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第三届STEDM教育论坛”在北师大珠海校区圆满落幕
-
2023-04-04


3月25日-26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联合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承办的第三届STEDM教育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举行。论坛借助全球FABLAB数字制造的优势,联动长三角、珠三角地域生态,以“设计(D)引领科创教育理论及实践”为主题,探讨设计教育在引领中小学STEDM学科交叉、素质教育课程内容,打造和创新教育生态链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本次论坛汇聚了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意大利、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教育学者和行业专家,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中小学教师、创新教育从业者,通过嘉宾演讲和工作坊的形式,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深入探讨在设计引领下的科创教育实践和思考。

论坛现场:学术工夫茶环节
论坛期间,数十位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大学、清华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麻省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高校和中国教育学会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中小学教师和创新教育行业专家分享各自在STEDM教育中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收获。同期开展的十余场工作坊,主题包含设计思维、人工智能与设计、创意编程等,以现场互动的形式让参会者沉浸式地体验STEDM教育从核心理念、框架设计到实践应用的全过程。
论坛开幕式还举行了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种子基金项目成果“STEDM教育及项目制学习"双师研发教学实训平台的上线仪式。该平台是一套面向教师培训的线上系统,以设计思维作为引领,实现PBL项目和跨学科课程的数字化。

1►
主题论坛
嘉宾致辞
论坛开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珠海校区党委书记韦蔚致辞,代表学校欢迎各位嘉宾的到来。她表示,以设计引领的科创教育对实现教育从学科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人才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国家产业经济发展、国民审美能力提升、社会文化发展繁荣具有重要促进与推动作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STEDM教育论坛”,以期充分发挥理论创新引领和特色学科支撑的优势,加强校校协同、校地联动、校企合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智慧。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
珠海校区党委书记韦蔚致辞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杨念鲁致辞表示,STEDM教育论坛在促进高校和中小学联手推动基础教育育人模式的转变有着重要意义,有利于探索一条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他希望通过论坛搭建促进高校和中小学联手推动基础教育育人模式转变的平台,有效促进我国科创教育生态链的健康发展。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杨念鲁致辞
主题演讲
王 敏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特聘教授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特聘教授
王敏老师以“大写的D ——设计与未来人才素质培养”为主题作演讲。王敏老师通过阐述设计含义回应为什么要在教育中加上D(Design)这一问题,并分析未来人才应具备的能力与心理,强调教育的重要影响。他表示,当今时代背景下,教育模式需发生颠覆性改变。如何培养能够在人工智能时代生存的人才、如何在不确定的未来让学生实现确定的理想与目标,是教育者的职责所在。


尹后庆
中国教育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
尹后庆老师带来以“义务教育新课标引领科学教育的新变革”为主题的演讲,探讨义务教育新课标与科学教育的关系。他从以下三方面展开演讲内容:“以课程内容结构化来引领教育实践变革”、“强化‘实践意识’,确立实践在各学科育人中的重要地位”、“教学方式变革的关键是‘联系与探究’”。他希望今天的科学教育能够在义务教育新课程、新方案的引领下贯彻这些思想,呈现新现象。


丁峻峰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教授
Fab Lab O|“数制”工坊创始人
丁峻峰老师以“大学设计学科和中小学科创教育衔接新机遇”为主题作演讲。他表示,新课标提出的机遇,通过大学和中小学的衔接,希望让所有老师成为未来创新教育的设计师,让不同背景的学科老师使用设计思维设计跨学科学习命题、场景,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真正成为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驾驭者。


高 鹏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院长、教授
高鹏老师以“未来设计教育”为主题作演讲。他介绍了未来设计学院的教学团队与教学特色,强调真实的项目除了要在真实学府中提出,还需要在真实的企业去实践。他表示,我们希望有一群卓越的学者和行业专家,他们站在那里就代表着一个学科的水平,并引领着未来的设计方向。


王 素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原所长
王素老师以“STEM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主题作演讲。王素老师结合麦肯锡和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探索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答案。同时,她还提出以下问题:是否从弱人工智能逐渐走向通用人工智能的阶段?这个阶段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它对我们的教育带来什么影响?——这是我们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Kostas Terzidis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
Kostas Terzidis 老师以“人工智能,设计和创新教育”为主题作演讲。他介绍了8-15岁之间的儿童可以做的实验,指出教育者可以在概念、代码、笑话、艺术、神话、游戏、故事等多方面发掘孩子能力。他表示,人类之间的交流是已知的,人工智能在隐藏角落里,我们需要重塑“我们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而关于这个问题,孩子们能了解更多,回答得更好。


Christian Kuhna
USDC上海库纳设计咨询创始人、首席执行官
Christian Kuhna老师以“设计思维赋能创新和教育新范式”为主题作演讲。他指出,随着ChatGPT、机器人、自动驾驶等技术的浮现,科技革命正在发生,未来有诸多工作会被技术取代。未来所有工作都必须是创造性的,我们可以向AI学习,与AI合作。他表示,以前自上而下的分层教育是不可行的,我们必须用共同创造式、项目式的学习。这是我们可以重构想象力的一种方式。


Saverio Silli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Fab Lab实验室副主任
Fablab O|“数制”工坊课程导师
Saverio Silli老师以“把D放在STEM中:Fablab生态系统如何实现创新教育”为主题作演讲。他介绍了全球数制工坊的分布与运行机制,并表示,当你有了新的想法时,你可以和这里不同背景的人共同交流,通过跟他们的互动,大家可以更加深入地探讨你的想法,以及与多元社区的设计成员共同实现你的想法。


荣俊蔚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博士
荣俊蔚老师以“STEDM教育引领下的教学实践”为主题作演讲。她分享了元宇宙时代的虚拟现实教学实践案例,该课程研发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培养未来具有创造性、具备更多跨学科能力的人才。她表示,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课程当中的主导者,老师作为参与者、辅导者陪伴他们更好地成长与学习。


吴卓浩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阿派朗创造力乐园联合创始人
吴卓浩老师以“AI创造力:青少年与AI的共创”为主题作演讲。他以其团队所建造的儿童乐园为例,向大家分享AI方面的教育实践与实践成果。他表示,我们提出AI创造力的概念,人与AI各展所长,共生共创,重点是在人身上,而不是AI身上。


李文龙
中央美术学院工业设计教研室主任、
智能产品研究中心负责人
李文龙老师以“儿童设计教育实践”为主题作演讲。他从K12教育的缘起、教育特色、教育目标和教育实践案例展开,为儿童课程设计与实施提供方向指导和操作建议。他表示该课程设计旨在将跨学科的思维方式运用到各种儿童K12课程中去,包括科技、商业、医疗等,培养小朋友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柏 茹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美育教学联合工作室副主任
柏茹老师以“设计教育在中小学拓展课程中的探索实践”为主题作演讲。她表示,审美认知是自我的,创造力学习是社会的。审美认知学习是通过对人类过去历史上的经典艺术的认知学习,完成对自我精神美的追求。创造力学习是对今天更好生活方式的理解和探索,实现对社会物质美的追求。


刘 唱
视觉艺术家、学者、教育工作者
刘唱老师以“数字媒介与纸艺/版画的互联对话”为主题作演讲。她提出,工具即桥梁,譬如在学段间:中小学与大学之间;学科间:数字和印刷之间;媒介间:绘画和电路设计之间。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仅是解决问题,更是提出问题,和制造工具方法论的群体。


Christopher Hurley
耀中耀华教育创新与联盟主席
Christopher Hurley老师以“设计教育在生成性人工智能时代的作用”为主题作演讲。他提出可以用ChatGPT或者POE等工具,帮老师设计课程,让学生有新心理诱发。他表示,AI不会取代我们的工作,会使用AI的那些创意者才会取代我们的创意工作。我们应该用全新的思想理念思想未来,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


童毓舟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全球交互学习研究员
童毓舟老师以“如何在贫瘠的土地上种上高大的种子”为主题作演讲,向与会者介绍在高中教学和高中学习过程中的AI融入尝试实践。她提到,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从复杂的信息洪流中找到有意义的东西,不把AI当作是一个对手,而是一起共创的伙伴。同时,要回到人之初的根本,能够欣赏美、挖掘人性本身存在的优雅和美丽。


陈咏梅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创新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陈咏梅老师以“海淀区STEM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实践和思考”为主题作演讲,介绍了海淀区根据PISA 2025年科学素养测评框架提出的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等的明显变化,提出如何让学科老师能够以高阶思维的方式跟上新一代孩子一起去探索人机结合的思维方式。


范 爽
北京市十一学校教师
范爽老师以"中学STEM教育的路径探索"为主题作演讲,其以十一学校的工作为例,从四个方面讨论开启STEM教育的路径,一是STEM教育在中学的落地呈现什么样的生态;二是在学校原有的课程架构下,如何实施STEM教育;三是STEM教育的入口和出口是怎样的,学生在受STEM教育前后的生态变化;四是STEM教育背景下,跨学科和跨课程的实践探索和思考。

张文野
北京市八一学校课程中心副主任
北京市海淀区数学学科带头人
张文野老师以“素养导向的小学创新思维教育实践探索”为主题进行演讲,向与会者分享北京市八一学校如何在课程搭建上支持和帮助学生提高创新思维。他介绍,八一学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报自己想研究的课题,在过程中,老师们帮助学生提炼发现的问题,形成研究的主题,设计研究路线和路径。


温明男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温明男老师以“运用设计思维进行中学课程开发的探索实践”为主题作演讲。针对S、T、E、D、M应该如何融合的问题,温老师指出希望从课程设计的目标开始,或者从设计阶段就让学生深度参与,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思想,他表示,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对STEDM的技术问题和课程需求进行渗透式进入,使它成为自主学习、自主体验的课程环节。


刘 涛
合肥市蜀山区教育体育局电教员
合肥市蜀山区科协副主席
合肥市刘涛科学与艺术辅导员工作室领衔人
刘涛老师以“技术、能力、格局——从技术到艺术的科创活动思考”为主题作演讲,从大教育的角度讲创新教育。他表示,这里讲的设计不是产品造型或者成品的设计,而是基于人的发展所做的活动设计。


罗东才
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通用技术教研组长
罗东才老师以“螺旋式科创教育生态课程设计与实践”为主题作演讲。他介绍了学校目前的探究学习现状,并表示,创新和创作是为需求服务的,任何时候都要有用户意识。


2►
工作坊
“设计思维”
在工作坊中,导师Christian Kuhna、万梓晴带领参与者探讨话题“我们正在见证的人工智能革命以及它对未来职业的影响”。参与者将完整体验设计思维的5个步骤,学习和体会具有变革性的方法论,并共同创造新的教育模式。
“人工智能和设计”
在工作坊中,导师Kostas Terzidis、陶斌介绍了当下人工智能设计的相关技术,同时带大家尝试使用 P5js 进行快速编程(使用随机和循环等),探索 AI 设计的底层逻辑。老师还介绍了卡通画、Avatarify、ChatGPT、mindjourney 等上层应用,并使用这些技术进行故事创作。
“电刷小车”
在工作坊中,导师于征、李凯带领参与者体验马达的不同特性,让大家了解马达结构及应用。
“如何制作一块自己的电路板”
电子电路无处不在,隐藏在我们日常使用的各种电子产品中。它们使一切正常运转,但我们可能从未见过它们,不知道它们是如何被制造,甚至被设计出来。在工作坊中,参与者在导师Saverio Silli的带领下,通过简单的电子电路学习,制作一块属于自己的电路板。
“我的虚拟世界”
在工作坊中,导师荣俊蔚从元宇宙的起源、技术发展、应用等方面带领大家一起感受未来世界的奇妙,并亲自DIY属于自己的VR眼镜。
“纸艺工作坊”
在工作坊中,导师刘唱加深了参与者对纸张艺术的了解,带领他们亲自创作莫比乌斯环、无限循环模型等。
设计如何驱动社会?
如何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人才?
设计如何驱动科创教育?
这场汇聚了百余名教育界专家学者、
创新教育从业者的教育论坛
每个人都给出了自己的解题方案
让我们期待下一次的探讨

第三届STEDM教育论坛合影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