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剧本朗读、对话、调查问卷……UCCA近期公共项目预告

2023-05-19

UCCA近期公共项目

2023.5.21(周日)

剧本朗读

突然间我消失了:

中国/新加坡/英国‘d’之独白

15:00-16:30 

北京UCCA报告厅


2023.5.27(周六)

UCCA × 文景 对话

“图像及其超越”系列

影像、情念与真实:

作为阿特拉斯的爱森斯坦

14:00-16:00

北京UCCA报告厅



2023.5.28(周日)

对话

与《十月》同行:

“建制派”批评写作的启迪

13:30-18:00

UCCA报告厅


2023.6

对话

UCCA × A4美术馆联合策划

美术馆拍了拍你



剧本朗读

突然间我消失了:

 中国/新加坡/英国‘d’之独白

2023/5/21




《突然间我消失了》(And Suddenly I Disappear)首版是英国剧作家凯特·欧莱莉(Kaite O’Reilly)和英国知名剧场导演菲力普·萨睿立(Phillip   Zarrilli)的作品,凯特在其中出色的戏剧构作令她获得2018年埃利奥特·海斯国际杰出戏剧构作成就奖。2023年,剧作家凯特创作的中国独白终于出炉。身身不息团队于2022年启动国际无障碍剧场的合作项目《突然间我消失了: 中国/新加坡/英国‘d’之独白》(And Suddenly I  Disappear: the China/UK/SG 'd' Monologues)。剧目是国内首部以社会模式理念、身心障碍者主体性视角创作的无障碍独白剧。



剧本的创作灵感源自聋人和身心障碍者的真实生命体验,旨在探索身心障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以及人之所以为人的议题。演出结合“进接美学”(Aesthetics  of Access)的观点(进接美学,即“引进”和“接轨”不同艺术元素的一种美学观念。字幕、口述影像和手语传译等辅助元素不只是功能性的存在,而是以艺术元素的定位和作品本体共融呈现),以多语言和多媒介 (口语、手语、视觉语言、投影) 的方式诠释一系列虚构的独白。剧作家结合了大量访谈进行虚构创作,其中共有五段中国独白诞生:“奇妙的事情即将到来”“躺平的韭菜不好割”“另一种光明”“燃烧”“在闪光的人群之中”,这些独白是来自身心障碍群体真实而智慧的表达,回到人的处境,以高超的剧场表达倾诉人的心声,是剧场对身心障碍主体性的再塑造。



《突然间我消失了:   中国/新加坡/英国‘d’之独白》由戏剧导演陈然执导中国独白部分,新加坡展能有道(Access Path Productions)线上表演新加坡独白部分。第一阶段受访者与第二阶段表演工作坊的参与者作为表演演员。表演主要由身心障碍者呈现。项目整体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身身不息团队在探索以身心障碍人士为主导的无障碍剧场在中国语境下的存在空间,这次剧读表演是一次阶段的成果展示。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剧场、制作方和艺术节,能够看到无障碍剧场革新的理念与极富创造力的表演,并且为身心障碍人士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而社会与文化艺术领域需要这样的声音。



中国独白部分由身身不息出品,英国文化教育协会、新加坡展能有道Access Path Productions合作支持。




演职人员表


中国独白制作方:身身不息

编剧&英方联合导演:凯特·欧莱莉

中方联合导演:陈然

制作人:葛慧超

演员:王怡明(桂花)邓超界 陈婷 林卓星 Cassie貘貘 关关 

形体指导:廖书艺 王怡明(桂花)

台词指导:富鹏栩

执行制作&剧本翻译:蒲文妍

影像设计:李梓涵

项目统筹:林欣蕊

排练统筹:关涵洁

制作支持:英国文化教育协会(British Council) 中英文化连线基金(Connections Through Culture)

国际合作:新加坡展能有道(Access Path Productions)

排练支持:残障融合实验室




剧本朗读

“突然间我消失了:

 中国/新加坡/英国‘d’之独白”

中国独白



活动时间


2023.5.21(周日)

15:00-16:30 



活动流程


15:00-15:40

剧读表演


15:40-16:00

主创分享


16:00-16:30

演后问答




活动地点


北京UCCA报告厅



购票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活动现场票:

50 元/人

30元/UCCA会员 



*活动收入将悉数用于支持UCCA公共实践部的运营与发展;

*活动当天开场前半小时,请于UCCA正门领取活动门票;

*场地准入人数有限,建议提前规划出行时间,迟到请听从工作人员安排入场;

*活动期间请保持手机静音;

*活动门票不支持退换。




主创介绍


编剧&英方联合导演



凯特·欧莱莉

诗人、剧作家、戏剧构作

剧本创作涵盖广播、荧幕和舞台作品


她在身心障碍艺术文化及「进接美学」方面的开创性创作享誉全球。欧莱莉曾获多个奖项,包括佩吉·拉姆齐奖、曼彻斯特戏剧奖、戏剧威尔士奖,作品《波斯人》(威尔士国家剧院出品)获泰德·休斯诗歌新作奖。她曾两次入围国际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戏剧创新奖(2012年、2019年)和苏珊·史密斯·布莱克本奖。荣获2017/18届国际艾略特·海耶斯卓越戏剧构作奖,以表彰其在“聋人及身心障碍视角下的多元戏剧构作”上作出的成就。她是威尔士国家剧院的新合作伙伴。欧莱莉的创作遍及英国内外,翻译版本高达十五种语言。她是新加坡ITI (跨文化戏剧学院)的访问学者,雷纳斯剧团(Llanarth   Group)的常驻戏剧构作/剧作家,与剧团的导演、演员和演员训练教师菲利普·扎里利长期合作。凯特·欧莱莉的戏剧作品《为非典型演员而作的非典型戏剧》和《‘d’之独白》已由Oberson/Methuen/Bloomsbury出版。


国际创作包括2018年Unlimited基金会委约作品《突然间我消失了:新加坡/英国‘d'之独白》,与聋人及身心障碍艺术家合作完成。作品目前正与新加坡「展能有道」及中国「身身不息」共同持续创作,由英国文化教育协会资助。2021年,欧莱莉的戏剧作品《九面弗里达》与《‘d’之独白》首次在韩国首尔演出。欧莱莉目前正在创作英国文化教育协会的威尔士/印度跨文化委约项目。近期还受邀为兰伯特舞团基于英剧《浴血黑帮》的芭蕾作品《汤米·谢尔比的救赎》担任戏剧构作。她的首部剧情长片《杏仁和海马》由Mad as Birds films制作,将于2022年上映,由瑞贝尔·威尔森(Rebel Wilson)和夏洛特·甘斯柏格(Charlotte Gainsbourg)主演。www.kaiteoreilly.com




中方联合导演



 陈然

戏剧导演、写作者、声音设计


1987年出生于福州。戏剧导演、写作者、声音设计。她的作品关注媒介化的当代⽇常生活,时常游⾛于集体记忆和私⼈记忆、虚构与现实的边界。作品受邀在国内国际的艺术节、剧场、美术馆呈现,包括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广东时代美术馆、北京国际设计周、今⽇美术馆、北京中间剧场、X美术馆、北京ONE艺术周、苏州寒⼭美术馆、⾹港剧力无边界艺术节、日本横滨表演艺术节等。陈然是北京戏剧小组 StageNoMore创始成员,声嚣剧读节联合策展⼈,去田野!艺术驻地计划联合发起人。曾获壹戏剧大赏“年度新锐导演”提名,华语戏剧盛典“最佳创新剧目”提名。入选德国Akademie für Theater und Digitalität、成都麓湖A4美术馆驻地艺术家。


陈然关注包容性艺术多年,2021年开始在声音剧场项目《我现在所在的地方@上海》中与视障人士合作,2022至今作为中方导演参与国际无障碍剧场项目《突然间我消失了》的前期调研、工作坊、创作排演。




制作人



葛慧超

身身不息创始人、表演艺术制作人/策划人


身身不息创始人、表演艺术制作人/策划人。作为表演艺术制作人,拥有丰富的艺术制作与国际文化交流经验,其制作及监制的作品包括侯莹现代舞作品《涂图Tu Tu》《意外Moment》《⾊线Track》、法国编舞家 Jérôme Bel《GALA》厦门版,陈丹青展览艺术影像《门》、故宫⾸次现代舞演出《合》、致敬伯格曼的演出《脸》、《Touch/Affect 触动/情动》接触即兴电影等,其制作演出曾受邀参加美国、英国、德国、意⼤利、韩国等国际艺术节。2019年,创办当代身体研究及艺术策划机构身身不息(Body On&On),探究二十一世纪的身体处境与生命能量,实践艺术的社会价值。同年,发起中国首个包容性艺术节——星空艺术节(Luminous Festival),邀请及连接全球知名包容性艺术团体,以艺术推动社会包容性变革;此外,她还与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共同创立了中英无障碍艺术论坛,一个长期致力于中英无障碍艺术交流和促进文化艺术场馆无障碍的合作框架;同时,她以身体访问计划向学者、艺术家提问,以身体游牧计划探索身体艺术作为异质性社群的连接方法。她还是连续五届Touch接触即兴艺术节的联合发起人,在中国推动“人人皆可舞”的舞蹈形式。从2017年开始参与舞蹈疗愈领域,探索艺术对特殊群体的疗愈性和修复性历程。2021年,她发起了认知症长者与照护者的舞蹈疗愈项目,并成立了“星空疗愈计划基金”,在北京上海两地以公益的方式长期支持认识症家庭的艺术与照护。




形体指导



廖书艺

北京接触即兴BJCI

Touch接触即兴艺术节发起人


北京接触即兴BJCI、Touch接触即兴艺术节发起人,导师,剧场创作者。十年的接触即兴CI与身体相关的探索经历,并将CI的经验应用于表演、演员肢体训练、创作、社群沟通等多领域。近年来,也以CI为触角,延展深入到太极、古典瑜伽、费登奎斯方法(Feldenkrais Method)的常规习练中。




表演者



王怡明(桂花)

 (聋人)自媒体人


桂花 (聋人)自媒体人、心理咨询师(实习)、沙盘游戏指导师(实习)、国家通用手语教员、国家普通话水平等级资格证二甲。个人公众号:桂花有话。曾参与 2008 年残奥运会开幕式演出《星星你好》,近期出演过评选十位全国优秀手语歌作品其一《一荤一素》曾参与过文学作品及舞蹈演出等获奖教授手语教学课程爱好广泛,编辑手语歌、写作,摄影,户外旅游,听音乐,画画等。梦想成为一名聋人心理咨询师,用更好的专业为同类人以及听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需求(线上文字交流或者线下手语,主要以来访者舒适选择为主)。更喜欢在舞台上演话剧,如果有机会,希望早日实现,也分享给大家更好的作品。





邓超界


在京奋斗11年,定居北京。爱好健身、读书、看风景、看电影、戏剧表演。当程序员爱上文艺,简直是“电击”的感觉!





陈婷


好奇并探索了四十年,一心想让有趣的灵魂不被有限的身体束缚住,是戏剧让我的眼里有光。Don't play perfect, play present.





林卓星


阿星,双子座,寄生离群的“社交牛杂”,时常白天乐天夜晚emo,接受但不限制于平淡的生活,在努力追求月亮,想热烈地活着。





Cassie,李伟华


都市白领,大龄单身女青年,起步的视频从业工作者,心灵疗愈的探索者,追逐梦想的灵魂……这是我,这又不是我。我是谁?我曾肆意欢笑,我曾悲哀痛楚,我曾惊天动地,我曾渺如尘埃。我是谁?我是这合一世界中的一片虚无吗?期待你我在探索中照亮彼此的路途。





 貘貘


撮合无尽的偶然来尽兴。





关士莲,关关


一名粤式北漂。喜欢唱歌和煮饭。




合作方


主创团队

身身不息


身身不息(BODY ON&ON)是一家以身体为本体的当代文化艺术策划/制作机构,秉持“一切从身体出发”的理念,自2019年创立,身身不息发起了“身体访问计划”、“星空艺术节(包容性艺术节Inclusive Arts)”、“Touch接触即兴艺术节/Touch中国社区计划”、“身体游牧计划”、“当代身体工作坊”等项目,激发智性的、感性的、觉性的身体场域,致力于探索身体的时代能量,艺术的社会价值。



制作支持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是英国提供教育机会与促进文化交流的国际机构。我们通过艺术、文化、教育和英语语言在英国和其他国家人民间建立联系、理解和信任。去年有超过8000万人与我们面对面交流,超过7.91亿人通过网络、电视广播和出版物与我们互动。我们成立于1934年,是英国皇家特许的非营利机构,属于英国公共机构。我们接受英国政府15%的核心资金补助。


中英文化连线(CtC)基金


中英文化连线(CtC)项目由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创办,旨在推动中英两国创意及文化从业者之间的合作。自2006年至今,通过促成合作关系及提供发展基金,已支持逾400多家中英文化艺术机构及个人达成互访、交流及合作。



排练场地支持


残障融合实验室

   

残障融合实验室由乐平公益基金会于 2021 年发起成立,致力与优化提升残障人士福祉的利益相关方携手,作为知识、经验和资源的枢纽在行动者之间建立网络,通过虚拟实验室与实体实验室,围绕残障人士的就业、社交和出行三个方向,来探求共益的解决方案,并以专业化服务推动残障者更好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




合作机构



Access Path Productions 展能有道的主要作品包括:英国Unlimited委约作品 - 凯特·欧莱莉的《突然间我消失了……新加坡’d’之独白》,该作品曾在英国与新加坡巡演;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Light to Night "项目委约作品-《自画像(Self Portrait)》;以及在新加坡国家博物馆进行的一系列无障碍的特定场域演出,如《All I Have To Do is Dream》《Yours》《Truly》 and 《A Quiet Morning》。Access Path新作是与The Human Expression舞蹈团合作的《Pan》。上述作品均可在网上观看,请访问www.accesspathproductions.com,了解更多信息。




巴可激光,为您做“睛”彩影像艺术呈现





UCCA × 文景 对话

“图像及其超越”系列

影像、情念与真实:

作为阿特拉斯的爱森斯坦

2023/5/27



在纯粹气氛(感觉的)和单纯纪实(事实的)之间,存在诗意的位置:即便在电影影像中,那也是历史叙述可以像抒情歌曲一样顿挫吟唱之处。


——《影像·历史·诗歌:

关于爱森斯坦的三场视觉艺术讲座》

 


法国艺术史家、哲学家迪迪–于贝尔曼对爱森斯坦和其名作《战舰波将金号》的挖掘,是在针对罗兰·巴特和阿兰·巴迪欧对其“悲情美学”的批判,将其反向把握为一种历史与哀歌的复杂综合体,从中发现纪实与诗意、传奇与真实、情念与客观性,这些看似相悖的概念的共存。于贝尔曼在对本雅明“辩证图像”概念的赞同,及对巴塔耶与爱氏之间关系的关注之中,找到了一种“正题—反题—症状”而非合题的表述,从而为致力于“‘从内部打破’传统形式的纪实”的爱氏作品谋寻一个合理位置。

 

谢尔盖·爱森斯坦肖像,1920年代早期。


在对这位伟大的苏联导演的阐释中,于贝尔曼的另一成就是将其类比于瓦尔堡,看到了二者对情念程式的运用,拒绝用细节化繁为简的共性。作为瓦尔堡的忠实拥趸,这位追随者曾激情澎湃地反复提及瓦尔堡“图集”之为艺术史的研究范例的卓越贡献。这种打破线性陈述,在纷乱的图像碎片之中穿针引线、建立关联,在混沌之中发现结构的美学特征,在爱氏的影片中显露无遗,其本身就好似《记忆女神图集》的复现;而此时,作者本人就仿佛是肩负世界的阿特拉斯。

 

阿比·瓦尔堡,《记忆女神图集》图版42:痛苦的情念形式所传达的能量的倒置。


在于贝尔曼看来,正是爱氏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影像之间的冲突与吸引、剪切与迷醉,才共同完成了影像的起义与暴动。《战舰波将金号》本身即为一幅生长的元图像,不断扩张和外溢。“何以让我们揭竿而起?”于贝尔曼早已为此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回答:是图像,是作为症状的图像,是试图含纳某种矛盾的不同极性的灵动的图像。

 

《战舰波将金号》剧照,1925。

乔托,《哀悼基督》,约1304–1306。


本次活动邀请到王炎和董冰峰两位嘉宾,围绕于贝尔曼对《战舰波将金号》的图像志来源解读和形式分析,以及于贝尔曼如何继承和重读由瓦尔堡开辟的图像学传统,理解爱森斯坦所展开的这首“宏大的历史诗歌”,进行分享和对谈。

 

《战舰波将金号》剧照,1925。


我们希冀通过本次对话,体察爱氏是如何利用蒙太奇、特写等电影手法,通过“调性蒙太奇”来创造氛围影像,“节奏蒙太奇”来制作剪切影像,以及二者之间的平衡从而完成瓦尔堡曾提出的影像穿越、溶解、取消边界的使命,让空间与时间得以在情念之中浮现。同时,我们也将看到于贝尔曼是如何调和德法艺术史传统理论视域中的矛盾与冲突,并平衡哲学范畴中人自身感性延展和思维活动二者之间的悖论,以此来处理历史材料、构建《战舰波将金号》之为“诗体纪实”和“纪录诗歌”的叙事的。



活动参考文本


《影像·历史·诗歌:关于爱森斯坦的三场视觉艺术讲座》[法] 乔治·迪迪–于贝尔曼著,王名南译,世纪文景,2020年。




UCCA × 文景 对话

“图像及其超越”系列

影像、情念与真实:

作为阿特拉斯的爱森斯坦


2023.5.27(周六)

14:00-16:00

北京UCCA报告厅



活动流程

14:00-15:30

嘉宾分享及对谈


15:30-16:00

观众问答



嘉宾

王炎、董冰峰



购票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对话活动现场票:

20元/人

10元/UCCA会员 


*持UCCA年卡者按照优惠票价收取费用;

*活动收入将悉数用于支持UCCA公共实践部的运营与发展;

*活动当天开场前半小时,请于UCCA报告厅正门领取活动门票;

*场地准入人数有限,建议提前规划出行时间,迟到请听从工作人员安排入场;

*活动与展厅为独立区域,离开展厅后再次进入展厅需重新购票,请合理安排参加活动与观展的时间;

*活动期间请保持手机静音;

*活动门票不支持退换。



关于嘉宾



王炎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导、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兼职教授,中美间跨界从事教学与研究。教授文化媒介、电影、西方古典等课程。著有《奥斯威辛之后——犹太大屠杀记忆的影像生产》《美国往事——好莱坞镜像与历史记忆》《返归未来——银幕上的历史与社会》(合著)等。





董冰峰

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学术总监


现为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学术总监,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研究员。2005至今曾先后担任广东美术馆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策展人、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栗宪庭电影基金艺术总监和北京OCAT研究中心学术总监。同时他也担任多个艺术机构、艺术理论丛书和影展的学术委员、主编与国际评委。董冰峰曾获“CCAA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2013)、“《YISHU》典藏国际版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2015)和亚洲 艺术文献库“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华研究驻留奖”(2017)。董冰峰的研究领域包括影像艺术、独立电影、中国当代艺术史、展览史与当代批评理论。




合作方

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旗下出版单位,成立于2002年。致力于发现故事,创造美,探求生活态度;专注于理解自身,记录时代,尝试未来生活的种种可能。文景始终坚持“社科新知、文艺新潮”的出版理念,出版过《追风筝的人》《我的名字叫红》《2666》《罗念生全集》《贺麟全集》牛津艺术史系列、托尔金系列等一大批社会反响、市场表现俱佳的图书。文景负责引进的图书作者彼得·汉德克、露易丝·格丽克连续两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媒体支持

搜狐文化频道开设有艺事文心、解码博物馆、文化讲堂、不如一见等多个IP栏目,致力于提供观点、传递新知,为用户第一时间提供优质的文艺资讯和新闻解读。



深焦


一本华语视听文化志,一本当代青年的新精神手册。我们聚焦世界文艺圈的潮起潮落,也关注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我们邀请来自不同文化的作者和嘉宾,分享专业的观点,讲述自己的故事,内容关涉但不限于电影、文学、音乐、动漫、戏剧等形式。




巴可激光,为您做“睛”彩影像艺术呈现





对话

与《十月》同行:

“建制派”批评写作的启迪

2023/5/28



1976年,因不满《艺术论坛》(Artforum)的商业化操作和对新理论的拒绝而愤然从其编辑部离职的两位艺术评论家兼编辑罗莎琳·克劳斯(Rosalind Krauss)和安妮特·米切尔森(Annette Michelson)创办了一份新刊物《十月》(OCTOBER)。杂志的名字源自1927年苏联前卫导演爱森斯坦为纪念“十月革命”十周年而创作的同名电影。正如爱森斯坦的《十月》试图清洗掉托洛茨基的痕迹,但实际上恰恰继承了俄国前卫艺术的传统一样,《十月》亦试图清洗掉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及其形式主义理论对于美国艺术批评的影响,但实际上它恰恰是格林伯格之前卫精神的延续。


爱森斯坦电影《十月》剧照。


20世纪60年代中期,曾旅居巴黎的米切尔森回到纽约,与克劳斯一道积极投身法国理论的译介工作,并发展出一套新的批评词汇。这套术语逐渐取代了形式主义,为抽象表现主义和形式主义之后的艺术运动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基础和解释路径。《十月》也随之成了这一写作群体最主要的阵地。对他们而言,形式主义不仅封闭了媒介,也固化了语言,甚至阻挡了艺术向社会开放的渠道,而他们要做的,不仅是开放媒介和语言,关注的对象也不再限于绘画、雕塑,而是扩展到电影、录像、表演、大地艺术等各种新的媒介实验,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借此重建了艺术与社会、文化及政治的关系。


《十月》(OCTOBER)创刊号。


自杂志创刊以来,他们先后集中讨论了“历史唯物主义”“体制批判”“精神分析”“修辞学”“身体”等理论前沿话题,展开了一系列批评和写作的激进尝试,在艺术系统内外引起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和争议。它开启了一个新的艺术解释模式和理论风格,且一度被视为形式主义之后艺术批评的典范。因此,哈尔·福斯特(Hal Foster)认为《十月》本质上是“建制派”。尽管 “《十月》学派”的理论范式早已凸显出保守的一面,但作为“建制派”写作的典范,对于今天的艺术批评依然不乏启迪和参照意义。


希维亚·柯波乌斯基(Silvia Kolbowski),《那个怪物:一个寓言》(That Monster: An Allegory), 2018–2019,影像,18分钟。


发言内容

秦思源

发言题目:当代艺术批评与当代理论思潮

发言介绍:《十月》杂志的出现代表上世纪战后最重要的艺术转折点,用理论的视角去思考和研究眼前发生的巨变。我们现在又在面临一个时代转折点,是不是《十月》的这些先驱理论家们可以回过头给我们一些启发、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待眼前的巨变?


汪建伟

发言题目:作为纠缠之物的“十月”

发言介绍:今天,每一个明确的对象都会是一个悬案。“十月”作为一个对象,始终纠缠于各种异质的,不同学科的,不同话语的,社会和经济的关系之中,而这种被纠缠的关系是无法被已有的知识和实践所穷尽的,包括被它自身生产的关系所穷尽。

常培杰

发言题目:《十月》之后的格林伯格

发言介绍:作为格林伯格艺术批评观念的“追随者”和挑战者,《十月》群体的批评实践为重估以格林伯格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艺术发展观,讨论理论与批评之内在关系,探讨艺术批评之应有形态,提供了极佳视角。


王志亮

发言题目克雷格•欧文斯和本雅明•布赫洛对讽喻概念的挪用

发言介绍《十月》学派的克雷格•欧文斯建立起讽喻的解构主义面孔,并指出所有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特征即是讽喻;本雅明•布赫洛将讽喻概念与本雅明后期思想进行关联,对此概念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塑造了讽喻的政治化面孔。无论是欧文斯还是布赫洛,他们二人对讽喻的阐释最终都落实到对美国“图像一代”作品的阐释之中。讽喻成为确保“图像一代”作品具有文化意义的核心概念。


董丽慧

发言题目:有无:当代艺术的跨媒介方式与本质

发言介绍:借由约翰·凯奇的代表性作品,回溯20世纪40至60年代欧美文化思潮(萨特、巴特、阿多诺、桑塔格)和同时代艺术现场(凯奇、劳申伯格、坎宁安、卡普罗)的互动,从中剖析当代艺术超越现代形式主义的跨媒介本质。


张晨

发言题目:“十月”作为理论与时间——罗莎琳·克劳斯、罗丹与德勒兹

发言介绍:罗莎琳·克劳斯在她1977年的《现代雕塑的变迁》、1981年的《前卫的原创性》中,围绕“重复”的概念,主要引用列维-斯特劳斯、本雅明的观点,论述了罗丹雕塑作品《地狱之门》中的独特手法与叙事时间。实际上,在德勒兹的名字尚未出现在克劳斯的著作之前,克劳斯对于罗丹的分析已然显示出“差异与重复”的影子,也即,不同于我们传统所认为的,法国理论与“后结构主义”对于“十月”学派的批评写作产生直接的影响,而是二者之间由时间上的先后顺序,转而更显示出其在讨论相关问题时某些共同的理论旨趣。在克劳斯那里,罗丹雕塑的重复不仅作为艺术的手法,也揭示了一种独特的时间观与历史观,这既推进了对于罗丹与前卫艺术的历史研究,也如罗丹的作品出现在爱森斯坦《十月》的电影中一样,暗示了艺术与政治从理论和时间的双重角度,不断进行革命的内在呼声。


徐旷之

发言题目:杯中风暴与文化战争:《Artforum》的分裂与《十月》的诞生

发言介绍:《十月》与《Artforum》有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在创办《十月》之前,罗莎琳·克劳斯和安妮特·米歇尔森均是《Artforum》的编辑,她们见证了后者的崛起与高光时刻,但为何两人最终选择出走?《Artforum》在彼时究竟遭遇了怎样的困境?新生的《十月》又是如何回应种种问题,并在夹缝中艰难成长的?回到《十月》诞生的时刻,我们或许能够更为恰当的理解《十月》的重要性与局限性,同时也为我们思考战后美国艺术批评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视角。


陈立

发言题目:表演性与去同步化:图像与时间的修正

发言介绍:《十月》自创刊以来,刊发了诸多关于影像艺术的讨论,而当代艺术中表演与影像艺术发展具有同时代性。《十月》的编委与作者Douglas Crimp,Pamela M. Lee、André Lepecki和Claire Bishop, 以及其涉及到艺术家Bruce Nauman、Joan Jonas和Yvonne Rainer等,其关于表演性讨论持续影响着该领域的理论发展和批评。材料和叙事、观念与视觉、编舞和物质,媒介可能性的实验打开了图像与时间的关系与维度。


鲁明军

发言题目:前卫的承诺:两个《十月》及其他

发言介绍:《十月》的名字源自1927年苏联前卫导演爱森斯坦为纪念“十月革命”十周年而创作的同名电影。正如爱森斯坦的《十月》试图清洗掉托洛茨基的痕迹,但实际上恰恰继承了俄国前卫艺术的传统一样,《十月》亦试图清洗掉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及其形式主义理论对于美国艺术批评的影响,但实际上它恰恰是格林伯格之前卫精神的延续。1939年,格林伯格发表《前卫与庸俗》,在对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德国法西斯艺术的批评的基础上,予以作为前卫的抽象以辩护。从此,“前卫”这个最初追求无政府主义和乌托邦主义的概念,摇身一变成了新自由主义的象征;反资产阶级的“革命艺术”化身为诉诸普遍主义的“自由艺术”。1976年,《十月》的诞生一方面意在重新激起前卫的力量,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其内在的张力也投射了冷战这一重要的背景。


尤洋

发言题目:空间的建制与边界——《十月》与美术馆的同构转向

发言介绍:《十月》所处的年代正值美国文化转型期,在欧洲后结构主义思潮和本土社会生态的双力作用下,其内部势能与其他文化阵地的变革既相互作用,也共享着相似的结构性变化。《十月》的新前卫艺术评论家和作为城市空间的美术馆之间的微妙角力令今天中国的美术馆何以为鉴?



UCCA对话

与《十月》同行:

“建制派”批评写作的启迪



活动时间


2023.5.28(周日)

13:30-18:00



活动流程


13:00-13:30

观众签到


13:30-13:35

主办方代表致辞 尤洋、朱帅


13:35-15:15

上半场论坛


15:15-17:15

下半场论坛


17:15-17:45

讨论交流


17:45-18:00

观众问答



活动地点


北京UCCA报告厅



购票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对话活动现场票:

20元/人
10元/UCCA会员


*持UCCA年卡者按照优惠票价收取费用;

*活动收入将悉数用于支持UCCA公共实践部的运营与发展;

*活动当天开场前半小时,请于UCCA报告厅正门领取活动门票;

*场地准入人数有限,建议提前规划出行时间,迟到请听从工作人员安排入场;

*活动与展厅为独立区域,离开展厅后再次进入展厅需重新购票,请合理安排参加活动与观展的时间;

*活动期间请保持手机静音;

*活动门票不支持退换。




关于嘉宾




秦思源

声音艺术博物馆联合创始人


秦思源是声音艺术博物馆的联合创始人。秦思源于1997年毕业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中国语言与文明专业。1998年到2002年,他工作于大英图书馆的国际敦煌学项目。这个项目致力于促进关于在敦煌发现大量的古代文献的收集和研究, 并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建立项目的北京办事处。2002年,秦思源搬到中国,开始作为一个艺术家广泛地在中国、欧洲和美国举行展览。他从2017开始专门探索声音,探索声音艺术以及声音与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关系。从2020年他与合伙人洪峰开始筹备“声音艺术博物馆”,旨在创建一个全面探索声音的实体文化机构,并计划于2023年5月19日对外开放。秦思源于2009-2010年任ShContemporary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上海当代”总监。2006-2008年担任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兼首席策展人,美术馆核心筹划人之一。2003-2006年任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艺术经理,策划过一系列试验剧场、声音艺术和当代艺术项目,令更广泛的观众得以接触实验艺术。





汪建伟

艺术家


汪建伟1958年生于中国四川,目前生活和工作在北京。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汪建伟一直在探索知识综合与跨学科对当代艺术的影响,尝试使用不同学科的方法去创造新的艺术语言。在知识综合的背景下,以哲学式的质询,实践一种交叉学科的观看世界的方式,并赋予这些实践以形式。为此,其艺术作品呈现多元样式,跨越电影、戏剧、多媒体、装置、绘画和文本等领域。汪建伟应邀参加了国际众多电影节、戏剧节、艺术展览和重要学术活动。2008年,汪建伟获得美国当代艺术基金会(FCA)授予的2008年度艺术家奖。





常培杰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1984生于山东,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后,曾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德语系访问交流一年,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文艺理论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近年出版专著1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在《文艺研究》《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目前致力于文学理论、艺术理论和美学研究。





王志亮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哲学博士、美国匹兹堡大学建筑与艺术史系访问学者、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学术委员、河北省“燕赵秀林计划”青年优秀文艺人才(2023)、河北大学坤舆青年学者、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毕业于四川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近年来一直从事现当代艺术批评和艺术理论研究,出版专著两部:《话语与运动》(上海书画出版社,2019年),《大众、体制、参与——前卫理论的范式转向》(人民美术出版社,2022年);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曾获省级文艺评论奖一等奖,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





董丽慧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现当代艺术、跨文化艺术交流、视觉文化研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西洋图像的中式转译》。





张晨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文化理论、西方艺术史、中外美术比较,曾赴意大利威尼斯美术学院、法国巴黎艺术史研究中心、哈佛大学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中心、德国柏林世界文化宫访学交流。出版专著《身体·空间·时间——德勒兹艺术理论研究》。





徐旷之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


写作者、“空白艺论”主理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学理论博士生。





陈立

独立策展人、研究者


独立策展人和研究者,现生活并工作在中国北京。他曾于魔金石空间担任研究主管,并在中国香港与内地从事独立策展。其研究主要关注地缘政治、表演性及流动影像,探索身份与主体的复杂性,及其如何超越地理的界限。曾策划“比赛继续、舞台留下”(广东时代美术馆,广州,2019)、“今天应该很高兴”(泰康空间,北京,2019)、“世变”(Para Site,香港,2016)、“他/她从海上来”(OCAT,深圳,2016)等展览。参与了多个国际驻留项目:2016年亚洲艺术文献库研究者驻留;2019年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国际研究者项目驻留;2019年获得亚洲文化协会纽约策展驻留奖助金。





鲁明军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青年研究员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青年研究员、策展人。近年策划了“疆域:地缘的拓扑”(2017-2018)、“没有航标的河流,1979”(2019)、 “靡菲斯特的舞步”(2021)等展览。在《文艺研究》《美术研究》《二十一世纪》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近著有《美术变革与现代中国:中国当代艺术的激进根源》(2020)、《裂变的交响:20世纪中国艺术的三个当代时刻》(2021)、《前卫的承诺:〈十月〉访谈录》(2023)等。2015年获得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华研究奖助金;2016年获得Yishu中国当代艺术写作奖;2017年获得美国亚洲文化协会奖助金(ACC);同年,获得第10届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CCAA);2019年获得中国当代艺术奖(AAC)年度策展人奖。





尤洋

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中心研究员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


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中心研究员、UCCA集团艺术总监和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拥有十余年艺术机构从业经验,2011年加入UCCA。尤洋密切关注城市和消费文化发展动态与融合,专注研究当代美术馆理论,探索各文化领域之间的协作研究项目、公共艺术项目和政府合作项目,出版过逾百篇专题文章、刊物专栏和艺术画册文章,担任北京798艺术区专家委员会委员,各公共文化艺术项目顾问等。自2019年起,尤洋策划了一系列关注网络平台生成的艺术项目,结合艺术家直播表演,讨论网络媒介对于艺术形态和艺术受众的边界拓展实践。





朱帅

佳作书局负责人





协办方

佳作书局(PARAGON BOOK GALLERY)1942年创立于上海,在过去的80年,先后流转于上海、纽约和芝加哥,并于2014年返回中国。佳作书局长期致力于促进中西方艺术文化交流,秉承专业化、全球化的经营传统,专注于中外艺术类图书的引介、翻译及出版,并持续举办丰富的艺术、学术活动,为国内外研究人士及爱好者提供深度服务。



复旦大学艺术哲学研究中心


艺术哲学研究中心2018年成立,中心现任主任为沈语冰教授。复旦大学艺术哲学研究中心积极与上海博物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西岸美术馆等机构合作,举办了“美国现代主义工作坊”“青策充电站”等系列针对艺术家的理论研修活动,是馆-院联合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PhiloArt Group 是一个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学生为主体,依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研究中心,致力于艺术策展实践与学术研究的团队。PAG通过聚焦海内外青年艺术家的艺术实践,借助校内外各类场地空间,展开多样的策展实践与学术支持,旨在为复旦师生提供一个艺术参与、体验和表达的空间与平台。目前,PAG已经在校内外组织了“居间者的面孔:郁迪插画作品展”“万物回响”“再次提问”等三场艺术展览。


为了深入研究当代艺术哲学的新发展,推进当代中国艺术和哲学界的理论创新,培养既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又具有现实关怀和理论敏锐性的艺术哲学青年学者,积极推动全国艺术哲学青年学者的学术交流,复旦大学艺术哲学研究中心、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联合举办暑期专题研修班,现已举办两届,主题分别为“泛媒介与超策展”与“经典的复活——欧美艺术哲学名著导读”




巴可激光,为您做“睛”彩影像艺术呈现

















对话

UCCA × A4美术馆

美术馆拍了拍你

2023/6  



UCCA馆长

兼UCCA集团CEO

田霏宇 Philip Tinari

A4美术馆馆长 

孙莉


UCCA副馆长

兼UCCA集团艺术总监

尤洋

A4美术馆副馆长

首席策展人

李杰


四位馆长期待您的参与!


“美术馆拍了拍你”系列对谈


联合策划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是中国领先的当代艺术机构。UCCA秉持“持续让好艺术影响更多人”的理念,每年为超过百万的观众带来丰富的艺术展览、公共项目和研究计划。UCCA目前拥有三座场馆:UCCA北京主馆位于798艺术区的核心地带,占地约一万平方米,其原址为建于1957年、历史悠久的厂房,于2019年完成由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主持设计的场馆改造;UCCA沙丘美术馆由OPEN建筑事务所设计,坐落于北戴河渤海海岸的阿那亚社区内;UCCA Edge由纽约SO – IL建筑事务所设计,于2021年5月在上海静安区对公众开放。UCCA于2018年正式获得由北京市文化局认证的美术馆资质,并经北京市民政局与香港政府许可,在两地注册成立非营利的艺术基金会。UCCA的商业板块包括零售平台UCCA商店、UCCA儿童艺术中心,以及专注探索艺术与品牌多元跨界合作的UCCA Lab等。UCCA于2007年开馆,2017年在一组国内外董事的支持下完成机构的重组与转型。UCCA致力于通过当代艺术,推动中国更深入地参与到全球对话之中。


A4美术馆


A4美术馆于2008年3月由成都万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创办,2016年8月迁入麓湖生态城艺展中心,正式注册成为民办非营利机构。在创始馆长孙莉的带领下,A4美术馆从推广国际先锋艺术的项目空间,逐渐升级为一个拥12个空间、共6500平米的城市生态型美术馆。创办以来,A4美术馆共举办了近百场专业的当代艺术展览,超过2000场人文类讲座、沙龙、工作坊,与国内外近600位知名艺术家,40余位专业策展人合作。



独家媒体合作平台



问卷策划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




扫描下方二维码

加入UCCA公共项目社群

获取更多活动信息




如何成为UCCA会员?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刻加入UCCA会员,

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或致电垂询UCCA会员部
 UCCA北京 :+86 10 5780 0200

UCCA Edge :+86 21 6628 6861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活动信息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14914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