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清华AI知多少 | 基金会首次推出清华大学“感知日”活动
-
2023-04-13
感受清华,获得新知。为了回应社会关注,感谢各界支持,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简称“基金会”)在112周年校庆之际,推出清华大学“感知日”系列活动。首次活动主题为“清华AI知多少”,邀请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教授学者,为长期关心支持清华发展的各界人士提供人工智能研究前沿动态,以主旨演讲、深度对话和观众互动的方式提供思想盛宴,以期嘉宾们能够对人工智能研究有全面立体的感知,并获得校园沉浸式体验。此次活动也正式开启了基金会校庆季系列活动的帷幕。
2023年4月7日,基金会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院长张亚勤,清华大学国强教授、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首席研究员聂再清,智能产业研究院(AIR)副研究员李鹏,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梁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刘知远五位人工智能领域专家,以及清华校友、搜狗公司、百川智能创始人王小川做主旨演讲及对话讨论。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基金会秘书长袁桅出席活动并致辞。
杨斌:高校人工智能研究推动科技兴国
杨斌 致辞
杨斌代表清华大学欢迎新朋老友的到来。他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我们要力争为国家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科学研究和核心技术突破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此次举办以 AI 发展为主题的“感知日”活动恰逢其时,感谢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清华大学各项事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今后大学将会以更加开放融合的姿态与大家合作共进!杨斌也代表学校欢迎大家在校庆时节到清华来跟师生校友们相聚。
袁桅 致辞
袁桅代表基金会欢迎新朋旧友,在清华大学112周年校庆月,来到四月美丽的清华园,参加基金会的活动。基金会是清华大学作为唯一发起人成立的高校基金会,是连接社会和大学的桥梁,让社会各界人士了解大学、支持大学。同时,让大学的人才、科研等资源,促进社会各界的发展。她简单介绍了基金会的主要工作,希望通过“感知日”活动,让大家走进清华、感知清华,为大家的事业和人生发展提供一点支持和帮助,也希望大家持续支持基金会的各项工作。
四位重量级专家学者主旨演讲
本次活动中,聂再清、李鹏、梁正、刘知远4位AI知名专家学者向嘉宾们现场介绍了AI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未来愿景及产业治理中的机遇与挑战。
聂再清 介绍目前构建中的生物医药领域研发基础大模型
聂再清以《对话大模型和生命科学》为题,介绍了ChatGPT如何利用大规模的文本数据来学习语言知识和规律,在通用领域的任务中逐渐展露“涌现级”的效果表现。着眼于生命科学领域,聂再清认为微观世界的分子序列数据与自然语言具有类似的特征,在生物和化学领域,生命的本质可以看作一种编码语言,将大模型的底层思想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微观数据处理是一种理性又大胆的探索。将通用领域的基础模型直接应用于生物医药垂直领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正在致力于构建一个适用于生物医药领域研发的基础大模型,整合微观(基因、分子、蛋白质、细胞)与文献知识,实现生物世界、文本和知识的统一表示学习,核心优势在于其能够利用生物医药领域的专业知识,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研究和理解生命现象,在药物靶点亲和力预测、分子性质预测等多个药物研发关键下游任务中取得SOTA的效果(最好模型的性能表现)。
李鹏 分享大模型与物理世界的联结
李鹏以《大模型与物理世界》为题,通过人类世界的三元空间,介绍了GPT到ChatGPT的演进,解释了AI为什么要延伸到物理空间,以及如何通过多模态融合实现大模型和物理世界的结合。李鹏认为,近期预训练或大模型技术都在不同的模态上面取得长足的进展,文本有很多任务已经超过人类的水准,视觉方面一直在持续提升,多模态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做。但这些工作都面临“知识孤岛”的问题。他认为,大模型向物理空间的扩展,是必然的趋势,而且发展空间非常巨大,当前也正是发展面向物理空间大模型的最佳时机。
梁正 介绍AI治理面临的挑战
梁正介绍了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的基本情况,认为以chatGPT为代表的预训练大模型快速发展会推动AI产业化大幅加速、商业价值不断提升,进而给产业治理带来巨大挑战。梁正表示,人工智能智能是国际上普遍面临的挑战,我们把它定义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面临的问题,是与气侯变化一样的威胁。近日,从国际组织到各国政府,已经在关注AI特别是通用人工智能存在的潜在风险以及应对举措。他认为,大模型治理一定会涉及到数据、场景、算法等分级分类和分场景、分层次治理的问题,亟需予以重视。
刘知远 阐述大模型展现的多个新特性
刘知远认为,大模型能够充分利用无标注大数据和知识,具有良好的通用性能,为AI研究应用带来全新可能。ChatGPT 吹响了大模型迈向通用智能的号角,新的纪元刚刚开启。他认为,大模型展现出与之前的深度学习、小规模的预训练模型迥然不同的特性,包括:大模型具有所谓参数高效微调的能力;大模型作为稀疏激活的模型,浪费了95%以上的计算量;在语言上训练好的一个大模型,可以进一步学习获得使用工具的能力;大模型还具有非常强大的通用性。刘知远说,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仍然面临着非常多的挑战,中国应该要面向未来去布局相关的创新研究和应用。
深度对话:
百川智能创始人王小川VS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亚勤
王小川(左)、张亚勤(中)、袁桅(右)
王小川与张亚勤就ChatGPT后中国AI是否还有机会赶超、如何应对AI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以及清华大学如何在AI领域突破等热门话题进行了深度对谈。王小川表示,他有信心做出具备中国特色的大模型底座。同时,通用人工智能在应用领域的发展,也将重新梳理整个产业链条,很多公司协作完成的工作,将转换成‘端到端’的工作模式。他预测,人工智能将不再是工具,而是数字生命,成为人们的朋友、陪伴和助手。未来,人类将会从一些可被机器替代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更多地思考“我是谁?”,以及“我存在的意义”。
张亚勤认为,ChatGPT的出现对产业发展和技术研究都是好事。中国在数字化支付、网络、用户终端,基本上都和美国在同一阵线,比其他大部分国家做得都要好。中国的创业者、工程师和科研人员,集中资源,潜心科研,是可以赶上的。张亚勤认为,多模态、预训练的大模型技术还会向前演进,不论是产品还是系统,肯定会出现不止一个。由于地域的区别和限制,中国会有自己的类似ChatGPT的产品,或者自己的操作系统。他还介绍,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在智慧交通、智慧物联、智慧医疗三个领域做垂直技术模型,面向人工智能国际治理重大理论问题及政策需求开展研究,致力于提升清华在该领域的全球学术影响力和政策引领作用,为中国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国际治理提供智力支撑。
傅璇、侯莹分别主持活动
为搭建大学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桥梁,以知识和思想回馈各界支持,为合作伙伴进行长期价值投资开拓想象空间,提供多元选择,基金会自2023年春季开始举办“感知日”系列活动,邀请关心和支持清华大学发展的社会各界代表走进清华园,亲身感受清华浓厚的科研、教学和公益氛围,与一流的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探讨前沿话题,拓展认知边界,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本次“感知日”活动由基金会资源开发部部长傅璇、项目主管侯莹分别主持。
宣传策划 | 新媒体团队
宣传统筹 | 孙春苗
文字 | 彩雯
编辑 | 思维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