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临界工作室 | 《城市呼吸》装置:关注城市的碳循环
-
2023-02-24
© UABB 胡康榆(Kangyu Hu)
临界工作室的作品《城市呼吸》,尝试对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深圳)的主题“城市生息”作出回应。从能源的宇宙观出发,《城市呼吸》以装置的形式关注城市的碳循环——将一个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碳排放可视化,并与城市植被的碳吸收建立关联。装置尝试利用“呼气”和“吸气”的方式,模拟碳循环的过程。
感谢 临界工作室 对gooood的分享
二氧化碳,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呼吸时,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呼出二氧化碳。在城市里,每一项日常活动几乎都会产生碳。大量的碳排放,也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目前,一个中国人平均每天会产生22.5kg的二氧化碳;一棵大树需要整整一年的时间,才能吸收同等数量的二氧化碳。从这个简单的等量关系看出,无论未来的城市变得多么节能减排,唯有庞大的绿色生态系统,才能平衡城市人口产生的大量碳排放。
▲抽象化的展览视频
© reMIX Studio临界工作室
深圳,是中国最绿色的城市之一。深圳的茂密植被,不仅对生态系统有利,同时也是碳吸收的海绵体,让这座城市得以“呼吸”。
▲改造前的啤酒厂
© UABB
▲呼吸城市效果图
© reMIX Studio临界工作室
临界工作室的作品《城市呼吸》,尝试对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深圳)的主题“城市生息”作出回应。从能源的宇宙观出发,《城市呼吸》以装置的形式关注城市的碳循环——将一个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碳排放可视化,并与城市植被的碳吸收建立关联。装置尝试利用“呼气”和“吸气”的方式,模拟碳循环的过程。
▲展览现场
© reMIX Studio临界工作室
在7米×7米的展厅内,四个由半透明膜制作而成的气球柱,在内置风扇的作用下交替“呼气”和“吸气”。“吸气”模式下,每个气球的体积将达到11.5立方米,相当于一个中国人每天产生的22.5kg二氧化碳的体积。充满气的气球,占据了展厅的整个空间,观众被“困”在啤酒厂设备的不锈钢锥体下方。
▲呼吸城市平面图
© reMIX Studio临界工作室
▲循环“呼气”和“吸气”的气球柱
© UABB 胡康榆(Kangyu Hu)
气球柱的表面,循环播放碳密集型的城市生活和绿色自然的短片。短片的背景音乐里,城市噪音、自然界的声音和呼吸采样的电子音乐,共同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
▲气球上的影像,城市的碳排放
© UABB 胡康榆(Kangyu Hu)
▲气球上的影像,植被的碳吸收
© UABB 胡康榆(Kangyu Hu)
展墙上的深圳地图,在不同的照明条件下,呈现出两种不同状态。普通照明时,地图显示深圳这座城市的人口密度——结合一个气球相当于一个人每天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直观体验——将展厅内的装置,与深圳这座人口规模将近两千万的城市建立关联。紫外线照明时,根据不同植被的碳吸收能力,地图上的植被呈现出不同强度的亮光。
▲深圳用地类型分析
© reMIX Studio临界工作室
▲主展墙
© reMIX Studio临界工作室
▲气球上的城市碳排放影像 vs 展墙上的城市生态系统地图
© UABB 胡康榆(Kangyu Hu)
▲施工过程,投影和紫外线照明测试
© reMIX Studio临界工作室
气体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们对人类的未来却有着如此关键的影响。该装置的目的在于,将无形转化为有形,与参观者的多种感官互动,唤起每个人对碳更多的认知,继而行动起来。
▲气球与现场的观众,尺度对比
© UABB 胡康榆(Kangyu Hu)
▲被气球“困”在现场的观众
© UABB 胡康榆(Kangyu Hu)
项目:城市呼吸
年份:2022
地点:中国,广东省深圳市
状态:建成
类型:装置
规模:50平米
业主:第九届深圳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
团队:陈忱,Nicola Saladino,肖思齐,Javier Pelaez,郑新然,林楚杰,唐子杰,冯宇瀚
研究支持:能源基金会低碳城市组[ 碳排放 ];李梅康、宋祺炜[ 深圳城市用地系统 ]
版权©www.gooood.cn,欢迎转发,禁止以gooood编辑版本进行任何形式转载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gooood谷德设计网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