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从“他是谁?”到“心灵优化”,UCCA展览系列公共项目

2023-05-19


工作坊

迷雾中的小桥


2023.5.21

UCCA大客厅




2015年,“小桥东面:耿建翌个展”于OCAT深圳馆开幕。与“观察、调研与搜集物证”的社会性研究或参与性质询不同,在此次展览中,耿建翌首次使用了第一人称进行描述。这个源于一次算命经历的展览名称,带有记忆的常见特征:晦暗不明、难以琢磨、往往具有某些笃定却无法确认的语词或场景。


“小桥东面”展览现场,图片由OCAT提供。


我们由此思索个人记忆的机制、关于梦境的影射,或许正如“小桥东面”展览所呈现的多个入口与平行的陈列关系,我们在潜意识中认为它们注定连结,却又无法断言它们的次序或映射关系,唯独只知晓它们在冥冥中的重要性。


图片由艺术家王欣提供。


本次“他是谁?——耿建翌作品回顾展”系列工作坊,邀请曾为耿建翌进行催眠与回忆的艺术家王欣,为参与观众探索属于他们的个人记忆、迷雾与温暖的或愉悦的记忆,并在相互的记忆分享中为彼此串联或分析。尽管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当我们回想一段记忆时,对这段记忆的不确定性同时也被提取出来”,我们仍旧会试图抵抗这一机制,为我们的个人记忆碎片构建联系。



 工作坊流程 


环节1

冥想——迷雾中的小桥


在艺术家带领的冥想下, 参与者在心灵之中建立起一座小桥,这座心灵的小桥将引领参与者穿过记忆的迷雾。



环节2

催眠——个人神话之梦


在催眠体验中,艺术家将引导参与者在催眠状态下展开积极想象,构建一个由个人记忆所塑造的个人神话之梦。



环节3

分享——记忆的迷宫


在伞上绘制此前的体验与感受的意象图画或文字,并通过光影的投射,展现参与者的集体记忆 与个人表达的组合。



 工作坊参与须知 


欢迎参加本工作坊,其中包括催眠环节。催眠可能会引起部分人不适感、恶心、头痛等身体反应,也可能会引起情感反应,如强烈的情感体验或情感释放。此外,催眠也可能会使某些人感觉失去控制或感到焦虑不安。

请注意,如果您有任何心理疾病、心理创伤或其他身体健康问题,请勿参加本工作坊。如果您常有噩梦,受过去不愉快记忆的困扰,也请勿参加,因为这些问题可能会被加重。

本工作坊由曾经获得催眠认证的艺术家带领,旨在为艺术活动而设计,非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参与前请务必考虑您个人的心理和身体情况,以确保自己的安全和健康。


如果您有任何疑虑或问题,请随时向我们的工作人员(致电:15927233805)咨询。谢谢!





“他是谁?——耿建翌作品回顾展”系列

催眠工作坊:迷雾中的小桥




 活动时间 

2023.5.21(周日)

14:00-15:30




购票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活动现场票:

220元/人

200元/UCCA会员 


活动须知:

*观众报名成功后,将有工作人员联系您填写相关信息表格,信息将仅用于艺术家引导工作坊开展;

*活动收入将悉数用于支持UCCA公共实践部的运营与发展;

*活动当天开场前半小时,请于UCCA正门领取活动门票;

*场地准入人数有限,建议提前规划出行时间,迟到请听从工作人员安排入场;

*活动期间请保持手机静音;

*活动门票不支持退换。



关于嘉宾



王欣

艺术家



1983年生于湖北宜昌。200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获得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电影、录像、新媒体和动画系,获得硕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上海。作为一名曾经的持证催眠师,王欣的一些作品具有某种令人着迷的力量,能够引起观众强烈的情绪反应。她的作品主要以装置、影像及新媒体为形式,对人类心灵世界、自助式心灵疗愈、艺术生态系统以及人与人工智能关系等方面进行探索。




影像艺术交流

浸泡叙述影像,被虚构的艺术和电影


2023.5.22

UCCA沙丘


2023年3月26日至6月25日,UCCA沙丘美术馆呈现大卫·杜阿尔(1983年生于法国佩皮尼昂)与刘诗园(1985年生于中国北京)双个展“心灵优化”,通过两位艺术家涵盖素描、摄影、录像、雕塑、装置等多元媒介的30余件作品,邀请他们从各自的实践脉络出发,建立从未被探索过的联系和启发。本次展览首次展出两位艺术家的近期作品,其中包括部分由UCCA委任的全新创作,并精选其过往的代表性作品。大卫·杜阿尔与刘诗园虽来自不同的背景和创作领域,却均通过多媒介的创作展现了对当代世界的洞察与感知,唤起个体对于如何让心灵摆脱“自我优化”和“精神政治”束缚的思考。


艺术家刘诗园作品在“心灵优化:大卫·杜阿尔、刘诗园双个展”展览现场,UCCA沙丘美术馆,2023。摄影:孙诗。


5月22日,UCCA沙丘美术馆将从艺术家刘诗园的三部影像出发,试图探讨她的影像艺术及其背后的工作方法。具有多文化生活背景的刘诗园,在过去的创作中,一直尝试让作品呈现出多种形式,她在兼顾全球化语境伦理问题之复杂性的同时,通过其基于图像的创作——从素描、拼贴摄影,录像到装置,质问不断变化的技术对私人空间的侵袭以及消费文化对人们的影响,从而提出对人类命运的真切关怀。


艺术家刘诗园作品在“心灵优化:大卫·杜阿尔、刘诗园双个展”展览现场,UCCA沙丘美术馆,2023。摄影:孙诗。


刘诗园的创作部分源于跳出被规训的观看的冲动,她的视觉语言试图剥离电影和摄影的叙事特征,使它们返回到最基本的状态。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当代艺术家常见的将材料解构、再重新编辑的手法,以新秩序排列,构成语序整体通顺却略有跳脱的叙事,也能读出嘲讽、戏谑、调侃的后现代表情。


“心灵优化:大卫·杜阿尔、刘诗园双个展”,艺术家刘诗园作品。


在观看刘诗园的影像作品中,艺术家让人意识到当代人们已囿于制度与规范支配下的陈规和感知方式。


对电影史的研究加深了艺术家对电影叙事中既成套路的认识。通过对当代电影理论和纪录片《电影史话》的了解,刘诗园发现,电影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生产出诸多技术手段和框架,并最终规定了人们对现实的观看和想象。悲观而论,随着影像不断在各类屏幕中侵占人们的生活,终有一天影像可能将奴役人类的行动。


今天人们的体验往往建立在符号化的图像系统之上,而刘诗园则通过放大和美化某些人工图像,来凸显其中缺少真实经验支撑的本质。



“心灵优化:大卫·杜阿尔、刘诗园双个展”,艺术家刘诗园作品。


2023年5月22日(周一),UCCA与阿那亚携手,共同呈现刘诗园的3部影像作品,带领观众走近刘诗园的艺术影像世界,在海边沙滩的露天放映中,感受符号化的图像系统,与艺术家刘诗园(在线远程)、策展人、研究者杨北辰、北大博雅博士后杨云鬯一起探讨影像创作的方法和可能性。


艺术家刘诗园作品在“心灵优化:大卫·杜阿尔、刘诗园双个展”展览现场,UCCA沙丘美术馆,2023。摄影:孙诗。


“心灵优化”系列

浸泡叙述影像,

被虚构的艺术和电影


活动时间 


2023.5.22(周一)

19:30-21:30

UCCA沙丘美术馆



活动流程


19:30-20:30 

艺术家刘诗园影像呈现:

《迷失出口》《证据》

《触景生情己不知》


20:30-21:30

映后交流:

刘诗园、杨北辰、杨云鬯



活动免费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


活动须知:

*影像版权由艺术家刘诗园授权提供;

*请于阿那亚沙丘美术馆海边沙滩处的BONFIRE LAB沙滩营地入场;

*免费参与活动,请扫下方二维码预约。预约成功后,请您凭借“预约的名字和电话”(二维码暂不作为入园凭证)从阿那亚园区的北二门进入,北二门是此次“心灵优化”影像活动的专用影迷通道,园区其他门暂无法进入;如您自驾,请将车停在阿那亚北二门的访客停车场,停车免费。进入园区后,可步行或在阿那亚园区内的电车点免费乘坐园区电车抵达海边。园区电车路线:可乘坐园区班车A线:小院北站-邻里中心总站,换乘D线:邻里中心总站-文创街区北站,步行到海边电影放映处。

*电影免费观看,座位有限,先到先得。观影地点:阿那亚海边(北戴河阿那亚社区置业中心南侧沙滩,进入园区方式,详见1)。

*场地准入人数有限,一人一座,先到先得;

*影像播放期间请保持手机静音,请勿拍照、录像;

*建议提前规划出行时间,迟到请听从工作人员安排入场;

*活动如有变动,我们将第一时间告知,如有问题,请随时联系影小P:171 5016 6502。




影片信息


《迷失出口》

Lost In Export


导演:刘诗园

类型: 单频4K录像

年份:2013

时长:33分44秒

语言: 英文

简介:《迷失出口》以电影史及录像艺术中的经典场景为基础材料,通过对“情感”及“浪漫”的理想化展现,看似可信地叙述了两组人物交错行进的关系。在影像中,角色选取强调了情节的普遍性,与互文的对白、时间线的闪回与错置构成了相互作用的文本链。艺术家赋予作为叙事元素的自然景色相应指涉,从中提炼出可感知的典型要素,通过叙事反映当下被虚构的情感和体验。艺术家在这部作品中延续了其学科性研究的工作方式,深化了在《视线的边缘,或大地的边缘》中对叙事可靠性的讨论,发起对于艺术中“经典”标准的思辨。经由反复验证观众对“真实性”的期待。


 

《证据》

Evidence


导演:刘诗园

类型: 单频录像

年份:2009

时长:11分40秒

语言: 中文

简介:《证据》是艺术家对身份问题的早期探索。作品强调了一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关于人和人,甚至生命本身之间的关系。作品源于艺术家某天即兴产生的游戏念头,她召集朋友们带上能代表各自身份的服装,举办一场派对。艺术家与朋友们设置了两组号码,一组贴在服装上,另一组供参与者们随机挑选。每位参与者先挑选一个号码并穿上相应号码的服装。艺术家随后写下代表每个身份的动作和对话,用数字编号,使成员可以按抽到的号码进行表演和谈话。因而最终,每个参与者穿着别人的服装,以另一个人的身份谈话和行动,并在其中体会全然的兴奋、异样和真实。

 


《触景生情己不知》

Isolated Above, Connected Down


导演:刘诗园

类型: 单频录像

年份:2018

时长:21分55秒

语言: 英文

简介:电影作品开始于一系列宁静而生动的户外场景:天上的云朵,流淌的小溪,池水中的锦鲤,原野上的花朵和蜜蜂。然而,云中突然出现的文字和疑问让影片叙事骤变,一系列貌似不关联的图片组成了一条条无尽的老式胶片,在电影画面中展开。这些图像构成的整体将自然的事物归为文化,将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又一次突兀的场景转变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向一个家庭场景:在一幢住宅内,一对夫妇在晚餐桌前聊天。在电影的最后,镜头指向了一只逐渐死去的蜜蜂。刘诗园以其独特的拼贴手法架构了电影“貌离神合”叙事,流动的意义在电影既跳跃又连贯的叙事中编织自身。电影的诸多文本内容带有饱满的情感,但叙事形式是冰冷而抽离的;作品探索了自传式创作的普适意义,以及死亡、主体关系、生命的往复、每日生活的悲剧性质等主题,也指向了刘诗园于此后创作的 A Sudden Zone 等有相似结构的电影作品。


映后嘉宾


刘诗园

艺术家


1985年生于中国北京,现生活和工作在中国北京与丹麦哥本哈根。2009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数码媒体艺术系获得学士学位,2012年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摄影系获得硕士学位。刘诗园的艺术实践涉及摄影、影像、文本、空间装置、舞台剧等多个领域。取消预设的主观价值判断,从而保持与其工作对象之间感性与理性的疏离,是刘诗园工作的方法和态度。不论是通过自主拍摄与创造,又或者挪用既有图像与文化资源,刘诗园通过将其对象充分调动和重组,使它们原本悬置的语义再语境化,借此追问这个被图像记录和包裹着的世界的方方面面:图像对人们刻板印象的塑造、图像背后隐含的宣传属性、流行文化对人感知与价值标准的影响等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论是图像、文本,又或者实体的物件,它们如同有待调度的演员,通过艺术家的指导和排演,重新激发出自身原本的意义和情感潜能,更在彼此的互动中构造出新的图像迷宫、叙事拼图与思想剧场。

 

近期的个展包括:“悬帧”(空白空间【草场地】,北京,2022);“For Jord”(Tanya Bonakdar画廊,洛杉矶,2020);“不透明授粉”(Frost Art Museum,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劳德代尔堡,2020);“言外之意”(空白空间,北京,2019);“触景生情己不知”(Tanya Bonakdar画廊,纽约,2018);“像泥巴一样简单”(余德耀美术馆,上海,2015)。近期的群展包括:“Mirror Image: A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Identity”(亚洲协会美术馆, 纽约,2022);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三年展(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墨尔本,2020);“月相”(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9);“共生:诗与艺术的互文”(OCAT深圳,深圳,2019);“Welcome to The Jungle”(杜塞尔多夫美术馆,杜塞尔多夫,2018);“寒夜”(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7);银川双年展“图像,超光速”(银川当代美术馆,银川,2016);“本土——激流和嬗变下的中国艺术”(路易威登基金会,巴黎,2016)和第7届深圳雕塑双年展(OCT当代艺术中心,深圳,2012)。她的作品被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丹麦嘉士伯基金会、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等收藏。





杨北辰

策展人、研究者


一位生活于北京的研究者与策展人。目前担任美凯龙艺术中心总监,同时是普拉达基金会(Fondazione Prada)思想委员会(Thought Council)成员之一。现任教于中央戏剧学院,其研究兴趣侧重于在当代复杂的技术&生态语境中探讨运动影像的可能性,致力于以激进的媒体考古学模型进行关于另类现代性问题的思辨,并强调以新物质主义的立场重新诠释历史与地缘政治。其策展实践与跨学科的学术方向相辅相成,策划过的项目包括“新冶金者”( Julia Stoschek Collection,杜塞尔多夫)、“微纪元”(Kulturforum,柏林)、广州影像三年展2021“交融的激流”(广东美术馆,广州)、“牛皮纸包裹的月亮”(Prada荣宅,上海)等。曾于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主持了一项为期三年、围绕中国运动影像艺术的学术项目,并为之策划了三个研究性展览:“反投影:中国早期录像艺术中的媒体雕塑”(2019),“具身之镜:中国录像艺术中的行为与表演”(2020)以及“无独有偶:影像及其扩展领域”(2021)。近期于美凯龙艺术中心规划了为期三年的研究性展览项目“谁拥有自然?”,第一章“多物种之云”已经发生,第二章则将于今年下半年呈现。亦曾为多位艺术家撰写过图录文章,包括曹斐、劳拉·普罗沃斯特(Laure Prouvost)、奥玛·法斯特(Omer Fast)、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何子彦等。其个人学术专著《作为档案的电影》即将付梓。





杨云鬯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雅博士后


1990年生于广东,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雅博士后、兼任伦敦大学学院(UCL)人类学系荣誉研究员、期刊Photography and Culture联合主编。2020年获得伦敦大学学院人类学与视觉文化的博士学位,曾求学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中山大学,研究领域包括艺术人类学、视觉人类学、中国现当代视觉文化,目前致力于探索中国摄影史上的“业余主义”及中国当代艺术的“民族志转向”。




合作方

阿那亚




扫描下方二维码

加入UCCA公共项目社群

获取更多活动信息




如何成为UCCA会员?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刻加入UCCA会员,

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或致电垂询UCCA会员部
 UCCA北京 :+86 10 5780 0200

UCCA Edge :+86 21 6628 6861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11338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