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新时代-新生态-新设计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 | 2023中欧人文教育论坛分论坛圆满落幕

原创 2023-04-30



2023年4月27日14:00,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中欧人文艺术教育联盟主办,南京艺术学院承办的中欧人文艺术教育论坛第1分论坛在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报告厅开幕。分论坛主题为“新时代-新生态-新设计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来自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东华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设计创意中心、德国柏林艺术大学、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以色列霍伦理工学院的11位中外嘉宾分别聚焦“乡村、地方”“新时代、新生态、新设计”“共同体”发表了精彩、切题的演讲,呈现对“人文艺术教育”的深度思考。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副校长詹和平,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设计学院原院长邬烈炎,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设计学院院长蒋杰,南京艺术学院国际交流处处长俞睿出席论坛开幕式。


与会嘉宾、师生代表合影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设计学科评议组成员

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詹和平教授致辞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下午好!

欢迎来自国内外高校教授、专家学者、行业老总参加今天的论坛活动。三天前设计学院的熊院长和我联系,请我在论坛上开个场、讲几句,时间是5分钟。今天论坛的主题是“新时代-新生态-新设计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围绕这个主题,我想谈两点认识,与大家分享。

第一,关于艺术助力乡村振兴。

在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下,以艺术助力乡村振兴,已经成为高校服务社会的新课题。许多高校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长,为“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注入更多艺术活力。例如,有的高校以乡土为学院,与地方政府合作,挖掘民族文化、非遗文化资源,不断推动地方文旅文创特色发展;有的高校把艺术创新的课堂、实验室、基地安置在乡村,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让美育资源通过线上线下服务乡村;还有的高校利用艺术人才优势,直接参与乡村的更新与改造,通过各种手段方法,留住乡风乡韵乡愁。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那么,艺术如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艺术如何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艺术又如何推动乡村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第二,关于新时代-新生态-新设计。

艺术学门类下一级学科“设计学”,经过新时代10年的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创作实践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在服务国家战略、产业升级、民生需求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尤其是学科建设得到蓬勃发展,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实际、学科特点和发展战略,设置了数十个各具特色的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如信息艺术设计、数字艺术、人工智能与数据设计等。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设计学科迎来了重大结构性调整。那么,下一步设计学科如何建设,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究。而这种调整面临着三个难题:一是设计历史与理论研究归拼到一级学科“艺术学”后如何发展?二是增设的专业学位类别“设计”如何建设?三是增设的交叉学科一级学科“设计学”如何设置?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各位嘉宾的深入研讨,在思想碰撞和交流互动中,一定可以找到破解问题的理念和方法,祝愿设计助力乡村振兴之路更加稳健、新时代设计学科建设之路更加明晰、中国特色设计教育发展之路更加宽广。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江苏省教学名师、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设计学院原院长南京艺术学院实验艺术中心主任

邬烈炎教授致辞

邬烈炎教授以图像、数据、深刻的记忆回顾了“南艺设计”自2000年开设外教工作坊以来,在中欧人文艺术交流与推广层面展开的常态化、原创性的重要活动以及取得的重要成果,并对海斯特、克里斯坦、马蒂亚斯等外教二十余年来积极、持续投入设计学院教学工作的敬业精神表示了诚挚感谢。





 1 

乡村、地方


《乡村,更需要艺术还是设计?》

陈庆军 / 东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英国法尔茅斯大学访问学者、日本株式会社电通研究员

陈庆军教授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目标内容,提出:乡村正在成为“标靶”,而乡村设计不仅是艺术的介入,也不只是景观、规划、建筑,建设者需要从艺术人类学的视角和当代艺术介入社会的趋势包括跨学科的方法来理解艺术乡建,即,从艺术介入,进入乡村的规划与景观建筑,来解决乡村的硬件与物质问题,从而更深一步进入乡村的系统设计阶段,进入“深水区”。陈庆军用丰富的实践案例指出,乡村设计至少要确认三个视角:生态文明视角,城乡融合视角,社会设计视角。在做乡村设计实践研究时,应把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与体验经济放在一起思考,也应把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放在一起思考,从而也一定要把城市和乡村的关系放在一起思考,做到三产融合。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民族服饰元素设计—以贵州苗族服饰为例》
周梦 /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

周梦教授的研究立足对贵州苗族服饰田野调查的基础之上,提出传统不是现代的对立面,而是现代性的源泉。议题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首先分析贵州苗族服饰的留存现状与文化意义,贵州苗族服饰不仅是作为日常穿着的民族服饰,还具有婚嫁、节庆、祭祀等多重功能,它不仅是身份识别与审美表达的工具,还是苗族人民的情感媒介;第二部分探讨民族服饰元素设计助力乡村振兴,提出原生态应作为设计的基石,研究者应把握好传统与时尚的关系,将静态的研究与书写转为动态的研究,将人作为研究的主体;第三部分介绍乡村振兴背景下苗族设计的准则与案例,论证对传统服饰进行元素提取并进行再设计需要想象力、创造性以及敬畏与热爱。




《面向更新的设计实践讨论—以南京为例》

纪文心 / 空间策展人、南京创意设计中心副主任

纪文心副主任以南京为研究个案,提出:城市更新同乡村建设一样,早已不是陌生的概念,在经历了高速的经济发展之后,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模式也从以增量建构为主转向以存量更新为主,这样的变更为城市开展设计实践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方式,城市空间分成了居住地段、生产建筑与公共空间三个要素组合的综合类片区。纪文心分享了三点思考:其一是小尺度的公共空间营造,主要阐释了一种小微策略,营造以小博大的公共空间;其二是城市文脉,面向城市中的历史地段问题;其三为人地共构的生活重塑,是居住地段的再生实践。种种变化与策略给城市设计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与有关部门进行大量的沟通与协调,适应多重角色转换等,同时,当地的社会组织面对这种改变应如何,也值得我们去探究。




 新时代、新生态、新设计


《新时代-新生态-新设计》

成朝晖 /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

成朝晖教授紧扣论坛主题,提出:新时代催生了新生态的设计,新设计也与新科技相互融合,无处不在的全球网络使不同地区与文化的人类的活动超越了地域和民族的局限和障碍;数智时代的创新发展历程首先从开放式创新开始,强调探索能力和资源相结合,通过各种渠道探索内外部的创新。成朝晖认为,当下我们正处于智慧智能创新阶段,围绕数据、算力、算法和应用四大要素展开,正逐渐从有形的物态为主导发展为无形的非物态为主导,从固定的形态转向了流动的形态,从封闭的系统转向了开放系统,从有限的互动转向了智能的互动。我们需要共同面对数字时代新的命题和新的挑战,这必将是一个基于设计创意的反思和追求美好未来的全新旅程。




《素养与思维:国际青少年设计教育模式比较》

张磊 / 同济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副院长、设计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

张磊副教授聚焦国际青少年设计教育模式,提出:当我们一谈到K12教育时,很多人首先想到美国,但实际上英国才是第一个将设计纳入到全国基础教育体系的国家;而在我们谈到英国时,又往往只关注著名的设计与技术课程,忽略了七八十年代的英国声势颇大的青少年设计教育运动。在此背景下,张磊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艺术与设计教育面临公众信任的危机时的政府报告,到90年代中期“设计与技术”课程被正式纳入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体系,到“设计与技术”在2007年再次成为必修课程等一系列过程,分析了英国青少年设计教育发展中的设计素养与意识,对英美青少年设计教育模式进行比较,并分享了同济大学在这一领域做出的积极有效的尝试。




《另类设计伦理》
张黎 / 广东工业大学教授、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
广东省社会科学基地“设计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设计伦理研究所所长

张黎教授定义了“另类设计伦理”,提出:“另类”的意思是另一种可能性,是一种对于当下大家所认可的常识性的知识的逆反,以及试图超越的动机。另类设计伦理强调在新的设计实践中,面向技术现实、以物为媒、更多地邀请公众加入到伦理治理的过程当中。“另类设计伦理”相较于传统设计伦理,检验设计价值的过程提前到了设计实践环节中:传统的设计问题主要用文字的方式进行传播,受众接受的程度受限,因此“另类设计伦理”研究当中强调“以物为媒”,强调人与物的沟通性。“另类设计伦理”的“另类”还体现在“前瞻性”。目前面对的技术背景与传统社会不同,新技术可能会产生具有挑战性和颠覆性的伦理危机。设计师通过前瞻性的思考,运用物和道具的方式,将新技术应用到未来场景可能会产生的伦理影响表达出来,鼓励公众参与到伦理思考与设计实践中来。




《后现代之后的现代设计美学》

祝帅 / 北京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主义至今已经有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了,为什么今天我们仍然生活在一个现代主义所主导的美学风格占主流的社会呢?祝帅研究员从现代主义的源头谈起,追溯现代主义如何一步步占据现代审美舞台的中央。祝帅提出:现代主义以审美的排他性与实用主义的规训实现了视觉的统一,然而气候环境和历史人文不可能也做到完全统一,美学风格应是具有多样性的。我们的设计还是应该回到中国设计,使用多元化的面貌完成主体性的建构和内部的差异化的发展。中国设计是体现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领域,中国设计具有独特的中国方式和中国表达,也是用中国智慧去抵抗现代主义的必然出路。




评议人祝帅研究员主持了现场互动板块,并深入回应开幕致辞及中方嘉宾议题




3 

共同体


《修与养:设计教育的两个原则》
 Daniel Huppatz
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副教授
英国《设计史期刊》编辑顾问、布鲁姆斯伯里设计图书馆编辑顾问
Huppatz教授提出了设计教育的两个原则:“修”与“养”。新冠疫情让设计师去思考如何更好地关怀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并考虑修复的意义,修复和关怀将成为未来设计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底层逻辑。对于修复与关怀,Huppatz认为“修复”是设计的基础,有助于解决当前过度消耗和浪费的问题,我们应该从修复、修补已存在的系统和物品,维护以及重新利用周边的系统和事物的角度,重新审视设计的含义。而“关怀”的基础是人类与地球之间的联系和依赖,我们需要承认用户的多样性,以及设计对用户和地球的影响。“修复”和“关怀”是未来设计师和设计教育者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共同繁荣?为生活而设计》
John Thackara
米兰理工大学客座教授、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高级研究员

英国设计委员会可持续设计研究员

Thackara教授尝试阐释设计目的的转变,以及在社会时代变化的背景下进行设计的方式,并总结了为生活而设计的五个设计原则:第一是城市就是世界、生活,如果设计的目的是增加生命力,那么城市就是我们可以关注的地方之一;第二是人的幸福和地方幸福是一个故事,人在地方相遇,因此关注人就是关注地方,关注地方也同样关注人;第三是如果我们设计良好,我们就设计了共享的活性,最关键、最重要的设计准则就是共享活性,把地方的人们联系在一起,就可以让人们分担让地方更健康的任务;第四是人与人的直接联系,真正将农村社区作为平等的合作伙伴,Thackara认为中国乡村在人与人之间互动与联系方面领先于世界;第五是“为场所而设计”的概念,以不同的地理尺度和时间性设计场所。




《文化对话的再发展》

Heinz-Jürgen-Kristahn

德国柏林艺术大学教授、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Kristahn教授认为文化对话受移民潮以及全球化的影响而迅猛发展,鉴于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转型以及资源稀缺的急剧发展,我们应该增大对话力度,加强反思。艺术有助于赋予责任以抽象概念,视觉形象承担了信息传达的有效媒介。Kristahn教授以柏林艺术大学与南京艺术学院合作的“水是生命”主题创作为例,揭示了艺术如何以视觉形象方式展露对话与思考,并对柏林艺术大学与南京艺术学院的对话与合作表示感谢与充分肯定。




《不要忘记感受:无聊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重要性》
Oded Ezer

以色列霍伦理工学院高级讲师、国际平面设计联盟成员

Ezer认为,每个人都处在人类和全球生态系统的社会构成中,因此也为人类生态系统问题肩负责任。所有人都生存在内部生态系统中,任何生态系统问题都基于不同的统计层级和统计学知识上,优化生产和消费过程可以防止生态进一步恶化,但关键是我们要知道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哪些危害,设计恰恰可以使这些问题可视化,让人们了解人类对生态,乃至于对人们自身造成的伤害。Ezer认为这是身为一名设计师所肩负的责任,通过可视化的设计引起人们的思考,为人们创造一个疗愈性的空间,让人们能够在这个空间中感受、反思,同时,设计师也应该与关心生态问题的民众、积极的行动者以及政策制定者与管理人员建立密切的联系,共同助力缓解人类生态问题。




开幕主持、闭幕致辞 / 熊嫕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设计学院副院长

学术主持 / 赵泉泉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国际设计交流中心负责人

设计史论教室主任

学术主持 / 蔡淑娟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设计管理与策划教研室主任

分论坛共持续5小时20分钟,熊嫕教授致闭幕辞,对参会前辈、嘉宾、线上线下的师生、工作团队表示感谢。熊嫕重申论坛主题:“新时代”提示时间与空间维度,“新生态”提示自然与人文维度,“新设计”提示生存与生活维度,三者互为动力,“艺术助力乡村振兴”则为大家带来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呈现中国设计进路的核心议题。人文艺术教育帮助我们在更深的社会演进结构中对人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创造性有清醒地认知:中外嘉宾对相关现象、难题及意义展开的讨论,眼前交织的“新”与“旧”“变”与“未变”之图景,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断裂与连接,均值得我们细细消化、持续反思。




直播回放




组委会:张健、蒋杰、张卫军、熊嫕、周庆、荣容、倪玉湛、范蕾

工作组:蒋丰、顾秋红、李孟悦、郭玥、陈璞、崔斯盈、崔子怡、设计学院记者团

媒体支持:图灵创意互联

联系人:蒋丰

联系电话:18921413916

联系邮箱:1022455@qq.com




平台、项目
南京艺术学院文化遗产与数字化传承创新设计平台
文化创意与综合设计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中国设计学的历史构建与当代发展”




图文| 设计学院记者团、杨兴远、汤雨晨、杨华钰
编辑| 孙立涛
审核| 张健 蒋杰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乡村振兴 艺术学院

13924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