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95后艺术家,如何在水墨中乘风破浪?

2023-05-21



艺术家张蒙,展览“意境与诗性——张蒙绘画展”现场



生于1995年,张蒙五岁习画,至今已20余年。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再情景化与重新阐释,是其多年创作核心。5月20日-6月7日,张蒙在国内的首次大型个展“意境与诗性”在今日美术馆呈现,汇集艺术家近十年的80余幅作品。今天,时尚芭莎艺术专访张蒙,走近她充满当代东方意境的绘画。




01

心中的“苔藓”


伦敦是一座多雨潮湿的城市。在异国求学时,张蒙自称有些“社恐”,她时常戴着耳机低头走在街头,希望谁也不要注意到她。而地面墙角上不起眼的苔藓却总能吸引其目光。


这些青苔仿佛是刻进DNA里的自然纹理,让我想到中国南方的青砖绿瓦,很有安全感,一瞬间自己好像并非身在异国他乡。当时,我就想把这种感受画下来。”其本硕阶段最重要的作品《闻》系列由此而来。


张蒙《闻2016-1》布面油画,150×120cm,2016年

张蒙《闻2016-1》(局部),布面油画,150×120cm,2016年


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没有提前规划,只是凭借着一股冲动,这与张蒙从小学习水墨的经历有关。正如她坦言,在上大学前,自己仍然懵懂,并没有创作的概念,只知道喜欢画画,对图像感兴趣,处于一种“天然去雕饰”和无所拘束的状态。


张蒙《闻2016-2》,布面油画150×120cm,2016年

张蒙《闻2016-3》,布面油画,150×120cm,2016年


而之所以选择伦敦艺术大学,则是想接触更多当代艺术资讯。同时,来自世界各地多元背景的学生,以及不设置任何条条框框的教学环境,也让张蒙突发奇想:或许,我可以用油彩来画水墨。


张蒙《闻2018-1》,140×250cm,布面油画,2018年
张蒙《闻2018-1》(局部),布面油画,140×250cm,2018年

为何油画与国画一定泾渭分明?油画也可以表现出水墨韵味。”于是,在进行了大量实验与尝试之后,她开始用抽象的笔触勾勒心中的青苔。“闻”既是嗅觉,亦指听觉,而通过绘画的视觉呈现,人们仿佛都在心中触摸到了一方潮湿的苔藓。这正是中国水墨画讲究的意境。

张蒙《闻2018-2》,布面油画,140×250cm,2018年

张蒙《闻2018-2》(局部),布面油画,140×250cm,2018年

这背后亦体现了她从具象走向抽象的顺理成章。“西方抽象艺术家或许对我产生了一些形式上的影响,但文化背景终究不同,从内核上我还是受水墨影响更深。”其实,如果翻看张蒙十五六岁的画作,变幻莫测的黑白线条、层叠明快的色块,诉说着她悠悠心事的同时,其抽象绘画的创作雏形也能窥见一斑。


经过三四年《闻》系列,张蒙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绘画语言。尽管在伦敦有过几次展览机会,观众的正面反馈亦令其鼓舞,但她仍毫不犹豫选择读完研后回国。此时是2018年,新的挑战也接踵而至。

“意境与诗性——张蒙绘画展”现场,2023年



02

浮·世·境·景


对于许多纯艺学生而言,毕业即失业是难以打破的魔咒。要想坚持创作,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张蒙也不例外。而她选择的道路是:考博。这是充满压力与焦虑的阶段。“环境与身份的转变使我变得无所适从”。《闻》系列由此终结,《浮·世》系列应运而生。

在备考过程中,理论知识的大量摄入也让张蒙得以从创作者的身份暂时抽离出来,更加理性地去思考心态的变化——此前颇为得心应手的创作语言受到冲击,“有一段时间不知道该怎么进行下去。”

张蒙《浮·世2020》,布面油画,80×100cm,2020年


因此,《浮·世》相较于《闻》也多了一丝冲突与不确定,色彩与笔触更显踌躇。她也从化有形的苔藓于无形,转而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于她而言,《浮·世》是瓶颈期中的摸索,也代表着其生活与创作的过渡。


“意境与诗性——张蒙绘画展”现场图,2023年


正如《桃花源记》所言:“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当她在央美攻读美术学博士时,创作也进入了另一片天地。如果说用油画创作水墨,是打破东西传统绘画媒介的界限,那么张蒙并没有停留于此。


她开始推翻原本的思路,将水墨、油画、色粉三种不同特质的材料相结合,并在不同画布上实践,以发挥其各自长处。这种不断创新、开放包容的态度一部分也是受到20世纪旅法艺术家赵无极的启发。


点击了解更多张蒙的创作故事⬆️


“我的博士论文写的就是赵无极,对其艺术生涯进行梳理的同时也融入了自我解读。与其说是他的笔法、色彩等创作层面,不如说是其经历与理念对我影响更大。在他成名的时代,油画、水墨画、版画等创作的界限仍然分明,而他可以不受身份文化的约束,以多元开放的状态拥抱各种媒材。尤其当他六七十岁、满头白发时,其举止言谈、思维方式与艺术观念仍然打动着我。”


张蒙《境·景2019》,油彩、墨,80×120cm,2019年

张蒙《境·景20211106》(局部),油彩、墨、色粉,110×50cm,2021年


在张蒙近几年新作《境·景》中,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岩洞壁画形成的斑驳纹理,都是贯穿其创作的核心元素。然而,“在我的观念里,如何评判一幅画是否再现了一片美景,不在于画中山川树木是否惟妙惟肖,而在于画面的整体意境。


张蒙《境·景20211111》,油彩、墨、色粉,120×80cm,2021年

张蒙《境·景20230325》,油彩、墨,200×170cm,2023年


因此,尽管人们能从画面中看到些许具象轮廓,如山峦、树枝、流水、明月、褶皱,但它们并没有具象的参照物,而是出自其“视觉感官直觉下最纯粹的反应和内心感悟”。换句话说,其画中的一轮月,不仅是她在登山徒步或喧嚣城市中的真实所见,更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般超越时空、充满想象的存在。


张蒙《境·景20210121》,油彩、墨,60×80cm,2021年


此次展览除了《闻》《浮·世》《境·景》三个系列外,还展出了一系列色粉小稿,也是其在中国国家画院工作之余所作。博士毕业后,张蒙在北京草场地租下了一间僻静开阔的工作室,一边工作,一边创作。其画作也从此前一两年的小尺幅回归大尺寸作品。


“意境与诗性——张蒙绘画展”现场图,2023年


“博士期间,因空间限制,我基本没有画太大的作品。等搬到工作室,一开始我还挺犯怵,但真正进入状态,就变得顺畅起来。虽然身体上累,但心灵上感到酣畅淋漓。其实,无论画室大小,只要拿起画笔,站在画布前,一瞬间我就抽离出琐碎的日常,变得平静、感到治愈……


张蒙《境·景20230506》(局部),布面油画,350×170cm,2023年


这大概也是她多年来坚定绘画的初衷。作为艺术家,张蒙无疑是年轻的,但其创作脉络已清晰可见。小时候,画画一开始是作为兴趣,父母朋友也会替她分析走这条路将面临的种种现实阻碍。但在她看来,任何一个行业,想要做到金字塔尖都困难重重。选择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成功的几率总要大一些。“虽然我看起来并不反叛,但别人越说这条路你走不出来,我就越想要试一试。”而作为其国内首次大型个展,“意境与诗性”是一份答卷,更是一种宣言。

▲▲▲ 正在展出 ▲▲▲

       


览:意境与诗性——张蒙绘画展

策展人:王春辰;学术主持:苏新平

时间:2023年5月20日-6月7日

地址:今日美术馆




精彩回顾:
耶鲁艺术学院为何能排名全美第一?
描绘粉红豹、外星人和宝可梦,这位艺术家是谁?
他是高古轩的师傅,如何成为画廊界霸主?















编辑、采访、文  张剑蕾

图片来源  ©艺术家和今日美术馆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时尚芭莎艺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11553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