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激活文化产业,人工智能如何发挥“领头雁”效应?

原创 2023-03-10



关于人工智能产品ChatGPT的讨论不断刷爆朋友圈。它不仅可以陪人们娱乐聊天,还能胜任写文案、剪视频等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作,其“高强”的本领让文化从业者很焦虑:人工智能会不会“抢饭碗”?人工智能确实正在改变文化产业生产方式。


人工智能发展正进入由感知智能向更为高阶的决策智能跃迁的“后摩尔时代”(1956年,英特尔创始人戈登·摩尔提出,集成电路的集成度每两年会翻一番,后这个周期缩短到18个月,微处理器的性能每隔18个月提高1倍。在摩尔定律时代,未来可以预测,创新围绕应用。后摩尔时代,产业开始不清楚未来发展方向,机遇变化很快,新的时代会出现新的方式,因此创新将会从有序创新到无序创新),可以预见在数字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环境下,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文化产业迭代升级将具有战略性意义,尤其对文化产业的内容创造及其生产传播的转型升级。


人工智能在文化产业中的扩展应用


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文化产业亟待向创新驱动转型。人工智能具备科技创新特点,与文化产业的加速融合对文化资源禀赋产生影响,推动生产创新,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动能转换,助力高端生产要素培育,最终创新文化产品生产模式。


2022人工智能商业落地典型企业排行榜,数据来源:互联网周刊


1

内容的智能化生产


人工智能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首先体现在内容生产领域,目前常见的内容生产主体有人机互动模式、AI 模式、PUGC 模式、UGC 模式、PGC 模式等。伴随着技术的进步,2023年备受关注的AIGC将人工智能在内容生产上的应用推向新的高潮,促进文化产业内容生产向智能化转变,被称为知识型创作者的“工业革命”。


从应用层来说,人工智能在内容生产的中端正逐步替代新闻采编与制作、广播电视播报、非复杂性视听内容创作、机械化的电影动画动漫色温、画面动态调整、初中级创意、色彩增强、锐化处理等简单思维劳动,同时也在助力文化产业从业者向高端文化创造迈进,催生其产出比以往更具原创性、打动心灵、推崇生命体验与细腻情感极致表达的文化产品及其创新形态。


>>>>推荐阅读:点击此处,深度了解AIGC

图片来源:非凡产研,产业图谱制作截止时间2023年1月4日


以人工智能及其相关技术为主导的文化生产系统,能够对受众呈现出的内容偏好进行高效准确的定位,并实施价值传递与信息循环,并对主流价值影响力的延伸与扩展发挥重大效能;另一方面,智媒体促进文化内容、信息要素与主流价值链和文化产业链实现了紧密衔接,构建了具有较强开放性和协同特点的文化生产模式,有助于生产更多的影响受众知识体系、思想意识以及价值选择的文化产品和信息内容。


央视上线AIGC平台。


2

文化传播模式的改变


智能化技术的广泛运用促进了文化产品内容的多元整合和有序传播。从根本上讲,智能媒体是在数据和算法的双重驱动下逐渐成为现实的,大数据已经成为智能媒体时代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内容借助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兴媒体实现更广泛传播的同时,也实现了对文化产品的体验方式、用户感知、效果监测的全流程革新,最终形成了智能化生产、网格化编辑、节点化传播的传播形态。


随着人工智能不断进步,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方式将从文字、视频等单一模式转化成沉浸式体验。过去,人们想参观博物馆只能亲临现场。如今,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云游博物馆,查阅藏品信息,甚至与文物交流对话。


2023年春节前夕,国博虚拟数智人员工仝古今博士自2018年入职以来,第一次通过短视频与观众见面。

 

同时,人工智能还极大增强了文化消费的便利性。与虚拟偶像聊天、观看元宇宙音乐会、让AI推荐歌曲……年轻消费者更偏爱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而人工智能也满足了用户多样化、个性化、即时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成为吸引消费者的重要手段。此外,人们的文化消费日益重视分享体验,随着智能终端的日渐普及,逐渐形成网状的文化“消费-传播-消费”体系。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内容生产需要在内容生产端、形式创新端以及传播效果端开展协同发力。


3

文化消费体验的优化


人工智能及其相关技术助力下的文化产业能高效实现对文化信息和相关数据的广泛收集、系统整合和有效转化,还能实现生产端口对文化内容的严格把关和快速自审;依托大数据技术,从制作方向、制作深度等层面对文化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并推动内容增值,能有效保障多元化的内容生产,并从生产端实现对主流价值的有效嵌入


在主流价值相应的算法框架内,通过语义识别、机器学习、智能大脑等对海量的样本数据进行深度的学习,从而理解主流价值,实现对信息的个性化定制,以机器生产和人机合作方式对文化内容进行生产。在创新科技与先进软硬件的协同推进下,文化创新是对文化资源和相关内容的良好激活,是文化产业重要的发展方向。


AI助手已在全国多家博物馆实现应用。


在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下,文化内容的传播与被消费等环节对智能服务和人机协同更加依赖。例如中国国家美术馆就使用“Dexibit”的工具来分析游客访问数据并预测未来的游客访问情况,以便其进行后续的发展规划。

 

人工智能实现了对用户文化消费体验的优化,智能终端、VR、AR 等技术能够很好地综合运用场景化优势,开展场景营销。例如,微软公司推出的“小娜”、科大讯飞公司推出的智能语音机器人等能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智能语音服务,亚马逊公司推出的“Echo”、百度公司推出的“小度”音响等智能产品,能将海量音乐和有声服务提供给用户。


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平台正逐步衍生为信息撮合载体、产品交易媒介和文化传播公共空间,助力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4

文化生产要素体系重建


在5G技术的发展、超级计算的进步、网传感的更新、AI技术的成熟、区块链的探索及其他相关技术的驱使下,在社会经济的现实需求下,数字化、智能化、深度体验与交融的“智能+”时代到来,既催生出文化新业态新模式,形成了文化新市场,也对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提出新挑战。尤其是算法推荐下的精准画像与传播,数字平台的搭建催动了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也对这一体系提出新的构建思路。


例如,以淘宝、当当、优酷、阿里鱼、猪八戒网、起点中文网、爱彼迎、5173等是综合性电商、图书、视频、版权交易、创意设计、网络文学、文旅住宿、游戏币领域内的典型数字平台,融合了智能网络、智能数据、智能研析、智能客服、智能售后、智能决策等人工智能技术,既可以支撑天量交易行为,也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大众化或细分领域文化服务。


而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的有效结合也极大的提升了文化交易的安全性。创作者可以跨越传统出版和发行等中间环节,直接在数字平台发表、推广和交易作品而不担心发生盗版、欺诈等风险,实现文化产业流程整合,加速作品流通与文化传播。基于人工智能和区块链基础上的IP、游戏道具等在不可篡改的安全交易环境中,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相转承,对IP、游戏市场带来颠覆性影响。


人工智能距离真正激活文化产业还有多远


智能应用技术是人工智能赋能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以体验、 思维、 知觉、 情感、 行动为内核,人工智能带来多元、娱乐、互动的智慧消费感受,对智能文化产品、文化商业模式、文化消费体验等均具有重大影响——


在线上, 人工智能潜移默化地变革了某些一般性消费品的形态甚至功能。智能形态的眼镜、头盔、手表、手环、服饰、脑电波传感器等可穿戴设备,以及智能化的手机、家居、家庭影院、平板与电视等非穿戴设备,运行各类文娱属性的超级App、垂直App、小程序等,为消费者精准提供高科技附加值、跨界融合、沉浸体验的文化消费选择。


在线下,人工智能助力消费者、文化产品、场景的智慧互动,促进文化公共参与,形成科技与信息相交织、娱乐与文化相交融、虚拟与现实相交互的消费景观,实现文化消费智能转型。


人工智能正成为数字中国发展的强劲引擎,更是文化科技融合的“领头雁”。对于文化产业而言,人工智能将为文化产业科技创新带来全新引擎和不竭动力,激发文化产品的多元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产生全新的文化创意业态和模式,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重塑和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文化产业,已成为各地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重点课题。


不过,推动文化产业,尤其是在人工智能赋能文化产业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和挑战——


一是产业政策尚需完善。目前产业政策主要有两条线,第一条是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数字化建设政策,第二条是文化产业政策。两条线虽说也有交集,但在如何促进二者深度融合方面,缺乏相关的指导性政策和保障措施,且目前出台的政策法规更多聚焦在产业层面与技术层面,尚缺乏对社会问题与人文伦理的关注。

 

二是发展状态亟需提升。从目前发展状况看,各地数字文化产业主要还处于运用VR、AR、3D裸眼等现代科技手段,加大数字创意产品开发、生产和服务的阶段,尚未较大规模地利用人工智能实现文化大数据的识别、挖掘、加工与深度利用,重塑文化产业的业态与价值链。因此,各地的文化创意产品多呈碎片化状态,产品在内容、形态上的创新度低,同质化、低质化特征明显,个性化的产业属性也无法充分实现,缺少标志性的文化创意产品,人工智能产业在核心技术、关键共享技术和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足,这也限制了其在文化产业的应用和融合。


三是资源整合能力不强。例如,人工智能文创人才既要了解人工智能的技术与应用,也要熟悉文化产业的创意性与文化性,还要深谙人工智能与文化创意交融的社会性与法律性,其复合型、综合性更强,人才依旧是紧缺资源。

 

四是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目前,国内人工智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南京、杭州等几大科技与文化均较为发达的城市,二三线及下一级城市的人工智能在文化产业的应用尚未形成规模。


人工智能园区分布,数据来源:亿翰园区产业通。


结语

当然,人工智能虽然通过模仿人类既有的艺术实践,在某些领域取得明显突破,但目前来看,人工智能缺少对人类生活的深入理解和感知,在创意方面还处于跟随模仿的初级阶段。

 

例如,人工智能模仿李白、杜甫写诗,虽然对仗工整但被专家评价“稍逊风骚”;模仿齐白石挥毫泼墨,尚难做到形神俱佳。从另一个角度说,很多时候,人们进行创作不只是为了作品本身,而是陶冶情操、涵养心灵。几年前,谷歌人工智能围棋程序“AlphaGO”虽赢得了比赛,却不知围棋为何物,也不能领会围棋深厚的文化意蕴。可以说,真正推动文化产业不断向前的仍然是人类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力。


美国版权局近日在一封信件中表示,人工智能(AI)绘画工具Midjourney制作的一部漫画中的插图不受版权保护,因为作者只是为AI绘画工具提供文本提示,并不是最后生成图像的“主脑”,不能算创作者。


而伴随着AIGC的再次火爆,关于人工智能应用的弊端和监管不足也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此外,Pathfinder和Starfinder等桌面角色扮演游戏的发行商Paizo为了支持有才华的艺术家和作家,宣布将禁止在其游戏中使用AI生成的艺术和文本。


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你怎么看?


- THE END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文化科技融合汇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文化产业 人工智能 文化数字化

13291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