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专家观点|对话人类“文理工”科专家怎样接招ChatGPT

2023-03-03



 

   梁正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近一段时间,ChatGPT引发全民讨论。目前,ChatGPT在编程、考试、面试和数据分析等场景展现出惊人能力——持续开源训练,也让技术未来的进化速度越来越快——ChatGPT对人类“文理工”学科,带来哪些影响和挑战?身在其中,普通人该怎么办。面对无可回避的浪潮,人类如何“反内卷”?未来,对高级人工智能如何管理和治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远见》对话——知名出版人、中信出版社执行总编辑方希;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梁正


“文科生”方希:并非“出版永恒”,但GPT对版权制度影响深远


思远两位是所在“文、理工”领域的中坚力量。最近,方总在跟国内外作者聊AIGC主题的图书出版,梁院长在研究AIGC的伦理赋权问题。你们研究后,核心结论是什么?作为个人,慌不慌?


方希:慌也没有用啊。谁在用这人工智能取代你?是你的老板、你的公司吗?还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我也不认为它能取代阅读和出版,并不是因为我是做出版的,就说“出版永恒”。GPT有它的优势,比如总结能力等,但其准确度和大型底层数据的质量相关。


图书是所有知识产品中,最典型的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校准的产品,也许书有错误、会过时。但它是最稳定的持续记录人类文明成果的产品,综合平均数据是非常优质的。


短期看,ChatGPT可能会对“创新”的基础,比如“版权制度”产生巨大挑战,在高科技、思想创新领域,形成默默无声的高级抄袭。比如你皓首穷经地写作,有了重要突破,但马上就被投喂到数据中,你没有任何报酬和收益。这对于创新者、创作者有很大打击。


“理科生”梁正:从“怕失业”到“小兴奋”,“练大模型”时代赋能千行百业


思远:说到底,人工智能开始颠覆传统的信息获取渠道和方式。也许从互联网兴起的那一刻,就开始了。梁院长,您会慌吗?


梁正:ChatGPT最开始让我们这些做研究的人有点慌,甚至感觉将来可能工作可以由它来做了。但更深入了解后,我们却很兴奋。


每一次技术进步,对我们都是机会,代码也可以视为一种工程。技术可以把我们从重复、繁重的一些工作中解放出来。比如查文献、整理材料,甚至数据分析,它确实好用。我们科研圈子都觉得,这是大势所趋,将来一定要去用它。


思远:中外科技公司的AIGC产品是否很快会出来了?


梁正对的,GPT在语言、文生图等方面的大模型。这种大规模预训练模型 ,国内也有很多,在多模态数据的处理方面,取得非常大进步。所以,这是整个产业发展大势所趋,从过去的“大练模型”到“练大模型”阶段,通用接口一旦出现,就可以“赋能”千行百业。


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知识外挂”带来的冲击


思远:各行业的人都来用它、训练它,形成规模化的“训练生态”。ChatGPT的试水应用非常广泛,像法律咨询、公文和论文写作、HR招聘,还有基础编程,几乎是涵盖了“文理工”全面学科。两位从各自所在“文理工”角度怎么看?它对哪一行的实际影响更大?


方希:我确实跟不同行业的朋友聊过这个话题。大家更关注的不是眼下,而是更长时间对行业、社会结构的影响,尤其是对教育的影响,无论“文理工”。人工智能产生了大量“知识外挂”,它让“任务型教育”成为可能,问题是谁来设定任务的方向?怎么选择?任务完成后是否会带来其他的恶化结果?由此倒推,基础教育的内容是否得到大量改造?


第二,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我们从出版行业来看,比如一个新入行的编辑,首先要经过两年非常基础的规范性训练,包括置词、标点和验证论据的正确性——是否有这样的论文发表?是否有这样的实验发生?GPT人工智能做基础工作一定比初学者好得多,那么编辑失去规范、反复训练后,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应付复杂而高级的问题?目前,这没有特别清晰的结论,但它是个比较清晰的问题。


思远:完全理解。文字工作者也好,语言工作者也好,要想学好“武功”,“练内功、扎马步”必不可少。但AI如果做得更好、更快、更标准,且不知疲倦,人类是否还有必要学“基本功”?如果不学,“底盘”不扎实怎么办?这是一个待解的悖论。


学会“与机共舞”,人类仍将掌握“发现与创造”之匙


思远:不光是出版行业,包括我们媒体在内的“文科”都要面临这样的问题。梁院长怎么看,理工科受到的冲击更大,还是更小?


梁正从学科的知识体系来看,其实ChatGPT给我们提出了很多新问题。但“自动化编程”不是今天才出现的。理工科里,“理科”是研究科学发现的,为什么我们还要给中学生讲“三大定律”?因为科学发现,是基于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假设”,然后去验证。


ChatGPT现在能力强,但1+1=2做不好,因为它不是基于推理,而是基于数据的概率统计、分析得到结果。现在,我们能做的是利用它的能力,把现有的科学发现更有效率地整理、积累,用于教育,提高效率。就像有了计算器以后,我们还是要学加减法。科学的发现,还是要靠“人”的。


思远:总结起来,AIGC对“文科”的影响体现在对“文科职业素养”的教育选择和搭建上;对“理工科”而言,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但如果人类善于与机器“共舞”,最终对世界的“发现”主动权,还在人类自己手上。


“反内卷”方法论:积极试用、选择性“蓄力”,寻求协同进化


思远:人类如何去与AI共舞?如何“反内卷”并与之合作?


方希:未来怎么去和发达的人工智能相处,我们的很多科学图书作者、专家有完全相反的看法。比如“贝叶斯网络”的发明者朱迪亚·珀尔,乐观地认为人工智能是新的物种,比人类更有道德准则。但埃隆-马斯克认为,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文明的威胁。


我个人觉得,悲观可能是深刻的,但没太大用处。所以,我对年轻同事的要求——AI技术出来,就去用,看它能够帮助到什么程度。既不要惊讶于AI的速度和效率,也不要嘲笑它偶尔出现的错误,这是一条根本回不去的路,人类只能选择“协同进化”。


思远:梁院长,您怎么看待科学家和技术专家们交流的结果?


梁正我们和同行交流后觉得,大量工作AI是完全替代不了的。科研工作中,我们要遵循从观察想象、假设提出、实验验证、数据分析,这样一整套基础工作。现在,GPT主要是给我们做科研的信息整理和搜集,无法去实验验证。因为拿它做出来的一些专业(实验)结果,我们一看,是完全错误的。


很多知识发现,是没办法被结构化的,要考虑到人类的悟性。比如,我们对“暗物质”的认识还非常浅。人类的思维空间,无论是左脑,还是负责“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右脑,都远远没开发出来。AIGC出现了,可以让人类解放更多脑力和精力,才会有更多发明创造、物质文明进步和思想文化繁荣。


AIGC社会治理:尊重自由意志,克服思维惯性,建构伦理文明


思远:有道理。把人的精力从烦琐劳动中节省出来,让人类从更高的维度,去发现世界的另一面。最后,说说人工智能的治理,怎么去管住它也很重要。方总,您怎么看待对AIGC内容本身的安全性管理?


方希:数据的质量,决定了内容输出的质量。令人担心的可能不是现在,而是在于它不断学习后的“真伪难辨”,尤其是每个人在自己完全陌生的领域。


人类有一种“本能”——把自己第一次听到的东西,当成真理。比如有些辩论,其实人是在捍卫自己第一次听到的信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大家庭的微信群中,总看到老人们传递一些明显错误的信息。所以,“信息素养”成为人在互联网上最重要的素养之一。


未来,与AIGC对话的语境,不该在自然环境中形成,也应该包括政府、法律、社会治理上的深度介入。“泥沙俱下”是必然经历的阶段,但“整齐划一”,比“泥沙俱下”更危险。它意味着,知识输出的垄断。我们需要回到最基础的层面——信念、健康和美,做好这三项,人的自由意志可能才有坚实底座。


思远:非常同意。一方面,要打破AIGC内容的“绝对垄断”;另一方面,人类要克服“思维惯性”,我们要尊重事实本身的正确性,也要让机器智能的表达,在一定规则下,更自由。梁院长,从人工智能的伦理和治理方面,您怎么看?


梁正不仅仅是人工智能,对所有的新兴技术,包括:基因编辑技术、量子计算等,都存在管理、治理问题。新兴技术出现时,如果用“一刀切”的方式,反倒是成本更高的。

但它也确实带来短期的负面影响,比如隐私、内容造假等负面风险。对新兴技术的治理,要有社会的“建构”过程,伦理价值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最早机器刚出现时,很多人类也是反对的,甚至去打砸机器,但最终大家会接受它。

经过社会讨论的过程,建立起相应的法规约束。比如,当年机器替代劳动,为了保护劳动者,建立了8小时工作制和全面的社会劳动保障制度。所以,不要去恐惧它,再强的人工智能出现,说到底,还是怎么去与之相处的问题。


思远:无论是人类还是人工智能,都需要道德、伦理、法律的框架约束和保护。所以,一方面要给人工智能空间,更多耐心和“进化”空间,以及必要的校正;另一方面,更要保护人类自身的成长和进化。


关于我们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Institute for AI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Tsinghua University,THU I-AIIG)是2020年4月由清华大学成立的校级科研机构。依托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与国际治理方面的已有积累和跨学科优势,研究院面向人工智能国际治理重大理论问题及政策需求开展研究,致力于提升清华在该领域的全球学术影响力和政策引领作用,为中国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国际治理提供智力支撑。

新浪微博:@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

微信视频号:THU-AIIG

Bilibili:清华大学AIIG

来源 | 本文转载自央广网,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专家观点 文理工

10805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