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设计博物馆1小时”系列讲座 | M+策展人Shirley Surya、央美教授蒋华谈设计
-
2023-04-25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面向学院硕士研究生举办“设计博物馆1小时”系列讲座第二、三期,邀请了香港M+博物馆的设计与建筑策展人Shirley Surya(王蕾)、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蒋华,分别就“M+视觉艺术博物馆的设计收藏”和“国际海报展中的中国设计”进行分享和讨论。讲座由北师大未来设计种子基金项目“欧美博物馆里的中国设计”负责人,策展人,博物馆顾问罗怡女士担任主持。
讲座嘉宾
Shirley Surya(王蕾)
香港M+博物馆设计与建筑策展人,自2012年起着力研究大中华及东南亚地区多元现代性和跨国跨学科的设计和建筑发展,为M+策展过“广东歌的影像与形象”(2023)、“香港:此地彼方”(2021)等多个项目,曾担任 Wheelwright Prize 2022及 Design Anthology Awards 2021 评审。
蒋华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视觉传达设计方向主任,未来汉字实验室负责人,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会员。2009年获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长期从事汉字艺术有关的创作、教学与研究,2010年起连续十多年推动「汉字作为方法」「文字诗学」等项目,探索中国风格与中国道路。
讲座回顾
讲座主题
M+视觉艺术博物馆的设计收藏
▲
本次讲座跟随Shirley Surya老师走进“Hong Kong: Here and Beyond”与“Things, Spaces, Interactions”两个展览,探索展览本体及其背后的跨时代意义,体味独特的文化视角与历史底蕴。
讲座伊始,Shirley Surya老师向同学们介绍“Hong Kong: Here and Beyond”与“Things, Spaces, Interactions”展览设计的两个宗旨,其一是拓展并运用亚洲设计和建筑制作的历史化与全球视野,依靠“本地——区域——跨国”与“视觉文化”两个框架;其二是在面向多个公众机构收集和规划的背景下,扩展、深化已知的和未被充分代表的宏观及微观叙事,同时用于数字与现场的研究和展示。
关于“Hong Kong: Here and Beyond”展览的框架,Shirley Surya老师分享了关键词“身份”与“地方”。她以地标性建筑、条件、基础设施为切入点,通过不同图片向同学们进行展示说明。随后,向大家讲解“Things, Spaces, Interactions”的设计理念、功用等。展览中,不同空间的时代、主题不一,重新组合不同国家、地域、政治身份的作品,以实现沟通交流与创造。
随后,罗怡老师邀请Shirley Surya老师深入分享设计框架的价值,并在过程中根据核心内容进行开放性交流。Shirley Surya老师结合香港本土背景,从跨文化角度出发,主张展览应淡化“国别史”式展出方式,关注作品的叙述价值与产生背景。她表示,建立设计博物馆的过程实际也是构建设计历史的过程。
讲座最后,Shirley Surya老师呼吁大家重新审视设计历史和现代主义,并重点讨论了如何将设计与艺术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影响和改善我们的城市和社会。她通过举例阐释视觉文化的日常性、生活性,强调视觉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每一天都会经历且时时刻刻对我们产生影响的东西。
讲座主题
国际海报展中的中国设计
▲
蒋华老师从宁波国际平面设计双年展的创办背景出发,向同学们概述了历年活动及其背后的个性化思考。他指出,在不同时间节点开展不同展览的设定,实际上是思考的展现和设计史的重新书写。
他介绍了“AGI在中国——当代中国平面设计”与“社会能量——当代荷兰交流设计”两场展览,二者站在中国立场上重新整理、书写“对象”,突出中国话语权。蒋华老师紧接着介绍他对于中国文字设计的创作、研究和教学内容,他认为,汉字设计是元设计、底层设计,表意符号是人类世界超越分裂、凝聚更大共识的一种伟大工具。他尝试通过超级文本等展览形式介绍给全世界,建立时空观审视教学、技术与书写的联系等。
蒋华老师强调人类文明具有通用性,即文字——文化——文明、表意——言志——载道,他希望找到一条文字设计教学的全新路径。
在提问环节,蒋华老师基于海外博物馆的收藏作品特点分享对中国设计的看法,谈到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中国平面设计理念、作品逐渐崭露头角,西方设计师对中国设计的看法从传输帮扶转为关注学习,双方互相影响,引发新浪潮。针对“陌生化经验”相关内容,蒋华老师指出汉字对西方人来说是最直观的冲击,设计师在设计中通过模糊、延伸等图形化调整,有利于提供更多陌生化、表意化的可能性。
讲座最后,蒋华老师分享了宁波国际平面设计双年展的经验,如发掘全世界的新人、拓展国际性参与、采用评论性的平面设计等。针对艺术家称谓与创作问题,他强调设计是提出一种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与甲方无关,也不可以用学科等概念进行分割、批判,我们都在创作人生中的伟大作品。针对批判性设计,他认为这种概念强调实用外的功能,如思辨、美学价值。反观伟大作品与思想,基本都超越实用功能,具有更多方面的价值与意义。
讲座回看入口
想要观看讲座的朋友们
可扫描以下二维码
哔哩哔哩
“设计博物馆1小时”
系列讲座
“设计博物馆1小时”系列讲座是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推出的学术讲座,由北师大未来设计种子基金项目“欧美博物馆里的中国设计研究”承办,邀请海外设计领域的博物馆、高校、机构(双年展、三年展、设计大奖)专家以及有海外收藏经历的优秀中国设计师等分享关于该领域的经验和思考。学院希望通过系列讲座活动,考察调研海外博物馆的中国设计,探讨中国当代设计和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方向。
编辑 | 张静雯、王莹 设计 | 董姗姗
责任编辑 | 余晓瑜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