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Y&Z跨媒体数字艺术团队:将物理空间与虚拟的“元空间”耦合,创造虚实共生的沉浸式体验 | OF小酒馆

2023-04-13

新媒体艺术发展趋势解析 [OF TALK Vol5 EP2]" data-nickname="OF-COURSE想当然" data-noticeid="finderlivenotice-v2_060000231003b20faec8cae28f1fc0d7cf06eb35b077a8f9db89285188a9d252065553de85d1@finder-1681121726634501-994014758" data-pluginname="videosnap" data-type="live" data-username="v2_060000231003b20faec8cae28f1fc0d7cf06eb35b077a8f9db89285188a9d252065553de85d1@finder">





何在峰


何在峰(Y&Z创始人)融合艺术与科学的新媒体艺术家和导演,北京大学理学士,中央美术学院硕士。他在九十年代进入数字艺术领域,是中国最早从事数字艺术创作的实践者,探索虚拟现实、中华文化、历史感知与媒体传播之间的关系,曾主持策划包括央视等多家电视台和电视频道的品牌形象与动态设计,央视新媒体艺术专家顾问。


和艺术家黄莺创立Y&Z跨领域新媒体艺术团队,探索数字技术创造性运用带来的表达潜力,不断跨越真实和虚拟世界的认知与体验边界,打造了一系列大型新媒体沉浸式空间和装置作品,其中包括复星艺术中心、舍得艺术中心、幻艺术中心、今日美术馆、联想未来中心、TheSilos大筒仓、CCTV央视、多乐美地艺术山谷、首都机场、北京国贸中心、北京银泰中心、恒隆广场、颐堤港等。代表作品《十三场梦境》沉浸式艺术展被BOB2019罗博之选誉为年度最具影响力艺术展览。









欢迎来到OF小酒馆,请先和我们的观众打个招呼吧!


Hello,我是何在峰,Y&Z跨媒体团队创始人之一。九十年代进入数字艺术领域,算是中国最早从事数字艺术创作的实践者之一,一直在探索数字技术创造性运用带来的表达潜力,不断跨越真实和虚拟世界认知与体验边界。





是什么契机让您选择了您现在从事的领域进行深耕?


我本科就学于北京大学力学系,因从小的艺术情结,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读研究生,在写论文时偶然机会接触到数字艺术,它使我站在艺术的视角与科学重逢。


毕业后我进到一家计算机图形图像公司,可以使用昂贵的SGI图形工作站创作,九十年代PC尚未普及,软硬件都无法满足创作需求。之后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当时数字艺术的输出口,大多是广告和电视,电视这块的创作自由度更大,我从央视《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节目的动态设计,到为央视英语、科教、音乐、经济等频道和各地方卫视打造品牌形象,通过数字艺术创作来探索虚拟现实、中华文化、历史感知与媒体传播之间的关系。2008年工作室参与的一个大型项目需要将影像投射在100多米长10米高的环形空间内,让观众沉浸其中,这在当时极具挑战,也使得我们开始脱离屏幕的限制,思考虚拟与现实、影像与空间、艺术与体验之间的关系。






您和艺术家黄莺共同创立了跨媒体团队,能为我们介绍一下您的团队吗?


黄莺是中国当代知名艺术家,荣获过今日美术馆·未来馆“艺术创新奖”,Fashion Power时尚影响力年度风尚艺术家,网易F·F大赏2022年度灵感艺术人物大奖,她的艺术作品曾在国际双年展和国内外重要美术馆展出。


2011年黄莺在今日美术馆的个展“仙镜”尝试将数字艺术和沉浸式体验引入艺术创作之中,我们开始合作融合多种媒介创作,黄莺负责整体概念构建和作品形态把控,我负责将这些想法融合数字思维,通过团队的数字技术转换呈现出来,编织一种“虚拟的现实镜像”,将物理空间与虚拟的“元空间”耦合,创造虚实共生的沉浸式体验,可以说我们是最早将沉浸式艺术融入空间场域的数字艺术团队。


黄莺个展“仙镜”,北京今日美术馆


在为首届今日美术馆未来展创作的《幻想速度》、北京国贸中心创作的《W·Love》、首都机场T3创作的《镜球》等新媒体空间装置作品,试图将“虚拟”物质化,在现实世界中呈现,“虚拟”演变成一种可以触摸和感知的形态,同时延伸出了介乎虚拟与真实的中间地带。


《幻想速度》,今日美术馆·未来馆

《W·Love》,北京国贸中心

《镜球》,首都机场T3航站楼


《十三场梦境》是我们团队创造的沉浸式艺术IP,以艺术与科技打造了虚拟与现实深度融合的多重梦境空间,2017年首次运用MR、裸眼3D、交互技术,以全息沉浸式舞蹈形式和央视一档科技节目进行融合;2018年作品在舍得艺术中心900平米展厅落地,我们将展厅设计成一个长期展览的全息沉浸式新媒体艺术体验空间。


2019年《十三场梦境》沉浸式艺术展览在北京798幻艺术中心公开展出,通过装置、互动、编程、投影映射、镜像、沉浸式等,我们打造了一个多重梦境空间,让观众用意识和身体重构想象的世界。


《十三场梦境》沉浸式艺术展,北京798


2021年《無镜之梦》沉浸式艺术展从“十三场梦境”衍生,延展到了公共空间。我们落地的沉浸式空间和空间装置艺术项目包括在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四川舍得艺术中心、北京幻艺术中心、北京联想未来中心、深圳大筒仓THESILOS、北京银泰中心、北京颐堤港、北京合生汇、首都机场T3、北京国贸中心、沈阳恒隆广场和武汉恒隆广场、西安大唐不夜城、崇礼多乐美地艺术山谷等。

我们也与包括PIAGET伯爵、CPB肌肤之钥、Lenovo联想、NetEase网易、CCTV央视、Sennheiser森海塞尔、BMW、MCM、时尚传媒集团、今日美术馆等品牌和机构合作艺术跨界项目。


《無镜之梦》,深圳大筒仓THESILOS





您的作品《AI梦镜》在北京银泰中心进行了展示,成为了人们前往虚拟世界和梦境的窗口,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个作品吗?


“梦”是现实和虚拟之间的中间地带,是真实与非真实之间维持高度平衡的主要手段;“镜像”则有关“复制”的机制本身,进而探寻数字时代虚拟世界对自我认知的影响和自我重构的模式。


“十三个梦境”是我们对虚拟与现实之间关系的一次探索,它像一颗种子。2021年开始我们逐步将这种对自我世界的重构和虚拟的现实镜像,延伸到公共空间之中,从北京颐堤港《山海镜》、深圳大筒仓TheSilos《無镜之梦》、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光耀之镜》到银泰中心《AI·梦镜》,我们分别在商业中心空间、工业遗址空间、美术馆空间和综合体建筑空间,用数字建构出计算宇宙,它像一件时间和空间的容器,呈现出元宇宙中的生命进化,AI学习创造使数字计算自然流淌,艺术家则控制欲望的走向。


《山海镜》,北京颐堤港

《光耀之镜》,上海复星艺术中心


信息比物质形态更具活力似乎成为我们日常的一部分,对感觉和感知的强调,一直都是数字艺术追求的方式,进入到一个由比特信息构建的虚拟性情境之中,视觉需求不再是唯一的体验,而是包含着一种全身心的沉浸知觉模式,虚拟现实不再是现实的再现,它超越了现实的空间限制,试图在人的真实身体与数字信息之间构建沟通和新的艺术感受力。


《AI·梦镜》,北京银泰中心


这次受北京银泰中心的邀请,为其年度项目创作,我们在银泰中心大堂创作的《AI·梦镜》,改变了此处空间场域的属性,来来往往的人群与作品在此相遇,发现自己身处现实与虚拟的交融地带,作品仿佛成为了可以从真实空间中穿越到虚拟世界和梦境的窗口,它永无止境的涌动触发了观者身体中某种不自觉的感知。《AI·梦镜》延续了今年在深圳大筒仓TheSilos《 無镜之梦》的创作思想,从中国古典美学出发,与西方现代主义相遇,我们将AI对现实世界的自然之物和艺术创作的精神之物对比学习和计算产生的图像,由算法重构形式、光线、色彩和运动,为AI创造了一场深度梦镜,重塑了人机之间的关系,希望揭示人类与科技协作构建的新的美学形象,达到诗意、情感和沉浸式的体验。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进入了元宇宙,开发NFT艺术作品,您是如何看待NFT和元宇宙未来的发展的呢?是否有要入局的打算呢?


NFT具有数字资产唯一性的特性,对数字艺术有着极大的推广和肯定。NFT艺术,目前更像资本运作或扩张的产物,如果只是将现实之物做简单化的数字转换,是对它的误读。需要以算法逻辑来理解作为图像化代码的NFT艺术,如何在这个代码的世界创作新的艺术形式,而非直白的图像转译。我们从现实世界全面走向和拥抱了虚拟世界,元宇宙顺应了这种向虚而生的需求,以数字艺术和技术去创造崭新的元宇宙虚拟世界,还是蛮让人激动和兴奋的,数字艺术推动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融合,它让我们通过视觉和景观直接无碍的感知与真实世界平行的虚拟世界,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和语境,艺术作品具有了持续性和不断生长的生命力,它的完成也是新的开始,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艺术作品通过人机协作,变成艺术家的意识与思想的数字孪生,蔓延和浸入,虚拟技术与人类的感知连接,将作者、作品、观众融合在一个更大的时空之中。





最近大热的AIGC在艺术领域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您是如何看待技术对于艺术创作者的影响的呢?


技术给艺术带来新的视角和出口,同时艺术也在反思技术带来的冲突。AIGC是建构未来数字世界或元宇宙的新途径和加速器,在不断的突破,像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和今年大热的CHATGPT,AI绘画更是测试程序员算法更新迭代的一场大众参与的视觉狂欢,它们的底层逻辑还是通过大量数据的学习,从图像或绘画上已经开始拓展了人类的想象边界,和艺术家创作的最大区别还是在于主观性和精神性,版权归属也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是AI领域的奇点,我们不知道在这么多人类数据喂养下AI奇点何时到来,艺术家思考的是人类与AI如何协作,建立一种新的人机关系,身处现实与虚拟的中间地带,有利于我们反思其带来意识和思维上的改变,延展新的感知和认知,当我们将自我、身体以及相关数据都交付给技术或成为媒介之后,我们自身还能控制什么,我们如何面对现实的困境,解决精神处境中的未知。





可以透露一下您或者您的团队之后的创作方向和创作计划吗? 



算法和数据是我们的画笔和颜料,基于数字思维是未来持续的创作方式,我们理解的这种数字艺术,带有一种诗意的艺术表达,将科学和技术转化为更为深邃的情感,跨越边界,拉伸和超越我们的经验,建立更为广阔的意识,通过虚拟与现实的对抗与相融,完成自我复杂性的提升和自我的成长。


只有建立在对现实边界的探索和跨越基础上,才能拓展我们在想象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疆域。今年上半年的创作延续了去年一年未完成的工作计划,需要更为复杂的团队协作,我们把目光转向现实中无垠的宇宙,运用数字技术和AI对人类自身提问。




您对想要从事相关领域的创作者有什么建议或者经验之谈吗?



强烈的兴趣,表达的欲望,不断地学习,和持久的坚持。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OF COURSE想当然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沉浸式体验 虚实共生

22616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