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ree:我们森林》是由新媒体装置创作团队SeeekLab联合福建省随心助残公益服务中心主办,厦门市善合儿童启智中心、SM厦门协办的公益复合型展览。该展览将围绕SeeekLab关注孤独症儿童的互动装置作品“HiTree!” 及其作品下的社会融合计划 “益+e:流浪树计划” 所产出的内容作为展览载体,以互动装置、影像、声音、文本的形式进行集中呈现。展览空间被定义为一个充满各种可能的 “复合实验场” ,以艺术装置展、跨界融合活动、品牌联动等方式叠加创新展览空间的使用形式,跨界生产创 “益” 可能。“一片森林的意义在于:每一棵树都各不相同却能找到共同生活的语言”是本次展览主旨,我们希望借由本次展览提供特需儿童(家庭)和社会人群一个融合交流的空间,在观览中收获情绪共鸣,看到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美好的希望。
“一片森林的意义在于:每一棵树都各不相同,却能找到共同生活的语言”。
从2022年12月开展至今,已经有许许多多人纷沓而至,造访“HiTree:我们森林”。
每一位观众都是一棵会“移动的树”,他们从更广泛的生活中走进这片“森林”,在展览的文字间,艺术作品里,声音影像里,装置的交互中,了解生活在他们周围的孤独症儿童(家庭)故事。他们“生长”了包容的意识,又再次回归生活。彼时,更加知道如何关爱身边的特需儿童。
重复行为,是“HiTree:我们森林”讨论的主题内容;社会融合,是主题之上空间更多的衍生功能,整个展览没有既定的观展动线,观众可以随意漫游在森林中,感受森林的多重含义。
“HiTree:我们森林”在探讨孤独症儿童重复行为的同时,同样关注孤独症儿童(家庭)的真实生活。在互动装置为主要表达媒介的基础上,通过人群声音、影像等传递展览背后特需人群真实的生活,打开公众链接特需群体的通道。
每个人都生活在“重复”中。
这些所谓的“重复”因为太过习以为常而湮没在我们的记忆里,但看似循环往复的事物里却总藏着平凡却有意义的惊喜。“注意,我们进入了重复”作为走进展厅的第一个展区,一部覆盖了我们生活的纪录影片、一首首有趣的物件自述小诗、布满落日的墙面、以及孤独症少年彭彭的交通路线图画作…… 我们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激发共鸣,唤醒对于生活里“重复”的感知。一个大大的绿色视错觉螺旋贯穿着狭长的廊道,在螺旋的尽头藏着一本关于孤独症小朋友鹏鹏的故事书。初为小学生,选择就读普通小学,校园生活中的学习和社交对鹏鹏来说充满了无限的挑战。书中的每一个小章节故事来源于影子阿姨的叙述,每一页生动的手工插画都向观众描绘他最近的生活。鹏鹏喜欢通过重复绕圈的方式来画画,这是他世界的可爱规则。廊道的一侧展示了我们在城市间收集到的试涂本内页。许多都市的陌生人在无意识画画时,也喜欢重复地绕圈或勾勒抽象的线条。或许,这是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和共性,鹏鹏是我们的一面镜子。这是一个充满想象的“小手树”森林。在前期的社会融合实践中,我们走进特需机构和校园,将美育共创与装置体验相结合。“假如,我们的手是一棵小树”是共创的主题之一。孩子们在画布上描摹自己的小手轮廓作为树干,展开想象为自己“小手枝丫” 画上不同的叶子,如今这些小手树在展厅中和谐相容,不分彼此。穿行在这些小手树间,抬头便能看到一片片圆形的“口述史落叶”。备展前期,我们对三十位对象进行口述史采访,其中包括特需儿童、特需父母、特需青年、特教老师和义工。观众轻轻扫描口述史二维码便可以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展览背后个体真实的生活。这是一个关于“接触”的展区。悬挂的大雨滴和发光凳来自于我们六年前为孤独症儿童创造的声光交互空间“大雨、声音和发光体”。当观众坐在发光椅上触摸彼此的同时触碰座椅两侧的金属模块,大雨滴和长椅将变换颜色并发出奇异的音律。那时,参与展览的特需孩子们和他们的爸爸妈妈在空间里感受到了“接触”带来的美好。在另一侧的暗空间里藏着我们对“接触”新的诠释。
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们认识了许多特需伙伴,每次见面他们都会用击掌的形式和我们打招呼。一个小小的动作不知不觉拉近了彼此的距离。空间中,隔着屏幕冲着观众“打招呼”和“发出击掌邀请”的人物影像,便来自这些特需孩子和他们身边的父母老师们。走近他们,轻触屏幕与他们“击掌”后将唤醒一场隔空对话的文字雨,定睛一看,透明盒体中的植物也在轻轻“摇曳”着。见字如面,透过这场文字雨,他们会和观众说些什么呢?在主题装置区 “嗨,好大一棵树”,我们将厦门松柏公园、中山公园的榕树以图像的形式搬进了森林里,拆解了装置的外部结构,打造了一个开放式的“树下”互动场景。“跳跃”在孤独症的重复行为中具有典型性,因此我们将跳跃作为和HiTree互动的机制,通过轻松愉悦的互动体验建立观众与孤独症人群感受的连接。“我在跳的时候尝试着去感受和理解他们”一位观展朋友和我们说。这些美好的感受,或许正如孤独症作家东田直树在《我想飞进天空》一书中说的那样,当他们跃起身子时,就像小鸟挣脱了枷锁,一飞冲天那般自由。在“重复艺术家大会”我们把重复视作为一种创作规则。观众坐着童年的秋千上自由地摆荡时,秋千运动的轨迹将被记录为随机的色彩线条,形成观众自由共创的作品。除了内容上的倡导,展览拓宽了空间的使用形式,与不同行业伙伴进行融合共创,设计融合活动内容,丰富特需人群的精神生活,建立不同人群对话的场域,增进包容和共融。到目前为止,“HiTree:我们森林” 一共举办了七场跨界融合活动,“刺激池子”让这些化学反应发生。 融合音乐会、音乐快闪、即兴表演&脱口秀 、植物疗愈、涂鸦共创、42关爱月融合市集、内观流瑜伽融合;我们通过不同形式的跨界合作为特需儿童(家庭)创造丰富的融合体验,挖掘不同类别融合可能。同时,链接不同社群让包容和爱传递到更多群体中去。厦门第一中学管弦乐团的同学们,用一场音乐会开启了森林的序幕。吉岛合唱团的朋友们,用美好的歌声作为对捐献爱心朋友的赠礼。几何植的园艺师带领特需家庭学习种植技巧,种下属于他们的植物廊。来疯喜剧即兴板块负责人曾惠真老师带领特需家庭解放天性,用肢体行为拉近距离。lululemon SM门店的社区伙伴们走进森林,用运动的方式内观自身,倡导关爱身边每一个人。涂鸦艺术家吉姆带领特需儿童、特需青年、义工和观众一起在白墙上自由涂鸦。展览的限时周边区,每一个小小周边的背后都承接一段融合记忆,关联着每一个展区里的故事。在周边区,我们发起了“以捐易物”的献爱心活动。参与之一的跨界合作伙伴见南花,将不完美却独一无二的微瑕疵砖送到了森林中,观众可以通过以捐款代替购买的方式,参与腾讯公益心智障碍青年就业技能课助捐项目,通过捐助的形式,交换一块微瑕疵砖,奉献爱心。在展览举办的几个月里,许多人在“树下”创造并带走了回忆,“HiTree” 拥有了它的记忆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里,每一个人都对孤独症人群有了更多关注和了解,更加包容友好。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合作加入,让HiTree不断生长,被再设计,再创造,裂变出装置以外更多元的可能性。助推融合文化内容的创新,延伸出更多层次内容产物,激发不同行业协作,我们希望更多朋友的加入,让树向下深深扎根。
技术工程 蔡国顺、蔡辉鸿、陈正洋、毛晓苇、吴烈航、郭文辉、唐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