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讲座回顾 | 音乐的视觉化——大西景太

2023-05-10

从抄写到古登堡时期的活字印刷,从热金属铸排机到激光照排,从桌面出版系统、各种应用软件,再到当下的数字交互媒介的应用,每个时期的技术变革都在影响着平面设计的创新与发展。

今天,数字与交互、动态与屏幕已经成为人们接收和传播信息的主要方式和媒介。创意编程、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被广泛用作设计的工具,也给平面设计从静态延伸到动态,从二维拓展至三维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可能。在动态视觉设计越来越频繁出现的当下,让我们重新思考传统平面设计与日益变化的技术如何相互作用,以及传统平面设计向动态发展的可能路径。

本次动态设计系列讲座是继2022年动态展和动态设计工作坊之后的延续与深入。聚焦国际前沿动态视觉设计领域,邀请了来自国内外5个设计机构的著名设计师,结合线上线下的方式,分享他们在视觉设计领域中动态设计的探索,在设计背后的动态思维模式和创作方法,在信息承载下对媒介的塑造和新工具的应用,以及对动态设计在社会传播中所承担作用的思考。

动态设计系列讲座是结合大二动态设计课程,旨在为教学提供更多的专业思考和教学路径,更好地了解动态设计思维与创作方法,学会从数字科技发展中寻找对未来的感知力,从现实社会传播中探索创新的执行力。







讲座回顾

LECTURE REVIEW


今天的演讲主题是音乐的视觉化。大西景太老师主要是通过动画来表现音乐的构造与声音的质感,以这种手法制作影像装置、音乐mv、电视广告、以及影像艺术之类的广范的影像类作品。大西老师1980年出生在东京南边的神奈川县。2006年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大学院,毕业之后作为设计师开始了独立活动。2006年,大西老师在长滨设计工作室工作的同时,也作为一个独立的影像艺术家、影像设计师,开展各类艺术研究。2010年开始在东京工科大学的设计学科担任讲师,2022年,在日本的法政大学的信息系统设计学科担任教授。



“如果一句话来概括这个作品的话,就是把乐曲构造做了一个视觉化的处理。”

—— 大西景太


卡农是一首世界名曲,但是人们不太了解这首曲子真正含义。这首乐曲一共有三个声部,大西老师主要是通过视觉化的方式对这三个声部进行区分。实际上这首曲子需要三个人同时进行演奏,但在本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大西老师通过视频化与剪辑的方式将同一个声音处理在一起。


正如画面上所示,整个曲子根据音的高低和长短共分成截然不同的4种风格。老师利用画面上的4种类似于地形的表现形式,对这4种风格进行了阐释。这首曲子的创作者约翰帕赫贝尔作曲时,可能也在有意识地设计这一点。


《卡农》



《安魂曲》是一首复调乐曲,复调音乐的概念就是作品中含有两条以上独立曲调的一种多声部音乐。这种音乐与普通的合唱音乐的不同之处在于每个声部的开始时间和它们的旋律都是不同的。


为了表现复调音乐的形式,大西老师第一步就是把音乐转化成可以在电子屏幕上看到音的高低和长短的MIDI的电子格式,然后根据生成的音高的高低,通过手绘的方式描绘这些线条。这件作品创作于2020年,因为当时疫情的严峻形势,所以合唱形式渐渐不被使用。大西老师想通过这件作品,让大家重新审视复调音乐这种艺术形式。


《安魂曲》



江差,实际上是一个地名,这个地方盛产鱼类。江差追分是当地沿海城市使用的一种渔歌,属于日本最有名的民谣之一,但是现在的年轻一代基本从未听说过。老师现在在大学任教,但是学校里大学一年级的同学几乎都没有听说过这首歌。这首歌的歌唱形式非常有意思,以延续的形式在唱同一个音。


画面显示的就是这支民谣本身的乐谱,虽然看上去很有意思,但实际上能跟着这个乐谱唱出来的人却很少。老师创作《江差追分》影像的目标就是希望观众能够一边看他的影像,一边看着乐谱,轻松地把这首歌唱下来。


大家在听音乐的时候,有的人会去听旋律,有的人会通过歌词来感受这首乐曲带给人的气氛,但是老师认为乐曲的构造本身也有很多有趣的地方,值得被大家发现。


《江差追分》



这是老师在2018年为日本2121设计美术馆“声音的构造”展所做的作品。此次展览主要基于音乐家小山田圭吾的作品进行创办,当时一共有9组影像作家,根据他的同一首曲子,创作了9组不同的影像。因此观者可以通过各个作家对同一首音乐的不同理解,感受这个音乐的有趣之处。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效应名为波巴琪琪效应。这个测试提供给被测者两个图形和两个名字:一个叫booba,一个kiki。测试人员让被测者将这两个图形和名字分别对应起来。这个实验的结果是80%~90%的人都会觉得左边的这个图形叫kiki,右边的这个图形叫booba。这个实验恰恰可以证明大家其实在无意之中已经把声音和图形连接起来了。


左右滑动查看《鸡尾酒派对》



老师着重表现的内容和展览题目一样,是通过一些类似于像结构建筑的形式来表现声音与影像。这首曲子本身就有它独有的、分散的感觉,包括其中的鼓声,也是故意和其他声音错开的感觉。一般的乐曲中各个部分的演奏是同时进行的,但是这首曲子将这些声音故意错开了。整个作品都是基于刚才讲的点来制作的,所以大西老师在创作时就把里面的个别音都提取出来了,让大家能够单独地理解到一首乐曲里面的各个小的部分。


这个作品的名字叫《鸡尾酒派对》,实际上“鸡尾酒派对”是一个心理学效应,指的是在一个非常嘈杂的,类似于派对的场合中,你想要仔细辨认出某一些细微的声音,其实也可以辨认出来。老师的这个作品就是将整段音乐分散开之后,你在听一首复杂音乐时,只要你心里想着你想听哪个部分的声音,其实就可以边看它的影像,边把它辨认出来。


《鸡尾酒派对》这个作品其实有一个原型——《地下铁》,是老师在2012年制作的。《地下铁》和《鸡尾酒派对》属于关联性的作品。因为2012年老师做的地下铁动态广受好评,所以他延续做了很多相关作品。


左右滑动查看《地下铁》



这段影像是由日本子供向设计节目《啊,设计》引申出来的一个成人版设计。之前我们看到的作品是先有音乐,然后通过影像让音乐被更好地理解。但现在这个作品,是以单独的音乐和影像呈现,只为让里面的信息更好被理解。


作品名为《城市的图层》,即从各个不同的视点看,城市区域是怎样的。比如单行道的信息,只有驾驶者的视角才会注意到。对于视障人士来说,城市中哪些地方有盲道,是他们获取信息的关键点。像刚才举的例子一样,通过不同的立场和视角,一个城市其实是由很多不同图层构成的。因此,这个作品想要通过信息、图表可视化的形式,把城市里所包含的各种不同层次展现给大家。


创作这个作品的原因之一是老师对谷歌地图非常不满。像谷歌地图之类的电子地图,把画面缩得很小来看,看不到多少有效信息,只有把它放到很大时,才可以看到详细的信息。而普通地图又会将很多繁杂的信息杂糅在一起,它虽然信息很丰富,但是非常难以获取到你想要的信息,所以老师就想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对这些信息进行区分,更好地帮助人们获取所需信息。


左右滑动查看《城市的图层》



这个作品是老师在2012年至2014年创作,在东京都现代美术馆的“艺术与音乐”展览里展出的一件装置作品。这件作品是由12个分布在不同地方的电子显示屏构成的,每个显示屏都播放着不同的动画,并放出不同的声音。观众在观看的时候,可以一个一个地靠近单个的显示屏,去仔细聆听单独的声音;也可以远离一点,一起听整体的声音。


首先,在这个作品中,老师把不同质感的声音分别进行动画化;其次,这个作品展现的是把声音和动态分布在空间里。你可以从不同的地方进入装置,也可以在这个装置中穿行,正如这个作品的题目《森林与树木》,可以让观众如同穿行在森林中。


日本有一个俗语,大致意思是只盯着树木看,是看不见整片森林的,只关注细微的东西是没有办法把握整体的大局面的。这个作品就是让你既可以看到整体的森林,也可以看到单独的树木,所以老师就给这件作品取名为《森林与树木》。


这个作品也衍生到了可以和小朋友进行互动的阶段,小朋友可以通过按按钮来进行演奏。2020年,老师也做了《森林与树木》的2.0版本。把音响藏在了一个一个的展示台里面。观众可以拿着iPad,对着各个展示台,就可以看到AR版本的动画。随着AR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大西老师也想通过AR眼镜来进行创作。


左右滑动查看《森林与树木》



这件作品创作于2019年,日本NHK电视台的一档节目希望影像艺术家能够为日本六七十年代的歌曲重新制作MV。大西老师受邀参加,他挑选的是歌手大泷咏一的作品。在大泷咏一的作品中,他参照了一些旧的摇滚,包括坂本久创作的一些日式的祭典音乐以及很多不同的老的音乐形式。所以老师在这件作品中,把作曲家引用的各种不同的元素再次呈现。这件作品与之前介绍作品的不同之处是,老师不光在一些声音的质感方面加以呈现,连一些乐曲中感受到的氛围,也融入了到设计里。


这首乐曲开头打鼓的一段,其实来源于丧葬时一种专门的节奏。一般来说,像这种送葬的情形,大多是安静的氛围,但是也有像这样比较热闹的表现。大西老师希望大泷咏一能够开开心心的,所以采取了这样的形式纪念他。


大泷咏一本人在以不同的身份出现时,会使用不同的艺名。最后老师在做墓碑设计时,就参照了他不同的名字,相应制作了不同的墓碑。因为在设计里老师做了很多比较有趣的东西,他也诚恳地去了大泷咏一的墓前向他道歉。大泷咏一是老师非常喜欢、欣赏的歌手,老师觉得大泷咏一肯定会原谅他。


左右滑动查看《这里是日文》



其实不同的设计是有不同价值的,比如你做一些品牌设计或者是什么,可能是发现商业的价值,但是老师做的这些设计其实是发现一些被遗忘的,或者是一些本身没有被注意到的东西,它们本身的价值,把它发掘出来之后,再用影像的方式呈现给大家。

提问环节

QUESTIONS & ANSWERS


问:因为老师本身也不是音乐专业出身的,所以想请问一下大西老师是什么时候、什么契机,与这个音乐相关的作品结缘的?


答:我在学生时代本身就读的设计专业,它里面是没有像视觉传达、室内设计这种细分的,而是一个比较大概念的设计专业。然后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本身在年轻的时候,就喜欢音乐,所以我在大学就读的时候,当时就已经有想要做这个音乐方面相关作品的想法。我觉得音乐和影像同样都是一个时间轴上的内容,不像是一个比如说海报这样的静止设计,所以我在里面找到了一个相似性,所以在毕业设计的时候呢,就想着未来还是想往音乐的方向走,然后最终找到一个平衡点,就是做这个东西——影像。



问:大西老师现在的作品创作中很多都用到了一些3D的这种表现手法,所以想问老师是在本身就读的那个学科设置中就有学到过这些东西,还是因为感兴趣,后面自己去学,制作这些作品。


答:我其实也是基于先有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后再去进行学习的这样的一个操作,不过我并没有太勉强,就是不要去学很难的东西,我是觉得这样子一步一步地慢慢地学,然后3D软件也是一开始从比较简单的那种东西开始,一步一步做,并没有一下子上升到很复杂的那种难度。看上去好像非常难的事情,原理都很简单,主要还是说做想做的事情。比如说刚才音乐里面我想传递的这些,就是说把音乐通过视觉化分开,这样一个技术好像没有大家看上去那么困难。



问:请问老师在确认作品的主题之后,是如何进行风格化的一个尝试?


答:像卡农的那个音乐,它可能本身音乐里面都有那些特性,然后我就会参考一些,比如说像埃舍尔矛盾空间嘛,我可能会参考到那些东西,然后从那些东西找到灵感。就是还是会根据这个线索,就是像埃舍尔的矛盾空间和卡农的这种阶梯的感觉之类的。个人风格的话,其实也是以这种黑白的这种展现比较多的,所以我会有意识的在这种黑白,还有这种明暗的有限的范围内,去思考能不能把这个作品的视觉效果做得更好,边做边思考这个视觉展现。大家在考试的时候应该都有画过那个石膏的素描吧。然后我就是在表现有点像我们画那种石膏素描的那种感觉。我到现在也一直在追求这种明暗上面的视觉表现。



问:请问大西老师的那些图形是用代码生成的呢,还是自己手动调整?


答:基本上我是没有使用代码,都是自己通过一些手绘的方式去进行操作的,但是刚才介绍到那个江差追分的那个作品里面像一些波纹的话,我是有借鉴到一些视觉化的音的那个波动,有借鉴那个生成了的东西的。这种自己手动来进行调整的方式,我觉得更适合我去表现一些对于这种音乐的理解。



问:大西老师这边在做同一段作品的时候是不是会尝试不同的方法,然后再决定到底是哪个最好、最合适呢?就是怎么决定这个问题。


答:大西老师这边说的是他虽然会尝试很多的方法,但是一般不会说一下子平铺很多方法,然后再横向对比,一般不会做这种横向对比。


主    办: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视觉传达系

学术主持:毕学锋

讲座策划:动态设计课程教研组

(虞琼洁、徐振庭、赵晨音、卢泳如)

特邀嘉宾:大西景太 Keita Onishi

现场主持:虞琼洁



编辑:胥雅涵 林书米

责编:郭   星 林书米

审核:成朝晖 卢泳如

投稿邮箱:sjnews@caa.edu.cn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设计艺术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17052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