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这10年,《政府工作报告》如何提到文物和文化遗产?

2023-03-06

3月5日上午9时,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

2023《政府工作报告》提到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向社会免费开放。

党的十八大年以来,文物和文化遗产不断受到党和国家重视,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关于文物和文化遗产的表述的分量也不断增加。

2013年-2022年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
文物和文化遗产内容

2022年

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2021年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建设国家文化公园。


2020年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2019年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2018年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2017年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2016年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2015年

重视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14年

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保护文物。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一定能建成现代文化强国。

保护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避免千城一面。


2013年

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初步建成,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免费开放。

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各地代表委员陆续公布了自己提案和建议,文博圈陆续整理。

2023年两会文博、文化遗产提案建议

目录

杭 侃代表:加强文化遗产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

刘万鸣委员:全国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将线上博物馆公开课纳入必修课
                  提高完善乡镇村史馆
顾万发代表:完善仰韶文化和中华文明起源关联性研究

张广汉委员:建议中央财政设立“历史文化街区维护修缮专项资金”

徐 星 委员:加强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建设

王瑞霞代表:建立文物“数字档案” 让保护修复有据可依
宋燕委员:在南京建设中国长江文化博物馆
何寄华委员:推动马王堆文化在世界文化界“出圈”“出彩”
民革中央:进一步加强传统村落保护
台盟中央:做好乡村振兴中的乡村古村保护和发展
致公党:加强保护和利用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园建设



杭侃代表

加强文化遗产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

“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学科支撑与人才培养。”作为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长期奔走在文化遗产保护一线的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深知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为此,在今年两会期间他将提交加强文化遗产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建议,切实为提升文化遗产保护蓄力。

杭侃回忆,新中国成立之初,考古人才奇缺,面对大规模基本建设中考古工作的需求,1952年北京大学创办了新中国第一个考古专业,并在国家文物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开办了四期考古人员短训班,为新中国考古事业培养了一批亟需的人才。改革开放后,国内迎来了新一轮的建设热潮,山西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陆续创办考古专业。

“考古资源被发掘出来之后,如何保护?如何在更大程度上被公众所认知?如何更好地转换为当代社会教育资源乃至经济发展资源?”杭侃的发问让人深思。

“随着考古学科的迅速发展,2011年,考古学从历史学的二级学科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这种变化一方面意味着考古学学科体系的成熟,另一方面也给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问题。”杭侃表示,目前,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在“考古学”一级学科下自设文化遗产相关专业,表明国家对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已经开始重视。但在考古学内部开设文化遗产相关专业之时,所设置的课程仍偏重于考古学基础研究的部分,对于文化遗产的价值研究、本体保护、文化遗产资源的转化利用等问题,所开设的课程缺乏系统性,受重视程度有限。

杭侃认为,文化遗产不仅有考古类文化遗产,还包括建筑、景观、聚落、文化线路等多种文化遗产类型,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与互动在现有的考古学科体系下很难得到充分体现。同时,想要保护好一处文化遗产,不仅需要考古学相关知识,还需要更加广泛地吸收历史学、博物馆学、传播学、建筑学、化学、艺术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营养,以文化遗产的价值特性和保护需求为核心,开展跨学科的研究。

“如果仅将文化遗产相关专业作为考古学下设二级学科,不利于跨学科研究的开展,难以发展体现交叉学科特性的文化遗产理论,无法真正培养适合当代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需要的人才。”为此,杭侃建议,要加强我国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强调文化遗产学科的交叉性和应用性,完善文化遗产学科的课程体系和学生培养机制,必要时成立国家遗产学院,为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人才和学术支撑。(国家文物局 李瑞)

刘万鸣委员

全国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将线上博物馆公开课纳入必修课

提高完善乡镇村史馆


关于全国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将线上博物馆公开课纳入必修课的提案


博物馆承担着“为明天收藏今天”的社会责任,是多元文化和艺术交融的殿堂。博物馆教育对于传承人类文明、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传播知识文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今,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存在着我国博物馆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各类型博物馆集中于一、二线城市,特别是省会城市。

广大农村地区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几乎无缘接触到博物馆。我们常说:审美教育、爱国教育等应该从小抓起,才能成为深入精神与信仰的强大力量。如何解决目前全国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特别是农村地区儿童的博物馆教育缺失的问题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在全国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将线上博物馆公开课纳入必修课”这一提案是我近两年来一直思考的重点。本提案以往也有委员提出,诸如复旦大学等高校学者还对此做过详尽的分析(虽然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尽相同,且具体实施的理念和方法也有所区别)。近年来,各种由博物馆组织的儿童夏令营,由民间机构组织的博物馆研学活动层出不穷,这些活动极大地拓展了博物馆对义务教育阶段儿童的教育功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但这些活动也仅局限在一、二线城市,而且活动的参与费用较高,令低收入家庭和农村地区家庭望而却步。针对以上情况,我建议将线上博物馆公开课纳入全国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程,具体建议如下:


一、借鉴并采用目前大学广泛使用的线上博物馆公开课的形式进行多媒体授课。目前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包括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室中均有电视、投影等多媒体教具,网络和手机的普及率较高,基本能够满足以录播为主的线上博物馆公开课。


二、线上博物馆公开课的设计由教育部直接牵头,联合国家级及地方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共同负责。

1.线上博物馆公开课的主讲人必须是文博领域或某一专业领域的专家以便最初在中小学博物馆教学中有着系统性和规范性。

2.线上博物馆公开课的设置按年龄分级,至少包括:小学低年级版(1—3年级)、小学高年级(4—6年级)、初中版。小学低年级版注重趣味性,可以招募社会资源和志愿者为课程设计制作一些受儿童欢迎的动画;小学高年级版注重知识性和历史常识,可以成为历史课和爱国教育的有益补充;初中版主要研究性,引导并启发学生思考与研究的能力。


三、围绕线上博物馆公开课组织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一、二线城市博物馆资源丰富,中、小学可以结合线上课的内容组织博物馆参观实践;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可以采用讨论课的形式。


四、课程设置建议为每周一节。课程考核方式建议采用较为灵活的方式,如沉浸式体验,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身临其境之感,直击心灵,记忆深刻。对于沉浸式室内的设定可根据各地区条件的差异,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尤其乡村偏远地区可按周边范围集中一点的方法,共享共用。既节省财力也节省了人力。

关于提高完善乡镇村史馆的提案


乡镇村史馆是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实施乡村经济社会变迁物证征藏工程,鼓励乡村史志修编,推动了乡镇村史馆的建设浪潮。近年来,浙江、山东、天津、福建、山西、甘肃、陕西、江苏等省市先后开展了乡村记忆保护与传承工作,各地政府部门和民营企业等都纷纷加大对乡镇村史馆的投资,挖掘当地文化资源。经调研发现,乡镇村史馆的建设因各地区环境经济和资源等诸方面的影响,全国乡镇村史馆的数量还相对较少,并分布不均,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仅能为少数村镇史馆提供财政支持和人员保障;馆舍缺乏专业人才,展览内容有所欠缺,形式上较为单一,宣传、教育功能长效运行管理机制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镇村史馆的建设意义重大,既是一种历史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记忆。首先,乡镇村史馆是中国人民寄托乡情的媒介,通过对乡村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奋斗历程的展览展示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人们的乡土归属感,更能引领广大青少年不忘初心,承袭发扬优良传统,凸显思想教育价值。其次,乡镇村史馆是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乡村的文化记忆多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保留,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特色的民俗习惯,延续百年的民间文化等都深深植根在人们的记忆里,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文献的整理工作,让乡镇村史馆成为优秀文化、优良传统的载体。


鉴此,我建议要进一步提高完善乡镇村史馆建设,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新名片:


一是加大对乡镇村史馆的扶持力度,增加财政和政策支持,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到建设中。


二是积极组织省市县级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等对乡镇村史馆开展对口文化帮扶,发挥引领辐射作用,通过省市县文旅部门定期举办培训班,利用讲解、参观、讨论等方式培养乡村文化人才,共同推动乡镇村史馆建设。


三是拓展乡镇村史馆的展览内容,在策展中不仅包含历史沿革的内容,更要兼顾地方文化性和艺术性,尤其要展示地方区域独特的文化特征、发展旅游资源、艺术资源,以突出地域特色推动乡镇村史馆融合档案馆、方志馆的功能和特点。


四是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乡镇村史馆相结合,组织有关专家深入基层,走进田间,深度挖掘地方的历史文化,丰富陈列展览的形式,增强参与互动性,提升群众文化参与度满意度。

顾万发代表

完善仰韶文化和中华文明起源关联性研究

“仰韶文化全国共发现5000多处遗址,持续时间长达2000年左右,处于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区与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市文物局局长顾万发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仰韶文化“东到大海,西至甘青,北抵阴山,南达长江”,拥有广阔的分布空间,对于认识中华文明具有重大价值。

记者了解到,顾万发以主要成员参与或者主持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国家重大项目,并参与负责中埃、中罗合作的“中华文明走出去”工作。他认为,仰韶文化是中国最早认识并命名的一支史前考古学文化,与国内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等著名考古学文化有诸多交流,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质形成的早期生动实践。

不限于国内文化交流,仰韶文化还向西传播,与东进的黑海岸边等地的特里波利-库库特尼文化,共同开启早期中西文化交流,开创形成“彩陶之路”,成为早期中西方交流的首要通道。

顾万发介绍,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建了一支考古队,在罗马尼亚进行考古发掘。这是中国第一支在东南欧从事田野考古的专业队伍,主要目的就是探究这条“彩陶之路”的具体内涵。

“目前,虽然仰韶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问题有一定研究基础,但还是离散和随机的,缺乏学术研究中考古与其他学科的真正整合。”顾万发说,需要强化集中力量攻关的高端团队和有重点的专项引领,健全学术竞争机制和奖励机制。

为此,顾万发建议,应在仰韶文化资源丰富和有一定学术基础的地方,成立仰韶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国家级研究中心(高等研究院),完善仰韶文化和中华文明起源关联性研究,充分发挥团队优势、集成化优势、专业化优势、机制优势,着力仰韶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研究,有效提升整个学术界有关中华文明早期起源和形成问题的学术水平,引领学术科研机制的重塑性创新。

顾万发表示,研究中心可以实行省部共建,运营经费主要由地方财政投入,同时争取国家科研经费支持和社会公益文化基金支持。采取重大课题招标机制,公开招聘国内外学者进驻,按照竞争机制考核。建立学术成果发布机制,及时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创新建立学术成果转化机制,助推当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文化的独特生产力。

关于研究中心的选址问题,在顾万发看来,郑州可能是一个较好的选择。他进一步说,郑州位于黄河中下游交汇处的郑州,“天地之中”的区位优势和文化优势明显,是“河洛古国”的核心范畴,是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代表。(国家文物局 杨亚鹏)

张广汉委员

建议中央财政设立“历史文化街区维护修缮专项资金”



“既是荣誉,也是责任。”

作为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我准备了三份提案,都与城市更新历史文化保护相关。”据张广汉介绍,这是结合了自己多年在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前期的调研走访感受到的人民所需。其中一份是“关于国家财政增加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的资金支持助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提案。

在调研过程中,张广汉发现,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建筑的修缺乏专项资金支持,严重制约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他认为,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多为砖木结构,加之年代久远,已远超房屋使用年限,房屋漏水、破损状况严重,安全性难以保证,但按照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要求,维修成本较高,传统的建筑材料也难以寻觅,需要专项资金支持。

当前,历史文化街区修缮的资金投资项目主要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历史环境整治为主,较少涉及一般传统民居的修缮工程,大量传统民居维护成为难题。

部分历史文化街区所在政府由于缺少维修资金,交给开发商或政府旅游开发平台公司自己平衡资金,结果采取“拆古建新或拆真建假”的开发方式,造成历史文化价值和真实性丧失。“历史文化街区中全部都是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的并不多,但是留多一些,文化价值就高一些。改造和新建的大多是重建了外形,丢失了内涵,若再成片拆除又丢了人气,文化传承也无从说起。”张广汉感慨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今年年初的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要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和历史建筑修缮工作。历史文化街区是典型的活态文化遗产,相对文物而言,其保护工作涉及面广,是需要统筹民生、安全、社会治理、人居环境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历史文化街区专项资金的持续投入可以带动街区居民的共同参与,拉动私人投资;还可以培养当地工匠,增加就业,传承传统民居建造技艺。

对此,张广汉建议从四个方面着力:一是中央财政设立“历史文化街区维护修缮专项资金”。通过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带动省级、市级财政配套资金,推动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建筑维护修缮工作有序开展。通过专项资金,改善历史文化街区的“安全性”和“宜居性”,维持当地生产生活和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其中,主要资助建设内容包括:历史建筑测绘、建档、修缮、抗震加固;传统民居建筑修缮外观、内部成套化改造,每家每户增加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市政基础设施入户改造;将空置的历史建筑活化利用为旅游服务、文化服务、便民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内容。

二是建立合理的资金投入机制。建议采取国家、省、市政府专项资金支持,鼓励引导当地居民按照保护要求自我改善的方式进行保护修缮。私房由于风貌保护的要求因而带有公益性,私房的修缮政府应当给予一定的补助。通过资金的补助,鼓励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所有者自发维修改善建筑的现状。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的修缮可以按100%补助,其他传统民居可以按照10%~50%进行补助。

三是鼓励空置建筑的活化利用。通过税收的减免,鼓励历史文化街区外的私人投资者出资维修空置的历史建筑,并改造成为家庭式旅馆或者非遗展示作坊等旅游服务设施。

四是加强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监管。由历史文化街区主管部门委派专家监督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保证专款专用。同时确保修缮方法正确,对于不正确修缮的责令改正。

“作为新任全国政协委员,一定要发挥好自己的专业优势,为民尽责,多调研、多走访,多反映我们行业的突出问题,也为基层发声多做一些工作,发挥好政协委员的作用。”张广汉说。(中国建设报 孙宇枫)

徐星委员
加强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云南大学教授徐 星在此次两会中提议加强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建设。
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是进行科学普及的主要平台之一,在全民科学普及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规模和特点与实现全民科普的目标尚有差距。建立一个覆盖面广、受众多、吸引力强以及科学性高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体系,才能更有效地推动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为此,徐星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进一步增加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数量,发挥它们在科学普及上的主战场作用。近年来数量虽有所增加,但总体数量不能满足公众需求,应尽快增加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建设,尤其是中小城市此类场馆数量。

二是积极推动多种形式、多元化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建设,尤其是民营博物馆的建设,鼓励在大型商业体和旅游度假区等人流密集区建馆,同时积极推动小微博物馆的建设,包括社区博物馆、校园博物馆和家庭博物馆。

三是推动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在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中的运用,推动博物馆科普教育资源由传统的集中式展示标本和传播知识,转向分散式科普,惠及更多民众。(科技日报)

王瑞霞代表
建立文物“数字档案” 让保护修复有据可依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用数字化技术为文物建档案,能最大化保留文物信息,让保护和修复有据可依。”全国人大代表,青州市博物馆研究馆员、青州市政协副主席王瑞霞近日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今年,她的两会建议将围绕文物数字化保护展开。

王瑞霞长期在文博单位工作,亲身感受到文物数字化采集和存储为学术研究和多元利用带来的便利性。她在调研中发现,文物数字化建设已在甘肃敦煌、洛阳龙门石窟等多地成功实践,为文物保护及文化遗产传承利用保驾护航。

王瑞霞在青州博物馆与文博人员对接工作。 李明芮 摄


“为文物做档案是最基础的文保工作。过去没有数字技术,古人用全形拓或者文字描述来留存器物信息;摄影技术传入中国后,人们又通过拍摄照片记录文物信息。”王瑞霞说,现在有了AR、VR、全景数位扫描等新科技,也应全面应用到文保领域,对文物进行全息记录,方便资源共享和对外展示。

据王瑞霞介绍,青州市博物馆是山东最早开展文物数字化工作的博物馆之一,不仅依托馆藏重要文物数字化虚拟复原文物初始时的形态,全方位展示文物的往昔原貌,还以馆藏精品文物数字化资料为基础,搭建“沉浸式裸眼互动数字墙”“北齐线刻画像石活化互动展示墙”,让参观者在互动体验中与文物“亲密接触”。

在王瑞霞看来,很多文物非常脆弱,如古籍、丝织品等,一旦被破坏,就不可再生,但可以通过文物“数字档案”进行“复活”,同时至今仍流散在海外的中国文物,也可以通过数字技术重建。

谈及如何推进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王瑞霞建议,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筹措资金,引入先进技术,推进文物数字化记录和保存,并发挥高校作用,在高校文保专业教学中增加信息化技术课程,积极培养文博知识与数字技术融通的复合型人才。

此外,王瑞霞认为,建立文物数字化保护的标准是重中之重。在2020年全国两会上,她曾建议,政府部门要尽快出台文物数字化的国家标准。从国家层面出台文件,对文物数字化采集、存储、加工等流程进行规范,形成标准体系,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利用效率。“国家文物局2022年曾召开文物数字化标准制定讨论会,相关工作在有序推进中。数字技术赋能文物保护势在必行,未来将得到更广泛地应用。”(中新网 赵晓)

宋燕委员

在南京建设中国长江文化博物馆

在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六朝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宋燕看来,“当代表”不仅光荣,更有如山的责任。“我作为新当选的本届全国人大代表,在进行了深入调研学习后,深深地感受到肩上的责任重大。我会认真履职尽责,为民发声。”


广泛听取民声、了解民意后,宋燕整理出四条建议,其中与她工作关联最密切的是“在南京建设中国长江文化博物馆”。“其实,南京市博物总馆从去年已经启动前期的建设工作。去年下半年到今天,我和工作专班的同志们已到全国一些城市走访了20多个博物馆。”宋燕告诉记者,走访调研后,他们正在开展有关长江文化的内容梳理及与之相关的课题研究。

“走访调研不停歇,我一直在‘忙活’的路上奋进。”除了参与中国长江文化博物馆建设前期大量筹建准备、课题研究等工作,宋燕还负责所任职的南京六朝博物馆的各类展览展示、研学教育活动。宋燕介绍:“我们博物馆展现了新开局新气象,展览和活动已经排到了年底,最近,还结合学雷锋志愿服务招募了新一季的小志愿者。”

今年的全国两会是在党的二十大后首次召开的全国两会,宋燕做好了充足准备参与盛会。“我回到南京后,一定和所有文博工作者、文化工作者一起,学习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讲好发生在南京的文化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宋燕说。(新华日报 唐澄 宗祺)

何寄华委员
推动马王堆文化在世界文化界“出圈”“出彩”

51年前,长沙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震惊中外。透过这座西汉“文化宝库”,我们得以窥见两千年前的社会万象。51年来,对马王堆汉墓的保护、研究与开发一直在持续。

“有关马王堆汉墓的故事,我们有义务让千年‘国宝’焕发新彩。”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盟湖南省委会主委何寄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把长沙马王堆这张文化名片带到北京去,向全世界进行宣传。

在这位新任全国政协委员看来,作为楚汉名城、屈贾之乡,长沙名胜古迹众多,长沙马王堆汉墓这座西汉“文化宝库”更是蕴藏着两千多年前的中国社会万象,在国内国际考古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具备打造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示范工程的基础条件。

从“云游敦煌”“数字故宫”到虚拟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再到文旅元宇宙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的加速落地,中国文博领域正加速走向深度数字化。近年来,湖南博物院不仅开发出马王堆汉墓IP数字文创体系,上线多款数字文创产品,还携手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打造了马王堆汉墓复原动态展演《一念·辛追梦》,让现代人更好地读懂马王堆文物故事。

今年1月,因提质改造关闭约3年的马王堆汉墓墓坑遗址重新开放,吸引不少热爱历史的市民游客前往参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以数字技术为承载展现全景文化,推动历史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将迎来大好时机。”何寄华建议,以国宝级马王堆考古成果开发利用为基础,以湖南省博物院数字化升级为载体,推动文博、文旅、文创产业链融合发展,把长沙打造成具有世界影响的汉文化中心。

“以点带面,构建‘多文一体’融合发展新路径。”何寄华说,要以马王堆汉文化保护开发利用为纽带,统筹整合省、市相关文化资源,打造连接文物与个人、文博机构与其他单位、文博管理者与社会大众的“共享共创”。如推动文旅全域融合。支持湖南博物院、烈士公园、浏阳河、马栏山公园联动共创发展,变“单打独斗”为“联合作战”,通过馆、园、河、区四维共振,形成入博观展、入园休闲、沿河游览、入区体验的“四位一体”实景体验,打造“听汉歌、赏汉乐、观汉舞、穿汉服、吟汉赋”的沉浸体验活动。

“进一步推动马王堆文化在世界文化界‘出圈’‘出彩’。”何寄华认为,要以新促造,提升“产品矩阵”国际传播影响度。立足马王堆文物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推动文物产品的创新性呈现和创造性挖掘,培育良好文化创意生态,探索开发数字化新产品,做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

“从动态复原辛追夫人风貌,到‘置身’楚汉名城长沙的汉文化生活场景,再到购买一件素纱单衣的数字藏品……万物皆可沉浸。”何寄华表示,要以数赋能,打造“迭代新生”文化遗产生命力。通过建设数字基因库,实现文化遗产从实物“存量”转换为数据“增量”,夯实文化遗产数字底座。可运用数字孪生技术、考古现场3D纪录系统、3D打印技术、图像AI拼接修复技术、文物库房数字化技术等手段,对马王堆文物、马王堆汉墓遗址、古籍等进行数字化存档,建立马王堆文物大数据资源库,为后续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提供源头活水。用虚拟数字复原楚汉名城长沙的汉文化生活场景,塑造虚拟数字马王堆文化遗产代言人,创造马王堆文化遗产商业新消费场景,等等。(红网时刻  李兵 陈奥男)

民革中央
进一步加强传统村落保护

民革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提案》中建议,推动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坚持应保尽保,做好乡村地区的文物资源专项调查,加大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力度,完善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积极探索多种保护方式,加大历史文化遗存的活化利用,支持具有传统特色和区域代表性的生产生活方式、反映农耕文化的民俗活动、民间文学、传统技艺等非遗活态传承,培养非遗保护传承乡村人才队伍。

此外,还应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合理利用乡村文化遗产资源,建设传统村落博物馆,集中展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历程和成效,让乡村历史文化和传统农耕文明得到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重塑乡村魅力和吸引力。(北京文博)

台盟中央
做好乡村振兴中的乡村古村保护和发展

台盟中央在《关于做好乡村振兴中的乡村古村保护和发展的提案》中,以广州从化区木棉村为例。古村落有七百间左右宋清时的古建筑,保留原貌,但是没有进行全部修葺和改造,很多已经倒塌。“缺乏专业人士对村庄建筑文物进行维护。修复古村落建筑需要巨额资金,政府承担能力有限。木棉村中有13个文保单位,政府对其中一个文保单位进行修葺改造,就花费了140万元。村集体也并未将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纳入规划。”

台盟中央建议,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村落保护小组,下到基层去实地调研,掌握村落的一手数据和资料,然后根据村落的地理、气候、人文等因素因地制宜来开展村落改造工作。改造完成后,政府应该建立健全完善的保护和发展规划,并从资金上予以支持。此外,还应该引导村民树立自主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意识,为“乡村文化人”提供组织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和空间。同时,制定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并予以坚定执行,确保社会力量保护利用古村落古民居过程中的古建筑安全。(北京文博)

致公党
加强保护和利用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园建设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配套制度体系

致公党中央在《关于加强保护和利用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园建设的提案》中指出,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受对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认识水平、人力与财力投入力度,经济发展与遗产保护互为制约等因素影响,成效不尽如人意。致公党中央建议,坚持国家站位“一盘棋”“一体化”推进,完善跨区域跨部门统筹协调合作机制以及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实用性资金保障机制。

致公党中央提交《关于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配套制度体系的提案》,建议完善非遗保护立法配套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非遗项目及非遗传承人在认定方法、流程、认定时限等具体实施细则,引入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等司法救济途径;妥当界定非遗权利主体,构建非遗知识产权制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定义为新型民事权利,明确非遗权利主体,构建一套关于非遗的知产专门法;建立非遗损害赔偿机制及价值评估制度,界定侵害非遗行为的边界,制定明确、具体的损害赔偿标准以及司法救济程序;完善非遗权利救济途径。引入公益诉讼制度,完善非遗权利救济机制。(北京文博)

综合:国家文物局官微及相关媒体报道



-END-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文博圈投稿:wenboquan01@163.com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文博圈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政府工作报告 文化遗产

11344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