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非遗+旅游”案例剖析 看传统音乐如何助力引流创收
-
原创 2023-04-06
福楼拜说“音乐使一个民族的气质更高贵”。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音乐文化的国家,具有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传统音乐文化。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审美理想和深层文化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非遗传统音乐的魅力像春风细雨一样默默地洒落在大山深处的村寨,纷纷扰扰的烟火,芸芸众生的心田。
非遗音乐如何进行旅游化发展呢?在湖南、陕西、甘肃等地已经有很多实践探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在非遗音乐文化传承、非遗音乐旅游开发、“非遗+“产业化发展方面是怎么做的。
湖南-皇都侗歌文旅小镇
在湖南,位于通道侗族自治县的皇都侗歌文旅小镇。距县城10公里,占地2.9万亩,核心区由3个村落组成,总人口2250人,纯侗族聚居,这里音乐形态多样,侗族音乐种类繁多,侗族同胞们“饭养身、歌养心”,无时无刻都在“哆嘎哆吔”,(侗语:唱歌跳舞)。在旅游产品分布上,皇都村以侗族歌舞为核心,坪坦村以芦笙音乐为主题,横岭村以侗族体育为主题,是一个以侗族歌舞为核心吸引力,集民宿体验、养生度假、文化创意、户外运动为一体的中国侗族文化深度体验旅游度假目的地。2018年景区实现接待各类游客 108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24亿元。预计到2025年,皇都侗歌文旅小镇接待游客达26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逾14亿元。
皇都侗歌文旅小镇立足侗歌文化资源,聚焦侗族非遗传承与旅游产品之间的融合转化,做精了文化产品,有效转化为旅游体验项目;做足了常态演艺,打造沉浸式民俗体验氛围;做好了非遗传承,构建传承与研学实践基地。
陕西-洛南音乐小镇
在陕西,洛南县城的洛南音乐小镇是国家4A级景区,占地1500亩,开发于2017年(在建),计划投资20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10.5亿元。小镇以音乐为主题,打造融观演、吃、住、养生、体验和娱乐等为一体的现代休闲旅游度假区,以文旅促进和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
2020年,音乐小镇所处南沟社区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1年,被授予《中国好声音》全国海选商洛赛区战略合作伙伴;2023年,被评为陕西省文明旅游示范单位等,获得诸多荣誉。
洛南音乐小镇创建自身品牌,提升景区知名度;围绕音乐产业,构建闭合产业链;文旅产业引领,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树立了丝路国际音乐品牌,塑造了闭合音乐产业链,为产业转型和发展赋能。
甘肃-秦腔博物馆
在甘肃,兰州市秦腔博物馆2010年开馆,是国内建成最早、规模最大、内容丰最富、体系最完备的秦腔博物馆。秦腔源于古代陕甘一带的民间歌舞,中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秦腔博物馆,观众进馆后可以在参观的同时参与互动,馆内特别设计了一系列互动场景,如电子触摸屏、移动沙盘、动漫场景、幻影成像等,在引导观众参与的同时赋予观众愉快参观的体验。
秦腔博物馆让秦腔活了起来。它使用现代科技赋能,让游客可以进行老戏园复原体验;通过动静展陈交织,让老物件创新展示;借助新旧艺术融合,满足了当代市场需求。打造了老秦腔的新体验。
以上3个案例的不同探索可以为非遗音乐旅游化发展的后来者提供很多经验借鉴。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主要以“口传心授”为主,一传十十传百,源于人民群众劳动、生活过程中的口头创作,折射的是社会性文化。非遗音乐传承人是核心的核心,非遗音乐的传习保护还需要地方政府、民间组织、专业院校等多方力量参与进来,发挥所长,促进非遗音乐可持续发展。比如地方可以出台非遗保护办法,组建歌师歌队,建立传习基地,与艺术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拓宽传播渠道,在更大的舞台巡演,培育非遗网红等。
非遗音乐由歌师、歌声、歌俗、歌服、歌会、歌场等组成,载体丰富,在进行旅游化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从非遗传习保护、非遗旅游体验、非遗产业衍生三个维度合纵连横,通过更广泛的非遗+,创造更多可感知、可参与、可体验的旅游业态,让非遗音乐尽情绽放,创造自己的价值,相信会有更多的非遗音乐走出地方,走进生活,走向大众。
非遗小知识:截至2021年,共有155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涉及十大门类分别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中国传统非遗音乐大概有431个。
旅游度假区新国标已于23年2月1日正式实施
关于旅游度假区的干货内容
尽在“旅游度假区创建宝典”小程序
还能免费领取政策资料!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巅峰智业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