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论坛现场 |“中外书写文化与美术交流”国际论坛在广美举行
-
2023-03-19
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谢昌晶、党委副书记穆林,毕罗教授,京都大学文学博士、日本安田女子大学文学系书法副教授增田知之,中国美术学院博士、日本高野山大学书法副教授野田悟,伊朗著名汉学家、国家艺术科学院艺术委员会学部委员纳思霖·达斯坦,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院长、书写文化分论坛学术主持人吴慧平,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国家一流翻译专业带头人顾毅,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设计与美术史论系主任毛秋瑾,北京大学历史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教授史睿,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姚宇亮,艺术与人文学院副院长、本次美术交流分论坛学术主持人郭伟其,同济大学长聘教授、艺术与文化产业系主任王菡薇,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练春海,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海丝艺术研究中心”负责人梅林,《书法报》主编兰干武,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教授、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叶康宁,以及广美相关二级学院、职能部门负责人,师生代表,各兄弟院校、社会各界的嘉宾出席了本次论坛。开幕式由穆林主持。
谢昌晶书记致辞
毕罗先生召集论坛
书写文化分论坛摘要
1、《中国书法的世界意义》
主讲人:(意大利)毕罗(Pietro De Laurentis)
2、《从“伪刻法帖”的盛行来看清代法帖的“变容”的一部分》
主讲人:(日本)增田知之(Masuda Tomoyuki)
清代书法史一般以乾隆、嘉庆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者是“帖学”盛行的时代,后者是“碑学”兴盛的时代。阮元认为正是北朝碑刻继承了“中原古法”。钱泳提到民间批量生产的法帖替代品导致了法帖的变质。清代法帖中如伪刻《绛帖》之类的“伪刻法帖”开始流行量产,出现了“伪迹”横行,以“伪”逐“真”,“伪”而成“真”的民间书法文化的倒转现象。讲者尝试从这一现象出发,对形成碑学兴盛土壤的主要原因的清代法帖“变容”略做探讨。
3、《从〈篆隷万象名义〉看空海的古唐篆思想》
主讲人:(日本)野田悟(Noda Satoru)
4、《国际中文教育视阈下书法教材的多模态分析》
主讲人:顾毅
书法教材是传播书法知识和书法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网络、融媒体技术的发展,国际中文教育教材也呈现多模态特点:中外文字、图像等相释互动,共同参与完成了教材意义以及书法文化符号意义的建构。目前书法教材在文字内容选择、图文比例、模态种类选择等方面还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文化的“异”质传播应以“同”为交流基础。结合国际中文教育中书法教材的使用者等相关要素,需深入挖掘教材所承载的中国书法之美,以中外共同的审美认知为基础,并充分利用书法同音乐、美术、舞蹈、建筑等中外艺术之间的关系来进行书法教材的多模态设计,以促进达到有效教学目标,传播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
5、《写本学视域下的敦煌书法研究》
主讲人:毛秋瑾
近年来,有关写本学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中外多次举办相关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及论坛。在写本学和书法史的双重维度下来考察敦煌文献,可以从写本的物质性来探讨不同纸张和书写效果的关系;亦可从写本的内容和所使用的书体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还可从写本的性质(是否为书籍)探讨书写者的身份及其书法的风格特征。
6、《〈万岁通天帖〉唐宋流传史》
主讲人:史睿
主要包括原帖唐肃宗朝再入宫廷的经纬,宋代元祐年间的湖州刘焘临摹刻石及其流传,北宋末年鉴藏家以《万岁通天帖》校对官法帖的史事。
7、《王羲之“改体”新议》
主讲人:姚宇亮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书圣,他改“古体”为“今体”,继承了西晋以来的钟繇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加以革新。实质上,从现在新出土的简牍书迹来看,钟繇书风是对东汉后期出现的新隶体的总结和整理,对钟繇书风的继承构成了王羲之书法革新的起点。而通过上世纪初发现的《李柏文书》等简牍残纸,可以重新构建出王羲之早期的书风,从而也能更深入地理解其后期“改体”之后的新书风。从这一角度,也可以对存世的王羲之摹本作品做出新的认识。如《寒切帖》一般都认为是王羲之晚年作品,但其字形和笔法,都表现出王羲之早期书风的形式特征。
美术交流分论坛摘要
1、《伊朗细密画中的中国因素——以〈史集〉和〈列王纪〉为中心》
主讲人:(伊朗)纳思霖·达斯坦(Nasrin Dastan)
张兢业老师代纳思霖·达斯坦老师发言
综合考察伊朗艺术史中绘画的发展与演变历程以及现存各种书籍和现存的插图手抄本,可以发现中国绘画对伊朗细密画产生的影响包括两个重要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始于伊斯兰教兴起之前的安息与萨珊王朝(相当于东汉末年直到唐朝),随着摩尼教的形成及其与佛教的糅合开始。第二阶段从伊斯兰教在伊朗传播开始。公元十三、十四世纪伊利汗王朝时期伊朗绘画艺术有了新的发展。中国画家前往伊朗,伊朗画家学习中国同行,以及模仿中国瓷器和布料(丝绸)表面图案作画等,所有这些因素都对该时期的绘画产生了重要影响。
2、《美术交流与跨语境文化认知:20世纪初欧美对中国绘画的重新发现》
主讲人:王菡薇
欧美对中国绘画的关注始于中国明代,由于文化及视觉再现差异,对中国绘画的描述存在某些偏颇。随着欧美人获得了大量中国绘画、瓷器、漆器以及对中国园林样式与理论的了解和美术交流的进一步深入,他们对中国画的认知也逐渐改变,并开始从中国书画作品中寻找灵感,在此过程中,体会到了中国书画中的含蓄、自然、空寂、空间感和活力,也在通史撰写之余敏锐地将视角投向《芥子园画传》、敦煌艺术等专题研究中来。
3、《异域同风:汉代中外美术交流的途径及影响》
主讲人:练春海
中国古代社会与域外的交流,比今天人们想象的要频繁与多样。在汉代物质文化遗存中,大量存在富含外来元素的视觉文化遗存。这些外来文化的影响,既有技术层面的,也有观念层面的,其交流传播的途径很多,有从南方海路,也有从草原或陆上丝路传过来的,有宫廷的借鉴,也有地方的模仿,有局部的符号挪用,也是整体的照搬,形式多样,极大地丰富了汉代的文化艺术面貌。
4、《黄宾虹的访碑图》
主讲人:叶康宁
5、《初唐佛头中唐佛身——试论莫高窟“北大像”(D96)的两次成像经纬》
主讲人:梅林
1、“九层楼”(敦编D96)是敦煌莫高窟的地标建筑,其内摩崖坐像高35.5米,为敦煌第一大佛,位列古代大佛TOP20排名榜之第四名。它开凿于武周延载二年(695),晚唐人谓之“北大像”(P.3720卷背《莫高窟记》、D156题记)。
图文:宣传部 美术教育学院
编辑:江粤军 袁梦婷
核稿:刘颖倩
审定:刘 滴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