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艺术家|舒珊:“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对抗和融合

原创 2023-03-02



艺 术 家
ARTIST



舒珊,艺术家及策展人。现居住于北京,2013年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学习西方绘画,2017年进入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艺术史系后于2018年转至意大利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继续攻读新视觉艺术。2013年接触当代西方艺术后融合传统素描及综合材料创作出《THE Original原始》系列。2015年对抽象艺术表达有了新的思考,创作出《Il blue之蓝》系列作品。2021年开始转向于装置艺术的探索,创作出《31+1=今日》、《On the ground目之所及》、《艺术的温度》等作品。参加的群展有:2015年意大利都灵双年展。


艺术家着眼于生活中碎片化的景象,在创作中将这些给我冲击感和深刻印象的画面转化为思考并用线条绘制于画布之上。作品中运用简单大胆的色彩及笔触,清晰的线条勾勒主题图样。借由艺术的表达直观的去传达出其对存在的理解,并由画面的拼接及组合欲挖掘在其背后由此引发的哲学思考。在抽象化、概念化和形态变化的艺术表达之上期待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些思考可能是对社会的反应、可能是对生活的理解、可能是对自己的反思。与我而言创作就是“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对抗和融合。这两个对立面直接解释了字面意义:看得见的是视觉形象,看不见的是思想意识。创作灵感往往都来自于自己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使得”看的见与不见的“的主题越来越充满了我想要讨论的空间。









艺术家|舒珊:“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对抗和融合


QUESTIONER:EveryArt   

ANSWERER:舒珊


Q1:您早期学习的西方绘画对近几年的装置艺术探索有什么帮助吗?您的经历对您日常生活的哲学探索有什么样的启发?


A1:西方绘画的学习经历,让我对明暗、色彩、透视、解剖等造型因素有了较深的接触,以及描绘的图像、画面的机理等,用艺术的手法再现客观物象的存在。我早期的创作是将想要表达的内容集中在一个画布之上,在有限的平面空间给大家去讲述一个故事。在我不断创作的进程中,想要传达的内容越来越多且无法仅用一个画面去承载的时候,就开始探寻平面创作之外的其他艺术形式。从平面创作转到装置艺术的探索,在我看来是一个自然且是一个必然的探索的过程。我的创作灵感大多来自生活中的经历以及对生活的思考,这本身就是哲学思辨的过程。这些经历和思考会被我记录成一个个故事,然后转变成为构建我精神世界的元素同时也是我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我对生活和艺术的思考也随着经历的积累在不断的重组和构建,这也是寻找属于自己艺术符号和艺术之路必然的经过。



舒珊|2021.1.18 亲爱的日记,30×30cm

舒珊|2021.1.4 蜷缩,30×30cm


Q2:西方语境与东方语境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您是如何去平衡与融合的呢?

A2:在东方与西方艺术有很大的差别,但也有着很多共通和相似之处。我们从小在东方的文化语境中成长,熏陶在非常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艺术符号中。多年的游学经历让我看到了很多不同的风土人情也接触到了不一样的艺术符号,所以一直都在思考如何将东方语境和西方语境相融合创造出属于自己风格的艺术语言。大学时期对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时期,真正的开始系统的接触和学习艺术理论并开始构建属于自己的艺术框架和艺术思维。新的西方艺术语言和我原本拥有的东方艺术语言在我创作过程中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于是我在不停的寻找如何可以将两种艺术语言在自己的创作中能够寻找到有效的平衡。这种平衡是非常难以探寻的且每个人都不一样,所以如何能够在寻求平衡的同时保持或者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是我一直在坚持和努力的方向。


舒珊|2021.1.17 太阳!30×30cm

舒珊|2021.1.13 两个被模仿的世界,30×30cm


Q3:“on the ground目之所及”这件作品的名字和作品探索“自我”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呢?

A3:这个作品可以说是来自于“自我”又归于“自我”的一个作品,因为我是以自己角度去看思考这件作品,所以在作品里主要探讨的是“自我”认知。作品的起因是疫情期间二维码的普遍使用,带给我们相应的便利的同时它不在是多用于生活消费或网络这样的虚拟链接,而是在那段时间里成为了链接一个人的“代表”。二维码变成了蕴藏你的信息、判断与通行的唯一凭证,仿佛一个人的所有都蕴含在这个小小的二维码里面。由此我就联想到了“自我”与二维码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如果存在,那么这样的虚拟图样是否可以代表一条生命的思想或其本身?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创作了这个作品。在这个作品里我探讨了三个层面的“自我”,第一层是寻找自我。为了让我不停的提醒自己最本真的我就是最原始的我,我无数次地写下我的名字和生日构成了作品的画面。每个人的名字都代表着他自己,也代表着独特和他的本真。当我迷失自我的时候,我会反复写我的名字来提醒自己。第二层是自我价值。人一定会拥有且公认是你的标志的就是你的名字,它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你。在这一层我想探讨的是一个人的价值是否可以通过签名被代表。在生活中,签名作为可以代表你自己自身意志的印证,那么这个签满我名字的作品也就代表了我本身。第三层是回归自我。整个作品拼凑而成就是一个可使用的二维码,当任何人扫描这个二维码的时候,就将被引入我的个人艺术网站,在这上边将展示我过往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都代表了我深层次里的思想、思考和理念,而这些共同组成的就是“我”。整个作品从探讨自我到表达自我最终归于自我。


舒珊|“on the ground目之所及”作品创作过程中,10×10cm


舒珊|“on the ground目之所及”作品第二层,10×10cm


舒珊|“on the ground目之所及”作品完整图,单件10×10cm



Q4:您的装置艺术有很大一部分基于在画布上的绘画,您认为这两者的界限在哪里?

A4:装置和绘画本身是两种艺术形式,现在也没有很准确能够划分清楚的标准。绘画是平面的,可以用绘画的技法展现透视,但终究是无法创作出超出二维空间的作品。装置是基于立体的,无论组成数量、形式、材质,它都是基于三维及以上创作的。


舒珊|2021.1.11 我的恐惧,30×30cm


舒珊|2021.1.30 镜子,30×30cm



Q5: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对于作品的形式和手法(装置或纯绘画)表现上,您的思考逻辑是什么?

A5:我创作的过程是非常固定的,从构思作品理念开始,能够实现想要传达的内容的形式(绘画或者是装置),然后是尝试不同的材料去寻求更好的艺术效果。对我而言,创作的理念很重要,但如何能够在实际作品中传达给看这个作品的人,让艺术的理念不仅停留在作品表面同样重要。我喜欢自己思考,但更期待能够将我的思考传达给我想要传达的人那里。艺术作品是很个人化的,但艺术欣赏却是应该普遍化的。在学习过程中,那些伟大且重要的艺术作品,都是能够带给看这个作品的人“感同身受”或“情感共鸣”的,能够让作品和观者有这样的“思想共振”是我一直在努力达到的目的。所以作品的形式或手法都是辅助于我开始构思这个作品时的理念或想法的。


舒珊|2021.1.31 我?谁?,30×30cm


舒珊|2021.1.27 不是你,30×30cm



Q6:在疫情时代下创作,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呢?

A6:疫情时代是我们共同经历的,这段时间或许让我们与平日的生活有了些不同,让我看世界的方式和角度有了不一样的体验。当我们面对的世界处在一个被空间限制的生活区域里的时候,你所看到的所想到的一切都与之前截然不同。我变得很少出门,生活在四方的楼宇之中。每天就是通过窗户看固定角度的世界,更多的时间在读书和思考中渡过。虽然活动空间缩小了,但思考的空间却变大了。每一天都在同一个空间里,每天面对的都是同样的人,同样的窗外风景,但看似相同的世界对于我来说都是不一样的。


舒珊|2021.1+1 一瞬间,30×30cm


舒珊|2021.1.24 不断学习与练习,30×30cm



Q7:您在您的创作中进行了什么样的“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对抗和融合?可以详细说一下吗?

A7:“看得见”和“看不见”这个话题的讨论一直贯穿在我的创作过程中。词组表面探讨的是视觉的传达,而我一直用这个词组去探讨的不仅仅是视觉传达,更多的是如何让二者转化。让“看不见”的变为“看得见”。艺术作品最终产出的是冰冷的实物/虚拟形态,但他的创作者都是有温度的且蕴含温暖力量的人,通过精神力量的传递,也让艺术有了温度。我创作的“31+1=今日”,表面是32幅绘画构成的装置,是一个整体。表面看是不同的绘画,但我真正想要表达的是每幅画背后代表的我的生活和精神思考。在这个作品之中,每幅画都有单独的名字和其创作的时间,每幅作品都在讲述我一天的生活和我当天的思考,这些都是没法直观看到的,但却是作品最重要的部分。“可见”的视觉画面和“不可见的”故事语言让这个作品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观看。这个话题的探讨是我期待探寻的是事物本身,把事物“看不见”的本质引向“看得见”情感的表达。


舒珊|2021.1.1 寻至避难所,30×30cm

舒珊|31+1_00,30×30cm



— END —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归属原创作者
如有问题可在文末留言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EveryArt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艺术家 舒珊

13864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