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观大宋之繁华,赏宋代建筑之美
-
2023-04-23
文章来源:遗产保护
宋代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规模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主要以殿堂、寺塔和墓室建筑为代表,流行仿木构建筑形式的砖石塔和墓葬,创造了很多华丽精美的作品。装饰上多用彩绘、雕刻及琉璃砖瓦等,建筑构件开始趋向标准化,并有了建筑总结性著作如《木经》、《营造法式》。
建筑背景
清明上河图内所见的开封城楼,硕大雄厚的斗拱配以轻柔的屋脊。
宋朝在经济活动、农业、文化、都市化与人口各方面都有高速的发展。盛唐时期中国人口最高达为5288万,而宋代人口却由初期的约4640万增加到的北宋末年的1.25亿。大部分的宋朝政治性城市都发展为经济中心,譬如汴京与临安。建筑方式突破了以前的里坊制,而转变为坊巷制,摆脱了里坊围墙的限制,容许商店直接面向街道。商业活动不再受到时间约束。各地遍布驿站、商店和中国戏曲舞台--勾栏。
社会开始出现官商合流,经济活动空前蓬勃,商业建筑盛极一时。农业方面,土地开垦面积(高达7.0亿亩)与亩产量皆为唐代最高值的两倍。华北地区的铁产量在神宗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曾高达12.7万吨左右。造船业方面,能够制造运载千吨货物的船只。人民生活富庶,追求享受的风气蔓延,皇室、官员、文人、富商争相建造园林。
文化方面,理学、文学和艺术都有较大的发展。自北宋起,儒学与佛教复兴,道教盛行,三者相互融合。佛塔、寺院大量兴建。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标志了史学的发展。教育方面,除了朝廷筹办官学,地方民间也大量举办学校,城乡书院林立。当时著名的书院有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和茅山书院。
建筑装饰
装饰与建筑的有机结合是宋代的一大特点,宋代建筑从外貌到室内,都和唐代有显著不同,在建筑技巧娴熟的基础上,着力于建筑细部的刻画,不仅一梁一柱都要进行艺术加工,而且对于装修和装饰更要着力细致处理。格子门的一条门框可以有七八种断面形式,毯文窗格的棱条表面要加上凸起的线脚。在彩画中一朵花的每一花瓣都要经过由浅到深、四层晕染才算完成。雕一朵花,花瓣造形极尽变化,生动活泼。
一些宗教建筑中,室内作神灵居住的“天宫楼阁”,把虚幻中的佛国净土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在墓葬建筑中,望想将生活中美的感受永远保存下来,于是出现了墓主观戏、墓主夫妻饮宴、墓主出行和回归之类题材的壁画或雕刻。工匠观察事物细致入微,刀功绘笔掌握熟练。在建筑内部空间的塑造上,力图表现出人们的审美理想。这些壁画和雕刻对后来的民间图案发展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文化内涵
建筑总是根植于一定的文化土壤和文化背景中的,宋代的文化正如王振复老师在《中国建筑的文化历程》中所描述的“宋代是一个文弱而文雅的时代,其思想感情已有唐代的热烈奔放而渐渐变冷从而收敛自己,犹如从崇拜旭日而转为崇拜明月,从敢于面对喷薄之朝阳转而遥望明寂之星空,显得宁静而沉滤。”宋代的建筑风格也深深的烙上了宋型文化的痕迹。
首先,是建筑的尺度缩小。不管是北宋首都东京,还是南宋首都临安,其城池和宫殿的规模都远远小于唐代长安。《中国建筑史》指出:“北宋宫殿布局不如唐代恢廓。”比如东京宫城“因为他的宫城是在州级子城的基础上扩张而成。仅2.5公里周长,这些都是气局不大之处。”至于陵墓建筑尺度趋小,也很明显。以北宋的七帝八陵为例,他们比较拥挤地集中在河南巩县,分布在相 距不过10公里的地域范围内。这种建筑布局虽然与当时的国力贫弱有关,但主要还是受到当时理学思想的影响,理学提倡“存天理、去人欲”,因此当时的中国文人学子及其整个民族的文化心态,有“向内转”、“内敛”、“内倾”的特性,在物质层面上一般不求其宏大,而在精神象征意义上具有深广的蕴意。正如宋代理学家邵雍言“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气吐胸中,充塞宇宙”。 一幅长卷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也是传世人物画的杰出代表。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状况,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
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全图大致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
画中恢宏的气象,生动完美的表现技巧,以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得这幅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古画,至今仍被公认为举世瞩目的国宝。
画中的建筑说也从侧面反映了宋代文化的特点,既绮丽又素雅。 《清明上河图》中的城门
画中另一个焦点,便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交汇处—虹桥。 《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
画中原本场景无数,而「虹桥」暗藏玄机,虹桥本身全为木质结构,桥身无柱子支撑,单拱横跨汴河,让来往的船只免遭“撞柱”风险。这是当时的宋朝最前沿的技术。整座木拱桥跨度约20米,宽约8米,拱券高度薄,配以丹饰栏杆,桥头置华表,造型轻盈若长虹当空。
虹桥的结构被称为「叠梁拱」,由五排粗大的巨木组成骨架,两端固定在横木上,五排拱骨与横拱间用榫卯、铆钉、捆扎的方法固定并相互搭叠,形成叠梁拱,坚固又外观美丽。在桥下的河岸边沿,仅有四根木柱支撑桥梁,但并不会与船只发生亲密接触。
在北宋后期赵伯驹的画作《江山秋色图》中,也有一处桥梁采用叠梁拱的结构,但是规模相较于虹桥则要小得多。
而虹桥的旁边,竟然有个类似穿越的建筑,活像哥特教堂的尖顶,但这可不是来自于西方的建筑,而是北宋非常流行的店面装饰,叫作:彩楼欢门。
彩楼欢门
北宋当时的酒店和商铺钱,都会有这种木杆捆扎而成的“阁楼”,不仅建筑气势十足,还要在上面挂上绸缎、彩花亦或是猪样来装饰。有些酒家门口招牌齐全,灯光霓虹,如栀子灯,颇有宋代“红灯区”的feel,如下图。
除此之外,《清明上河图》中也展示了无数民房、店铺、酒家,显示了宋代经济繁荣的景象。大多数的民居是悬山顶的:
较为富裕或者是有地位的人家,屋脊上也会有鸱吻、脊兽,山花面带博风板、悬鱼、惹草: 我们不用懂那么多,先从《清明上河图》整体构图看,它采用散点透视法,这使对图绘城市意象的空间还原有了一定程度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首先保证局部空间尺度的真实性,并在此基础上兼顾画卷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如下图中每个建筑既以正面加45°斜角轴测方式展现,而又对远处景物缩小绘制。于是在进行空间还原时常发现远处景物所占的空间尺度远大于近处,难以在同一空间内将远近景物完整对位复原。对此采用的处理方法是,在保持道路等线性空间的整体感的同时,矛盾较突出处以扇面式扭转的方式保证局部空间尺度的真实性。图中基本空间尺度参照《营造法式》等相关文献的记载,及建筑周围人的尺度来确定(如下图)。
有学者根据《清明上河图》画出了我们部分平面图: 《清明上河图》所绘城市意象平面图
从《清明上河图》看宋代的建筑,它处于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阶段,其建筑艺术和技术对海内外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部巨著
《营造法式》是宋崇宁二年(1103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诫,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可以说是体现中国古建筑的千古奇书,让梁思成先生用一辈子去研究。以下是《营造法式》中的一些建筑图纸,让千年后的我们惊叹。
再一次欣赏大宋的繁华吧~~
号外!号外! 博展 · 商店 上线啦!!
博展联盟 | 文博行业交流协作服务平台。以行业社群为基础,“共建·共享·共生”为主题,搭建的文博行业协作平台;整合展陈行业资源,提供专项服务解决方案;以行业大数据为驱动力,为平台用户创新赋能;深度挖掘文化IP资源,推动展陈产业升级;促进跨界融合发展,引导行业发展方向。 / 官 方 网 站 /www.518bwg.com 排 版|博小二
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博展联盟观点或立场。本文仅用作交流学习使用,图文版权皆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文章发表后的30日内与博展联盟联系。
文章来源:遗产保护
宋代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规模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主要以殿堂、寺塔和墓室建筑为代表,流行仿木构建筑形式的砖石塔和墓葬,创造了很多华丽精美的作品。装饰上多用彩绘、雕刻及琉璃砖瓦等,建筑构件开始趋向标准化,并有了建筑总结性著作如《木经》、《营造法式》。
建筑背景
清明上河图内所见的开封城楼,硕大雄厚的斗拱配以轻柔的屋脊。
宋朝在经济活动、农业、文化、都市化与人口各方面都有高速的发展。盛唐时期中国人口最高达为5288万,而宋代人口却由初期的约4640万增加到的北宋末年的1.25亿。大部分的宋朝政治性城市都发展为经济中心,譬如汴京与临安。建筑方式突破了以前的里坊制,而转变为坊巷制,摆脱了里坊围墙的限制,容许商店直接面向街道。商业活动不再受到时间约束。各地遍布驿站、商店和中国戏曲舞台--勾栏。
社会开始出现官商合流,经济活动空前蓬勃,商业建筑盛极一时。农业方面,土地开垦面积(高达7.0亿亩)与亩产量皆为唐代最高值的两倍。华北地区的铁产量在神宗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曾高达12.7万吨左右。造船业方面,能够制造运载千吨货物的船只。人民生活富庶,追求享受的风气蔓延,皇室、官员、文人、富商争相建造园林。
文化方面,理学、文学和艺术都有较大的发展。自北宋起,儒学与佛教复兴,道教盛行,三者相互融合。佛塔、寺院大量兴建。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标志了史学的发展。教育方面,除了朝廷筹办官学,地方民间也大量举办学校,城乡书院林立。当时著名的书院有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和茅山书院。
建筑装饰
装饰与建筑的有机结合是宋代的一大特点,宋代建筑从外貌到室内,都和唐代有显著不同,在建筑技巧娴熟的基础上,着力于建筑细部的刻画,不仅一梁一柱都要进行艺术加工,而且对于装修和装饰更要着力细致处理。格子门的一条门框可以有七八种断面形式,毯文窗格的棱条表面要加上凸起的线脚。在彩画中一朵花的每一花瓣都要经过由浅到深、四层晕染才算完成。雕一朵花,花瓣造形极尽变化,生动活泼。
一些宗教建筑中,室内作神灵居住的“天宫楼阁”,把虚幻中的佛国净土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在墓葬建筑中,望想将生活中美的感受永远保存下来,于是出现了墓主观戏、墓主夫妻饮宴、墓主出行和回归之类题材的壁画或雕刻。工匠观察事物细致入微,刀功绘笔掌握熟练。在建筑内部空间的塑造上,力图表现出人们的审美理想。这些壁画和雕刻对后来的民间图案发展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文化内涵
建筑总是根植于一定的文化土壤和文化背景中的,宋代的文化正如王振复老师在《中国建筑的文化历程》中所描述的“宋代是一个文弱而文雅的时代,其思想感情已有唐代的热烈奔放而渐渐变冷从而收敛自己,犹如从崇拜旭日而转为崇拜明月,从敢于面对喷薄之朝阳转而遥望明寂之星空,显得宁静而沉滤。”宋代的建筑风格也深深的烙上了宋型文化的痕迹。
一幅长卷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也是传世人物画的杰出代表。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状况,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
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全图大致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
画中恢宏的气象,生动完美的表现技巧,以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得这幅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古画,至今仍被公认为举世瞩目的国宝。
《清明上河图》中的城门
《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
画中原本场景无数,而「虹桥」暗藏玄机,虹桥本身全为木质结构,桥身无柱子支撑,单拱横跨汴河,让来往的船只免遭“撞柱”风险。这是当时的宋朝最前沿的技术。整座木拱桥跨度约20米,宽约8米,拱券高度薄,配以丹饰栏杆,桥头置华表,造型轻盈若长虹当空。
虹桥的结构被称为「叠梁拱」,由五排粗大的巨木组成骨架,两端固定在横木上,五排拱骨与横拱间用榫卯、铆钉、捆扎的方法固定并相互搭叠,形成叠梁拱,坚固又外观美丽。在桥下的河岸边沿,仅有四根木柱支撑桥梁,但并不会与船只发生亲密接触。
在北宋后期赵伯驹的画作《江山秋色图》中,也有一处桥梁采用叠梁拱的结构,但是规模相较于虹桥则要小得多。
而虹桥的旁边,竟然有个类似穿越的建筑,活像哥特教堂的尖顶,但这可不是来自于西方的建筑,而是北宋非常流行的店面装饰,叫作:彩楼欢门。
彩楼欢门
北宋当时的酒店和商铺钱,都会有这种木杆捆扎而成的“阁楼”,不仅建筑气势十足,还要在上面挂上绸缎、彩花亦或是猪样来装饰。有些酒家门口招牌齐全,灯光霓虹,如栀子灯,颇有宋代“红灯区”的feel,如下图。
除此之外,《清明上河图》中也展示了无数民房、店铺、酒家,显示了宋代经济繁荣的景象。大多数的民居是悬山顶的:
我们不用懂那么多,先从《清明上河图》整体构图看,它采用散点透视法,这使对图绘城市意象的空间还原有了一定程度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首先保证局部空间尺度的真实性,并在此基础上兼顾画卷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如下图中每个建筑既以正面加45°斜角轴测方式展现,而又对远处景物缩小绘制。于是在进行空间还原时常发现远处景物所占的空间尺度远大于近处,难以在同一空间内将远近景物完整对位复原。对此采用的处理方法是,在保持道路等线性空间的整体感的同时,矛盾较突出处以扇面式扭转的方式保证局部空间尺度的真实性。图中基本空间尺度参照《营造法式》等相关文献的记载,及建筑周围人的尺度来确定(如下图)。
《清明上河图》所绘城市意象平面图
一部巨著
《营造法式》是宋崇宁二年(1103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诫,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可以说是体现中国古建筑的千古奇书,让梁思成先生用一辈子去研究。以下是《营造法式》中的一些建筑图纸,让千年后的我们惊叹。
再一次欣赏大宋的繁华吧~~
排 版|博小二
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博展联盟观点或立场。本文仅用作交流学习使用,图文版权皆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文章发表后的30日内与博展联盟联系。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博展联盟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