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展览回顾(一) | “涌现”国际生态艺术展览

2023-05-24






生态艺术是通过艺术、科学(自然与社会科学)与社群三大领域的结合,以生态与系统思维为基础,进行过程式的艺术与教育行动,探讨生态系统修复,回应气候变化与物种灭绝等旷世危机的艺术形态。它不是某种流派与样式,而将狭义的艺术形式上升为社会形式,融合艺术与非艺术,旨在创造一种面向未来的新的文化与范式。本次“涌现”国际生态艺术展览旨在以文献展方式引导公众关注正在发生的生态危机,促进生态艺术这一新的理念在国内的传播。


实验艺术学院院长李川、策展人倪昆与靳立鹏、原·美术馆馆长薛薇、自然介负责人陈竹、苗文翻译局代表石甜、现场表演行为的同学何晓凤与赵欣敏,分别在开幕式发言





参展方既包括邀约的数位在生态艺术领域深耕数十年、具有国际声望的老艺术家,又有近年来涌现的青年实践者,以及八家涉及自然教育、社区营造等领域的机构与项目。展览议题围绕气候变化、疫情、山火、树木、植物、土壤与水污染、过度捕捞、社区花园、自然教育等多个方面展开,涉及公共艺术、社群艺术、行为、装置、影像等多种媒介。


策展人靳立鹏在进行导览





展览题目“涌现”是一个系统与复杂科学的术语。气候变化其实是机械论世界观基础上工业增长所导致的,是不断污染与熵增的结果。而生命的能量(这种能量存在于活的细胞、微生物、动植物与人)却可以在机械能量制造的无序、耗散与毁灭中重新创造出秩序,创造出自由的能量(free energy)和多样性,促使新模式与新事物的涌现,从而超越熵的定律。混乱之中的不同事物与要素的互动、融合与碰撞可以产生出难以预知的结果(如同蜜蜂与花朵的互动可以生成蜂蜜),生成更高形式与层级的事物与模式,即涌现特征(emergent property)。生命演进会涌现出更加复杂多样的模式,也会激发我们的思考,促进难以预料的未来社会与文化模式的涌现。这种理念体现于展览海报中洛伦兹“蝴蝶效应”的符号、点缀的蝴蝶,体现于艺术家大卫·黑利诗歌中提到的蝴蝶意象,以及生命带来的惊喜等。





本次展览作品追溯至90年代中国最早的生态艺术实践——贝蒂·达蒙(Betsy Damon)在成都发起的《水的保护者》项目。艺术家提供的当年的珍贵影像用老电视播放,以怀旧的方式展示了生态艺术如何在城市的公共空间吸引社群关注与参与环境议题的讨论。同时现场的文字装置是艺术家摘选自她最近出版的《水道》(Water Talk)一书。她的艺术实践旨在提醒我们艺术的创造与人的创造都是水的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只有向水的智慧学习,学习其化育万物的活力、境界与运作的法则,拒绝麻木,才有创造涌现的可能。另一位美国艺术家贝茜娅·艾兰德(Basia Irland)同样对水有着深刻的理解,以毕生的精力探讨这一涉及环境问题、政府政策、自然科学与精神维度的复杂主题。本次展览展示了她与“愈园计划”合作实施其“冰书计划”在重庆落地的项目。


贝蒂·达蒙(Betsy Damon),《水的保卫者》,社区公共艺术/行为艺术,影像,1995年

贝蒂·达蒙新出版的《水道》(Water Talks)一书

《冰后退/书播种》,社群艺术,影像,彩色,有声,3分19秒,2021年,拍摄/剪辑: 何腾蛟





生态艺术带有很强的教育维度。展览艺术家中的所有“生态艺术家名录”(ecoartist-list)成员都参与了最新的一本生态艺术教学案例集《生态艺术在行动》的书写。本次的《与云对话》即是艺术家大卫·黑利(David Haley)提出的一个共学的教育与行为过程。他曾为川美师生做过两次讲座。他的“以提问(question)为基础”、共学与整体系统思考的教学理念对川美生态艺术教学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在本次展览之前,艺术家借六首俳句与学生互动共学,追问气候变化之下人类失去云的后果是什么?人类的生活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艺术家期待这首诗在参与者的解读后能够生成新的意义。在生态艺术展览中,参与的两位同学以现场行为剧场方式对这些诗歌进行中英文现场书写与诠释。香港的梁志刚的“业余教育学”是融合非人类生命、在地社群与真实生活的社区教育实验,通过开展“街坊排档”、“轻松英语班”等教学项目,在香港寻找和建构新自由资本主义背景下的解放式教学的可能。


大卫·黑利(David Haley),《与云对话》,诗歌、现场行为、影像,行为:何晓凤、赵欣敏

梁志刚(Michael Leung),《业余教育学》,社群艺术,旗帜,2022年





本次展览的多个作品与项目是对全球疫情的回应。例如奈德丝(Beverly Naidus)来疗愈精神创伤的《瘟疫疗愈之神系列》与互动性的社区艺术——《塔科马故事蜂巢》(story hive),来为身处疫情、气候变化等“废托邦”时代无助的人们重拾信心、带来希望与实现联结。她曾在2019年秋天来川美开展生态与社会介入艺术工坊,介绍朴门永续与“行走冥想”等理念,组织参与者为当时还是一片荒芜的愈园共同构想与设计未来的社区花园。


奈德丝(Beverly Naidus),《瘟疫疗愈之神系列》与《塔科马故事蜂巢》,社群艺术、数字绘画、影像,2022年





气候危机之下极端天气正在造成无法预想的后果,例如重庆北碚缙云山山火与美国加州大火。山火将会使植物、树木以及与之共生的生命系统变得异常脆弱,也因此联结起看似非常遥远的生态系统。美国艺术家露丝·沃伦(Ruth Wallen)认为我们需要培育可以体察这些生命痛苦的新感知,摆脱麻木,学会为我们所失去的而悲伤。她的作品反映了美国加州大火之下红杉树的命运。这一地球上寿命最长(树龄长达3000年)、高可达百米的生命在最近的两年从地球上消失了五分之一。她的书写记述了大火之后的现场感受与对未来的忠告——“我们必须致力于培育未来一千年的土壤,而不是在未来五十年内用完可呼吸的土壤”。


露丝·沃伦(Ruth Wallen),《与树同行》,摄影/互动装置,综合材料,尺寸可变,2020-23年





资本的扩张与人类的贪婪是正在发生的“生态灭绝”(ecocide,恶意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根本原因。拉赫玛尼(Aviva Rahmani)融合行为艺术、音乐剧、生态科学、复杂系统理论、法学理论与行动主义的《蓝树交响曲》是通过艺术方式来抵制“生态灭绝”的一个典型案例。通过社群合作在树上涂刷巨大的蓝色(对环境无害的群青色粉与脱脂牛奶的混合物,与湿壁画颜色性质接近)音符,利用法律对艺术品知识产权的保护而保护一片森林。而王久良正在拍摄中的影像《废墟》以诗意、唯美的镜头呈现了人类涸泽而渔的捕捞方式与消费主义的链条正在使原本瑰丽富饶的海洋沦为废墟。



拉赫玛尼(Aviva Rahmani),《蓝树交响曲》,装置,综合材料:树、脱脂牛奶、群青色粉,尺寸可变,2015年至今

王久良,《废墟》,影像截屏,拍摄:孙久胜,2022年





资本控制下的自然正在使物工具化,正在创造简·本尼特(Jane Bannett)所说的对“地球的征服与消费的幻像”,阻止我们感知那些在体内与周遭循环的完整的非人类力量。龙盼的《风铃》提醒我们那些原本沉睡于地层的物质(如铜)正在被迅速地打散重构,成为不容忽视的接土壤、身体、食物、电子产品与虚拟空间等复杂网络之中游走的行动者,加入到熵增的过程。她在作品自述中提到:“铜在古代被铸成礼器成为古代文明的载体,而未来将会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虚拟化而向环境无差别的扩散,甚至当人类归于沉寂,铜早已不在山川中沉睡,它会作为人类的墓志铭烙印在所有的造物中”。


龙盼,《风铃》,影像装置,单屏幕录像+单独声,高清彩色有声,电路板、铜铃、植物灰等,时长:4' 4" 2021年





因此,我们需要培育一种对于自然与物质的新的感知,需要在与自然的重新链接中获取能量,使我们的思考与感知“再野化”,并塑造新的自我。在童文敏近期与植物合作创作的系列行为作品之一《拂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类身体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与植物的关联互通,感受到接受自然能量之后可自我延申的“再野”过程。相比之下,郑波的影像《植物的政治生活》从艺术与科学对话的角度探讨了森林系统中真菌与树木之间共生、合作与共赢的政治。植物亿万年演化形成的共生政治与不断调试自身来适应环境的灵活的生存智慧,实际上超越了人类所习惯的短期效益的狭隘视角。


童文敏,《拂过》,单频影像,彩色,有声,2分50秒,2022年

郑波,《植物的政治生活》,4K录像,彩色/黑白,31分钟,2021年





人类短视的财富观正在制造在物质(此处是从生态与生物等广义层面来说)、精神与文化上越来越“贫穷”、单一的世界,即道家说的“天地之贫”,然而涌现的逻辑却是创造出天地的富足,万物的多样。只有生态与生物的复杂多样,才会有稳定、丰产与充满韧性的生态系统。而文化的多样性则意味着人类生存与适应策略的多样化。生物、文化与语言多样性是水乳交融的,共同构成宝贵的在地知识系统。今天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与语言仍然保留了珍贵的万物有灵与敬畏生命的自然伦理观念,可以一窥其远祖的生态智慧。但是与正迅速灭绝的物种同时发生的是这些少数民族语言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消亡。“苗文翻译局”正在致力于当代场景下苗语的推广应用,在为濒危语言发声的同时传达原始文化对自然的非人类中心的想象。他们本次作品中所引用的“蝴蝶妈妈与十二个蛋”的苗族神话传说表达了人类始祖与老虎、蛇等动物具有共同的生命源头与万物平等的观念。


苗文翻译局,《文化生境中语言的生长及语言巨兽召唤术》,装置,2023年

苗文翻译局,《蝴蝶妈妈与十二个蛋》等文献,文献资料,2023年





今天环境的危机实际上是人类思考、感知、意识与精神的危机,古老东方的灵性传统所蕴含的整体疗愈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在向内求的过程中了解、疗愈与倾听自我,关注我们的思考、直觉、情感、身体与需求。工作于纽约的马来西亚华裔艺术家塔特福·谭(Tattfoo Tan)把地球疗愈看作是自我疗愈的过程。他的《新地球韧性启示卡》受到塔罗牌启发,通过包括元素、季节、天体、情绪、自然等在内的卡片游戏,依靠个人的联结、直觉等进行解读,了解个人的思维状态,进而达到疗愈自身的目的。他的艺术在互动参与游戏中促进了与自然联结的新自我与新思考的涌现。


塔特福·谭(Tattfoo Tan),《新地球Oracle 卡》,旗帜装置,游戏卡片,尺寸可变,2019年





在气候危机急迫情势下,践行社区的生态行动主义与形成跨领域共学的有机体将变得十分必要,这是众多参展艺术家与所有机构项目的共识。专注于以城市社区花园介入社区营造的上海四叶草堂团队在疫情期间发起“种子接力站”项目,以共创工具包方式支持个体成为生态行动者,通过无接触装置进行种子与绿植互换,促进社区近邻关系网的形成。重庆十方艺术中心、北京盖娅景观设计事务所与四川外国语大学MSW教育中心联合承办的“亲邻自然”城乡生态花园项目整合生态修复与城乡基层治理,带动“城市微更新”,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原则,探索人人亲切、邻里和睦、自然和谐的“亲邻自然”美好愿景。


四叶草堂,《种子接力站》,装置、影像,综合材料,212*84*208cm,2021

“亲邻自然”城乡生态花园项目,邢家桥社区“和家·生态花园”与忠县竹山村“李湾·生态花园”

2021-至今





涌现是照顾与形塑未来的过程。重庆自然教育领域的引领者“自然介”提出自然教育进公园、进学校与进社区,引导公众与青少年认识、关注与保护自然,专注于自然教育体系搭建与课程研发,让自然教育融入保护、旅游和教育。长期扎根乡村的南川山水乡愁自然中心为留守儿童提供项目式学习与生态美育,建立蜜蜂博物馆,开展守护中华蜜蜂的行动。藏区的第一所森林学校——登龙云合森林学校——以融合在地智慧、自然艺术、户外教育、自然科学与社区共建的体验式在地研学,探索以跨领域的方式建立与自然的连接,培养面对未来世界的核心素养。握手302的南山自然艺术季活动将生态知识、零废弃环境教育内容融入艺术教育的过程,整合自然题材、材料与自然生态循环的创作方法,通过在自然中的学习与创造过程来影响孩子,进而塑造我们的未来。


自然介,互动游戏、影像、文献等

南川山水乡愁自然中心,《基于蜜蜂博物馆的莲花村⼉童赋能计划》,绘画、手工,2021年

南山自然艺术季,自然艺术现场、文献、文创礼物等,2022年





与自然联结的新的大学教育模式也正在涌现。华南农业大学“秾”可食地景的“菜菜乐园”项目是促进疫情期间的种植行动,它以植物成长认知测试、菜园设计,以及随节气运营菜园的游戏环节,来联动同学进行社区种植。湖北恩施学院“吾耕园”堆肥项目通过全校同学参与的“劳动周”和堆肥大赛,使堆肥成为沉浸式劳动教育的抓手与学生深度参与的学校循环经济系统。川美“愈园计划”生态艺术项目以朴门永续、社会雕塑和系统思考为基础,它融合了食物森林、社区堆肥、土壤修复、种子图书馆、生态美育与疗愈等多个主题,推动生态素养培育,形塑照顾地球生态系统的未来大学。


“秾”可食地景,《菜菜乐园》,种植互动游戏,2021年

“吾耕园”,恩施学院校园堆肥与劳动教育项目,2020年至今

“愈园计划”,生态艺术教学项目,2020年至今





涌现是从细胞与生命体等所有活的系统的基本特征。这是自然过程不可预知的创造力的体现,也是启发新的思考与行动方式,启发社会与教育创新的原动力。生态艺术行动是效法活的生命系统的智慧,与自然与社群的创造能量的重新联结,是创造涌现的各领域、社群、学校、集体、个人与生命万物的共同行动,旨在气候危机的混乱中生成有序的新模式、新联结与新网络。未来社会的行动者们是否可以与涌现的创造能量重新结缘?“在不可能之中创造可能,在无望之中创造希望,在生态废墟之中释放出创造性的能量。”(范达娜·席瓦)长久陷入现代性迷思与无限增长幻象的人类,是在熵增的道路上如脱缰野马般继续狂奔?还是迷途知返,走向与生命能量链接的涌现之路,回到我们原本的生态位,回到地球家庭的怀抱,承诺对未来世代与万物的责任与呵护?




01

艺术家

(按姓氏拼音排序)

Betsy Damon(美)

David Haley (英)

Basia Irland (美)

梁志刚(MIchael Leung)(英)

龙盼(Pan Long)

Beverly Naidus (美)

苗文翻译局(QXLHM)

Aviva Rahmani (美)

Tattfoo Tan(马来西亚)

童文敏(Wenmin Tong)

Ruth Wallen (美)

王久良(JiuLiang Wang)

郑波(Bo Zheng)



02

机构与教育项目

(排名不分先后)

四叶草堂

秾”可食地景

登龙云合森林学校

握手302

南川山水乡愁自然中心

自然介

吾耕园

亲邻自然

愈园计划



03

艺术总监

焦兴涛



04

学术主持

李川



05

策展人

倪昆

靳立鹏



06

地点

龙门浩下浩老街13号



07

展览时间

2023年5月7日——6月21日



08

开幕式时间

2023年5月7日下午3点



09

《与云对话》

现场行为艺术


发起者:大卫•黑利(David Haley)

书写者:何晓凤 赵欣敏

时间:2023年5月7日下午3:30



10

承办单位

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

原•美术馆



11

协作单位

四叶草堂

秾”可食地景

登龙云合森林学校

握手302

南川山水乡愁自然中心

自然介

吾耕园

十方艺术中心

四川美术学院生态艺术特色工作室




海报设计:侯嘉祺

推文排版:杨珺璐

拍摄:曾凯敏、祝佳星、简玟忻

影像剪辑:何尊昱、杨珺璐、马慧雯

策展执行:邓俊、陆睿、李欣宜、张砚、邱原野

图文排版: 杜宜暄、杨珺璐、何尊昱




✦  +

+

关注我们


生态艺术行动是一个探讨中国行动式生态艺术实践的艺术平台。它以“社会雕塑”与行动主义艺术观念为基础,旨在联结人与非人、人与社会,整合艺术、生态、科学、社会和教育等领域,创造一种新的面向未来的生存与行动的艺术。


✦  +

+

生态艺术行动

咨询邮箱:

ecologicalart@163.com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21114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