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北京UCCA春季大展,“他是谁?——耿建翌作品回顾展”即将开启

2023-03-16


2023年3月18日至6月11日,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呈现“他是谁?——耿建翌作品顾展”,对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观念艺术家之一——耿建翌(1962-2017)的艺术生涯进行系统性梳理与回顾。




耿建翌,《分解动作》手稿,1991,黑白照片、纸上复印图粘贴,共2张,每张19 × 13 cm。私人收藏。


展览延续了UCCA对自“’85新潮”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史研究及个案的持续关注,通过横跨艺术家30余年职业生涯各阶段,涵盖绘画、装置、行为与摄影等90余件代表作品,辅以大量纸本文献,全景式展现耿建翌藉由一系列实验性创作对打破艺术边界的持续探索,以及对各类既有艺术形式毫不妥协的挑战,本次展出的很多作品将是首次与北京观众见面。“他是谁?——耿建翌作品回顾展”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联合举办,凯伦·史密斯与杨振中共同策划,张培力担任特别顾问。


耿建翌作品《表格与证书》和《第二状态》在“’85新潮:第一次中国当代艺术运动”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07。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杰出的先锋艺术家,耿建翌的职业生涯始于“'85新潮”——一个标志着艺术与艺术表达反思与创新的时代。1985年,刚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油画系毕业的耿建翌开始在当代艺术圈崭露头角,其毕业创作《灯光下的两个人》(1985)有力地质疑了当时以叙事为创作主旨或首要目的的艺术观,此后他成为“’85新空间”和“池社”的核心成员之一。在接下来的30余年间,耿建翌不断通过艺术实践积极探寻艺术的意义,尝试打破艺术边界,对艺术的既有形式发起挑战。他往往将简单的日常行为直接挪用为创作的形式和内容,促使观众主动思考艺术的多重意味。耿建翌长期关注艺术语言根目录上的基本问题:怎么观看?怎么证明?怎么规范?怎么阅读?怎么显像?怎么回收?基于这些问题,他擅于在创作中运用不同的媒介和手法,并重新构想绘画、摄影、录像、装置、行为、印制品、现成品等观念实践的种种可能。



耿建翌,《在某时的一刻》,1998,布面油彩,120 × 80 cm。私人收藏。


展览标题“他是谁?”源自耿建翌1994年创作,且于本次展出的重要观念性作品。面对错过的来访陌生人,艺术家下意识地问出“他是谁?”,并根据邻居提供的有关“他”的具体样貌线索创作了一组汇集文稿、绘图和照片的观念作品。这件作品恰如引言般反映了耿建翌创作中的诸条线索,即对于个体身份的探索,对日常性的反思,以及将“调查”作为艺术创作的方式。展览抛出“耿建翌是谁”这个问题,以此为主线呈现耿建翌艺术生涯中的重要作品,不仅强调了他极为多元的艺术方法,也凸显了艺术家探索与寻找答案的独特方式。


耿建翌,《他是谁?》,1994,共26件手写文稿、速写、照片,A4。文稿每张29.7 × 21 cm、照片每张20.3 × 15.2 cm。Kröller-Müller美术馆收藏,荷兰奥特洛。图片由亚洲艺术文献库(AAA)提供。

耿建翌,《他是谁?》,1994,共26件手写文稿、速写、照片,A4。文稿每张29.7 × 21 cm、照片每张20.3 × 15.2 cm。Kröller-Müller美术馆收藏,荷兰奥特洛。


本次展览并没有严格以时间线或主题为线索呈现艺术家的作品,而是基于对其创作观念的系统性梳理,将90余件作品大致分为“百分之五十”“早期创作”“暗房工作”“多媒体与装置”“手工书”“‘健康态度’文献”“表格项目”等多个区域。随着区域的转换,观众可以逐步了解艺术家在职业生涯各个时间节点提出的问题、以及创作媒介、表现形式和创作观念的相应转变,从中感受艺术家毕生艺术探索的广度与深度。


耿建翌,《穿衣的一个七拍》,1991,复印图片拼贴、木板,122 × 147 cm。图片由管艺当代文献馆提供。


“百分之五十”区域聚焦耿建翌对“观众与艺术”之间关系的诸多探讨,展出的作品都与耿建翌提出的“百分之五十”概念有关,即艺术家只做一半的工作,剩余部分留给观众或参与者完成。耿建翌试图以此消除艺术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表格与证书》(1988)、《没用了》(2004)和《在地上》(1997/2023)。


耿建翌,《不是现实的选择》,1995,作品在纽约上州Art Omi驻留机构展出的现场照、其他驻留艺术家填写的表格、基座。


“早期创作”区域见证了耿建翌的艺术天分及其对艺术既有表现形式的最初挑战。《灯光下的两个人》(1985)、巨幅的《第二状态》(1987)和《理发 3 号——1985 年夏季的又一个光头》(1985)既体现了艺术家早期对于线条、形状和颜色的把握,同时也展现了耿建翌对当时既定艺术范式的质疑与挑战,他也因此引发了艺术界的关注。


耿建翌,《理发3号——1985年夏季的又一个光头》,1985,布面油彩,178 × 149 cm。私人收藏。


“暗房工作”则汇集了自1995年起,一系列直接对暗房中的材质进行处理的实验性作品。几乎摈弃标准的曝光与冲洗方式的破坏性行为诞生了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作品。


耿建翌,《五号楼》(局部),1990,用135底片冲洗的7张黑白照片,尺寸可变。

耿建翌,《灵魂产品》,1999,印刷包装盒、胶卷盒、胶囊、相纸碎屑,3.8 × 3.8 × 5.8 cm 。图片由香格纳画廊提供。


“多媒体与装置”区域体现了作为先锋艺术家,耿建翌在创作上媒介自由的特点,集中呈现了早在90年代中期,艺术家便开始尝试的广义上的“新媒体”创作,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是“无题”(2015)系列互动装置作品,以及用手电筒和信号灯改装成投影机的《投影顽固》(2016)。


耿建翌,《无题12 》,2015,木柜、手电筒、幻灯机、底片(正片 + 负片),200 × 160 × 45 cm。图片由香格纳画廊提供。

耿建翌,《无题13 c》,2015,多路视频、硅胶管,70 × 220 × 70 cm。图片由香格纳画廊提供。


“手工书”区域则汇集了1990至2006年期间,耿建翌以书为媒介创作的丰富且独特的“艺术家手工书”。从《读物》(1990)里错印的脸,到会自己移动的电动书《会动的书 1-6》(2006),艺术家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索了油印和手工的制书方式。


耿建翌,《读物》(局部),1990,书(每本86页,附图片)共15本,每本18 × 13.2 × 2 cm;整体尺寸可变。私人收藏。

耿建翌,作品出自“怎一个‘’字了得”系列,1999,空白书、纸上彩铅,25.7 × 19.2 × 2.7 cm。私人收藏。


而在“‘健康态度’文献”区域,观众将更多了解到在创作实践之外,耿建翌所积极从事的艺术教育和展览项目策划工作。从耿建翌与其他艺术家的交往与合作中,感受其对艺术与艺术家身份的思考,以及他所秉持的“艺术可以学,不可以教”的教育理念对年轻艺术家的深远影响。


耿建翌,《工作笔记》(局部),1995,笔记本上圆珠笔,共11本,每本13.2 × 9.3 × 1  cm。图片由管艺当代文献馆提供。


另外,作为对耿建翌在作品中满怀真诚却又极具讽刺的挪用“表格”形式的致敬,策展人凯伦·史密斯与杨振中还特别策划了“表格项目”。写信邀请艺术家生前的亲友同事,老师和学生,以及曾与其有过交往合作的人参与填写表格,填写的内容不限,或可讲述本人与耿建翌相遇的故事,或可回忆与艺术家的过往和轶事等等,并在“表格项目”区域集中呈现。除此之外,展览中还包括艺术家2016年受邀赴日受启发创作的纸浆作品等等。


耿建翌,作品出自“做作 2016-2017”系列,2016,纸浆、楮皮,每张40 × 30 cm。私人收藏。


“他是谁?——耿建翌作品回顾展”期望通过艺术家基于多元媒介,对既定艺术观念与范式的质疑与挑战,艺术家在创作之外所从事的教育与展览策划活动,以及公众对其的深切缅怀与回忆,从多个维度全面还原耿建翌先于时代的人生思考与艺术探索,激发观众在与耿建翌领异标新的艺术实践的对话中,思考并找寻展览标题所提出的“他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




展览开放时间


2023.3.18 – 2023.6.11

周二至周日

10:00-19:00(18:30最后入场)


特殊闭馆时间

2023.4.28(14:00-19:00闭馆)


早鸟票倒计时



或可在大麦、猫眼演出、抖音、摩天轮

平台购买


早鸟票销售截止至

2023.3.17


可使用时间

2023.3.18 – 2023.6.11

 

单人早鸟票 60元

原价 100元

*赠“观众证书”护照夹 × 1


亲子早鸟票(一大一小) 118元

原价 150元

*赠“观众证书”护照夹 × 2




赞助与支持


本次展览获得多方的大力支持,感谢耿建翌的亲朋好友、同事与学生,感谢慷慨出借作品的各艺术机构、藏家和画廊。展览由德英基金会提供慷慨支持。展览由多乐士提供独家环保墙面方案支持,真力提供独家音响设备与技术支持。同时亦感谢尤伦斯艺术基金会理事会、UCCA国际委员会、UCCA青年赞助人、首席战略合作伙伴阿那亚、首席艺读伙伴DIOR迪奥、联合战略合作伙伴彭博、沃捷集团和垠艺生物,以及特约战略合作伙伴巴可、多乐士、真力和Stey长期以来的宝贵支持。



展览同期活动


在展期内,UCCA公共实践部将推出丰富多彩的公共活动,为观众了解耿建翌及其时代提供不同角度的思考。其中包括4期系列对话,以此溯源耿建翌的一生与其持续的艺术实践,解读并剖析他的艺术创作理念。首期对话“确有此人”将于2023年3月18日公众开幕日(星期六)的10:30-12:30于UCCA报告厅举行,由UCCA馆长田霏宇主持,邀请本次展览的两位策展人凯伦·史密斯杨振中、展览顾问张培力,以及艺术家林天苗与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周诗岩进行分享,以期为公众勾勒出一幅更为鲜活、生动、立体的艺术家本人画像,同时也以多元的视角回应本次展览标题所提出的“他是谁?”这一问题。届时活动还将于UCCA微信视频号、UCCA官方哔哩哔哩与在艺平台同步直播。




此外,展期内还将举办影像艺术交流活动,联合想象力学实验室开设“投影院”,进行一米距离的影像实验、影像速写、影像录梦机和影像暗房工坊等活动,试图梳理耿建翌的艺术创作脉络,进而从全球艺术史的维度探究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及现状。而在以耿建翌常用媒材为主展开的3期工作坊中,参与者将通过实操动手,感受不同媒材的特性与魅力。我们希望通过多元的项目,令观众在理解耿建翌的同时,体悟其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与实验精神。



关于艺术家


图片由香格纳画廊提供。


耿建翌(1962-2017),1962年生于河南郑州,1985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定居杭州后,耿建翌先后工作于杭州丝绸工学院(今浙江理工大学)与中国美术学院。作为“’85新潮”重要的一员,耿建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便在中国声名鹊起——1986年加入先锋艺术组织“池社”,2008年和2010年分别创建“阿嚏阿嚏”工作组和想象力学实验室,且更为广泛地开展了“月食”“课堂”等实验艺术项目。通过行为表演、基础材料、装置、拼贴等各种媒介或形式,耿建翌的创作始终保持对社会和周边环境变化的观察与提问,并对自我实践和身份认同等相关主题进行探讨。耿建翌有意识地将自己与世界隔离,采取不干预的态度进行观察,通过这种脱离的形式对无论是规则、工具、还是社会自动运行的各种成分进行审视。耿建翌非常重视构建观众与作品之间的交流,在有些作品中,他试图将对距离的掌控引入作品,参与或帮助解决观众与作品之间交流障碍的问题,并通过对特定象征的使用挑战和拷问观者的意识。


耿建翌的重要展览包括:“投影顽固”(OCAT上海馆,2016);“小桥东面”(OCAT深圳馆,2015);“无知,1985-2008 耿建翌做作”(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2012);“耿建翌个展:过度”(香格纳北京,2008);重要的群展包括: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威尼斯,2017);光州双年展(韩国,2014);“’85新潮:第一次中国当代艺术运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07);“真实的东西,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泰特美术馆,英国,2007);“首届广州三年展——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广东美术馆,2002);“另一次长征,90年代中国观念艺术”(CHASSE KAZERNE,布雷达,荷兰,1997);第45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意大利,1993);中国前卫艺术展(柏林世界文化宫,德国,1993);中国现代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北京,1989)。




关于策展人



凯伦·史密斯


独立策展人、艺术评论家、作家,专注于中国当代艺术。凯伦·史密斯在2012年被任命为OCAT西安馆的执行馆长。2015年担任上海摄影艺术中心的艺术总监,2021年加入德英基金会。凯伦在中国的策展项目包括“与材质的表情有关”(OCAT西安馆,西安,2022);“一光诸影:夏永康”(京都国际摄影节,京都,2020);“我与你:埃里克·索斯”(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上海,2020);“墨水之外:中国艺术家作品集”(佩拉博物馆,伊斯坦布尔,2019);“摄寻千里:十见天地”(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上海,2018);与杰弗里·戴奇共同策划“波普之上”(余德耀美术馆,上海,2016);“颗粒到像素:摄影在中国”(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上海/莫纳什美术馆,墨尔本,2015/2016);“醍醐:段建宇、胡晓媛双个展”(上海外滩美术馆,上海,2013)以及与西蒙·格鲁姆和徐震共同策划的“真实的东西: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泰特美术馆,利物浦,2007)。学术著作包括2008年出版的《九人传:新中国先锋艺术的诞生》(Nine Lives: The Birth of Avant-Garde Art in New China),以及自2011开始出版的《发光体:亲历中国当代艺术现场》系列著作等。





杨振中


艺术家、策展人,1968年出生于浙江。通过录像、摄影、装置、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进行观念艺术的创作实践,并于2003和2007年两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曾作为策展人,在上海合作策划了“超市展”“快递展”“吞图”等十几场当代艺术项目。


杨振中的重要个展包括:“静物与风景”(唐人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8);“始终”(MANEGE美术馆及展览协会,莫斯科,2014);“不在此时”(上海OC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2013);“不要动”(香格纳,北京,2011);“杨振中”(IKON美术馆,伯明翰,2006);“轻而易举”(比翼艺术中心,上海,2002); 重要的群展包括:“1989年之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古根海姆美术馆,纽约,2017);“我们光明的未来:控制论幻想”(韩国白南准艺术中心,龙仁,2017);“前卫中国:中国当代艺术20年”(国立新美术馆,东京,2008);“全球化城市”(泰特美术馆,伦敦,2007)等。其作品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2003,2007)、上海双年展(2002,2016)、广州三年展(2002,2005,2012)、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2006)、里昂双年展(2013)等国际大展,亦被纽约MoMA、古根海姆美术馆、英国IKON美术馆、日本福冈亚洲美术馆、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瑞银集团等重要公私艺术机构所收藏。




关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立于2012年10月1日,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国有当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上海双年展主场馆。它坐落于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畔,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展厅面积1.5万平方米,内部最高悬挑27米,高达165米的烟囱既是上海的城市地标也是一个独立的展览空间。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建筑由原南市发电厂改造而来,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曾是“城市未来馆”。它见证了上海从工业到信息时代的城市变迁,其粗砺不羁的工业建筑风格给艺术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想像和创作可能。作为新城市文化的“生产车间”,不断自我更新,不断让自身处于进行时是这所博物馆的生命之源。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努力为公众提供一个开放的当代文化艺术展示与学习平台;消除艺术与生活的藩篱;促进不同文化艺术门类之间的合作和知识生产。




关于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是中国领先的当代艺术机构。UCCA秉持艺术可以深入生活、并改善生活的理念,每年为超过百万的观众带来丰富的艺术展览、公共项目和研究计划。UCCA目前拥有三座场馆:UCCA北京主馆位于798艺术区的核心地带,占地约一万平方米,其原址为建于1957年、历史悠久的厂房,于2019年完成由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主持设计的场馆改造;UCCA沙丘美术馆由OPEN建筑事务所设计,坐落于北戴河渤海海岸的阿那亚社区内;UCCA Edge由纽约SO – IL建筑事务所设计,于2021年5月在上海静安区对公众开放。UCCA于2018年正式获得由北京市文化局认证的美术馆资质,并经北京市民政局与香港政府许可,在两地注册成立非营利的艺术基金会。UCCA的商业板块包括零售平台UCCA商店、UCCA儿童艺术中心,以及专注探索艺术与品牌多元跨界合作的UCCA Lab等。UCCA于2007年开馆,2017年在一组国内外董事的支持下完成机构的重组与转型。UCCA致力于通过当代艺术,推动中国更深入地参与到全球对话之中。

www.ucca.org.cn





如何成为UCCA会员?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刻加入UCCA会员,

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或致电垂询UCCA会员部
 UCCA北京 :+86 10 5780 0200

UCCA Edge :+86 21 6628 6861



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3月17日临时闭馆通知


因内部活动,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于2023年3月17日(周五)全天闭馆,当天不对公众开放,请大家注意闭馆时间。如为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展览信息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展览展示 当代艺术

10472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