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装饰》2022年度“优秀投稿论文”
-
原创 2023-05-01
2014年,《装饰》杂志进行了首次年度“优秀投稿论文”的评选暨优秀作者交流活动,并作为年度常设活动举办。
一直以来,《装饰》杂志都强调文献性与记录性,在实务研究中融入理论研究是杂志的一个努力方向。通过这样的评选活动,本刊旨在弘扬扎实严谨的学术风气,也意在向广大作者进一步明确《装饰》杂志的学术标准和投稿要求。
本次评选以2022年《装饰》杂志发表的投稿论文为对象,主要集中在《史论空间》《民俗民艺》《个案点击》《设计实践》《教学档案》五个栏目。经过栏目编辑的严格审定与投票讨论,从数百篇已发表的论文中精选出主题鲜明、观点新颖、论据可靠、语言精炼、可读性强,并有原创性的6篇佳作为“优秀投稿论文”。
2023年度的《装饰》学术年会,将对2022年度“优秀投稿论文”的作者进行表彰,并举行学术交流活动。相关信息将在微信公众平台公布,敬请留意。
2022年度“优秀投稿论文”
名单如下(共6篇)
(排名不分先后)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1
◆《装饰的暗语:济南洪家楼教堂拱顶壁画形式分析初探》
慕启鹏、徐逢夏,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内容摘要:针对济南洪家楼教堂拱顶壁画独特的形式,在缺少直接文献佐证的条件下,采用实物观察与间接文献比较的研究方法,以图像学为思路,深入分析其象征意涵以及图像、拱顶、教堂空间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辅助于对历史的猜测,从本土化转译的角度来进一步揭示其中所蕴含的装饰规律,意在证明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潜力和活力。
编辑推荐语:在历史研究中,面对一个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问出好的研究问题,并能够给出自己的解答,相信是许多研究者困扰的问题。本文作者对此作出了很好的示范。本文的研究对象很明确——济南洪家楼耶稣圣心主座教堂内的拱顶壁画。但面对这样一个研究对象,作者并没有满足于简单的形式层面的描述与解读,或者是模糊地铺垫一个近代中西方交流的社会大背景,而是试图找出这个对象背后的特殊之处、不寻常之处。作者敏锐地发现了一个关键现象:西方的哥特教堂里,无论是墙壁还是拱顶都很少使用壁画装饰,而反观洪家楼教堂,其设计者却在拱顶处绘制了大面积的壁画。这种反常又引发了作者进一步的提问:洪家楼教堂的拱顶壁画究竟只是单纯的装饰,还是隐藏了其他的意涵?它是传教士的虔诚奉献,还是工匠的妙笔生花?天主教会“本土化”的艺术创作中又蕴含中国民间哪些了不起的智慧与潜力?有了问题,接下来,作者便可以按部就班地从图像、形式与象征的角度,综合审视壁画、宗教与教堂空间之间的关系,尝试破译隐藏其中的密码——也即装饰的“暗语”。最终,作者也得以通过对一个个案的深入挖掘,得出了具有一定普遍性意义的结论。(周志)
2
◆《图绘、再造与选择:冀鲁豫解放区的年画改造与民众接受》
张宗建,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邢习娇,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内容摘要: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在冀鲁豫解放区开展的年画改造是中国抗战年画创作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进程先后经历了前期以民间艺人思想改造为主的“旧图新用式”创作,以及后期文艺工作者深入民间学习展开的“推陈出新式”创作。作为宣传与图绘新生活工具的新年画,曾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传播与教化功能。不过,从目前可见的资料来看,地方民众或许并没有完全被动地接受这一新艺术形式,而是在地方文化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自主选择,使这一地区年画改造的历史隐匿着文化惯性、地方思维与官方主导间的相持与磨合。
编辑推荐语:民间年画的研究是民艺研究领域中一直颇受关注的内容,且具有较好研究基础。但同时,这一领域的研究也面临着挑战——是否能进一步发掘材料、选择具有新意的视角和切入点,成为体现研究价值的前提条件。
本文的作者发现,在上世纪40 年代中后期的冀鲁豫解放区,地方民众对年画改造运动中提倡的“新年画”并非持全盘接受的态度,而是存在一定的自主选择。进而,文章结合对史料的考证和对图像的分析,探讨了这一过程的复杂性及其背后的原因,为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年画改造运动以及民间年画的文化惯性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文章视角具有一定新意,问题线索明确,分析论述清晰,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赵毅平)
3
◆《德国包装垃圾分类回收服务设计研究——以“绿点”回收系统为例》
何思倩,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内容摘要:德国的垃圾分类回收的理念与实践具有悠久的历史、完善的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是垃圾分类与回收利用管理的典型国际案例。本文梳理了德国包装垃圾分类回收服务体系的发展阶段、探讨了德国包装垃圾分类回收理念与特色制度,并从服务设计的角度出发,以“绿点”回收系统为例分析这项包装垃圾分类回收服务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服务接触点、服务利益相关者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讨论了德国经验对于我国垃圾分类回收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启示。
编辑推荐语:当案例可以成为一个研究样本,多数时候,言外之意该案例获得了某种意义的成功。面对一个在现实世界中得以有效运行的案例去试图阐明其成功的原因,很多时候是困难的。因为成功意味着一种复杂情境的解决方案。本文中作者敏锐地揭示了德国“绿点”回收系统的实施策略和一个系统如何由稚嫩走向成熟。一个完善的系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系统的生长过程的挖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时间性的思考维度,去理解解决复杂问题的起点可能是简明的,而其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自我更新过程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绿点”的创立对德国政策的回应、“绿点”的服务接触点的设计、“绿点”的利益相关者参与以及“绿点”的服务监督与评估几个方面对案例的核心问题进行了剖析,为我国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贾珊)
4
◆《服务设计从商业机构到公共部门—以LegalZoom、JustFix.nyc和HMCTS项目为例》
王 丹,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楚东晓,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内容摘要:过去的50年,设计的对象已经从有形的产品和建筑转移到无形的体验、服务和社会创新。服务设计作为设计研究的热点问题,其研究内容也从商业服务设计转向组织的制度建设和社会转型。然而,每一种服务都有其与生俱来的独特性,针对私营部门、非营利组织或公共部门的服务设计存在差异。据此,本文以同样是提供法律产品和服务的 LegalZoom、JustFix.nyc 和 HMCTS 为例,总结私营部门服务设计、非营利组织服务设计、公共部门服务设计的具体经验,扩展服务设计理论,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不同组织参与者主导下服务设计的特点以便在未来更好地与不同组织合作进行共同设计。
编辑推荐语:本文的选题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作为一种服务创新方法和实践指导工具,服务设计在商业领域深受认同并被广泛应用,但随着不同领域(尤其是公共部门)尝试引入服务设计,传统的工作模式和从业者均遇到了新的挑战。本文试图去探究服务设计从商业机构到公共部门迁移过程中所面临的新问题。值得一提的是,与传统的宏观模式的探讨或基于现象的泛泛之谈不同,本文选择了三个非常具体的与法律相关的行业案例,分别指向商业领域、公益机构和政府部门,通过非常细致具体的分析,向读者呈现了面对不同的用户群体、不同的组织形式、不同的迭代速度、不同的实施方法,服务设计如何去完成其具体任务。进而从中凝练出服务设计在公共部门应用场景下的工作方法,为复杂情境下的实践者提供了具体且颇具启发性的思路。(贾珊)
5
◆《中小学建筑在多元化教学趋势下的复合型泛学习空间设计研究》
阮昊、郭艳兰,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笔者的当代中小学校园建筑设计实践,探讨多元化教学趋势下,从学生行为需求出发的复合型泛学习空间的特点,并基于体验时长的维度,研究建立泛学习空间的建筑空间体系及与其对应的营造方式。
编辑推荐语:与常见的以单个实践案例为主题的文章不同,阮昊和郭艳兰老师以多年深耕于中小学校园建筑第一线的经历为基础,从多元化教学趋势的整体要求出发,系统地研究了复合型泛学习空间设计的方法。作者将教学活动前置到校园空间的规划和营建阶段,基于建筑与使用者的关系考量,从学生灵活多样的实际需求和体验出发,建立了泛学习空间体系及其对应的营造方式,从而为我们勾画出从“学习工厂”到“多元化教育生态公园”转化的宏伟蓝图。
作者以点带面,从整体性研究的角度,按照体验时长对泛学习空间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在易达性、开放性和多层次三个方面,对不同时间维度下的空间体系展开了不同策略的设计实践。作者充分考虑了使用人数、空间场景和教学信息传递的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泛学习活动的自主性、不确定性和差异性带来的设计难点,向我们细致地展示了在即兴型、临时型、短暂型和不定时这四种学习活动时长下,建筑师如何通过空间的合理规划,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从中,我们既能看到作者对校园建筑价值与作用的深入体察,又能通过穿插其间的生动案例,形成对多元化教学的深入思考。
文章主题鲜明,结构清晰,案例丰富,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和积极的现实意义。作者对校园空间设计体系及其对应的设计策略的制定,建立在对大量实践落成作品后期回访的基础上,因此更具可行性与启示性。(田君)
6
◆《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的产品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
尹 虎、刘源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内容摘要:针对工科背景的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在产品设计课程中创意设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的问题,基于多年的产品设计教学经验,本文提出了一套产品概念创意启发工具卡(Product Concept Creative Toolkit-PCCT)。PCCT 包含10 个不同的产品创意设计的方式和案例,旨在为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一种可教、可学、可操作、可扩展的产品创意方法。通过在产品设计课程创意概念衍生阶段的训练过程中引入PCCT,并结合教学过程、实施方法、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探究“思维公式化”的创意教学工具对于工科类设计专业学生教学的可行性与成效。工具化的产品概念创意启发卡,为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的产品设计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编辑推荐语:在收到的一些投稿论文中,常能看到类似这样的描述“激发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然而,对于设计专业而言,创意和想象并非“信马由缰”,不能仅仅跟着感觉走。
那么,如何教?如何让初入设计专业的本科生,感知与感悟设计思维;如何让他们掌握一套适当的方法,辅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开发创意;如何逐渐具备评估设计创意是否有效的能力。尹虎、刘源源两位老师在他们的“产品设计1”课程中,研究出一套“产品概念创意启发工具卡”。通过若干张有定义说明和案例介绍的工具卡,将相应的设计方法“术语化”。由此,学生对设计方法的认识能够从模糊的意识,转化为明确的概念;再通过教学示范、课堂实践,帮助学生在设计探索及设计发展阶段,学会使用这些卡片。所谓工具卡和公式化,不是要成为思维定式,而是使“创意”——这种隐性知识的习得,变得有迹可循、有据可依。进而,我们从目前的课程内容中,还能看到它在未来可能的教学拓展,即如何让高年级学生(研究生)有意识地归纳、发展自己的工具卡,推动他们的实践经验积累与设计研究能力。
虽然论文题目强调“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但实际上,该教学方法及教学工具的开发思路,对艺术学和交叉学科门类下的设计学其他专业同样有启发和借鉴价值。(王小茉)
近期,6篇优秀投稿论文全文将在微信公众平台发布,敬请留意。
--------------------------------------------------------
延伸阅读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装饰杂志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