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90%的广告公司,不会给自己做广告

2023-05-17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

没有谁天生自带影响力。

想要提升知名度,首先第一步被大家知道。

在给客户做广告的时候,这样的道理浅显易懂,一旦放自己身上就不会用了。

刚入行,曾心生疑问,广告公司如何给自己做广告?

问了一圈,得到的答案:创意是一切,作品即名片。心想这帮做艺术的够酷,若为创意故,生意皆可抛。时光荏苒,这样的回答依然占据主流。可脍炙人口的广告公司,或者广告名人,还是那几个。
作品是敲门砖没错,如果敲门的时间比较短暂,抓不住案例火的瞬间,别人敲的就是下一个爆款的门。
一个案例火了,意味着一个宣传的契机来了。你要大大方方地告诉别人,这个案例是你做的。你要大大方方地对外做分享,你要积极地找媒体曝光。很多公司一没有时间,二没有精力,三更没有钱去做。急急忙忙赶往下一个案例,积累名气机会很快付之东流。

时有佳作问世,评论区疑问四起:哪家代理商?谁做的?

“创意是一切,作品即名片”这个答案或许应该改成:都怪这个名片挡住了我们公司的Logo。
做广告,以艺术为名,竟至忘记生意之道。
谈及Logo,国内最出名的,左有叶茂中,右有华与华,中间还剩下一个郭富城。
如今,人人是IP,个人即品牌的时代,大部分广告公司还在依附传统的口碑相传、周边送礼、更多是躲在自己的圈内自嗨,希望客户【偶尔记得我】并【主动找上门】。这现实吗?不现实!再大的明星,也要持续在微博发动态,或者上上综艺,找狗仔拍一拍,才有可能不被遗忘。
尤其是在如今信息爆炸,广告代理商各种类型层出不穷,品牌以效果为目的、生意为导向,作品普遍同质化的时代。

意味着,找谁都一样,为什么是你。

不否认,每个公司一定有每个公司的长处,关键是有多少人知道,有多少人会系统性放大?
作为帮助其他企业塑造品牌形象、提升知名度的专业机构,知道在同质化时代要做品牌差异的广告公司怎么会把自身的宣传忽视到这个程度?
让人费解,感到离谱,
至少,行业媒体上你的身影要够活跃吧?(不介意数英给我打钱)
仔细想想,广告公司不为自己打广告的原因,可能有这么几个:
(欢迎对号入座,共同探讨)

原因一:品牌出名比自己出名更重要,广告公司/创始人理应低调

许多广告公司都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境地:拥有一些不错的案例,但公司和创始人并不出名。
这里面有传统的业务模式、广告公司文化的形象等问题。
广告公司的业务模式主要依赖于为其他企业提供专业服务,而非面向大众推广。因此,它们更倾向于通过业内口碑、案例展示和人际关系等方式获得新的业务机会。另外,从文化角度,一些广告公司认为,广告只是营销的部分,品牌出名比自己出名更重要。我们应该站到背后,不应该过于炫耀。
但是呢,
传统是用来打破的,你不出来讲,自会有愿意出来讲的。
在作品水准差异不多的前提下,一个更出名的创始人或者公司,你选择谁?
从传播角度,肯定更有名的优先。
有名,意味着他有更多的资源,更多的传播势能。
只靠作品出名赢得生意的前提是,你的作品做到了真正的顶流,很难有人超过这个水准。
对方只能找你,找不了其他人。
这样的公司,整个行业又有几个?
以国内广告公司为例,那些做得不错的公司,其创始人都或多或少拥有一定名气,如天与空的杨烨炘,之外创意的郑大明,W的李三水,群玉山的马晓波,赞意的乌东伟。尽管他们宣传的角度各异,但至少都在积极进行自我宣传。
比如杨烨炘,用社会新闻来宣传,率先拥抱大众。“拥抱大众,拿多少国际奖项,喊出4A升级版”只是宣传的基础,这些都是圈子里面的人知道的东西。他做得更好的是连续举办免费的【天与空创意节】,做了几个户外广告牌;以及在黄浦江扔黄金大米,找了很多社会新闻媒体报道。
后续再把参与过天与空创意节的人拉到一个统一的社群,一有广告就会率先进行一步粉丝宣传。
这样做,让大众了解广告公司以及日常案例的门槛一下子变低了。
郑大明则更注重方法论的推广,坚持以“冲击波营销”为核心,带动品牌名气的宣传。他甚至将冲击波营销几个字搬上了各城市的电梯广告,让人们首先了解这一理念。好奇者很可能成为潜在客户。
最近,郑大明有了一个新招。招聘十万文案人。
看似是个很老的招数,但是面对新的环境,一样可以形成冲击波,增加个人及广告公司名气。

马晓波在业内知名度颇高,群玉山开业的时候,乌泱泱的业内人。马晓波的宣传动作还是集中在圈子内,人物专访、营销课程、作品合集。圈子外更多的是在自己创作的歌曲中写下作词人署名。
李三水花式宣传招术很多,加上他喜欢涉足更多新鲜领域,他的名气可以说在业内非常大。最近的AIGC大火,李三水紧随其后,建立AI团队,率先发布第一个AI案例,通过借势的方式,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赞意乌东伟,李三水(W的野狗头子)已经开始运营个人小红书。新兴的木瓜创意创始人也在做播客……
有一个观点,或许大家没有意识:有名气的不经营也会没有名气,没有名气更应该打造名气。如何经营呢?需要系统的知识沉淀有预算有预谋地广而告之。

原因二:留给自己的预算太少,广告公司自我宣传也要思考ROI

广告公司通常将有限的资源和预算投入到为客户制作高质量的广告上,而不是将精力花费在自我宣传上。
此外,广告的制作和投放需要大量资金,广告公司可能会觉得投资回报率不高。说得更直白一些,广告公司普遍面临收款难的问题,很多公司在与品牌合作时都可能遇到拖欠款项的现象。即使是合作大型的互联网集团,也难免被拖延。
毕竟,谁给钱,谁就是老大。现金流不稳定,自我宣传自然无法保持稳定。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广告公司的业务模式相对单一。如果仅依靠制作广告获取企业营收,就会显得相对被动,主动开展其他业务则会变得更加困难。
有位广告人因为觉得广告从业者在品牌面前的话语权太低,所以转型成为自媒体和网红。当同一个品牌寻求合作时,他发现品牌对待网红时会表现出尊重,因为他们欣赏网红的粉丝数量和作品而寻求合作;而对待广告代理商时,品牌则更多地带着甲方的高高在上的态度,认为付了钱就应该得到好的服务。
这意味着,仅靠单一业务谋生的时代已经悄然过去,你需要具备更多的能力和资源。
因此,我们看到现在部分广告公司也在拓展更多业务领域, 如开设培训课程、 创建资源平台、开发AI技术能力、发展MCN业务、 涉足明星经纪、 进行IP孵化等等。
各大有危机感的广告公司都在根据自身的成长基因和擅长方向,不断寻找更多的商业可能性。

原因三:还在以人、以创意为核心,缺少系统方法论,从而缺乏宣传的信心!

即使拥有充足的资源,广告公司在自我宣传方面往往表现得较为谨慎。主要原因在于,一旦宣传效果不佳,公司的声誉将受到严重损害。毕竟你怎么宣传自己,大概率就会怎么宣传客户。你的认知和方法论是不会变的。
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广告公司还停留在:“好作品靠人,但人是流动的”传统业务模式上。缺乏自身的系统知识沉淀,也就缺乏自我宣传的底气。没有底气,就没有勇气和信心。
然而,成功往往伴随着失败。
如今的广告公司相较于过去,显得过于胆小、谨慎。
回顾20世纪90年代,国际4A广告业蒸蒸日上。来自港台新马泰的创意总监们引领内地广告人风靡国际舞台。而在那个时期,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开始系统地学习广告知识,撰写了一本《广告人手记》。

在那个黄金年代,本土广告人难以成为总监,奖项亦鲜有本土名字。这位年轻人,戴着一顶帽子(后来演变为红星帽),站在书的封面上,封底留下电话号码,吸引眼球,为自己宣传。
他便是广告界一代宗师叶茂中。
你或许会问,案例都没积累几个,就敢写书?其实这不重要,所有的成功都是靠失败累积起来的。叶茂中通过这本书,成为了国内广告人为自己打广告的先驱。后来更是启动个人IP极致打造,继续出书,并且花费上亿广告费,在机场投放广告、举办画展,进行360°自我宣传。
有时候他也不花钱,例如在机场候机,他会故意迟到,等候机厅广播呼叫他的名字:“乘客叶茂中,请速到登机口登机。”如此,他巧妙地在整个机场为自己进行了免费宣传。
另一方面,华与华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2003年,华与华成立。华杉和华楠两兄弟一边开公司,一边搞出版。截至目前,他们出版了十几本书,成为了可持续的生意敲门砖。这比知名案例更好用,更持久,更值得信赖。

同时,他们个人IP经营出色,也舍得花大价钱搞活动,搞百万创意大奖赛,定期花几千万投放机场杂志、机场广告牌。(与叶茂中的宣传方式类似)
华与华的失败案例多吗?我相信不会少,只是你看不到罢了。
只不过,案例是做给别人的,自己做事成功更具说服力。
然而,
有些广告人一是不屑于这样大张旗鼓为自己宣传的做法,认为有失身份。二是真的很难去真正地进行系统沉淀,这件事需要的不仅仅是决心,更多是恒心。三是中国人自古谦虚,这样做会招来更多同行的嫉妒,恶意诋毁等等。
比如,
一看到胜加,就说别再讲故事。
一看到之外创意,就觉得冲击波又来了。
一看到华与华,就觉得设计low。
我们阻止不了这些恶意的声音,只能让自己不去做这样的人。
如果你决定成为一家伟大的广告公司,前进路上一定少不了各种障碍。
没有办法,只能克服它。

 最后,到底如何为自己的公司做自我宣传?

这里浅聊
1、 确立目标(从小目标到大目标,一步步望上爬)
2、制定预算,舍得花钱
可以把这个看成是一种对企业的长期投资。
3、内容策略
——创始人角度:打造个人品牌、系统地进行知识沉淀(出书)
例如全球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光是出版书籍就有:《麦肯锡方法》、《麦肯锡心法》、《麦肯锡战略》、《金字塔原理》。这些书籍涉及了麦肯锡的管理方法、战略思维和实际应用,有助于读者了解麦肯锡的经营理念和成功之道。
——公司角度:展示核心竞争力、定期分享成功案例等
——客户角度:与客户建立良好关系,让客户成为推广大使(你们的送周边还是需要的,毕竟客户也在干这事儿)
——行业角度:
● 持续关注行业动态趋势,有条件地可以输出行业报告
● 联合更多资源,共同提升行业影响力
比如,不定期开展行业性质的论坛、活动,广告公司或许可以联盟搞创意集市(这个idea用了请打钱,哈哈)之前记得行业还有一个CIA,独立独立创意联盟,好像也没看到在做什么事情,除了集体抵制付费比稿(不能说没用,只能说有点用)
最近看到的比较好的自我宣传案例,就有有门举办的十周年庆民谣夜活动,只不过更多是聚焦在圈内。
还有去年的广告行业第一档职场综艺,BBDO《跃上高阶职场》。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广告行业,也带火了一些广告人。总体来说,对整个行业是有好处。讽刺的是,4A已死的论调唱衰很多年,结果给行业提振信心的反而是4A。
——员工角度:培养明星员工,鼓励员工参与自我宣传,让他们成为公司形象的一部分。
4、传播策略
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资源,记得与各垂直媒体、自媒体维系良好关系,不定期对外分享,开展合作,为公司宣传打好基础。例如,利用社交媒体、公关活动、出版物等方式,提高公司知名度。
写到这里,差不多了。有些碎碎念的成分,逻辑什么的自己梳理下都懂。这篇主要作为一个提醒,提醒在这个充满危机感的时代,每家广告公司、甚至每个广告人都应该开始自我宣传。
广告行业做大做强,离不开每一个至今热爱广告的你。
Peace and love!

一个人的视野有限
如果你见过不错的公司宣传案例
欢迎评论区一起分享

*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往期回顾

1. 母亲节营销案例复盘,多份关注多点爱

2. 爆款背后经验总结!意类创始人江畔来了
3. 把草「种」进眼睛,这些美瞳的系列命名好讲究
4. 大润发教你省钱、B站教你变老…|「项目精榜」来了
5. 买不起爱马仕的我,但认真看了它的微博和公众号


这就是数英:
这里聚合世界及中国500强企业优秀营销人才,共同探讨创意进化、品牌增长、商业力量与企业间合作;这里聚合国际与本土一流广告代理商发布即时动态、分享优质案例、进行人才招聘;这里聚合业界资深作者,以全面视角洞悉行业生态,创作有价值的内容。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数英DIGITALING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10446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