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3日
■ 国家文物局举办文物政策法规研讨班
■ 2023年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论坛在良渚举行
■ 故宫博物院北院区2025年全面建成
■ 陕西新增9家博物馆
■ 青海省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
■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全新特展讲述珠宝与女性故事
■ 大冶这所新建博物馆,即将开馆!
【考古】
■ 杭州再添考古遗址公园,5月对外开放
■ 长寿湖寿岛发掘出古代石室墓群
■ 西藏石窟寺调查发现罕见吐蕃时期摩崖石刻
国家文物局举办文物政策法规研讨班
4月11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浙江省文物局、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承办的文物政策法规研讨班在浙江杭州开班。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陆进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陆进指出,举办此次研讨班是国家文物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加强文物政策法规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文物政策法规部门要自觉适应新时代新征程的新形势新任务,增强大局意识、坚持法治思维、强化系统观念,发挥好以文辅政的参谋助手作用、推进文物法治建设中的牵头抓总作用、各项综合管理工作中的协调服务作用,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物政策法规体系,为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陆进要求学员们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学习掌握文物政策法规工作的先进理念和科学思维,深入思考、充分交流、相互借鉴经验做法,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进各项重点任务的思路举措,推动文物政策法规工作再上新台阶。此次研讨班课程由6位专家学者主讲,涉及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阐释、文化经济政策理论实践、法规备案审查、文物保护案例研讨等方面内容。来自中央有关文博单位、高等院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计划单列市文物行政部门的50多名文物政策法规工作负责同志参加研讨班。(国家文物局)4月12日,在4.18国际古迹遗址日来临前夕,为促进中国考古遗产地的交流与合作、响应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关于开展2023年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活动的号召,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与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与杭州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承办的“创享过去的未来:变革中的考古遗产保护利用”主题论坛在杭州良渚举行。
开幕式上,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宋新潮,浙江省文物局、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等有关负责同志致辞。国家文物局考古司、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及部分高校、遗产地代表出席。
宋新潮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国考古遗址保护的历史脉络,并介绍了三十年来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的发展历程。本次论坛的举行,既是基于今年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阐释,更是着眼于目前我国考古事业蓬勃发展的现实需求。宋新潮强调,考古遗址公园以文化遗址为中心,是记录人类记忆的场所。它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公园,有强烈的社会意义、文化意义及政治意义,考古遗址的独特性质和价值,需要我们以考古研究为基础,将遗址的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放在第一位,把握好每一处遗址公园的定位,避免片面强调一般性“公园”的休闲、休憩或娱乐等功能。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将持续支持相关遗产地发展,推动考古遗产的科学保护与有效利用,努力让考古遗产活起来。
随后,与会专家学者与部分遗址类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机构代表,围绕“变革中的考古遗产保护利用”这一议题,展开多维度的交流与研讨。
论坛期间,与会代表商议形成了关于推动成立中国古迹遗址协会考古遗产管理专业委员会的联合提议,专委会筹建旨在进一步凝聚行业共识,促进考古遗产保护管理前沿探索,特别是密切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考古遗产管理科学委员会的联系,拓宽考古遗产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彰显中国考古遗产品牌,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
故宫博物院北院区2025年全面建成
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将在2025年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北院区建成后,将最大限度腾退故宫里被办公和文物储存占用的古建筑空间,在各自功能上实现互补。北院区建成后,可以更好地满足文物修复需求,展出更多故宫馆藏……现在,用电子地图或手机导航,已经可以搜索到故宫博物院北院区的地址,期待建成的那天,一起去故宫博物院北院打卡。(光明网)
陕西新增9家博物馆
日前,陕西省文物局公布了“2022年度全省文物数据”情况,其中2022年新增备案博物馆9家,分别是陕西考古博物馆、榆林市榆阳区陶器博物馆、潼关交通博物馆、神木锦界红色记忆博物馆、宝鸡市陈仓区博物馆、宝鸡天雅古陶博物馆、渭南市华州区明清皮影博物馆、凤县博物馆、清涧县博物馆,成为观众新打卡地。(文物陕西)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博物馆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在着力发挥博物馆功能,加大藏品研究,提升陈列展览,扩大教育传播,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公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公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为贯彻落实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文物局等九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我省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现制定如下实施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要求,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以建设“六个现代化新青海”为总目标,紧紧抓住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机遇,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博物馆改革为主线,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依托青海丰厚的文物资源优势和独特的文化遗产,坚持因地制宜,着力探索具有青海特点的博物馆改革发展路径,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更好发挥博物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一)坚持正确方向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坚持党对博物馆事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突出公益属性和社会效益。积极推动博物馆事业融入全省发展大局,融入旅游产业、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长城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将丰厚的文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二)坚持保护研究与弘扬传承相结合。立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阐释文物价值和内涵,彰显青海地域文化特色。加大文物展示力度,丰富文物展示内容,让文物活起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传承体系。(三)坚持改革创新和统筹推进相融合。坚持目标导向,巩固成果,补齐短板。创新博物馆发展理念,落实博物馆改革发展重大举措,破解影响青海博物馆事业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统筹不同地域、层级、属性、类型博物馆发展,提高博物馆公共服务均等化、多样化、个性化,形成整体推进各级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四)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坚持地方政府在博物馆事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博物馆领域,大力鼓励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局面,增强博物馆事业发展后劲,推动博物馆事业可持续发展。到2025年,博物馆管理制度更加完善,馆藏文物安全长效机制持续健全;博物馆类型和布局不均衡现象明显改善,县域博物馆覆盖率较大提升,不断提升高质量展览水平,免费开放力度持续加大,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和社会教育作用更加彰显;馆藏文物保护状况明显改善,珍贵文物本体保护与预防性保护、数字化保护持续加大;智慧博物馆和云展览更加普及;博物馆人才队伍更加优化,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事业更加广泛深入。到2035年,实现布局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功能更加完备的博物馆事业发展格局,博物馆事业服务人民美好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作用更加彰显。依据青海文物资源优势,改善博物馆布局不平衡的现状,引导和鼓励地方政府加大博物馆领域投入,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博物馆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释放博物馆发展活力,推进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指导不同地域博物馆发展。根据全省博物馆纪念馆类型、藏品特点、区域分布和地域文化特色,建立完善馆藏文物资源共享机制,提高馆藏文物展示利用率。鼓励和支持博物馆联盟成员单位,开展联展、巡展等活动。探索在博物馆资源丰厚地区建设“博物馆群”或展示区等集群聚落。西宁市依托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馆等打造文化生态旅游博物馆群;海北州依托青海原子城纪念馆,果洛州依托班玛县红军长征纪念馆等资源打造红色教育展示区;玉树州依托玉树州博物馆、玉树地震遗址博物馆打造民族团结教育展示区;黄南州围绕黄南州民族博物馆打造热贡艺术展示区;海西州依托海西州民族博物馆打造昆仑文化发展展示区。(二)发挥不同层级博物馆作用。重点支持青海省博物馆、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纳入国家卓越博物馆发展计划。提高各级博物馆保护、管理、收藏、研究、教育和服务水平,积极参与国家级博物馆等级评定,争取市州级博物馆和部分县级博物馆进入国家一二级博物馆序列,提高等级博物馆数量,力争三级以上博物馆数量达到25%。(三)协调不同属性博物馆发展。充分发挥全省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的带头作用,通过藏品借展、文物修复、联合办展、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形式结对帮扶相关行业博物馆和县级博物馆,不断提升运营管理质量。落实非国有博物馆支持政策,依法依规推动非国有博物馆在建设用地、税收优惠、评先创优、博物馆评估定级等方面享有国有博物馆同等待遇。全省国有博物馆与非国有博物馆建立“一对一”业务工作帮扶机制,制定帮扶方案计划,不断提升全省非国有博物馆陈列展览、藏品管理及公共服务水平。(四)促进不同类型博物馆发展。鼓励反映青海高原地域特色、具有行业特点、时代记忆的人文生态、民族民俗、 革命文物和专题性博物馆建设;围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做好果洛州班玛县红军沟长征纪念馆,大通、贵德长城博物馆,黄河长江(青海段)流域博物馆展陈方案的编制。培育非国有博物馆建设,进一步丰富省内博物馆门类。(五)提升博物馆展陈质量。深入研究青海地域文化和馆藏文物价值,结合新科技和多媒体手段,创新展陈设计理念,打造更多原创展览、精品展览和特色展览,践行“藏品立馆、学术强馆、展览亮馆”发展路径。利用馆藏文物数字化成果,加快智慧博物馆建设,丰富“云展览”内容,探索策展人制度,优化展览策划制作流程,借助科技水平,提高全省馆藏文物利用效率。同时,加大研究型讲解员培养力度,提升博物馆展览内容的讲解服务能力水平,让更多的观众感受厚重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六)加强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支撑。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持续实施全省国有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本体、预防性和数字化保护工程,提高可移动文物保护科技化水平。支持各级博物馆开展数字化保护和展示,建设并推广博物馆馆藏文物信息化平台和共享机制,建立馆藏文物数据信息系统,提高博物馆馆藏文物信息化程度。实现藏品信息化管理,面向博物馆、研究人员和社会公众等不同群体开放查阅权限,更好宣传青海馆藏文物的独特性、多元性、丰富性。文物保护科研工作依托黄南州民族博物馆开展馆藏唐卡课题研究,依托海西州地方博物馆开展岩画课题研究,依托湟中区博物馆开展民俗文物课题研究,依托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开展彩陶文化课题研究,依托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开展古籍保护课题研究,依托大通县博物馆和贵德县博物馆开展明长城文化保护课题研究。鼓励其它博物馆发挥资源优势,加强文物保护课题研究工作。(七)完善博物馆免费开放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对博物馆纪念馆的免费开放资金补助支持,逐步扩大全省国有博物馆纳入支持范围。推动博物馆免费开放运行绩效评估管理制度,对博物馆免费开放实行动态管理,提升博物馆服务效能,让更多人民群众走进博物馆、走近文物。鼓励地方政府支持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在陈列展览、运营管理、文创产业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扶持,充分调动自身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八)完善博物馆教育体系。把博物馆纪念馆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阵地。依托全省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建立中小学校、党校(行政学院)校外教育基地。根据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支持博物馆参与学生研学实践活动,开发博物馆研学精品线路,使博物馆成为研学实践的重要载体;充分运用文物数字化资源和网络教育平台,依托博物馆网站、教育类APP和客户端等,制作微课、微视频,推出高质量在线博物馆教育项目或教学课程,促进博物馆与网络教育资源的对接融合。(九)鼓励博物馆基础建设。鼓励各级地方政府、各行业、各部门加强博物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提升现有的基础条件,特别是对博物馆建设不符合标准要求,文物保存及库房不达标,安全消防存在隐患等问题加大整改,确保文物安全。改变传统的展览方式,吸纳借鉴先进的科技技术,力争创建一批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博物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十)推动博物馆机制改革。逐步完善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博物馆理事会制度建设。健全激励机制,探索博物馆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方式,保障博物馆在选人用人、岗位设置等方面的自主权。推动有条件的博物馆建立责任明确、权利清晰、人员专业、评价科学的策展人制度,创新办展模式,推出更多原创性的高质量主题展览。(十一)发展博物馆创意产业。引导和支持青海省博物馆、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等具备条件的文博单位和文化创意企业深挖青海文物资源内涵,积极打造具有青海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文化创意产品。(十二)扩大对外交流合作。配合国家发展战略和青海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大局,有效利用“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青海博物馆联盟”,积极参与中华文明走出去工程,突出江河源文明、河湟文化等具有青海特色的文化资源,讲好青海故事,展示青海形象。积极引进省外优质展览,通过联合办展、信息共享、人才培养、合作研究、人员交流等形式,促进馆际之间交流和沟通。(十三)优化社会文物管理服务。进一步规范全省文物流通市场秩序,开展文物流通领域登记交易工作。加强民间收藏文物管理,促进文物市场有序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博物馆、国有文物商店、涉案文物鉴定评估机构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性咨询服务,普及文物收藏鉴赏知识。鼓励民间文物收藏者开办非国有博物馆。开展文物收藏鉴赏知识宣传普及工程,引导和培育健康理性的收藏群体,营造理性收藏氛围。(十四)优化传播功能。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用好省内外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以图文、视频、直播、AR、VR、H5等融媒体产品,创新文物宣传和文物价值传播形式,进一步增强文物对公众的吸引力,提升文物影响力,使博物馆成为“网红”打卡地。进一步推动博物馆教育活动进乡村、进社区,增加服务频次,鼓励有条件的博物馆延时开放。加强与携程、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企业合作,推出云游博物馆、在线讲座等线上服务内容,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加大国有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力度,完善革命文物展示体系,提升革命文物阐释水平,扩大革命文物宣传教育,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发挥好国家馆藏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深化革命文物认定工作。深入研究青海革命史实,联合相关部门及时公布国有馆藏革命文物名录,依法提升革命文物保护等级。加强党史、军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等文献档案史料、口述资料、实物资料的调查和征集工作,做好馆藏革命文物的认定、定级、建账和建档工作。重点实施青海省博物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等国有馆藏革命文物的修复、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工程。(二)拓展革命文物阐释方式。进一步丰富革命文物展示形式,加大展示开放力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青海和平解放75周年)等重要节点策划推介革命文物主题展览,组织重大纪念活动;依托青海原子城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青海公路建设指挥部旧址(将军楼)等单位,以革命文物为核心,加大与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驻地部队合作,加强与相邻省份关联革命文物一体化展示;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推出研学旅行和旅游精品线路,广泛弘扬“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两路精神”。畅通人才培养渠道,推动文物保护技术发展,筑牢行业发展根基,激发文物事业创新创造活力。(一)壮大文博人才队伍。加强博物馆科研力量,建设重点实验室。加强博物馆可移动文物保护科研力量,改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不配套现象。建立博物馆系统人才库,将博物馆人才分类统计。(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文博领军人才、科技人才、技能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培训班,特别是加大博物馆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力度。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培养文物修复、展览策划等紧缺人才。(三)盘活用好编制岗位资源。根据人社部、国家文物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完善博物馆岗位管理和用人机制,按照一级博物馆不超过40%,二级博物馆不超过35%,三级博物馆不超过30%,其他博物馆不超过25%的标准,提高博物馆专业技术高级岗位比例,畅通专业技术人员岗位晋升渠道,有效调动专业技术人员主动性、积极性。(四)健全激励机制。建立多形式的奖励激励制度,制定科学有效的考评标准,开展博物馆年度绩效考评,实现博物馆动态管理。根据考评结果,结合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相关因素综合评定后,安排下达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制定规范的精品展览评选制度和评比细则、讲解员大赛评选制度和评比细则。举办社教活动创新成效评比活动,提高各博物馆社教工作积极性等。(一)组织保障。坚持党的领导,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完善制度建设,细化主体责任,明确任务要求,确保重要任务如期完成,预期目标顺利实现。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确保博物馆意识形态绝对安全,加大博物馆安全管理,保障文物安全。(二)经费保障。各级政府要落实地方主体责任,将博物馆免费开放补助经费纳入地方年度财政预算。要统筹国家文物保护等中央专项资金和省级专项资金,支持文物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项目。要创新博物馆发展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博物馆发展,加大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拓宽社会资金进入文物保护利用领域的渠道。加强经费使用管理的监督审计,确保专款专用,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三)加强监督管理。各级文物行政部门要通过日常巡查抽查、博物馆领域“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备案管理等方式,加强馆藏文物保护、陈列展览项目等事项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优化博物馆免费开放绩效考评机制,加强考评结果运用,将绩效考评等次与博物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挂钩,进一步提高博物馆公共服务水平。各地要根据本实施方案,落实任务分工,细化工作方案,加强督导检查,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地见效。(青海日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全新特展讲述珠宝与女性故事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11日为全新特展“百样玲珑——卡地亚与女性”揭幕。该展览将于14日对公众开放,将展出约300件从19世纪至今的珠宝、钟表、配饰等艺术珍品。一众主礼嘉宾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出席“百样玲珑——卡地亚与女性”特别展览开幕典礼
该展览是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幕展后推出的第三个特别展览,共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是“王室与贵族女性:优雅与名望”“女性新姿:打破传统”“好奇尚异:跨文化灵感”“非凡女性:璀璨新传奇”。展览通过展示跨越近200年的艺术珍品,追溯女性与珠宝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中国美学对世界女性生活方式和时尚的深远影响。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立馆初心就是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我们会加倍努力推出更多精彩的展览和教育活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说。该展览展期至8月14日。为配合此次特别展览开幕,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将推出讲座、音乐表演、电影放映及工作坊等一系列丰富多元的教育活动。(北京日报)大冶这所新建博物馆,即将开馆!
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新建博物馆项目,已经进入竣工收尾冲刺阶段啦!有望6月开馆。
新馆效果图
据了解,该项目位于大冶金湖街道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分为主体工程、布展工程、馆外环境整治工程和四方塘及岩阴山脚保护展示工程,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总施工面积约11.8万平方米。(大冶发布)“绿野先踪——考古实证下的东北史前生活”展览正在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举办。自开展以来,该展览吸引大量参观者观展。该展览分为“穴居、定居、聚居”三个单元,全景展现了史前时期东北地区先民的居住方式,还运用现代科技加强了文物与参观者的互动,让参观者体会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史前人类的智慧。“绿野”代表场景,是一种地理空间的表述和生活图景的还原,“先踪”则表达了先民们的生活踪迹。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唐淼介绍,该展览的近百件展品全部是吉林大学田野考古发掘出土和馆藏的标本。史前在中国一般指从发现古人类到夏朝建立这段时间。在穴居单元,参观者看到的是各种石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属旧石器时代的黑曜岩,黑耀岩又以石核、石片、石叶、细石叶形态展出。石片由石核产生,进一步加工才形成石叶、细石叶。唐淼介绍,黑曜岩是一种酸性火山岩,断口尖锐锋利,古人类利用黑曜岩制成各类器具,尤其是对刃部进行修整后,会变成一种复合型工具,嵌入木柄使用更加顺手。这些工具均出土于吉林长白山附近。在定居单元,集中展示了各类陶罐及动物化石。古人类为了贮存谷物,制造了各种各样的陶罐。一个又一个陶罐也象征着他们的美满生活。这部分最著名的展品当属石龙(本次展出为仿制品,真品由国家博物馆馆藏),目前学术界公认为“中华第一龙”。唐淼介绍,这件石龙是吉林大学考古人员于1985年在吉林农安左家山发掘的。它是用石灰岩雕刻而成的,距今有6000多年历史,形态上已具备了龙的雏形,在时间上比著名的红山玉龙早1000多年。在聚居单元,巧妙的布展方式让参观者可以更好地感受古人自然的生活状态。这部分重点展示了古人的渔猎生活,展品一改橱窗式展览方式,直接摆在全息投影场景中,方便参观者近距离观看。不少参观者表示,该展览不仅使他们对东北先民的生活有所了解,还通过各种器具看到了先民的巧思,感受到了先民的生活智慧。(中新网)杭州再添考古遗址公园,预计5月对外开放
近日,位于临安区功臣山区块的净土寺区域5幢大气庄重的仿古建筑已经落成,施工人员正在进行地面铺装。该区域于去年上半年动工建设,主要包含主殿、厢房、长廊等8个单体建筑及绿化等工程,目前整体进度已经完成95%左右。据了解,净土寺遗址覆棚建筑是根据考古部门推测的寺庙格局建造的。建筑整体营造五代吴越国风格,既保持了与遗址本体的可识别性,也提升了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功臣山区块规划面积约795亩,主要建设功臣寺、净土寺遗址保护展示设施及周边环境提升工程、吴越佛教研学营地及周边环境提升工程、吴越街下穿人行通道空间改造利用工程、建筑室内展陈工程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工程等。届时,串联起功臣寺、净土寺等吴越国时期寺院遗址以及博物馆、功臣山,突出展示钱镠出生地的生机以及吴越佛教场所的“境致”。该区块计划于今年5月对外开放,开放之后除了进一步丰富历史文化展陈以外,同时,还会引入文创、非遗民艺这一类的业态,让市民在生活工作之余可以来这里休闲。吴越国王陵考古遗址公园是临安区传承弘扬吴越文化,提升城市机能的重大项目。2019年10月,临安区正式启动吴越国王陵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通过打造“一街三区”(太庙山区块、功臣山区块、城址公园区块以及塔山路历史文化街),将旅游景区、千年古城、城市商业、酒店集群等产业进行有机串联,打响临安“吴越文化”特色旅游品牌。其中,功臣山区块的博物馆及其配套项目于2019年1月落成开放,太庙山区块一期项目也于2021年8月对外开放。目前城址公园区块已经启动建设,计划2025年能够建成;塔山路商业街区开始启动前期工作,将招引国内一流的设计规划单位策划设计,建成后会包含酒店、餐饮、娱乐等场所。(浙江省文物局)据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消息,2023年2月至4月,该院对长寿区长寿湖镇团堡墓群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完成发掘面积646平方米,清理宋代、明代石室墓8座(22室),出土各类遗物、人骨标本56件,此次发掘填补了长寿古代墓葬序列的空白。2016年,长寿区文物管理所接到群众报告,长寿湖镇长寿湖景区寿岛上,疑似发现石室墓群。经长寿区文物管理所和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现场勘查,确定为古代墓葬遗存,已有部分暴露。2022年3月28日至4月11日,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其开展第一次考古发掘,由于长寿湖水位上涨,工作仅完成布方、揭露表土等工作。2023年2月14日至4月4日,开展第二次考古发掘,对墓群已暴露的8座墓葬进行了全部清理。团堡墓群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渝东地区的宋代石室墓材料,填补了长寿古代墓葬序列的空白,为重庆湖泊水库消落区考古发掘积累了经验。根据既往的研究,重庆主城、南川及其以西的渝西丘陵、平行岭谷地区是宋代石室墓的主要分布区,渝东长江沿岸多见土坑墓、土洞墓、砖室墓等,石室墓较少。长寿既往考古工作发现的墓葬以汉代、明代等为主,团堡墓群作为长寿首次正式开展考古发掘的宋代墓葬,出土了一批宋代石构件、随葬器物,墓葬形制和结构较为少见。不但给重庆新增了宋代考古实物材料,更填补了长寿历史上宋代墓葬的空白,完善了长寿的古代墓葬序列。宋代墓葬中发现墓底以石质基座承托棺床的现象,在以往重庆宋墓考古材料中罕见。6座宋代墓葬的纹饰雕刻虽不繁复,但各不相同、技法精湛,充满独特的艺术美感。而券顶墓中双人同室合葬且无随葬器物也是重庆宋墓中较为少见的丧葬习俗。此外,团堡墓群分布密集,排列有序,结合人骨标本可以开展古DNA检测分析,以此探讨宋代墓地的布局规划、墓主的家庭结构、社会组织关系等问题。团堡墓群的发现为考证唐宋时期乐温县城的位置、探寻长寿宋明时期的历史变迁提供了实物线索,为“旅游+考古遗址”的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次考古工作中,对墓群周边地区开展了考古调查,发现了多处宋明时期墓群以及1处宋代居住遗址,采集到南宋晚期钱币、瓦当、瓷片等。这些发现表明长寿湖一带宋代遗存十分丰富,人口较为稠密。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开展环长寿湖区域的专题考古调查,为探寻古乐温的历史沿革、县城的地理位置,丰富长寿的历史文化内涵提供实物支撑。同时,依托此次考古发掘成果,结合旅游景区开发,打造长寿湖宋代考古遗址文化旅游景点,在保护文物的同时,为自然景区增添历史文化内涵,让淹没于粼粼湖水下的历史重新呈现在人们面前。该负责人称,虽然本次考古发掘及调查到的宋代遗存不能直接揭露古乐温县城的具体位置,但无疑提升了我们在长寿湖区域内寻找古乐温所在的信心与决心,成为一把探究乐温县城的历史、方位等问题的关键钥匙,更多的谜团有待开展进一步的考古工作,才能拨云见日,真相大白。(华龙网)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获悉,在开展全国石窟寺(石刻)专项调查期间,考古人员在西藏东部昌都市芒康县境内发现3处典型吐蕃佛教造像风格摩崖石刻。(左)工作人员正在对查果西沟B点摩崖石刻造像进行调查记录,(右)该摩崖石刻造像现状。(资料图片由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提供)据悉,2021年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芒康县文化局及昌都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组成的调查小组在芒康县纳西乡觉龙村、帮达乡然堆村境内发现3处,共计11尊摩崖石刻造像,其中10尊佛教造像为典型吐蕃佛教造像风格。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文博馆员赤列次仁说,根据芒康县文化局工作人员提供的线索,考古人员发现这3处摩崖石刻造像与藏东吐蕃摩崖造像有一定共同性,但也表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它们当中既有疑似翻檐筒帽和并穿圆形大耳环等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还有释迦牟尼佛、乘象普贤与骑狮文殊菩萨等较为罕见题材。(左)查果西沟B点摩崖石刻造像分布示意图,(右)然堆村骑狮文殊像。(摩崖石刻局部线图由西藏自治区文物研究所提供)“这些弥足珍贵的摩崖石刻对于进一步研究吐蕃佛教造像的空间分布、艺术传承及思想传播等提供了重要资料。其中,我们明确发现了在大乘法华、华严思想影响下出现的骑狮文殊与乘象普贤两尊造像,这对于进一步推动唐代汉藏文化交流和唐蕃古道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赤列次仁说。西藏石窟寺及摩崖造像专项调查于2020年12月启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西藏已累计调查石窟寺及摩崖造像27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西藏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一般文物点199处。(新华社)
文博圈投稿:wenboquan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