的艺术家朋友和艺术家学生的艺术影像

2023/6 /14





作为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观念艺术家之一,耿建翌是前卫派先锋组织“池社”的早期成员,作品涵盖纸本作品、行为展演、装置艺术、雕塑、版画、绘图、拼贴、录像装置及绘画等不同媒介,其中以描绘身份认同与周边世界之间矛盾概念的作品最广为人知。


耿建翌运用不同的媒介创作,探索艺术表达及其边界,从绘画到版画,从影像和摄影,从行为艺术到观念艺术,探讨观众与艺术的关系;提出了艺术是什么,以及艺术的可能性等问题。耿建翌自2008年创立想象力学实验室以来,一直不断尝试推动创新事物的展开与自我突破,试图将当代艺术延伸至日常创造力层面;随后又创立了“8赫兹催眠实验室”和“感官造物实验室”,将艺术的创新开拓到一个新高度,通过这些方式扶持、鼓励和帮助了许多年轻艺术家。


“他是谁?——耿建翌作品回顾展”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3。摄影:孙诗。


耿健翌的艺术创作和教学方法影响和滋养了很多艺术家,尤其以国美教学为甚。在展览结束之际,UCCA携手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将从以下维度呈现耿健翌的艺术创作方法和魅力,以耿健翌的艺术家朋友和学生的艺术互动、教学为切入点,展示耿健翌的艺术家朋友、艺术家学生的艺术影像作品,并邀请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学术总监董冰峰、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教授朱靖江进行映后分享,以期从拓扑的艺术影像中,感知耿健翌的艺术创作和影响。



“他是谁?——耿建翌作品回顾展”系列:


影像之外的影像,耿建翌的艺术家朋友和艺术家学生的艺术影像




活动时间


2023.6.14(周三)

19:30-21:30 



活动流程


19:30-21:00

影像之外的影像,

耿建翌的艺术家朋友和学生的艺术影像


21:00-21:30

影像艺术交流:董冰峰、朱靖江



活动地点


中央民族大学海淀校区文华楼1441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



*此活动为UCCA会员和中央民族大学学生专享,预约的UCCA会员请联系“影小P”告知:真实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用于进入中央民族大学校园;


*感谢11位艺术家们、香格纳画廊对本次活动的影像版权的授权与帮助;

*活动当天,请于中央民族大学海淀校区文华楼1441入场,入场需求请联系影小P;

*场地准入人数有限,一人一座,先到先得;

*影像播放期间请保持手机静音,请勿拍照、录像;

*建议提前规划出行时间,迟到请听从工作人员安排入场;

*活动如有变动,我们将第一时间告知,如有问题,请随时联系影小P:18210851472。




耿建翌的艺术家朋友

及其艺术家学生的艺术影像作品简介


《屏风》

1997, 录像视频,19分50秒

艺术家:张培力

作品简介: 视频包涵以下内容:a. 对镜子哈气,使其模糊,再将其擦拭干净;b. 张开口;c. 眼部特写。本视频由艺术家张培力拍摄,由艺术家耿建翌参与拍摄,视频中有间隙出现的黑场,使影像时隐时现。

 






《922颗米》

2000,录像,7分59秒

艺术家:杨振中

内容: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吃完一堆米,通过数它们点头的次数,得出这一堆米有多少颗。

配音:男声数公鸡点头的次数;女声数母鸡点头的次数。

字幕:左边的字幕随公鸡点头的次数同步跳数;右边的字幕随母鸡点头的次数同步跳数;中间的字幕数值是总数。

首次展出于2000年意大利的都林双年展。

 







《欢迎来到真实的沙漠》

2023,单频影像,8分钟

艺术家:汪建伟

作品介绍:就像拉康所言:真理来自于误认。人们努力去摆脱控制的行为,最终成为获取控制权的努力,人们努力去预设自己的命运,最终成为被预设的对象。“俄狄浦斯王”对预言真实的逃避,最终使他成为预言的牺牲品(真实的杀父娶母的故事)。《欢迎来到真实的沙漠》仍然延续了关于“剧场”的观念,即如何在众多的关系中发展和建立一个现场的可能性。本片让身体始终处于一种网络状态的关系中,呈现出多种系统并置的现场,展示一个随着时间变化的矛盾主题。本片的起点来自于真实的报道:一个十六岁的少年,随打工的父母从农村来到城市,城市作为他未来的象征,他努力地去寻找通向未来真实的位置,唯一能给予他真实位置的是虚拟世界,以及他可以获得自由的网络游戏。他竭力逃避现实,必须用虚拟来掌握自己真实的命运,用幻想去对抗恐惧,真实与幻想融为一体,错觉、假定、误认成为行为的依据,最终对真实世界的逃避使虚拟中的谋杀成为真实的事件。本片将提供一个重叠的空间,即如何在众多的关系中发展和呈现一个现场的可能性,现场始终提供的是一组组的“征兆”,每一个场面、每一个情景都具有多重的信息,同时事件的发生与发展总是处于多种不同事物的关系中,一个真实与虚拟、 现实与幻想互相缠绕的参照域,一个观众可以使用自身知识与经验去“剪辑”自己的版本。

 






《默片》

2011,单频影响,11分19秒,

艺术家:施勇


作品简介:影片中,一个年轻男人和一个女孩在上海城郊的工地附近偶遇。他们害羞而愉悦地期待着彼此的共存。但是语言成为了他们之间的一道屏障。过了一会,他离开了,她还在原地。这场缓慢进行的心理剧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小插曲。

 






《双重风景》

2001,单频影像,16毫米胶片、彩色无声,10 分钟

艺术家:朱加

作品简介:一个年轻男子坐在咖啡馆临窗前的桌子旁,画面右边一名无法确立身份的“女子”背对着他站立在那里,画面的结构始终没有任何改变;模特的位置关系,场景及道具也没有丝毫的变化,甚至演员的动作都是微小的,看上去就像是一幅凝固的画面。

 






《喊》

1998,影像,3分42秒

艺术家:徐震

作品介绍:在人群中大喊一声,拍摄下人群回头的影像。

 

 






《佛跳墙》

2012,单频影像,2分钟

艺术家:张鼎

作品简介:根据佛跳墙——以猪、羊、鸡、鸭、鱼、龟等动物为原料制作的著名菜肴,张鼎制作了一组动物石膏雕塑,并制作了一段使用特殊爆破效果和拍摄技术的视频。在庄严肃穆的交响乐伴奏下,动物们的石膏雕塑被炸得粉碎,一个接着一个,接着是巨大的爆炸,最后粉碎成碎片。高速摄影机镜头捕捉每一个瞬间的爆破,液体和碎片以令人震惊和残忍的方式到处飞溅。它以独特的审美展现在张鼎的作品中。类似于烹饪材料的制作,视频《佛跳墙》作为整个项目的起点,为展览的其他作品提供素材,为整个氛围奠定基础。

 






《泰坦尼克》

2008

三频影像,6分6秒*3,

艺术家:张辽源


作品简介:《泰坦尼克》这件影像作品拍摄于2008年,是经由上海比翼艺术中心推荐,专为日本横滨“黄金町艺术市集”(Koganecho Bazaar)制作的。所以作品的起点是和这个国家的地域有些关联,不过我没有去过,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点反而对这个岛屿类型的地域产生了一种抽象化的想象。但作品的最终内容还是在拍摄过程中不断生长的结果,是一个和计划中完全不同的画面。

 






《光源》

2005,影像, Hi8、黑白, 5分02秒 

艺术家:程然

简介:部分隐藏,部分可见,与某人和某物保持一定距离,片刻,是夜的一种形态。这次作品《光源》是我的第一件作品,也是当时策划“礼物”展自己展出的作品。

 

 






《老师 老师》

2020,4K单频高清录像,15分56秒

艺术家:李明

描述:蜜蜂酿蜂蜜、奶牛产牛奶、风扇能扇风。








《温度的频响》

2005,6分25秒

艺术家:蒋竹韵

作品简介:《温度的频响》记录了艺术家在2005年的一次声音表演行为。低温下高频的牙齿颤抖与心跳低频的铺垫,以身体性的条件反射构筑一件声音装置。

 







映后嘉宾



董冰峰

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学术总监


现为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学术总监,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研究员。2005至今曾先后担任广东美术馆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策展人、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栗宪庭电影基金艺术总监和北京OCAT研究中心学术总监。同时他也担任多个艺术机构、艺术理论丛书和影展的学术委员、主编与国际评委。董冰峰曾获“CCAA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2013)、“《YISHU》典藏国际版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2015)和亚洲 艺术文献库“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华研究驻留奖”(2017)。董冰峰的研究领域包括影像艺术、独立电影、中国当代艺术史、展览史与当代批评理论。





朱靖江

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教授


北京大学人类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影视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副会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非遗影像专委会副主任。主持“中国民族志电影史”、“影像中的人类学”等多项国家级教学、科研项目,出版《田野灵光》《在野与守望》《故乡回望苍茫》等学术著作,拍摄《冬牧场》《和光同尘》《七圣庙》等民族志纪录片,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




合作方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工作坊

幻灯片走马灯

2023/6/17



从两千多年前秦朝时期的蟠螭灯,到西汉的皮影戏,再到1832年比利时发明的费纳奇镜,人们对于艺术和电影的创新孜孜以求,通过不同的媒介,以及不断革新的科技灿烂了艺术史、电影史和人类文明史。直至1986年,艺术评论家费大为携带1200张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幻灯片到法国时,他没有想到他的那次法国之行竟然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艺术的看法。


在这次的“幻/灯”展览中,我们将有机会观看到11位艺术家的幻灯作品,通过对从1960年代到2010年代投影摄影各种应用的审视,以独特视角呈现这段中国艺术史。


“幻/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光影图像”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3。摄影:孙诗。


幻灯不仅是艺术家创作的媒介,也承载着人类集体记忆,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幻灯的形式重温故宫的宏伟与神秘;也可通过幻灯的展示,从另外一个角度进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经典之作《猴子捞月》。


尽管古老的幻灯片早已被新的摄影形式所取代,但它的吸引力与当今图像的传播方式相吻合。它与电影《神灯》的概念相联系;保有集体观看投影图像的兴奋感。舒尔曼说:“我认为它是那个时代的第一个社交媒介。我记得我爸爸拿出投影仪的时候,我觉得它好神奇好漂亮。一个摄影和电影的结合体,当灯光熄灭,一幅图像出现时,真是一个神奇的时刻。”


6月17日(周六),本次活动现场,我们将邀请资深的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高雄杰为我们现场分享珍贵的古早幻灯片,从幻灯片的媒介和历史中,探讨艺术家和电影人的艺术创作。



UCCA影像工作坊

“幻/灯: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光影图像”系列

幻灯片走马灯



 活动安排 


2023.6.17(周六)


14:00-15:00

古早幻灯片赏析


15:00-16:00

观看幻灯片走马灯的制作过程


16:00-16:10

抽奖(幻灯片走马灯)




 地点 


北京UCCA大客厅



 票务信息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预约购票


60元/ UCCA会员

120元/普通观众

 


*此活动中的“幻灯片走马灯”由导师或UCCA工作人员一人制作,学员观看,如UCCA会员想体验亲手制作,可关注后续相关UCCA会员专属活动。


*本次工作坊的幻灯片走马灯,将由导师或UCCA工作人员制作,如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一起参与动手完成,材料包含:幻灯片+灯罩+灯座+灯泡+开口圈+尖嘴钳+迷你电钻;

*为回馈大家对幻灯活动的支持,本次活动制作的幻灯片走马灯最终将作为抽奖奖品,赠送给一名幸运观众;

*感谢杨森提供的古早幻灯片,用于此次活动现场的幻灯片播放;

*活动期间,请听从工作人员安排,如有问题,随时沟通;

*如不可抗力因素无法举办,活动门票将自动退回,除此之外,活动门票不支持退换,请购买时慎重考虑;

*请在购票后,将支付页面截图发给“影小P”:18210851472,确认后,将邀请您加入“幻灯片走马灯”群;

*活动如有变动,我们将第一时间告知。如有问题,请随时联系影小P。



与幻灯片相关的延展


费纳奇镜

(Phenakistoscope)


1832年由比利时人约瑟夫·普拉托和奥地利人西蒙·冯·施坦普费尔发明,可播放连续动画,是早期无声电影的雏型。西蒙·冯施坦普费尔制作的其中一版费纳奇镜,完成于1833年;埃德沃德·迈布里奇于1893年设计的费纳奇镜,为一对跳华尔兹的夫妇。


西蒙·冯施坦普费尔制作的其中一版费纳奇镜,完成于1833年。


费纳奇镜变体之一是在一个手柄上垂直安装的盘片。盘片上围绕中心绘制了一系列的图片,是动画对应的帧,图片的周围是一系列狭缝。使用者旋转盘片,通过移动的狭缝看盘片在镜子里的反射。这样,使用者看到图片接连出现,由于视觉暂留,得到连续播放效果。另一种变体有两个盘片,一张有狭缝,另一张是图片,这样就不需要镜子的反射就可以看到动画。和西洋镜以及之后的发明不同,费纳奇镜一次只能由一个人使用。费纳奇镜只存在了两年,就被另外的技术所取代。



费纳奇镜。


走马灯


古称马骑灯(宋),西方称魔灯,是中国传统玩具之一,灯笼的一种,常见于元夕、元宵、中秋等节日。灯内点上蜡烛,烛产生的热力造成上升气流,令轮轴转动。轮轴上有剪纸,烛光将剪影投射在屏上,图像不停。中国古代在《西京杂记》《清异录》《云仙杂记》《武林旧事·卷二·灯品》《燕京岁时记·走马灯》中都有提到走马灯。民间相传走马灯为惠利夫人莘七娘发明。

 

中国传统走马灯,图片来源于网络。

走马灯幻灯片,图片来源于网络。




影像手工坊指导



高雄杰

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电影家协会编剧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会长。曾任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评委、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评审专家、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委员等。讲授影视导演课程,所指导的本硕博学生电影作品多次入围戛纳、柏林、威尼斯三大电影节等重要国际电影节展。专著有《影视导演元素训练》(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影视画面造型》《影视摄影技术》等,发表小说、散文多篇。艺术创作实践涉及影视剧、纪录片等领域,主要编剧、导演电影作品有《楠溪江》《燃烧的生命》《姐妹兄弟》《神兜兜和奶爸》及电视电影《阿河》《黑白对抗》《相亲奇遇》《合租情缘》《着色的青春》等;大型情景喜剧《风行四季》《京城后街》,电视剧《走过长弄堂》等。其中电影《王良的理想》先后入围卡罗维法利国际电影节等十数个电影节并获多项殊荣;电影《孟二冬》获中宣部国家“五个一工程奖”、上海国际电影节传媒大奖等。




媒体支持


深焦

凹凸镜DOC

Elvita威的生活便签

北京摄影沙龙



扫描下方二维码

加入UCCA公共项目社群

获取更多活动信息



如何成为UCCA会员?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刻加入UCCA会员,

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或致电垂询UCCA会员部
 UCCA北京:+86 10 5780 0200

UCCA Edge:+86 21 6628 6861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19858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