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80后建筑师夫妇跨界做首饰,手上戴着“一套房”:这个设计,真的没法山寨!

原创 2023-05-10

ⓒ受访:林秀清、陈昆鲲
ⓒ采访:王莹
ⓒ摄像:张文化
ⓒ剪辑:子奇

在著名建筑所当建筑师5年,
她决定跨界做首饰,
而你一定想不到,
一个建筑师的首饰,能有多少花样?


在苏州本色集市,

象君初次遇见LINKUNIT,

混搭着钢筋水泥质感的线条,

充满着冷峻硬核的设计,

用微观的形式,

描述着建筑师脑海里天马行空的故事。



第二次见面,

我们相约位于愚园路的与林工作室,

创始人LIN与丈夫KUN,

与我们分享了一个年轻品牌背后,

7年的故事。





当把“一座建筑”戴在手上

我叫LIN,本名林秀清。

建筑师出身,设计是我属性最强的一面,所以我始终认为,设计是大于工艺的。

我希望通过首饰把对建筑的想法储存起来,有一天拿出来仍能继续使用。

LINKUNIT的首饰会融入大量几何概念,网络结构、等高线、楼梯、台阶......这都是建筑师特别熟悉的语言。

在我看来,空间结构就是故事,几何逻辑就是美的存在。


这个项圈是我们比较醒目的一个首饰,这个系列叫等高线系列。

一片片的圆平面,用二维的形状叠加,再通过两三个点的焊接,

形态有点像山脉,也可以说是异形,又或是流动的形态。


它的特殊点就是“大”,

有种把山川带在身上的霸气,想象一下,一个非常宏观的东西,变成微观的首饰佩戴在身上,


不少景观设计师见到这款设计,都会眼前一亮产生共鸣。                                                            


但是这款首饰在设计上,确实没有考虑到戴上后,会不会显脸小,衬得皮肤白等,


我的重点仍是打一个“建筑学”的概念,


说实话这款项圈看起来给人感觉属于不太适合佩戴的类型,


但因为它可以弯曲,可以根据人的锁骨,脖子的大形态去弯曲贴合,所以在佩戴上没有问题。



这款是我自己比较喜欢,也是我最早的设计系列里面的一款手镯,

这种网状包围的结构,不够稳定,所以我做了一个压捏的流曲型中断,它的结构得到一个稳定,

扁的地方,可以成为开启的节点,

按住扁处,手环可以微微打开,适应多种围度的手腕。


同理的还有桥系列,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环形天桥,

我在设计时不会引用任何存在于现实的桥梁,或者是经典的桥梁结构,

纯粹存在于想象中,想象山谷漫步,坡地高低起伏,人走在上面也充满乐趣,

因此这个桥不是平面的,它有谷地的那种感觉。


然后用了一个当下建筑师比较热衷的Multipipe,像骨骼生长一样有机联系,没有一个硬角。

看着它你能感觉到,里面存在着各种富于想象的空间。

比如,一个小伙人在里面走动,

又或者,一群蚂蚁在里面跑来跑去,

它可以,且应该是一个,充满趣味的桥梁。


大的首饰虽然大气,但是也会很重,但是像我们的首饰都会偏轻,且适合佩戴,

像这款,很多人会问这么小怎么带啊,但它的形态,跟手握起来时的形态接近,

它虽然很小,但是手放进去仍然很顺利,

这些方面,我们都会做好考虑。


还有这个桁架结构系列,初衷是我有一段时间特别想做电线塔,

每次开车经过,就特别喜欢电线塔,说不清的偏好,

尤其是夕阳下的剪影,有一种纤细线条的结实美,

但在做的时候发现,电视塔的纤细感,很难在迷你的首饰上得到实现,

所以我就想到做桁结构。


那种复杂的线条,在光线下特别美,

当它制成首饰后,以黑色衣服打底,有一种半透的视觉。

而且我穿插了最稳定的三角结构,3D打印的成品率非常高,

这个系列又有点像过山车的速度和激情,也别受小朋友的欢迎。


未来,我们的品牌不想只限于首饰,

例如正在开发的器皿、勺子,艺术灯,

也许还会有更多的融合......





一个建筑师的首饰

我和建筑、首饰的缘分,应该从小就结下了。

高中报考志愿那年,家人主张自由选择,我对着书上密密麻麻的专业,唯独看到了建筑学。

小学五年级希望拥有一把锯子,找出爸爸藏好的大木锯,熬夜将一个旧衣柜改成自己的小书桌。

高一开始给自己家设计别墅,把想象中的房子,用素描画出来。

索性,填志愿时,非建筑学不上。


本科毕业后,我进入北京都市实践,成为一名建筑师。

刚入职那会儿,就遇到了一个至今难忘的项目,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康莱德酒店,

我给这个项目做了一个灯笼形状的手工模型,开会时受到一致好评,可惜,甲方最后选中了马岩松的方案。

说来也巧,我就住在新大楼对面,眼看着楼一点点建成,心里总想,如果能够天天看着我们的方案实现该有多幸福。


2012年底,我拿到留学offer,就在去银行转学费当天,决定放弃出国,开启独立建筑师生涯。

2014年春,我正式走上了首饰创作之路,接触到出身银匠世家的王师傅,决心跟着他学习金工工艺。

短短三年,两个人生重要的转折。


回忆学金工的日子,屋子位于地下二层防空洞,每次总要沿着黑黑的小道走上一会儿,

上个洗手间,也是黑乎乎,生怕一脚踩到蹲坑里,

一边体验着北漂底薪阶层的艰苦,一边与磨人的手艺做斗争,



印象很深刻的是,我当时想着用金工做一个小房子形状的戒指,

偏就在最后冲刺阶段,火候过了一点点,整个房都塌了,

一边心里崩溃着,另一边王师傅还不同意我重做,

他告诉我,要学工艺,也要学会修复,有能把做坏的材料调整过来的能力,

我就按照他说的,一片片分解开来,重新打磨,现在想来挺开心,因为我坚持把它做完了。


▲成品

其实这个小房子的戒指,对当时水平的我来说是很难的。

但王师傅呢,只要你有想法,就不会劝退你,

所以学金工虽然苦,虽然磨人,但它就像一个长期的修炼一样,对我产生了一定影响。

▲LIN早期金工作品

做建筑那会儿,遗憾很多想法只能停留在图纸上,而首饰可以跑到桌边立马实现,

这也是我为什么决定从建筑跨界到首饰的原因,

2015年,我把北京家中的储藏室改成首饰工作室,

同年9月参展北京国际设计周白塔寺展区,并成立了首饰品牌,也就是现在的withlin studio。


选择用金工做首饰,虽然有情怀,但毕竟是传统手艺,做不出太复杂的,

直到我接触3D打印后,用它做首饰可以放飞自我,做不敢想象的东西,

也就诞生了现在的LINKUNIT。



有趣的是,我个人其实是不爱戴首饰的,市面上卖的也都不是我的取向,

初中到高中是个假小子,穿着“只有我觉得舒服”的衣服,度过青春期,

所以LINKUNIT的定位,就是偏中性的首饰。

常常有女性用户在我们这挑半天,都很难有挑中的,因为我们的概念都是非常理性,甚至有些坚硬。

有一次,有位女士来我们这买东西,反倒是她儿子挑了很多,叫他妈妈买,

因为小孩子更能发现首饰里包含的有趣想法,他们能想到这个是过山车,那个是小桥。


LINKUNIT的落地始于2020年春节期间,因为疫情我们在福州待了一个半月,

做不了手工首饰,也没有项目,就和我丈夫KUN想着怎么推进3D首饰。

每晚等孩子睡了,两人在客厅讨论首饰研发方向,建模到深夜。

每天匀出的时间不多,但一个多月下来,足以让我们有信心将其推出,并决定2020年最大的项目就是推出3D打印首饰。

回到上海后,买了台简易的光敏树脂打印机,在愚园路的工作室开始了没日没夜的打印。


KUN负责编程和打印,各种调试都交给身为理工男的他,

我负责造型建模,清洗树脂模型,晒树脂,修剪模型支撑,

选定方向,找好了3D打印厂家,了解打印工艺条件后,最终选择了银饰作为LINKUNIT首饰的主要材料。




设计可以有无数种形态

在谈到关于设计上的想法时,
象君有幸和LIN的丈夫也是其合伙人KUN(陈昆鲲,清华建筑学学士)聊了更多:

#数字化设计的“诱惑”
我早年从英国AA建筑联盟学院Emtech专业硕士毕业,后就职于伦敦Peter J Davison工作室和北京的英国MAKE建筑事务所,

在做首饰上,我属于用技术给LIN打辅助,

起初,我的炫技冲动很高,因为从大三开始,无论是学业还是事业,都会时常运用数字化设计,

当时就希望,刻苦琢磨使之成为常备大招。


但是LIN对手工首饰有着很明确的理解,数字化设计中太多炫技类的东西反而违背了withlin的风格。

数字化设计能在电脑里实现数学感很强的异形,但这种套着超强技术外壳的“捷径”,并不符合LIN坚持的情怀。

LIN的坚持,让我更加明确技术越高难度,未必就能做出适合的东西。


#国内外的设计文化差异
在英国做设计,有一个特别的环境,

他尊重天赋,所以如果你的想法非常出色,天赋被人认可,你的设计之路就会畅通无阻,大家会像尊重艺术家一样去尊重你的想法。

但如果你在一开始没有瞄准方向,就意味着很难出人头地。

▲2009年,KUN在AA Emtech专业读研,图为班级合作项目 wave canopy的施工现场

回到国内,这是一个追求实际效益和成果的地方,

所以这要求设计师快速决定,快速吃透某一个项目,并明白如何快速有所成效。

可以这样定义,中国是工作的文化,英国是设计和创作的文化。


国内外的设计教育,也有很大的不同,

国外的设计教育尊重人本身的样子,很多设计系优秀的学生,从小就知道自己在这个领域有过人的才能,

来自家庭和生长环境的沉淀,注定了他会成为一个好的设计师和艺术家。

所以进入大学后,你会发现,那些人已经成为设计、创作思想的贵族,对他们而言,学习专业知识是很自然的事情。


那么在中国,人们进入大学专业以前,特色都很模糊,

在设计领域有所天赋的学生,也许会在上高中时包揽班里的美工活,但除此之外,设计的底色是没有透出来的,

到了大学专业以后,慢慢地成为专业上的一种优势,人们各自的底色才被渐渐提炼出来。


但是我们国家有着尊重人的公平性的教育原则,

大学以前,把大家的综合素质拉到每个人都能公平竞争的一个状态,

进入大学,再提炼底色,

之后经历相当多的综合素质的训练,包括社会工作经验的注入,都是让你成为一个到了社会上具备独特竞争力的一个人。


所以我在上海高校授课时,对学生的建议是,

既然我们很擅长学习方法,那就不要把这种锻炼的方法给丢掉,

虽然每个人在天赋上注定有差距,但是后期的锻炼仍具有重要意义,这可以让我们时刻保持一个高度敏感的状态。


而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也许大部分学生难以达到天才和贵族的境界,

但只要我们知道最好的天才和境界在哪里,就可以帮助孩子们把视野拉到最好的层级,

然后在那个层级上,给予他们无限探索的空间。

▲withlin位于愚园路的工作室

文章为独家专访,未经授权请勿转载使用!‍‍‍‍‍‍

- END -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每天早上6:30不见不散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首饰设计

12448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