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国家文物局开文保工作总结会|故宫发布新成果|上博免预约

2023-05-24


   2023年5月24日  

【综合】

■    习近平给中国美术馆的老专家老艺术家的回信

■    “春雨工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边疆行计划启动

■    国家文物局召开全国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试点工作总结会

【博物馆】

■    故宫博物院发布“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阶段成果

■    故宫推出手语导览

■    上海博物馆免预约入馆

■    西安推出全国首辆博物馆主题观光巴士

■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将推出三星堆特别展览


【考古】

■    考古发现印证史前新疆与中原早期文明相互交汇



习近平给中国美术馆的老专家老艺术家的回信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月21日给中国美术馆的老专家老艺术家回信,在中国美术馆建馆开放60周年之际,向全馆同志致以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


习近平在回信中说,中国美术馆有力见证了新中国美术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典藏精品、展览展示、公共教育、对外交流等方面守正创新,取得了积极成效。


习近平强调,新征程上,希望中国美术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人民至上办馆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努力打造新时代人民群众欣赏美术佳作、提升文化素养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艺术殿堂,为繁荣发展中国美术事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美术馆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国家级美术馆,于1963年5月23日建成开放。建馆60年来,累计举办具有影响力的美术展览5500余场,收藏各类中外美术作品13万余件。近日,中国美术馆13位老专家老艺术家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中国美术馆的建设发展情况,表达为新时代美术馆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


习近平给中国美术馆的老专家老艺术家的回信


中国美术馆的老专家老艺术家们:


你们好!来信收悉。中国美术馆有力见证了新中国美术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典藏精品、展览展示、公共教育、对外交流等方面守正创新,取得了积极成效。值此中国美术馆建馆开放60周年之际,我向你们以及全馆同志致以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


新征程上,希望中国美术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人民至上办馆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努力打造新时代人民群众欣赏美术佳作、提升文化素养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艺术殿堂,为繁荣发展中国美术事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

2023年5月21日



“春雨工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边疆行计划启动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民委近日联合印发通知,启动“春雨工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边疆行计划。计划实施对象以新疆、西藏为重点,包括内蒙古、广西、宁夏等民族地区。主要内容包括文化惠民志愿行、艺术创作志愿行、公共文化志愿行、文化传承志愿行、产业共创志愿行等。实施时间为2023年至2026年。

  

据了解,“春雨工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边疆行计划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为载体,结合边疆民族地区特色和群众实际需求,结对帮扶、双向互动,将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与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相结合、与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相结合、与推动文旅融合相结合、与促进乡村振兴相结合,搭建边疆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文化和旅游交流平台。

  

其中,文化传承志愿行以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为主题,支持边疆民族地区历史文物、非遗、古籍保护利用志愿服务,加强当地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文化遗产挖掘、整理、研究、数字化、展览等方面能力,完善旅游景点解说词,有形有感有效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产业共创志愿行支持区域间文化产业园区结对共建、协同发展,辐射带动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区提升建设发展水平。积极调动旅游志愿服务力量,支持边疆民族地区编制旅游业规划、策划项目,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规划和打造一批旅游产品、精品线路,探索多种营销方式吸引游客到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民委将适时举办“春雨工程”重点项目对接交流活动,组织签订项目合作协议;适时组织对“春雨工程”开展情况的考核评估,总结各地各单位项目实施成效,对优秀项目给予宣传推广、通报表扬等奖励,并通过全国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交流展示活动平台、国家民委“道中华”等外宣品牌阵地推广。(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文物局召开全国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试点工作总结会


5月22日,国家文物局在山东曲阜召开全国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试点工作总结会,总结第一批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试点情况,研究部署下一阶段任务。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出席会议并讲话。


关强回顾了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试点历程,阐述了概念框架,总结了以“岁修”模式为蓝本的第一批试点取得的经验、发现的共性问题,要求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着力构建理论体系与法规体系,紧扣基层实际编制《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工作规程》,系统谋划第二阶段试点,切实加强文物建筑修缮领域人才队伍建设。他调度各省文物保护工程重点项目实施进度,要求扎实强化进度监管,确保重点项目落实落地。


会上,11个试点单位代表汇报了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工作成效、经验与建议;东南大学介绍了试点总结评估情况;山东、北京、江苏、陕西4省市文物局负责同志作典型发言。与会代表现场观摩曲阜孔庙预防性保护现场、自有料场并交流经验做法。


国家文物局有关司、试点涉及的9省市文物局、试点单位负责同志现场参会。其他省份文物局、古建院、文物考古研究院相关负责同志线上参会。会议由山东省文物局、济宁市人民政府支持,曲阜市文物局承办。(国家文物局)



故宫博物院发布“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阶段成果


“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以下简称“古文字工程”)故宫博物院平台阶段成果发布会22日在京举行。《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马衡卷”“谢伯殳卷”,是“古文字工程”故宫博物院平台阶段成果中的核心。

故宫在根据自身文物收藏特点,按藏家整理所藏甲骨的同时,努力收录同源甲骨及相关旧拓。《马衡卷》附有马衡亲手制作的“凡将斋藏甲骨文字”“国学门藏甲骨文字”旧拓。《谢伯殳卷》包含《故宫博物院藏谢伯殳甲骨》和《华东师范大学藏甲骨》两种。每卷书皆附以著录情况一览表,既保证了资料的完整性,又便于了解此批甲骨流传递藏始末、今昔信息比勘和学术研究。在体例方面也多有创新,是一部优秀的甲骨著录书。

《故宫博物院古文字论集》(第一辑)是故宫博物院“古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和故宫研究院古文献研究所合作编辑出版的第一部古文字研究论集。这部论集收录相关研究成果22篇,内容涵盖:故宫甲骨整理理论与方法,甲骨传拓、摹写与摄影,古文字与商史研究,甲骨收藏与流传、金文研究与著录等。

《心手相追——金石传拓艺术研究》是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郭玉海撰写的一部关于传拓艺术、拓片审美理论的金石学论集。该书较为完整地构建出基于文化史和美术学范畴的金石传拓艺术研究理论框架,开辟了传统金石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有着引领学科建设的积极意义。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表示,故宫博物院以“四个故宫”为支撑,要把故宫建设成国际一流的博物馆,世界遗产保护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领者,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学术故宫是故宫文博事业的核心,故宫博物院不仅要在学术研究上做出贡献,同时也要在学术成果传播方面加大力度。以新媒体等途径,发挥博物馆优势,做好古文字活化与公共普及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古文字,加深对中华文明传承有序的理解。此外,他对故宫古文字团队甘坐冷板凳的精神表示敬佩,对团队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表示祝贺,并坚信团队将会有更多的学术成果呈现给学界及社会。
“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整理与研究”项目首席专家、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通过视频的方式回顾了故宫甲骨的整理缘起、介绍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并对未来故宫古文字材料的研究做了展望。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介绍,故宫博物院作为海内外第一古文字资料收藏单位,藏品丰富,以甲骨文、金文、陶文、石鼓文、玺印文字等为重要代表。建院至今齐聚了马衡、唐兰、罗福颐、刘雨等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他们对古文字研究有极大的贡献。经过几年耕耘,故宫博物院在古文字材料整理与研究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绩。同时,故宫古文字类数据库更新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公共教育与展宣活动方面,故宫博物院也将开展面向多层次人群的多种样式的古文字相关活动,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与中华传统美德,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赓续中华文脉。

故宫博物院古文献研究所名誉所长王素研究馆员表示,故宫甲骨整理始于2013年,整理工作贯彻“三符合”原则,即符合文物保管特色,尤其体现在尊重原状,按藏家整理;符合文献整理规范,即为甲骨定名、设置题解、释文显示原状;符合学术发展潮流,将一片甲骨的相关信息合置于同一页。“古文字工程”故宫博物院平台阶段成果,经过院内工程参与部门的积极努力,形成了合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日后在项目出版、古文字数字化建设、古文字活化等方面将有更多成果推出。(中新网)


故宫推出手语导览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故宫博物院与北京手语研究会联合推出的数字化手语导览项目,正式在故宫博物院网站上线。故宫博物院无障碍志愿服务队也于同日成立。


无障碍导览手语讲解服务专题页面。(故宫博物院网站截图)


无障碍导览手语讲解服务专题页面中,呈现了故宫博物院手语导览地图及50个讲解视频,内容涵盖30个建筑空间以及陶瓷馆、钟表馆和珍宝馆共3个常设展馆内的15件文物藏品。有需要的观众也可以在实地参观的过程中,线下扫码观看手语讲解视频。(故宫博物院官网)


上海博物馆免预约入馆


上海博物馆自5月23日起,实行免预约入馆措施。当馆内观众达到限流峰值时,将采取临时管控措施。上海博物馆将继续提供各种公益讲座、展厅讲解、文物党课等系列活动,预约请在上海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及微信小程序接洽。(上海博物馆官网)


西安推出全国首辆博物馆主题观光巴士



5月22日,西安城市观光车推出了全国首辆博物馆主题观光巴士,以“博物馆号”为流动载体,串联大雁塔、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含光门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钟鼓楼六大西安的文化和精神坐标,再现大唐风韵。车厢内部以复原文物展示和盛唐美好生活场景共同组成,引入三彩琉璃马、琉璃仕女、瓦当釉采壶等一批能代表盛唐长安的优质文物复刻产品和文化创意产品,用文物场景讲述“盛唐故事”,让文物场景融入“盛唐故事”,还将唐菓子搬上行进中的盛唐文化空间,登上“博物馆号”一秒“穿越”,置身唐朝人的室内生活场景中,观盛唐之美、品盛唐滋味。


此外,陕西省文物局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深入分析与研究,打造出四位虚拟数字形象代言人:“周知礼”“秦威武”“汉英俊”和“唐美丽”。这四位虚拟形象分别对应中国历史上的周、秦、汉、唐四大朝代。未来,四位虚拟形象将利用数字技术突破时空限制,链接历史与现代,用“文化+科技”的方式展现陕西传统文化魅力。(陕西省文物局)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将推出三星堆特别展览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22日宣布,将于9月下旬推出特别展览“凝视三星堆──四川考古新发现”(“凝视三星堆”),展期约4个月。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与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签订展览意向合作协议,于9月下旬举办特别展览“凝视三星堆”,推动川港两地文化交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图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与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签订展览意向合作协议。(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供图)

“凝视三星堆”展览将聚焦以三星堆遗址为代表的四川地区考古新发现,图中文物面罩为首次在三星堆以外展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供图)

据悉,“凝视三星堆”展览将聚焦以三星堆遗址为代表的四川地区考古新发现,展出120件距今2600年至3300年的青铜器、玉器、金器及陶器等珍贵文物,其中近一半展品为2020年至2022年间三星堆遗址最新发掘的重要出土文物,大部分更是首次在四川省外展出。重点展品包括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各类青铜面具、青铜人像和黄金面具等。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亦提供数件从未在外展出过的珍贵文物,包括距今3000多年的玉钺等。(中国新闻网)


考古发现印证史前新疆与中原早期文明相互交汇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视察时指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新疆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讲清楚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近年来,新疆的考古发现充分印证了史前新疆与中原早期文明相互交汇,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实证。

新疆的史前考古工作取得较大突破

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演进中,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开辟了中国的辽阔疆土,共同缔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国多民族大一统格局,是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造就的。新疆的史前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突破也充分印证了这个结论。

一般而言,学界把汉代之前、少有历史文献集中记载的新疆,看作是史前新疆。汉代之前的新疆与中原地区有着怎样的关系?近年来考古上的发现在这方面有哪些实证和线索?

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的发掘研究成果就是其中代表之一。这处综合性遗址因其所填补的历史空白和突破性的发现,先后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7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六大发现)和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遗址中的旧石器时代遗存的发现,把新疆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上推到五万年之前。遗址中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的发现,以及阿尔泰山南麓准噶尔盆地北半部等地区的调查成果,表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阿尔泰山南麓与甘肃北部、内蒙古到辽宁等地区存在着广泛的细石器技术传播体系,地区之间也存在着互相影响的关系。

相当于中原的夏商周时期,阿勒泰地区主要分布的切木尔切克文化,在距今约4500年到3000年之间,一直占据着阿尔泰山南麓的文化主导地位,影响力扩展到天山山脉南北。其主要来源大概率是继承了当地石器时代的文化传统,一部分来自于东方文化的影响。切木尔切克文化中的石人造像,不排除源自于内蒙古及大小兴安岭地区的兴隆洼文化。在赤峰市白音长汗遗址中,发现了有可能是亚欧草原上早期的石人。

而在通天洞遗址发现的碳化的小麦、大麦和黍,为研究四五千年之前新疆农作物交流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实证和线索。小麦、大麦最早成功驯化于西亚中亚,黍最早成功驯化于华北地区,黍麦相逢通天洞,为探索早期黍传播到中亚等地,以及小麦、大麦的东传史实,提供并拓宽了新的研究视角。黍作物经过新疆区域,传播到哈萨克斯坦、伊朗等地区,乃至更远的地方,丰富了当地的食物结构,是中国早期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

战国时期的考古发现,也体现出明显的文化交流。哈巴河县喀拉苏墓地出土的战国中晚期羽状地纹铜镜残片、漆器等;玛纳斯县出土的山字纹铜镜;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出土的楚文化铜鼎耳等;阿尔泰山北部巴泽雷克墓地出土的山字纹铜镜、纺织品、漆器等,尤其是凤鸟类图案的较多发现,充分说明这一时期阿尔泰山南北地带受到了楚文化的广泛影响,体现出中原与新疆之间深度的文化交流。

新疆与中原地区开展交流联系的具体途径

新疆与中原地区开展交流联系的具体途径,一直是考古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从大小兴安岭到阿尔泰山、大部分华北地区、天山南北之间,细石器压制技术被广泛发现,结合旧石器时代晚期以及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研究,可确认各区域细石器技术相对一致,存在着一定深度的交流以及相互的影响。

这些考古发现显示出,在阿尔泰山南麓,存在着至少一条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开始的东西文化交往交流的通道,通道上的文化交流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开始,经过相当于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持续到汉代,最后发展成为文化交往交流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不仅仅是石器制作技术、农作物及其栽培技术,还有金属冶炼技术、车的发明、家马驯化以及骑马技术的发明和传播等。

在阿尔泰山南麓与天山山脉之间,延至甘肃北部、内蒙古、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以及大小兴安岭一带,较大可能存在着早期的文化交流带,或者是交流网络。甘肃张家川马家塬墓地中来自于古代草原文化因素影响的重要文物,河北行唐故郡遗址中来自于草原文化的人群——鲜虞,都表现出北方草原与中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说明北方草原与中原之间存在着古老的交通道路。

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的结合研究,显示出北方草原与中原之间的联系古已有之。新疆北部与中原之间的联系大致存在着两条路线,一是阿尔泰山东端南下与河西走廊之间的路线;二是阿尔泰山直接往东经过华北与大小兴安岭之间,进而南下抵达中原。

史前考古发现证明南疆与周边文化之间存在绵绵不断的交往交流

在南疆,史前时期考古工作也有许多发现。除了小河墓地的发现之外,在喀什、和田的考古调查中,采集到的一些实物,如石刀、石镰等,显示出早期这里与齐家文化之间的联系。这与南疆的地理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南疆南部的昆仑山脉、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北部的天山山脉形成了一个有着东向开口、相对封闭的“C”形结构,客观上形成与中原文化的天然联系。哈密南部较多的考古发现展现出与甘青地区文化之间存在比较紧密的联系。

概括起来看,史前新疆与祖国大多数边疆地区一样,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就与周边存在绵绵不断的文化交往交流。地理环境在某些方面对于文化交流有着一定的客观制约,却也提供了另外的便利。随着考古工作的逐渐深入和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重要发现,表明新疆是一处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地域,因其所在的交通地理枢纽位置,使这里又成为得天独厚的文化传输之地。从这里传输出去的各种文化因素,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新疆本地的文化烙印,这也是早期中华文明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新疆贡献”。

考古发现揭开农牧文明汇聚碰撞的历史

中国百年考古发现的积累,让我们更多看到了自古以来新疆这片土地上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启发我们做更多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揭开隐藏在层层面纱背后多个文化汇聚碰撞的历史。

在中国早期的历史文献中,有着较多关于中原开疆拓土的记载,即便在甲骨文、金文中,也能看到开疆征伐的记述。农业人群最先表现出来的强烈扩张,对狩猎、畜牧人群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在农牧文明碰撞过程中,农业文明由起初的开疆拓土逐步转变为提高生产效率的精耕细作,由最初的狂飙突进转变为稳健、固守、内敛。内部逐渐强大的消化机制促使其不断主动吸收各种源自不同文化的因子,经过趋同融合,成为其不断更新、发展的持续动力之一;扩张的追求逐渐被排斥,和平相处成为社会意识形态中主要的理念,追求秩序化、大一统的观念渐渐形成并获得认同。因此,在中国古代文明早期发展形成过程中,由于其自身强大的消化能力,中原与周边的互动(战争仅是诸多互动方式中的一种)成为中华文明持续充满活力、从未间断的不竭动力。

总体上看,由于地理环境提供的便利,新疆与中原地区始终存在着绵绵不断的交往交流,共同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从考古材料出发,梳理、探究史前新疆与广义的中原早期文明间的相互关系,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包括新疆在内的边疆地区的不同文化融入中原,中原文明同时逐渐影响到周边,从而形成了我国早期的中华文明共同体。(新疆日报)



编辑:高莉


-END-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文博圈投稿:wenboquan01@163.com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文博圈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13045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