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千字评丨锐评“中国式山寨”:与一切都有关,唯独与创作无关

原创 2023-04-29

“千字评”为Artnet新闻中文网的保留栏目,邀请独立撰稿人、艺评人以及其它相关艺术行业从业者,以千字为限,评述新闻事件、现象和展览,在主流新闻内容之上,为行业另增一些争鸣之音。







关于作者:
鞠白玉,艺术写作者,媒体人。Artnet新闻中文网艺术评论栏目及“林间空地”播客主持人,《看理想》“祛魅—当代艺术入门”(八十年代以后的全球当代艺术)主讲人。



有 一部分艺术家不赞同自己的后代走上艺术道路,因为才华不是资产,无法转让和继承。一辈子的经验告诉他们,在任何时代任何阶段艺术家都过得不容易,哪怕那些肉眼可见成功的艺术家,也总有更多值得焦灼忧虑的问题等着他,艺术生涯里基本是在解决问题,让人不得安宁,有些深受其苦的艺术家还会拼命阻拦子女学艺术。
而如今新一代的艺术家们想取得成功看似有更多的路径了,却因为人人都可以当艺术家这个伪概念,赛道过于拥挤,沉没成本累积得越高,最后就越发现自己走投无路。但这只是笃信创作才是生涯关键的艺术家的的想法。在当代艺术界,成就一个艺术家的种种条件早已变得抽象和复杂。
为什么要做艺术,这个问题在各种人那里答案也不尽相同,比如有人只是单纯地想过着艺术家式的生活,也有人只是因为自负而愿意付时间的代价,另外,在看到画廊和机构里正在展出的作品也很平庸时,就更不相信创作是艺术家唯一要做到的事。获得名利、声望、关注,有机会表达观点,或者觉得“艺术救过我的命”“服务社会”,都可以是成为艺术家的动机。
但是,我看到威廉·德雷谢维奇在《艺术家之死》里这样不甚严肃地写了这样一段话,“我听说过最普遍的动机,也是艺术家常说起的,就是他们必须这么做,艺术创作不是为了生活而做出的选择,它不是生活,也不是选择,因为他们必须这么做他们才开始了创作。他们沉迷于此,甚至受到伤害,他们做不了其他任何工作。”我认同这段话,虽然它听上去是宿命论。
所以,一旦这件事成为可以选择的事,资质平庸又渴望成功的艺术家,会在穷途末路下想出种种策略,抄袭就是自杀式的。吊诡的,多义的,无边无尽地阐释着的艺术界,好像既然它可以容下“谎言”,就能容下了抄袭。对于铤而走险的艺术家来说,这是考验良心道德又考验智商眼力的举动,但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复印”的对象,原作都远谈不上杰作,他们却颇具才能地用拷贝来的作品,通过画廊、批评家、机构的层层关卡亮相在公众面前。
当然,每个环节都可以摆脱指控,说如何在海量的信息里定位到原作?但是要考量的不是鉴别真假的能力,而是艺术家的接近复印式的抄袭的作品中,是以“什么”回应着“什么”?和他有怎样的关联?那些大小展览的开幕和煞有介事的评论与研讨,他们果真是在研究着“他”?如果总是在劣迹败露后才说“那是糟糕的作品”,意味着之前成就艺术家的名声、利益、教职等一切都是由集体的连续性谎言和昏庸搭建的,与一切都有关,唯独与创作无关。
现在翻看那位国美青年教师的作品评论简直要笑出声来, 如今艺术界成了中产阶级的求生之道,既没人在乎艺术家的创作力,更不在乎这种枯瘠是滋养艺术家的社会土壤正在恶化的前兆,但他们竟然可以谈论很多、谈论更多,在每天不断开张的南北讲座上谈论和他们半毛钱关系没有的哲学思想, 矫饰的语言拼命想和矫饰的作品达成一致。
如今,富有波西米亚式真情实感的艺术家受到鄙视,但明显放弃天职自我剥夺的艺术家们却可以依靠侃侃而谈成为机构的座上宾。我记得几天前那位原作艺术家在ins里的悲呼:抄袭我的作品却可以卖到10万美元。这位来自资本主义社会的艺术家她居然都无法了解,资本在这儿行使的是品位低级但高效的权力。

文丨鞠白玉



联系Artnet中国:xinxi@artnet.com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artnet资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千字评 中国式山寨

11388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