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活动回顾 || 建筑后浪说:国内首创观点辩驳式建筑主题师生对谈圆满结束

2023-04-30

6f5ca751a2ea824b1d1b6fd7a1ac57a2_640_wx_fmt=gif&wxfrom=5&wx_lazy=1.gif





建筑后浪说

建筑学子辩驳式师生对谈

4月16日上午,第二届“建筑后浪说——建筑学子辩驳式师生对谈”在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成功举办。此次活动由中国建筑学会学生分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新建筑杂志社协办,来自国内各大高校的十二位辩手,九位业界大咖,以及众多业内人士集聚会场,前浪后浪你来我往、唇枪舌战,现场气氛热烈活跃。学子的观点与评委的风范在一场场价值碰撞、思想飞扬的辩论与对谈中充分展现!


“建筑后浪说”是中国建筑学会学生分会一个响亮的品牌活动,也是全国首个建筑学子主题辩驳式对谈活动。“肆无忌惮”的思维碰撞,正是独属于我们学生群体的宝贵之处,在这种激烈的交锋之中,也势必会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思考。作为学生的组织,学生分会一直致力于致力于创新学术活动形式,希望以学生独特的视角和更大胆的畅谈,让大家既能听得过瘾,又能有所收获。这也正是“后浪说”的意义所在。




辩论环节精彩回顾

建筑后浪说·建筑学子辩驳式师生对谈


建筑后浪说(上)


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

是否可以评价建筑设计的优劣


正方:可以评价建筑设计的优劣
反方:不可以评价建筑设计的优劣

开场热身

活动现场照片(左右滑动切换)

会谈由清华大学博士生、学生分会学生副秘书长司桂恒开场并进行环节主持。

学生分会副理事长、深圳大学特聘教授范悦老师担任主持嘉宾,与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学生分会学生副秘书长陈斯亮共同主持上半场辩论: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是否可以评价建筑设计的优劣。

中国建筑学会科普部与会员部副主任刘宇老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张昕楠老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新建筑》杂志副主编汪原老师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黄凌江老师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吴越老师作为评委为双方辩手解题并带来精彩点评。

本场辩论的正方辩手分别是:华中科技大学本科四年级刘昱、清华大学本科四年级李奕辉、深圳大学硕士一年级吴家琦。反方辩手分别是:深圳大学本科三年级李佳颖、华中科技大学硕士一年级曾而攀、华中科技大学硕士二年级杨亚楠。辩论开始前,八位评委老师和现场观众首先选择初始立场,现场投票结果为正方40票,反方27票。

观点对撞

活动现场照片(左右滑动切换)

反方同学认为AI没有能力综合全面地评价建筑设计的优劣,也无法代替人的主观感受做决定。同时,AI也没有权力代替人进行评价和决策。

正方同学认为评价是为了建造更优质的建筑,AI的预判能力、统筹能力、工作效率均优于人类,具有评价并且优化建筑设计的能力;AI的技术下沉使得越来越多的建筑质量得到保障。

评委点评

活动现场照片(左右滑动切换)

经过45分钟的激烈辩论,现场观众根据双方辩手表现进行最终投票,经由评委老师先后表明立场后锁定胜负。在范悦老师的主持下,各评委对本场辩论进行了精彩点评。

汪原教授

辩题的核心的辩解在于AI是否具备评价建筑的能力,另一方面在于伦理即我们应不应该用它来进行拼评价。基于此,正方对能力的评价实际上论述的非常的充分,但是反方在应不应该在伦理这个层面,更多的在强调记忆、情感、感受这方面。

如果说机器学习是基于被问问题进行学习的话,它超越不了人的地方在于它还不会主动问质疑。所以也期望各位同学主动质疑和提问,加强自己的探索求知和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专业和学科知识可能才不会那么快被取代。

张昕楠教授

刘宇主任

建筑设计的本质目的是为人服务,我们可以运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创造更适宜的人居环境。但是建筑师在设计建筑的时候,还应该考虑人情的温度,毕竟这是很难被机器取代的。

人类和人工智能哪一个对建筑设计的评价有发言权?此时人和人工智能进行竞争,这个是一个悖论,是人类自己在跟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进行对抗。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谁更胜一筹已经是很明确了,比如阿尔法狗围棋,大家开始讲永远不可能好像进行复杂运算,但事实上我们已经做到了。未来我们也将继续拥抱人工智能和先进技术,并且用它让建筑设计的更好,更好的为人们服务。

吴越教授

黄凌江教授

人工智能和建筑设计所涉及到的使用情景有非常多,我们需要关注的是,采用什么样的人工智能,这些技术服务于建筑行业的哪一个利益相关方,比如甲方、设计师、还是使用者、旁观者?评价监督设计的哪一个方面?以及大家今天的辩论有一点没有涉及一一未来的时间维度。我想这个系统方面的事情都是值得思考的。


活动现场

最终反方有3票跑票到了正方,正方获胜。


建筑后浪说(下)

如果未来移民火星建设家园

是否需要保持本国的建筑特色风格


正方:要保持本国的建筑特色风格
反方:不要保持本国的建筑特色风格

开场热身

活动现场照片(左右滑动切换)

学生分会常务理事、浙江大学特聘教授吴越老师担任主持嘉宾,与湖南大学硕士生、学生分会学生副秘书长杨清欣共同主持下半场辩论:如果我们人类未来移民到了火星来建设家园,我们还需不需要保持本国的一个建筑特色风格?

中国建筑学会科普部与会员部副主任刘宇老师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教授黄勇老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主任/教授刘剀老师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学生分会副秘书长宫聪老师作为评委为双方辩手解题并带来精彩点评。

本场辩论的正方辩手分别是:浙江大学本科五年级陆浩华中科技大学本科三年级车雨洁、华中科技大学 本科二年级孔俊乔。反方辩手分别是:深圳大学 本科三年级冉博华、武汉大学 本科三年级刘奇炜、深圳大学硕士一年级郑智恒。辩论开始前,八位评委老师和现场观众首先选择初始立场,反方支持的同学有34票,正方支持的同学有22票。

观点对撞

活动现场照片(左右滑动切换)

正方认为各国的文化及风格是人类对于文化的高度凝练,作为火星人类精神的锚点和寄托。完全抛弃既有文化基因,在客观上既不现实,也既然会导致精神的虚无和恐慌,倒逼人类产生自我质疑。

反方认为建筑风格应该以民族和文化地理区域来划分,火星环境恶劣,与其拘泥于原来的建筑风格,不如发展新的风格来更好的回应新的需求。

评委点评

活动现场照片(左右滑动切换)

一番唇枪舌战后,评委老师先后对本场比赛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建筑的起源是作为人类的庇护所,如历史上在欧洲建筑起源于树屋,在中国是起源于帐篷,最初并没有什么风格可言,它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但随着逐渐发展,比如欧洲开始了石建,而中国一直保持木建这种风格或建造方式,这也是自然环境和人文信仰共同使然。回到题目,火星环境对应的是建筑技术,而风格对应的是文化,我觉得应更多的应该去从风格和技术这种这个角度去思辨。

黄勇教授

刘剀教授

辩题有两个关键词,一个叫移民,一个叫家园,说明我们建设的不是火星基地,而是家园,所以火星和本国之间需要有对应。

建筑的确是要因地制宜的,这取决于它所在的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也是由这些导致了建筑形态的产生。但是,我们肯定是带着在地球上的文化属性认知移民到火星,所以会有骨子里文化的传承

刘宇主任

宫聪副教授

这两个辩题都有一个共同的关键点——文化传承和技术哪一个应当优先考虑,本身这两个话题也是我们的建筑学一直要探讨的一个问题。我觉得本期题目起得特别好。


活动现场

最终现场投票,有一位老师从反方逃票到了正方,有16位观众从反方逃票到了正方,本场获胜方是正方。



对谈环节精彩回顾

建筑后浪说·建筑学子辩驳式师生对谈


师生对谈


对于今天的辩论话题

同学们有什么更精彩的观点



对谈环节由深圳大学博士生、学生分会副秘书长谭慧宇主持,邀请在场学生观众与老师嘉宾对于今天的两个辩题进行回顾对谈。

精彩观点

活动现场照片(左右滑动切换)

现场观众

请问范悦老师关于第二个辩题有何想法?

移民建设家园,若以国家为单位的话,一定是个集体行为,集体行为是需要保持本国建筑的风格的,这也涉及到意识形态的层面。

范悦教授

现场观众

我是第二场从反方跑票到正方的投票者,反方一直在强调文化是在不断发展的,但我觉得但其实文化的传承也很重要。就如同千年的演化后,我们至今依旧还能找到文化的脉络,并以此为基础达成了我们的文化认同。建筑同样也是如此,它也应传承空间上的组织形式,建筑师的能动性会使得在我们在满足人对于shelter的最基本的要求下,表达一些对美好和归属感的诉求和思考,不仅是在地球上建筑师要做到这一点,在火星上也应如此。

你说得很对,我们同样不否认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但我们认为新的地方产生新的范式,除了传承还可以有新的形式。

反方辩手





建筑后浪说

建筑学子辩驳式师生对谈

第二届“建筑后浪说——建筑学子辩驳式师生对谈”在嘉宾们未尽的谈兴与观众热烈的回应中结束,这次与众不同的论坛形式是学生分会推动建筑学子对学术话题踊跃发声的一次尝试,许多未来得及展开的话题也为在场所有人留下了持续思考与讨论的线索。

本期辩手详细观点将于后期发布,敬请期待!


中国建筑学会学生分会是中国建筑学会下设的唯一以学生群体为服务对象的二级组织,由国内著名建筑院校的领军教育工作者和优秀学生代表组成,旨在搭建一个全国性的建筑及相关领域的学生交流、学习、合作和创新的平台。未来的日子,请持续关注我们,把你关心的问题、希望我们提供的活动形式在下方进行留言,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来  源 | 

中国建筑学会学生联盟

责  编 | 

李昱甫

审  核 | 

王玥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建筑学院 人工智能

15537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